蘇聯曾經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同時其也是一個地緣政治博弈的高手。比如在對中亞地區進行民族劃界時,蘇聯就將費爾幹納谷地的谷底、谷口劃給了不同的加盟共和國。而在1940年,蘇聯亦通過一條運河就控制了芬蘭東南部的內河航運體系。這是怎麽回事呢?這還要從蘇芬戰爭的結束說起。
一、芬蘭簽訂城下之盟
1940年3月12日,芬蘭總理裏斯托·吕蒂很无奈的在《莫斯科和平协定》上签了字。这标志着历时105天的蘇芬戰爭的徹底結束,也標志著芬蘭的獨立自主權遭到了極大破壞。
《莫斯科和平協定》的主要內容如下:
1)租借漢科半島。
芬蘭將漢科半島,以及漢科半島東南部5英裏內,西部和東部3英裏內的水域租借給蘇聯。租期30年,每年租費800萬馬克。此舉使蘇聯在芬蘭境內取得了一個堅固的橋頭堡。
2)在貝柴摩(芬蘭的北冰洋沿岸地區),蘇聯可獲得以下權利:
①設立領事館;
②過境貨物免于檢查,且不必繳納關稅、通行稅等任何費用;
③蘇聯公民和蘇聯民用飛機可自由過境。
3)蘇聯和芬蘭需各自在自己領土上建造一條從坎達拉克沙到凱米耶爾維的鐵路。
這條鐵路的建造,使蘇聯勢力深入到芬蘭內地,強化了蘇聯對芬蘭北部和瑞典鐵礦石産地的控制力。
4)重劃蘇芬邊境線。
①芬蘭割讓中部的薩拉以東地區。
②割讓北冰洋沿岸的雷巴契半島。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蘇聯北方重鎮摩爾曼斯克的安全。
③割讓芬蘭灣東部的戈格蘭、大秋捷爾斯、莫希內等6個島嶼。蘇聯獲得這些島嶼後,將之打造爲了海軍保養基地、炮兵附屬基地,此舉可謂極大強化了列甯格勒的海上防衛力量。
④列甯格勒以北邊境線移至維堡、索爾塔瓦拉一線以北。
這意味著蘇聯將獲得包括維堡在內的整個卡累利阿地峽、拉多加湖西北岸、整個維堡灣和灣中的所有島嶼,這同時也意味著芬蘭將受到嚴重的負面影響。
二、芬蘭原有的戰略布局被打破
1)《莫斯科和平協定》的影響
首先,邊界的重新劃定破壞了芬蘭的領土完整。芬蘭一次性就失去了11%的國土面積,約4.2萬平方公裏。雖然根據條約規定,被割讓地區的人民有權繼續留在當地生活,但當地99%的芬蘭人卻不願意居住在割讓給蘇聯的土地上,這意味著將有42萬人離開他們的家園。這些芬蘭人扶老攜幼,他們雖然離開了熟悉的地方,雖然要經過長時間的跋涉,雖然要在茫然的未知中重新開始,但他們卻意志堅定,而他們之所以這麽做,完全是源于對祖國的執念。
其次,破壞了芬蘭原有的戰略布局。卡累利阿地峽的割讓使芬蘭的東南防禦縱深倒退了150公裏,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的曼納海姆防線再也無法成爲蘇聯前進的絆腳石。除此之外,伴隨著將維堡灣收入囊中,蘇聯取得了塞馬運河的出海口,這意味著蘇聯幾乎控制了芬蘭東南部的所有水道和湖泊網絡。
2)塞馬運河的重要性——芬蘭內河航運的出海通道
塞馬運河連接了拉彭蘭塔和維堡兩座城市,溝通了塞馬湖和維堡灣兩片水域。芬蘭屬沿海國家,但其海岸蜿蜒曲折,多懸崖峭壁,且沿海水域多暗礁,故芬蘭大部分沿海不宜通航。芬蘭另一個特別明顯的地理特征是河流湖泊衆多,其內陸水域面積已經占到了全國總面積的11%,其中最大的湖泊是東南部的塞馬湖。塞馬湖是芬蘭最大湖泊,也是歐洲第四大淡水湖,其是一個樞紐中心,一頭通過數不清的溪流連接著芬蘭東南部的大多數湖泊,一頭通過塞馬運河連接著芬蘭灣。所以說,誰控制了塞馬運河,誰就控制了芬蘭東南部的水道和湖泊網絡。
塞馬運河全長42.9公裏,1856年9月初首次通航。蘇芬戰爭後,塞馬運河被一分爲二,其中運河下半段(19.6公裏)歸屬蘇聯。這意味著芬蘭的內河航運失去了一個絕佳出海口,也意味著芬蘭的經濟遭到了致命打擊。這是因爲以塞馬運河爲終點的運輸網絡是芬蘭極爲倚重的經濟命脈,其肩負著將芬蘭出産的木材、紙漿、礦産、金屬等貨物運往世界各地的重任。
3)難以割舍的運河
正是因爲地位舉足輕重,所以芬蘭對塞馬運河一直念念不忘。1963年,芬蘭和蘇聯簽訂了一份塞馬運河租借協議,規定蘇聯將其境內的塞馬運河租借給芬蘭使用,期限是50年。芬蘭借此對塞馬運河進行了大規模疏浚改造,並將其寬度增加到34至55米。2010年5月,芬蘭和俄羅斯兩國在拉彭蘭塔簽署了一份新的租借協議,根據協議規定,俄羅斯繼續將其境內的塞馬運河租借給芬蘭使用50年,但每年的租金要從29萬歐元增加到至少120萬歐元。
可以說,國家間的競爭,是絕對實力的比拼,也是地緣格局的較量。無論是以前的蘇聯,還是現在的俄羅斯,他們通過一條運河就能影響芬蘭經濟,從這一點來看,他們可謂是玩轉地緣格局的高手。但從根本上來說,在平等的基礎上互惠互利才能真正實現國際關系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