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以來,持續的違法暴力活動給香港經濟社會造成了巨大傷害。與此同時,有人鼓噪回歸後“‘一國兩制’遭遇失敗”,外部勢力更是別有用心借此大肆唱衰香港經濟。
真相究竟如何呢?
1997年,香港GDP總值1.37萬億港元,人均GDP爲21萬港元;2018年,香港GDP總值2.84萬億港元,人均GDP達38.19萬港元;2017年,香港家庭實際月收入較10年前增加了45%;2016年,香港財政儲備較10年前增加了98.5%;在港交所上市公司的數量從1997年的619家增加到2017年的2020家;香港的外彙儲備在2016年就達到3862億美元,是回歸之初的4倍多;法制指數全球排名1996年逾60名,2018年上升爲16位……
這樣的香港,我們怎能不珍惜?
(一)
香港的輝煌要從上世紀60年代說起。
當時,香港等地開始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集中發展勞動密集型加工産業,並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飛速發展,成爲亞洲最富裕、最發達的地區。50多年間,“亞洲四小龍”有的上升、有的沒落,但香港始終位居前列。
同爲“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常常被拿來和香港作比較,兩地常年以來都在爭奪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但在高淨值人士的眼中,勝者都是香港。
從宏觀層面看,英國智庫Z/Yen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顯示,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第一和第二名一直在紐約和倫敦之間換手,第三名和第四名也一直在香港和新加坡之間交替。但香港明顯勝出,並在2018年和2019年初逐步拉大與新加坡的差距,穩固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
對此,新加坡國立大學經濟學系教授胡光宙認爲,香港和新加坡之間最大的不同,在于香港依托于中國內地這樣一個世界第二且仍然在以較高速度增長的經濟體,這是新加坡所沒有的優勢。
香港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完備,透明度極高,加之地緣優勢、同宗同源等因素的疊加,衆多內地公司更傾向于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重視中國內地市場的跨國公司也常將亞太區域總部放在香港。2017—2018年度數據顯示,在中國內地全年所獲得的1250億美元外來直接投資中,990億美元通過香港流入,占總外商投資額的80%。
專注研究全球經濟的智庫PIIE稱,截至2018年底,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在香港的存量達6220億美元。這一數字相當于香港同年GDP的170%,這代表著大量內地企業通過香港投資全球。
隨著中國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香港資本市場正不斷增添新活力。香港證券交易所2018年4月進行了25年來最大的上市制度改革,便利不同投票權架構的創新型公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等新經濟公司在港上市。受益于這項改革,2018年港交所業務創下多項新紀錄:香港證券市場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額高居全球首位,達2880億港元;證券市場成交額創曆史新高,超過26萬億港元。“滬港通”和“深港通”自2018年5月起每日額度擴大4倍。“債券通”的日均交易量已由2017年10億元至20億元人民幣增至2019年1月日均交易量60億元至70億元人民幣。
“紐約-倫敦-香港”三大全球頂級金融中心的格局已經形成。
(二)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如春雷滾滾,敏銳的港商緊緊抓住有利時機,率先到內地投資建廠,更爲內地改革開放輸入了許多先進的發展理念、經營方式和管理經驗等,促進了觀念更新和市場經濟發展。
1978年,內地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珠海香洲毛紡廠成立;1983年,由港商與內地合資的白天鵝賓館在廣州正式開業,成爲內地首家五星級賓館……大規模的直接投資推動了香港與珠三角經濟帶形成“前店後廠”的生産銷售模式,香港也由此實現了又一次經濟飛躍。
自改革開放以來,香港的人均國內生産總值以美元計增長了約11倍,已超越德國、英國和日本等先進經濟體。近10年,香港平均經濟增長率2.7%,比其他先進經濟體的平均增長率高出一倍。與此同時,內地貨物貿易總值增長198倍,香港出口也大幅增加了71倍。香港爲國家的改革開放作出重要貢獻,而國家的發展也成就了今天的香港。
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認爲,當時的香港把握住了內地制造業起飛的契機,成功轉型成爲內地連接世界市場的重要橋梁,建立和鞏固了香港今天作爲國際商貿、物流、航運、金融和專業服務中心的地位。
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說:我們國家在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改革開放,香港大量參與其中,爲國家的改革開放作出了貢獻。因此我說,“香港好,國家好”。我講“國家好,香港更好”是在回歸之後,這是我當時的期盼,並且那個時候已經開始看到國家快速發展的勢頭。從期盼到現實,現在我更加堅信“國家好,香港會更好”。
(三)
回歸前,美國《財富》雜志發表封面文章,預言“香港已死”。然而,經曆了亞洲金融風暴和SARS侵襲後的香江浴火重生、風采更盛,依然堅守著亞洲最具活力城市的地位。在香港回歸祖國10周年時,《財富》又發表文章《哎喲,香港根本死不了》,並在正文開頭第一句即承認:“啊,我們錯了!”
1998年,金融風暴席卷亞洲,國際金融大鳄聯手操縱彙市、股市和期指市場,擾亂香港金融秩序,港股一瀉千裏,金融市場大幅波動。危急時刻,中央政府鄭重宣布:堅決支持特區維護聯系彙率制度,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特區政府果斷投入上千億港元,打響驚心動魄的“金融保衛戰”。
亞洲金融危機和非典疫情使香港經濟遭受重創。很快,《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在香港回歸祖國6周年之際簽署,飽含著中央支持香港發展、維護繁榮穩定的關切和決心。更多的好消息接踵而至——內地居民赴港“個人遊”、支持內地企業到港上市、香港成爲全球最大人民幣離岸中心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中心、推出“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機制、深圳前海商事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創新試驗,引來香港人對內地的新一輪投資熱潮……
2017年3月,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納入政府工作報告,“一帶一路”建設、亞投行等國家重大發展規劃也爲香港預留了席位。“一帶一路”將爲香港帶來重大發展機遇已成共識——香港可以發揮所長,成爲“一帶一路”主要金融和風險管理中心的首選“一站式目的地”;爲此,2018年,香港特區政府在施政報告中公布了5個重點推進方向。“國家所需,香港所長”,香港與內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前景不可限量。
據2019年《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從1995年起,香港連續25年被評爲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表的《2018年世界競爭力年報》中,香港在63個經濟體中排名全球第二;《2019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18年外資流入目的地,香港居全球第三,2018年對外投資方面,香港以850億美元居全球第四;美國傳統基金會發表《2019年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香港連續25年占據榜首,報告還贊揚香港是極具競爭力的金融和商業中心,也是世界上抗逆境能力最強的經濟體之一。
(四)
今天的中國,依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是“地球上機會最多的地方”。祖國內地以巨大的市場、豐富的機會、創新的理念,以及經濟轉型升級的強勁勢能,爲香港之後盾、之支撐、之風帆。
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全文正式公布。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這樣比喻:過去30多年,如果把內地的改革開放比作是香港發展的一只翅膀的話,香港現在又插上了另外一只翅膀,那就是粵港澳大灣區。他表示,香港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城市,金融服務、貿易服務和專業服務等都是香港的強項,香港和整個大灣區發展互補性強。
在香港,得益于規則對接、融合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內的跨境移動支付已經打通,且覆蓋範圍不斷擴大;香港和廣東、澳門的基建互聯互通水平也不斷提升,高等教育合作正深入推進;從旅遊到專業服務領域,産業合作也在廣泛開展。
直接就業人數逾25萬、占本地生産總值約4.5%,作爲香港四大經濟支柱之一的旅遊業,對香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成爲國際城市旅遊樞紐及“一程多站”示範核心區,建設多元旅遊平台。隨著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和港珠澳大橋等大型基建開通,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深入,區域內“一程多站”旅遊模式不僅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大灣區觀光,也爲區域內居民前往其他旅遊目的地提供便利。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建設國際金融樞紐,發揮香港在金融領域的引領帶動作用。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爲香港不同行業,尤其是金融服務業發展注入新動能。目前,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金融服務落地正處于進行時。粵港澳大灣區內的跨境移動支付已經打通,且覆蓋範圍不斷擴大;香港居民在香港遠程開立跨境內地銀行賬戶的試點也開始實施。
香港特區政府著力推動創新科技發展,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也成爲其中的新動力。今年以來,香港多家高校陸續公布與內地合作的科研項目。爲進一步支持青年“雙創”,香港特區政府3月在“青年發展基金”下,推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和“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基地體驗資助計劃”。
香港特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認爲,大灣區不但可以爲香港經濟尋找新增長點,促進産業多元發展;通過打造大灣區成爲優質生活圈,還可拓闊香港居民的生活空間,使大灣區成爲香港廣闊的腹地。
窗口、橋梁、超級聯系人……在國家現代化的不同階段,香港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今天,中國已逐步走進世界舞台的中央,在祖國改革發展的快車道上,各方期待香港利用“一國兩制”優勢發揮無可取代的作用,在國家的偉大複興中實現新一輪飛躍。
繼續堅定落實“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這是香港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的最重要基礎。當務之急是盡快止暴制亂、恢複秩序,從而維護香港的核心競爭力和經濟基本面。堅定心中理想,未來一起去追,維護香港繁榮穩定是14億中國人的共同意志!
香港的明天一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