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座蘭州古城,
串聯起,
大蘭州兩千年的發展脈絡
這是一座黃河之城,這是一座絲路古城。站在海拔2000多米的蘭山之巅,遠山近樹,高樓矮屋,大道小徑,皆走入我們的視野。眼前的大城就是——蘭州。
蘭州,地處中國西北內陸,這裏也是中國版圖的地理中心。
這塊土地,既是絲綢之路的重鎮,也是連接青、甯、陝、新、川、內蒙的交通樞紐。四通八達的交通,即爲商貿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也成爲多個民族往來的通道,更是促進了多種文化之間交融的工具。
蘭州,這塊地域上彙集了黃河文化、青藏高原文化、絲路文化、黃土高原文化等多種文化。它久遠的曆史,通過七座古城的興衰,就能讀懂大蘭州
1.蒙恬修築榆中縣,開創蘭州的城建史
蘭州境內最早設立行政建制單位是榆中縣。它設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是蒙恬將軍驅逐匈奴後,“因河爲塞”設置44縣的第一個縣。
秦王朝建立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遣大將蒙恬驅逐匈奴,修築長城。榆中就是蒙恬當年設置的44個縣之一。人們推測,蒙恬設置的榆中縣城在今天蘭州東崗附近的古城坪一帶。
這似乎是比較簡陋的防守報警性質的寨子,不過縣境內的人口至少接近萬人。可以肯定的是,外來的移民數量要遠遠多于本地居民,這也是蘭州曆史上第一次移民。大約十年後, 榆中縣城就因秦王朝的垮台,而消失在曆史的迷霧中。公元前205年,漢騎都尉蕲歙等人,率軍攻擊秦將章平,奪取隴西郡後,恢複了榆中縣。
從公元前214年算起,到今天蘭州的城市建設史也有2200多年了。秦榆中縣在今蘭州東崗鎮附近的古城坪,人們推測當時的榆中縣人口稀少,縣城或許就是一個簡陋的城堡,起著警戒瞭望的作用。
今天,蘭州成爲一個面積達13000多平方公裏的城市(國務院批複的蘭州市最新規劃蘭州市域行政區劃範圍面積13085.6平方公裏)。不斷壯大的蘭州也越來越走向現代化,它所散發時尚氣息,也使得許多生活在這座城市裏的人,産生目不暇接的感覺。
2. 西漢李息修築金城縣,奠定了大蘭州
西漢王朝建立後,除了收複隴西郡後,由于國力虛弱,一直處于養精蓄銳的狀態。漢武帝登基以後,西漢王朝開始正式反擊匈奴。
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夏,霍去病兩次遠征河西走廊的匈奴,取得重大勝利,尤其在夏天大戰中,迫使匈奴休屠王、渾邪王率部投降。爲安置降人,霍去病派大行(相當于禮兵官)李息在黃河南岸今西固城附近修築城堡(即漢金城縣城)。漢政府隨即設立金城縣。
關于金城來曆,大體有三種說法,其一,掘地得金之說。據說“築城時掘地得金”;其二,地勢險要之說,有固若金湯,金城湯池之意。其三,由于蘭州在京城長安的西面,從五行方位來說,西方屬金,所以命名金城。
以前,蘭州西固有西固城。《蘭州文物志》記載:此城位于西固平原西南部,南距南山1公裏,北距黃河2公裏,東西四百米,南北四百米,爲正方形城堡。城牆基部寬3米——10米,夯土層厚0.2米。西漢到明清,人們在這裏多次修築城堡。李息修築金城縣城後,曾爲金城郡治,西秦時爲國都。宋代在此地修築西關堡。明代重修後,爲西古城。
漢代,蘭州的統治中心在今天的西固城一帶。既控制了黃河渡口,也扼守住西北交通十字路口。從金城縣附近的青石津、金城渡等渡口過黃河,西北可走令居(今永登一帶)翻越烏鞘嶺抵達河西走廊的武威;西南溯湟水而上,就是河湟谷地;南面越南山,可達今臨夏州和臨洮;東面經榆中縣可達關中。
最初的金城縣非常簡陋,其實就一個要塞,重要職責是保衛黃河渡口的安全。縣政府所直接管轄的地方也就是縣城周圍數十裏的而已,吃俸祿也不過有“尉丞命卿二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量的外地移民來到了這裏,京城的流行時尚也影響到金城居民。西漢時,金城郡所轄的十三縣,有三萬八千多戶,十四萬九千六百四十八人,這是金城人口達到的第一個高峰。
3.西秦:蘭州兩城爲王都
西秦國一個人們比較陌生的王國。這是一個遊牧民族所建的王國,不僅和秦人沒有絲毫關系,從時間上說也遠遠晚于秦朝。它的建立者是鮮卑人。
公元383年,中國曆史上有名的肥水之戰爆發,東晉軍隊以少勝多,前秦苻堅失敗。強行捏合起來的前秦王國四分五裂,擔任鎮西將軍的乞伏國仁乘機率軍返回隴西。
此時,他們已經擁有人口十余萬,具備了建國的基本條件。公元385年8月,苻堅死後,乞伏國仁便自稱“大都督、大單于、大將軍”改前秦年號建元爲建義,封其弟乞伏乾歸爲上將軍,築勇士城,在轄境內改置十二郡,包含了甘肅東部和中部的許多地方,實際上是虛張聲勢。他們以“秦”爲國號,史稱西秦。
西秦都城勇士城在今天榆中苑川河中部。人們推測可能就是夏官營苑川河南岸古城。此古城東西長250米,南北寬220米。城垣底部寬8米,頂部寬1米——2米,殘高2米——10米。馬面間距65米,寬13米,有東南西三門,各設有甕城。
這裏南靠山,北臨河,東面是古絲綢之路。東行可達長安,西行則達蘭州西固,從地理位置和氣勢上來看,有帝王氣象。
對它是否就是西秦國都勇士城,人們還存在爭議。《重修臯蘭縣志》記載:“夏官營側有廢城,王家崖側亦有古城,較大,俱已半毀,是否古苑川城,不可考矣。”
388年9月,西秦人曾把都城遷到西固漢金城縣城舊址。
4.始有蘭州:隋唐的蘭州城
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設置了蘭州總管府。“蘭州”一詞首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算起來距今已有1434年了。爲何叫蘭州呢,人們說因臯蘭山而得名,但近百年來,也有人說因爲山上有蘭花,故而叫蘭州。
隋代的蘭州,下轄金城郡,金城郡下轄子城縣,實際上蘭州只有一個縣。三年後,隋王朝就取消了金城郡,直接由蘭州管縣。
蘭州市城關區一帶設立五泉縣,顯然這個縣的得名和五泉山有著直接的關系。可見,當時蘭州的五泉已經非常有名了。其時,蘭州管轄子城縣(在今榆中縣一帶)、五泉縣(管轄今城關、七裏河、西固一帶)。而今永登、臯蘭、紅古三縣則爲廣武縣,後來廣武縣也劃歸蘭州。隋文帝時期的蘭州還管轄臨洮。古代行政區劃多有變化,各種情形相當複雜,這些只能是初期大體情況。
隋代的五泉縣城大體在今天南城巷以北、慶陽路以南,酒泉路以西,上溝以東,東西長約600步,南北寬約300步。
到隋代中期,蘭州地區在籍的,有戶9744戶,口50372人。
5.宋代蘭州城,被稱爲石龜城
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北宋趁著西夏內亂,調集熙河、麟延、環慶、泾原等五路大軍二十萬攻夏。李憲任熙河經略使,率熙、秦兩州軍隊爲一路,由熙州(今臨洮)往北,攻擊西夏後背。
元豐四年八月,李憲統帥五萬人馬越過馬銜山向西夏軍進攻。宋軍過馬銜山後,有一個堡子叫龛谷寨(今蘭州小康營),八月二十二日,宋軍進占西使(市)新城(榆中三角城)。九月二日,宋軍攻占蘭州。
蘭州的奪取使宋軍的防線推進至黃河岸邊。李憲把帥府移到蘭州,留前軍將領李浩守衛。宋軍占據蘭州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整修蘭州城,加固防守,以應對西夏人的反撲。而此時,李憲看到的蘭州城非常簡陋,而且距離黃河比較遠,容易爲西夏人所包圍。“蘭州古城東西約六百步,南北約三百余步。”李憲這樣給朝廷彙報。
1083年,李浩整修隋唐時修建的蘭州城。人們把蘭州城向北面進行了擴展,直接推進到黃河岸邊。展築蘭州北城至黃河邊砂板岩上,稱石龜城。在北岸築金城關,護衛黃河渡口,與西夏隔河對峙。在城內建文廟、城隍廟、東華觀。同時,在蘭州城的東西20裏分別修建了東關堡和西關堡。作爲守護蘭州的屏障。在東關堡和蘭州城之間還修築了鞏心堡大約在今拱星墩一帶,這樣,蘭州城和東關堡就連成了一線。
宋徽宗時(1104年),人們第三次增築蘭州北城,此次加固結束後。蘭州城頗具規模,“城高三丈,池深一丈五尺,周六裏三分,三面土築,面磚,下臨黃河,建四門,上各建層樓戍鋪”。基本上具備了軍事重鎮的一些功能。
宋元的蘭州城,大體南至慶陽路,北至張掖路,東至酒泉路,西至下溝。東西長約1公裏,南北寬約0.5公裏
北宋政府將蘭州作爲對抗西夏,收複河西走廊的前哨。同時,也將熙河路帥府也移到蘭州,蘭州逐漸在向西北的戰略中心發展。
在修複蘭州城的同時,還設置了一系列的其他的機構。蘭州下設一寨四堡。一寨即龛谷寨(今榆中小康營);四堡即東關堡(今城關區東崗鎮一帶)、阿幹堡(今七裏河區阿幹鎮)、西關堡(今七裏河土門墩一帶)等。
6.明清:蘭州走向西北政治中心
明初,朱元璋派大軍北伐西征。洪武三年,徐達率明軍主力在定西沈兒峪擊敗蒙元殘余勢力。隨後,逐漸掌控今甘甯青三省區。
此時,宋人修築的蘭州城三面夯土,一面包磚。經過幾百年的戰亂及風雨侵蝕,已經殘破不堪了。洪武十年(1377年),在宋、元蘭州城的基礎上,增築蘭縣城,東西長一裏二百八十步,南北寬一裏八十二步,高三丈五尺,闊二丈六尺。開四座城門:東爲承恩門,南爲崇文門,西爲永甯門,北爲廣源門。城門之上,均建城樓。
從這之後到解放前,蘭州城經曆了多次的維修和擴建。明宣德時(1426年——1435年),佥事蔔謙、指揮戴旺修築外廓,共十四裏二百三十一步。明英宗正統十二年(1447年),都指揮李進增築承恩門外廓,自西北至東北,共九十九丈余,並辟城門九座:東關迎恩門,東北爲廣武門,再東北爲天塹門,南爲拱蘭門,東南爲通遠門,西南爲永康門,再往西南爲靖安門,西爲袖川門。
清乾隆三年,改臨洮府爲蘭州府,蘭州管轄兩州四縣。乾隆二十九年陝甘總督衙門遷蘭州,裁撤甘肅巡撫。至此,蘭州正式成爲西北的政治中心。陝甘總督署有三個轅門,懸挂有節制三秦,懷柔西域的匾額,明確地出了陝甘總督管轄範圍和任務。蘭州的西北中心和樞紐地位正式確立。
清代人們多次修築蘭州城。光緒十六年(1890年)最後一次修葺蘭州城,共計內城周長六裏二百步,有十座敵台上建有敵樓,建有垛口一千九百二十九個;外廓周長十八裏一百二十三步,有六座敵台上建敵樓,有垛口三千九百二十個。
蘭州城的規模遂定型。
7.抗戰建市:突破城牆限制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大批蘇聯援華物資通過西北國際交通線源源不斷運往蘭州再轉運至內地各大戰區。
抗日戰爭爆發後,大片國土淪喪,大批愛國志士背井離鄉,逃往大後方繼續宣傳抗戰。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的推動下,蘭州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蘭州成立了一大批抗日救亡團體,如"甘肅青年抗戰團","省外留學抗戰團"等,同時,湧現了"血花劇團""王氏兄妹劇團""新西北抗戰劇團"等文藝宣傳組織,彙集了白危、茅盾、王洛賓、蕭軍等文化人士,在這些人士的呼號下,蘭州掀起了一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在高等教育方面,甘肅省先後開辦了西北農業專科學校等院校,遷移來了西北師範學院等院校。
由于日機不斷轟炸蘭州,爲便于疏散市民,人們在蘭州城牆上增開了城門。1939年,在小稍門東,開了東南門;在慶安門西增開東北門;永昌路南端並列兩門,人稱雙城門。後在水北門東,增開中山門。
蘭州內城,原有四門,唯南門最爲雄偉壯觀!南門城樓下有三個城門洞,中間最大,通行車馬;兩邊較小,通過行人。城牆之上,建有城樓。寬闊大方,橫空出世,三層重樓飛檐,一派古樸雄偉景象。最上一層正南,懸有“萬裏金湯”匾額。1952年l0月被毀。
蘭州戰略地位日益重要,設市再次提上甘肅省政府的議事日程。1941年7月1日正式成立蘭州市,蔡孟堅任蘭州市首任市長。
最初,蘭州市區面積16平方公裏,人口17.2萬余人。民國三十三年,市區擴大,東至陽窪山,西至土門墩,不含馬灘,南到石咀子、八裏窯、臯蘭山頂,北至鹽場堡、十裏店,面積達146平方公裏。
新中國成立後,蘭州成爲國家重點建設的工業基地,快步邁入工業化時代。城牆的限制,也逐漸被人們打破了。
資料來源《蘭州文物志》《蘭州史話》《蘭州曆史文化叢書》等
王文元原創作品
請關注 請轉發
版權已保護,轉載微我, 以免誤傷,盜用必究!
資料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