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這幾年承接産業轉移,像中國改開初期那樣,接納了很多三來一補的企業,因此經濟的增長率比較高,發展速度比較快。
勞動密集型産業二戰後先是在日韓,台灣後面轉移到中國大陸,中國大陸的沿海通過三來一補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發展起來之後,也自然而然的要向低人力成本的地方擴散和轉移,有漫長海岸線和優良港灣的越南,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比如服裝鞋帽和一些組裝型的電子工廠,雖然原材料、機器設備等都要從中國大陸進貨或者配套,但畢竟越南有一定的人力成本優勢,工資低啊,這些産業會轉轉移不少去越南。
除了海岸線長,有人力成本,還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促使勞動密集型産業轉移到越南,比如進口配額的問題,某些産品就給那麽多進口配額給中國,你生産能力再大,也沒法接到單,因此企業也會選擇在越南建廠拿到配給越南的那一些份額;還有就是歐美國家也不願意把雞蛋放中國大陸一個籃子裏,也怕被你卡脖子,哪怕是要求你在越南布局産能,或者在越南培養一些本地供應商也是肯定會有的。
接納勞動密集型産業轉移,再消化升級,最終建立自己的産業優勢,按時間順序,日、韓、中,都是這麽過來的,這似乎成了東亞地區的發展路線圖。日韓已經跻身發達國家身位,中國體量巨大,某些沿海省份隱然已經一只腳要邁進去了,整個中國也已基本越過中等收入陷阱,正向初等發達前進。
那麽越南有沒有可能照抄中日韓的作業,成爲一個比較強的工業國?甚至走向發達國家?有些網友甚至認爲越南將會取代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超過中國。
先說我認爲的結論:如果抓住了這波産業轉移和中美角力的機遇期,越南有機會發展起來,參與全球分工,超過新馬泰、印尼,成爲東南亞第一,但上限很難超過韓國,更無法超越日本。
爲什麽呢?
1.越南近年的發展快,有本身基數小,並借力中美矛盾角力的機遇期的原因,而這樣的增速在曾經的馬來西亞、泰國都曾經出現過,並沒有什麽大驚小怪的,既不如日本當時最快速的階段,也不如漢江奇迹時韓國的增速,同樣趕不上中國早期的速度。
2.越南國內市場有限,很難培養起本土的主機企業,並在勞動力成本上升之後讓自己的産業升級,讓産業留在國內。打個比方,中國可以通過給蘋果手機代工,培養起配套的所有配件的廠商,但是,如果中國沒有自己的華爲、小米、oppo,vivo,那麽一旦蘋果不跟中國玩了,我去越南去印度培植代工商、配件供應商,那麽國內的代工廠家不是最低休克,最慘就是立即死亡,對不對?但是正因爲中國有巨大的國內市場,就養活了自己的主機廠,光本土主機廠的大量需求就足夠養活自己的配件廠商,不至于主機廠是別人的,別人嫌棄你人力成本高了,一往外國轉移,你就馬上得倒閉。你看現在越南首富搞的那個手機品牌已經關閉了,基本放棄了,這樣的話,如果以後印度、非洲代工起來了,低成本生産起來了,外資一撤,越南這些工廠的存續就有極大危險。不用說越南,現在日本都有這樣的危險,日本在手機領域已經沒有全球性的主機廠,均爲了配件供應商,這還是有技術積累,好,如果日本目前有優勢的某些配件,一個一個隨著時間的推移,都被中國大陸供應商攻克了,人力成本還更便宜,你想想會不會更加危險?以前看過一個龍門吊的情況,中國能造世界最大的技術含量最高的龍門吊,也並不是歐美就不能研發出來,問題是國內沒這樣大的港口需求,攏共就需要那麽幾台,還要投入巨大的研發力量來做,投入産出比太低,因此這碗飯還真沒法跟中國搶,需要的時候就得跟中國買,類似的例子挺多的,比如高鐵産業,中國人多地大高鐵研發和生産就劃算,越南你一兩條線就能把全國連接起來,難道還可能發展起什麽軌道交通産業?大國優勢豈止是明面上看到的這點東西,怪不得越南一直觊觎整合老撾和柬埔寨。
3.須知,以前就有亞洲四小龍(韓國新加坡香港台灣)、四小虎(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今天四小龍依舊強,但四小虎的經濟無一突破中等收入陷阱,逐漸泯然衆人。也就是早在越南之前,四小龍三小虎已經參與過一輪産業轉移了,但成功的只有四小龍,爲什麽呢?三小虎中,印尼兩億多人口,菲律賓一億多人口,人口規模都比越南大,說港口條件,印尼馬拉西亞菲律賓,哪個還輸給越南了?說離中國近,菲律賓可離中國也很近,結果到今天還靠菲傭賺錢。說體制優勢以及跟西方的關系,那馬來西亞印尼之類跟歐美走得更近,菲律賓還曾長期有米國駐軍呢,而越南還跟米國幹過賬,又是紅色國家,怎麽也不會天然多親近,所以,並不是越南條件更優越。那麽,問題來了,爲什麽成功的只有四小龍,而非四小虎?四小龍共同的特點是屬于儒家文化圈,包括韓國。儒家圈的文化看似不像宗教那麽有明顯的儀式感,但在潛移默化中教化百姓勤儉節約、吃苦耐勞、追求上進、利己達人,這些東西看似很虛,實際上“無用之用才有大用”,這些文化底色類似公司的企業文化,好的企業文化能帶領公司走向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向上的優秀文化無形中幫助一個國家走向富強。而四小虎主流民族都不是華人或者日韓民族那種深深嵌入了中華文化基因片段的民族,馬來、印尼、泰國、菲律賓,曆史上都沒有出過本土的思想大宗師,也沒有歸屬于西方文明圈或者儒家文明圈,人口裏雖然也能有優秀的個體偶爾出現,但作爲一個民族國家,整體就缺乏底層優勢文化,即便更早承接産業轉移,卻依然邁不過去中等收入陷阱那道檻,而且你會發現,四小虎裏但凡“含華量”高的國家發展就更好一些,否則就差一些,比如印尼和菲律賓就差過馬來和泰國。越南呢?也曾經長期北屬,有一定中國文化基因片段,可以預見大概率後續發展會好過印尼菲律賓,甚至進一步超越馬來西亞泰國,成爲東南亞第一,但越南依然雜糅了不少占城人的以及南部東南亞人的成分,儒家文化底蘊不如日韓深厚,表現出來總體要懶散一些,尤其是主動割裂跟大國的人文紐帶,去中國文化化的,對其前景反而有負面影響。因此越南的天花板就是韓國,到頂也就是中國一個沿海普通省份的水准。
4.越南也難以成爲下一個韓國,韓國走向發達國家,無非兩點,一是當時中國沒有崛起,沒有參加全球分工協作,也就是沒上場。二是當時米國需要幾個幫手幹點粗活,把一些有技術含量的重工業(也只是有限的幾個領域)放手給了韓國人去搞,這是一個機遇,而且作爲米國附庸,還有一些家奴享有的便利。現在老米都恨不得制造業回流呢,稍微上點檔次的工業,哪裏輪到給你越南?米國不會,韓國更不會,沒有好的重化工業基礎,就玩不轉原材料、零部件,工業就是建立在沙地上。就說中國吧,重工業基礎也離不開北方大國曾經的156項工程,這也是很難複制的機遇了。
所以啊,說越南發展快是沒錯的,但成績目前看也遠遠談不上優秀,沒有一點數據支持,沒有一點邏輯分析,無腦吹捧就有點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