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12月23日,91位中國底層農民從福州出發,登上“豐美”號,來到了新加坡。爲安頓移民,港主與馬來西亞國王簽訂了長達999年的租借條約。
這位港主正是投身于維新變法運動,後遭到清政府通緝的黃乃裳,他先後三次,一共在江浙一帶招募到了1118位願意移民的中國人,來到了砂拉越州的詩巫。
如今詩巫的華人在11萬人以上,占據整個城市人口的40%,但這40%的人口,卻支撐起了詩巫全部的商業貿易,詩巫也有個別稱,叫做“新福州“。
這座城市在福州人來到之前,不過是一個叫做馬蘭瑙的小村莊。
1850年開始,英國殖民者在此從事著商貿活動,黃乃裳這一行人來到之後,漸漸將這個地廣人稀的小村莊,變成了拉讓江航道上的經濟貿易中心。
福州人在100多年期間,對詩巫的崛起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若非當初黃乃裳帶著安土重遷的中國農民,來到千裏之外的南洋墾荒,詩巫說不定還像其他東南亞的村莊一樣,靠著伐木業和種植業維生。
這其中又有著什麽故事呢,推崇落葉歸根的中國遊子,又爲何會在詩巫安心紮根呢?
帶領中國農民墾荒的港主黃乃裳,在移民之前就做足了規劃。
黃乃裳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福州人,家住閩清縣,祖輩世代務農,家境貧寒。
他之所以有著移民的想法,和他早年間就接觸到外界的思想觀念有很大關系。
雖然是農民出身,但是黃乃裳以半耕半讀的方式,貼補家用。
在同治五年,基督教傳入中國,薛承恩作爲基督教的傳教者,來到福州一帶傳教。
黃乃裳也就在同年11月,加入了基督教,並開始學習英文。
雖然作爲一位深受著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的中國人,但是黃乃裳覺得孔孟之道並不適應當時的社會環境,基督教的教義更加符合他的價值觀。
所以在1867年之後,黃乃裳就成了一名傳教士,研讀聖經,並建立了福音、培元、英華3個教會書院。
在中國,並非主流思想的基督教教徒也在日益增多,但是信仰基督教的大多都是底層貧苦人民,黃乃裳覺得有必要在文人階層擴大基督教的影響。
因此,他又決定走上中國文人的老路,考取功名,通過科舉達成目的。
光緒三年,黃乃裳成爲了一名秀才,17年後,成爲了一名舉人。
光緒二十年,甲午海戰的爆發,中國簽訂了屈辱的《馬關條約》。
在海戰之中,黃乃裳的三弟黃乃模一同和當時的將領鄧世昌一起,因公殉國。
親人的離世,加上中國長期遭受著列強欺淩的現狀,讓黃乃裳萌發了改革的想法。
這一思想觀念和沒有實權的光緒帝不謀而合,在光緒二十三年,黃乃裳入京,致力于維新變法。
百日維新失敗之後,黃乃裳沒有像戊戌六君子一樣慘遭殺害,僥幸逃到了海上。
乘船回到福州以後,被清政府通緝的黃乃裳就開始另尋出路。
他深知現在中國底層農民肩上的擔子十分沉重,中國簽訂的各項喪權辱國的條約,戰爭賠款都轉嫁到了農民身上。
苛捐雜稅多如牛毛,而之前嘗試的維新變法又慘遭失敗,所以黃乃裳就計劃著前往南洋,建造只屬于底層人民的一方樂土。
有著這個打算之後,1899年,黃乃裳就乘船到了新加坡一帶,擔任了《星報》的主編。
外出采風期間,黃乃裳先後來到了馬來西亞、蘇門答臘一帶,尋找合適的移民點。
1900年4月,經過女婿林文慶的介紹,黃乃裳來到了砂拉越的拉讓江流域。
由于當時馬來西亞一帶常年都是熱帶雨林氣候,土地貧瘠並不適宜發展種植業,這裏聚居的人口也較少。
砂拉越一帶的酋長也知道這一現狀,很是希望能有外來人員前來開墾荒地,發展經濟。
早就在砂拉越一帶生活的閩南籍華人領袖王長水,聽說了黃乃裳來到之後,就把他引薦給了砂拉越第二代酋長查爾斯·布魯克。
1900年5月下旬,布魯克就和黃乃裳簽訂了租借條約,黃乃越把詩巫郊區的新珠山一帶作爲墾區,開墾的貸款由布魯克政府提供。
簽訂好條約之後,黃乃裳就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福州,並且在江浙一帶招工。
黃乃裳在閩清、古田、閩侯等地盤桓了一段時間,五百多位農民願意跟隨著他。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但移居詩巫的過程也是一波三折。
1900年12月23日,黃乃裳的助手力昌與陳觀鬥帶著91人踏上了”豐美“號,8日以後抵達了新加坡。
1901年1月12日,第一批移民動身前往詩巫,期間有人離開,到達詩巫的人數爲72人。
1901年2月7日,黃乃裳親自帶著535位來自士農工商各個行業的國人,經過廈門來到新加坡,來到新加坡之後,移民中卻傳起了謠言。
不少一直並不堅定的人士,一度以爲他們被黃乃裳坑蒙拐騙到了外國做苦力。
還有一個專門的名詞來形容這類人士,叫做”賣豬仔“。謠言引起了不小的騷亂。
幸好黃乃裳之前在教會傳教,教會的林稱美牧師聞訊之後立刻前來安撫,這才平息。
1901年3月5日,移民們離開了新加坡,並在11日之後,來到了詩巫,黃乃裳隨後又返回了福州繼續招工。
1902年5月,黃乃裳就帶著500多名農工,經過香港之後來到古晉,6月7日抵達詩巫。
三批一共1118人,他們當中,三分之二都是基督徒,都是福州人士。
在來到詩巫之後,這一千多位農民又是如何在異國他鄉重新建造家園的呢?
初來乍到的福州人,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症狀,並不太適應詩巫的自然環境。
一直生活在中國南方溫暖濕潤地區的中國農民們,潮濕炎熱的氣候讓他們患上了許多疾病。
剛開始他們不得不擠在離地面三尺高的高腳屋裏,傷寒、痢疾隨時威脅著生命。
到處都是森林、沼澤,還有一些野獸,四周也是危機四伏。
一千多位居民當中,第一年因爲患病去世就高達70人。
居民們原本以爲這裏可以像他們福州的家鄉一樣,種植水稻,但是熱帶雨林多雨的天氣,根本就留不住土壤中的養分,水稻的收成並不樂觀。
水稻承受不高之後,他們又開始在不那麽潮濕的土地上播種一些番薯。
最後,他們才嘗試著最適宜熱帶雨林氣候的橡膠。
經過數年的嘗試,福州人民們才慢慢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因地制宜發展了橡膠種植業。
黃乃裳爲了應對還不適應詩巫氣候的中國人民,開設了”新福州墾場公司“,出售一些日常生活的物資以及鹹魚。
並且黃乃裳還在詩巫地區創辦了一所學校,五處教堂,讓居民們再次可以安居樂業。
黃乃裳在1904年以後,就遭到了砂拉越政府的驅逐,理由是黃乃裳禁止鴉片、大麻等暴利的作物出現在詩巫境內,還不允許開設賭場。
黃乃裳則是對福州人民表示自己年事已高,又想回國繼續參加革命鬥爭。
所以,在1904年6月,黃乃裳就將墾區的所有事務,都交給了美國牧師富雅各全權管理。
1907年,是居民們第一次收割橡膠的時節。處在拉讓江流域的詩巫,水運交通極其便利,每擔橡膠的價格高達700元。
這讓居民們看到了未來生活的希望,橡膠種植業的發展極大地鼓舞了福州人的自信心。
沒有清政府的剝削盤剝,橡膠種植經過了數十年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福州人民甚至開設了自己的公司,興辦了一些工廠。
已經不再需要黃乃裳照顧的福州人,在異國他鄉站穩了腳跟。
1937年,福州人士逐漸發展起了航運事業,他們一同出資購買一艘2000噸的遠洋航行大船,取名爲”新福州號“。
到了1950年的時候,橡膠種植園的規模已經達到了12000多英畝。
除了”“新福州”號之外,砂拉越輪船公司的規模也越來越大,擁有了8艘大船,長年航行于詩巫、明都魯、文萊等東南亞地區。
福州人民最初只是抱著在詩巫暫住的想法,在詩巫賺到的錢也都寄回了福州,他們打算在自己老了之後,乘船回到福州頤養天年。
在抗日戰爭時期,很多福州人民甚至在海外寄錢回來抗戰,救助中國。
慢慢對詩巫産生感情的福州人民,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漸漸放棄了回國的想法。
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一直在從事著生産勞動的福州人民,讓詩巫成爲了沙拉越最大的城市,到了1950年的時候,詩巫周邊地區的人口就高達20萬。
依托著豐富的木材資源,詩巫的鋸木廠也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其中九成以上的鋸木廠,都是由中國人民創辦的。
1963年,砂拉越與馬來西亞簽訂了條約,詩巫也就歸屬于馬來西亞。
到了如今,福州人民在詩巫的發展曆程當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詩巫市內,用福州人命名的街道就有15條,黃乃裳街最爲著名,由詩巫市議會指定。
全長大約2000米的黃乃裳街,是詩巫市內最繁忙的主幹道,它見證著詩巫幾乎所有的來來往往的行人們。
雖然主權歸屬于馬來西亞,但是走在詩巫的大街小巷上,中文寫的牌匾、標志都隨處可見。
很會經商的福州人,甚至把福州話作爲了商業貿易當中的主要交流語言。
馬來語和英語在這個對外開放程度很高的地區,同樣適用。
2010年,詩巫市進行了人口普查,調查結果顯示,20萬人口中,有接近7成都是華人。
福州人民則超過了9萬人,滿大街都充滿著福州的鄉音,置身其中,就像是走在中國的沿海。
從當初福州人民來到詩巫開始,砂拉越的掌權者就進行了三次變更。
最初由布魯克政府管轄,二戰時期,入侵的日軍接管,日本戰敗之後,英國殖民者隨即又來到了砂拉越。
最後這片土地才趨于平靜,歸屬于馬來西亞。
但即便幾經周折,福州人民也一直沒有忘記中國的傳統文化,他們把原來的思想傳統帶到了遠在南洋的詩巫,並繼續傳承。
福州人更是參與到了社會的各行各業,金融、種植、木材、造船都有著他們的身影。
上世紀90年代末,詩巫已經有了5家華人開辦的銀行,支持著當地華人華僑的商業發展。
進入新世紀以後,馬來西亞希望把詩巫建設成爲一個類似于新加坡的花園城市。
詩巫市議會也開始逐步對詩巫的經濟結構進行轉型升級,提倡步行文化。
每年的3月16日,都是詩巫一年一度的盛會。2001年的3月16日,則是福州墾場一百周年的紀念日。
福州人民也從未停下他們的腳步,由于詩巫的建設曆史並不悠久,不可避免有著一些弊端。
2000年以前,詩巫的教育行業只開設了高中還有預科班。
爲了追求更高等的教育水平,許多福州人民會選擇把他們的子女送到新加坡、中國台灣、澳大利亞留學。
依托著木材砍伐和橡膠種植起家的詩巫,近十年來的經濟發展速度也趨于放緩。
詩巫漸漸會轉型成一個旅遊城市,不少居民選擇來到砂拉越首府古晉謀生。
福州人民雖然遠離了故土,但是他們在異國他鄉,將現居地視做了他們的第二個故鄉。
適應能力頑強的福州人民,在不同的地區都能紮根,並産生新的認同感。
聯系他們的紐帶,就是刻在骨子裏的中華文化,還有一張嘴便帶著口音的福州話。
也希望其他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能夠牢牢記住自己的身體中,流淌著炎黃子孫的血液,也祝願我們,無論在那兒,都能闖出自己的一方天地,
-完-
編輯丨書書
參考資料
福建省紀委監察廳網:《一代賢良黃乃裳》
中國新聞網:《馬來西亞詩巫省華人達11萬 占該省總人口40%》
中國華僑出版社:《黃乃裳與詩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