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宅探尋
樟林古港是海上古絲綢之路發祥地之一,早在康熙年間,清廷正式放開海禁,樟林港上的商人紛紛集資造船,“紅頭船”從此揚帆起航,往返國內各大港口及南洋各國。樟林港貨船日夜穿梭,往來頻繁,也漸漸成爲盛極一時的商業港口,形成以“六社八街”爲中心的繁華商圈。潮汕不少華僑就是從這裏乘坐“紅頭船”漂洋過海,外出謀生創業的。樟林村人近水樓台,自然出洋的更多。華僑在海外事業有成之後,大多會回家鄉興建宅第,樟林的華僑就在家鄉興建了不少有名的僑宅。曆經兩個世紀的變遷,樟林古港如今繁華不再,但遺迹猶存。由一代華僑巨賈藍金生興建的“南盛裏”建築群,就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一處史迹。它曆經風雨洗禮仍風華絕代,仿佛在向人們述說著華僑海外艱辛創業、造福桑梓的動人往事。
671間房,一個發電廠,一道防潮堤
來到樟林古港,沿著古港河一側拐進洋樓巷,就進入了南盛裏建築群。這一建築群以錫慶堂及左右兩座大夫第爲中心,圍繞著一座座驷馬拖車、四點金形制的民宅,以及衆多普通的小型民居。
南盛裏大門口的石門鬥框上镌刻著一副嵌名聯:“南方作障增其廓,盛德有鄰奠厥居。”據《觀一勝攬》介紹,在南洋發家致富的藍金生,決心在家鄉興建宅第,把根留在故鄉,于是向清政府申請購買了毗鄰樟林南社的海圍新圍(俗名“布袋圍”)的80畝地,花了17年時間,從1900年至1917年,建成了一大片新宅,取名“南盛裏”。
整個南盛裏有大小宅第近70座,671間房間,還有兩個花園,一個書齋,一個發電廠兼自來水廠,一道防潮堤,四個防洪閘門,八個防盜閘門,三個守夜更樓,五道地下排水溝。它以五巷三埕一池爲格局,把鱗次栉比的民宅,分成錯落有序的小區,使整個建築群體既層次分明,又緊密相連,疏密適度,空間寬松;合理暢通的交通構架,也讓居住者可以來往自如。由于當時的南盛裏四面環水,且是樟林古港出海口,房屋建造時十分注重防澇排水系統的設計,因而建築了防潮堤、防洪閘門、排水溝等,從而使整個南盛裏免受水浸之災。
雖然年代久遠,南盛裏很多精美的建築裝飾已斑駁脫落,但仍可以看出這一建築群的華麗典雅。作爲僑宅,南盛裏建築群除了有彩色地磚略顯“洋味”之外,主要建築風格仍是以潮汕古民居建築爲主。整個建築群彙集了潮汕傳統民居建築的精華,將石雕、木雕、嵌瓷、泥塑、書法、美術融合滲透,裝飾到宅子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望向每一個角落,都是一幀精美的藝術品。
石雕嵌瓷木雕,處處巧奪天工
廣東省作協會員、澄海博物館副館長陳琦對樟林十分熟悉,她曾負責撰寫“汕頭古村落叢書”中的《樟林村》一書,作爲市政協委員,她更是多次呼籲要保護傳統建築,留住鄉村文脈。
陳琦告訴記者,藍金生在建造宅第上頗費心思,聘請名師、名匠參與設計施工,使整個建築既荟萃了潮汕民宅建築的精湛藝術,又創新吸收了外來建築文化,具有其獨特的裝飾風格。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主建築錫慶堂。
錫慶堂是南盛裏的核心地帶,占地7571平方米,由藍氏通祖祠及兩側二座大夫第構成驷馬拖車格局,是傳統潮汕祠堂及民居建築的綜合體。
藍氏通祖祠中的拜亭規模之大在潮汕非常罕見;祠堂的石柱、石門肚都是采用上乘的石料精工打磨而成;門樓上面有四幅竹畫,均由清代名家蔡心侬畫作所拓刻。事實上,南盛裏的各座宅第的大小門樓及木門扇都镌刻著名家字畫,處處蘊涵著風雅。
兩座大夫第爲三進雙背劍格局,至今仍保存著較爲完好的建築裝飾藝術,可以看到門肚上精致的石雕,屋脊上精巧的漏花嵌瓷,屋檐上巧奪天工的木雕,以及富麗堂皇的雕花木門等。
陳琦指著大夫第屋檐上精巧的木雕告訴記者,這些木雕的造型都有著豐富的內涵,像左側屋檐下的一只大螃蟹夾著一根蘆葦,寓意是“科甲傳胪”,右側大螃蟹舉著一頂官帽,寓意“中舉加冠”。她說,這些都是潮汕民居裝飾時常用的雕刻造型,也有一些是螃蟹夾著一支筆,則是“必定中舉”的寓意。這些裝飾體現了主人家渴望子孫後代好好讀書、金榜題名的心願,即使是在海外從商發迹的華僑之家,也不例外。
除了比較傳統的潮汕民居裝飾,南盛裏也有不少獨特的裝飾手法,像很多窗戶上的書卷窗眉,一般都是采用灰塑加上彩繪,而南盛裏的書卷窗眉,在灰塑上都是用嵌瓷來造畫,讓色彩更加靈動,也更顯巧妙精致。這些手法,在一些屋脊山花上也可以看到。
記者還了解到,南盛裏俗稱洋樓的地方原來還有一座花園,種有各種奇花異木,還有遊泳池、蓮池假山。假山上有小山洞、小瀑布、小天池等。只可惜假山周圍房屋幾易其主,如今已不見痕迹。
秦牧故居藏身其中,書香濃郁
來到南盛裏,還有一個地方非去不可,那就是秦牧故居。著名散文大師秦牧的祖籍就在澄海樟林。他1919年生于香港,1932年隨父母回到家鄉樟林讀高小,青少年時代就在南盛裏的一座“四點金”宅院中度過。
秦牧故居就在錫慶堂左側的漁行巷裏,屬于南盛裏建築群中的一座,建于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占地面積388平方米,主座“四點金”帶右側從厝,是典型的潮汕傳統民居“單邊厝”建築。現爲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正如前面所介紹的一樣,南盛裏的各座宅第大小門樓及木門扇都镌刻著名家字畫,秦牧故居的門樓上多幅山水靜物畫仍然清晰可見,透著一股濃濃的書香氣息。
推開院門,內有天井、正廳、廂房、居室、書齋等十多個房間。據介紹,左邊側房裏面的房間是秦牧父母的臥室,側房外面小房間的閣樓上,就是秦牧和哥哥當年居住的地方;穿過側房則是他們讀書學習的書齋。目前故居正在進一步修繕中。
華僑故事
“矮窮挫”逆襲爲僑商巨賈
藍金生十歲喪父,與母親相依爲命長大,童年生活十分困苦。因爲個子矮小還長得醜,成年後想打個工都遭人嫌棄,他只好靠賣水、砍柴、趕海賣海貨換點生活來源。
天生不認命的他在艱難的生活中磨煉出異于常人的勇氣和百折不撓的意志,眼看家鄉越來越多的人下南洋謀生,爲了讓母親過上好日子,他東拼西借湊齊了船票錢,搭上了“紅頭船”前往星洲(現新加坡)謀生。
來到南洋卻發現並非遍地黃金,不少人來到這裏也只能做苦力、做雜工,想賺多點錢寄回家鄉奉養母親的願望眼看難以實現。但從小在逆境中摸爬滾打慣了的藍金生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也培養了生意頭腦。他看准商機,從販賣日雜用品的小生意做起,靠著勤儉節約,積累了資金,然後購買了小貨船,開起了“藍裕盛”商號;由于他誠實忠厚,信用良好,生意蒸蒸日上,在新加坡、泰國等地逐漸發展了大米、糖業等生意;後來又與人合作在新加坡組建“四海通銀行”,發展起華僑金融事業。一系列操作逐步完成了他的人生逆襲。
藍金生膽子大,眼光又好,在生意場上一路“開挂”。據《觀一勝攬》記載,藍金生參與了蘇伊士運河的投資開發;在新加坡建金生街作爲商場,這條街直到現在仍保留金生街之名;購買了一座玻璃山,投資建設新加坡電訊局,爲發展新加坡的電訊事業作出貢獻。在暹羅,藍金生又在曼力建藍裕盛火船塢,並在火船塢兩旁建裕盛巷民房,出租給到暹羅謀生的唐山人。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藍金生所經營的商業、糖業、運輸業、金融業、房地産業、電訊業、蘇伊士運河股份等等,無不利路宏開,財源滾滾,藍金生遂成爲東南亞一帶的華僑巨賈、20世紀初潮汕屈指可數的富豪。
節儉自身大手筆捐款救災
藍金生是窮苦過來的,即使後來腰纏萬貫,他也是克勤克儉,不亂花費。陳琦介紹說,至今樟林仍流傳著一則趣事,頗能體現他的節儉精神。傳說有一次藍金生從樟林坐轎到東隴,給了轎夫一個銀元。轎夫說:“阿爺,以往阿舍(指他的兒子)都是給兩個銀元的。”藍金生說:“阿舍的父親會賺錢,所以阿舍給兩個銀元,阿爺的父親不會賺錢,所以阿爺只能給一個銀元。”
藍金生雖然克勤克儉,卻樂善好施,熱心公益事業。1905年,他和一些愛國華僑一起,組建新加坡中華總商會,爲新加坡的華僑事業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1909年,華東數省發生大水災,災情嚴重,清政府派員前往暹羅、新加坡等地募捐赈災,藍金生捐出巨款救災,受到清政府褒獎,賜予他大夫銜,因而後來建南盛裏時,五座大院皆命名爲“大夫第”,至今藍氏通祖祠的大廳上仍高挂著藍金生穿戴朝服的巨幅照片。
獨資興建澄海曆史上最早戲院
藍金生因自小家貧無錢讀書,深知沒有知識會給謀生造成更多艱難,因此他很重視兒女們讀書。同時他也熱心教育事業,爲更多華僑子弟創造入學條件。1906年,他在新加坡倡建了新加坡端蒙學校,秦牧在新加坡時就曾就讀于這所學校。在南盛裏即將竣工時,他又著手准備騰出地方辦學校。學校還沒建成,藍金生就因病去世,後來由他的大兒子藍榮盛接手完成了他的遺願。
澄海曆史上最早建成的樂觀戲院也是由藍金生于1900年獨家投資興建的,設有800多個座位,並劃分男、女座。戲院落成之後,藍金生先後請了潮劇、漢劇、正字、雜技等戲班演出,在那個文化匮乏的年代,極大豐富了樟林村民衆的精神文化生活。
據說,在錫慶堂建成之後,藍金生在華堂之上高懸著其母親當年紡紗織線的舊竹籃,教育後人富貴不能忘卻貧賤時。藍金生和多數華僑一樣,艱苦創業,積下豐厚的財富,福蔭子孫,造福桑梓。雖然藍金生在53歲時積勞成疾去世,藍氏家業失去掌舵人而逐漸走向下坡路,但他在海外艱苦奮鬥的人生經曆,在家鄉興建的僑宅南盛裏,依然成爲華僑創業史上彌足珍貴的曆史見證。
來源:汕頭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