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李姓,根在鹿邑,望出隴西,派分上杭,
李姓得姓始祖爲李利貞。先祖爲老子李耳,李利貞第十一代世孫。
公元前571年,老子出生于河南鹿邑(“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也”——《史記-老子 韓非子列傳》)。
從老子以後,自春秋戰國起,李姓開始從鹿邑播遷四方。
據2018年人口數據,我國李姓人口多達9500余萬,爲中國第一大姓,約占全國人口的7.9%。如加上少數民族中的李姓和海外華裔李姓,李姓總人數超過1億,是當代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
01 李姓來曆
理徵,字德靈,上古帝王颛顼之後臯陶之後,殷商封爲中吳伯,在殷王帝辛(纣王)時任理官(掌管全國司法之事)。
因執法如山,忤逆商纣王旨意,招來殺身之禍,家族面臨株連危險。理徵妻契和氏(娟)攜幼子利貞出逃,至伊侯之墟(今洛陽伊川南),饑渴交侵,摘路旁樹上李子充饑才得生存。
母子二人跋山涉水, 曆盡千難萬苦,終于脫離魔掌,最後逃至豫東地區的苦縣曆鄉(今河南鹿邑縣東太清宮鎮)定居。(“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也”——《史記-老子 韓非子列傳》)
爲感李子活命之恩,又爲改姓避難,其母契和娟將理利貞改姓李,名李利貞。
李利貞爲天下李姓第一人,老子李耳是李利貞的第十一世孫。老子的兒子名叫李宗,做過魏國的將軍, 被封于段幹;宗的兒子名叫李注;注的兒子叫做李宮;宮的玄孫名叫李假,在漢文帝時候做過官;假的兒子名叫李解,做過膠西王劉卯的太傅……
02 唐朝皇帝認祖歸宗
十六國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國君。南北朝時隴西李氏蟬聯圭組,世爲顯著,門第高華,與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範陽盧氏、荥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爲中原五姓七族高門 。唐《姓氏譜》載”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爲第一”,到南宋鄭樵編《李氏源流》時,”言李者稱隴西”。
唐朝立國之後,經對老子生地、生年、生平行迹的考證,于唐武德三年(620),唐高祖李淵追認老子爲其先祖,以老子廟爲太廟。
貞觀六年(627),太宗李世民敕修太上老君廟。乾封元年(666),高宗李治偕皇後武則天及文武官員親至曆(濑)鄉老君廟朝谒老子,虔誠致敬李氏祖先,追封老子爲“太上玄元皇帝”尊號。
之後,朝廷又陸續頒旨,要求建廟造像,制禮拜祭,倡導研習《道德經》,設立崇玄學,培養老學人才。
每年二月十五在老子故裏鹿邑舉行的”老子誕辰祭奠“
對于認祖歸宗這件事情,唐朝皇帝是非常重視的,圍繞老子生地、老子生日、老子生平行迹和老子歸宿地,著實下了一番實地勘察考證功夫——朝廷組織一批文人學士,圍繞這位傑出先祖的誕生、成長,《道德經》的寫作、傳播,老子離開洛陽後的最終歸宿實地考察,詳加論證,最終得出:
老子生于周靈王元年(前571年)農曆2月15日,生地陳國苦縣,後經舉薦到周王城洛邑供職,再後于函谷關著經,之後出關赴秦地歸隱,最後在周至樓觀台弘道並去世的結論。
當然,鑒于司馬遷“莫知其所終”的說法在先,唐代的一些文人學士對老子生卒年份問題也有不同看法。但由于朝廷的考證和提倡,關于老子生平行迹的上述觀點遂成爲流行觀點而延續至今,學界多持這種觀點,地方政府、道教界、李氏宗親和民間均認同這一觀點,並紛紛在每年農曆的2月15日以不同方式拜祭老子,形成官祭、道教祭、宗親祭、民間祭四種類型的祭拜方式。
03 李姓重要分支
天下李姓,根在鹿邑,望出隴西,派分上杭。
李姓得姓始祖李利貞,先祖爲老子李耳。老子爲李利貞第十一代世孫,公元前571年出生于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今河南鹿邑縣太清宮鎮(“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也”——《史記-老子 韓非子列傳》)。從老子以後,自春秋戰國起,李姓開始從鹿邑播遷四方。
李姓分支及遷徙路線:
1.隴西李氏
隴西房始祖:李崇(老子裔孫李昙的長子),戰國時在秦國做官,任隴西守,封南鄭公。
李世民下令修《氏族志》時,以李姓爲天下姓氏之冠,並诏令天下李姓皆以隴西爲郡望,且對功臣武將廣賜李姓,于是出現了“天下李氏出隴西”。隴西李氏由始祖李崇至唐李淵,其間30余世,先後分衍出14房:範陽房、頓丘房、渤海房、申公房、丹陽房、安邑房、鎮遠將軍房、平涼房、姑臧房、敦煌房、仆射房、绛郡房、武陵房和定州刺史房。
2.趙郡李氏
趙郡房始祖:李玑(老子裔孫李昙的四子),戰國末期任秦國太傅。
李姓的郡望以後發展到30多個,以隴西與趙郡的曆史最久、聲望最高、人口最多,除賜姓李氏及部分少數民族李姓外,李姓其他各分支幾乎都是從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中分衍出來的。趙郡李氏由始祖李玑到唐初共傳25世,先後分衍出11房:中山房、常山房、南祖房、西祖房、東祖房、平棘房、遼東房、江下房、廣陵房、漢中房和管城房。
3.福建上杭李氏
始祖李火德(李利貞第七十三代裔孫),出自隴西房,是唐高祖李淵之子、江王李元祥的後代。
南宋末年元兵入侵,李火德與妻子避居于福建省汀漳道上杭縣勝運裏之豐朗鄉。
今天,不僅福建、廣東、浙江、台灣的李氏家族大多是李火德的裔孫,甚至遠在美國、加拿大、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印度、緬甸、新加坡及歐洲各國的李姓華僑,也大都歸于李火德門下。李火德被稱爲“南方隴西李氏的一世祖”。
附:
李氏家訓
吾祖吾宗,黃帝之胄。
血祖臯陶,司法鼻祖。
木子爲李,利貞始祖。
聖哲老子,天下獨有。
鹿邑爲根,隴西望出。
太宗盛唐,萬國仰慕。
繁及八方,英傑輩出。
人口衆多,文化獨秀。
中華同根,萬姓一族。
赫赫吾祖,天高地厚。
鮮花美酒,檀香蠟燭。
伏惟尚飨,祖宗佑吾。
延伸閱讀:
世界第一大姓李姓源自河南鹿邑 李光耀是李淵後裔
轉自:河南商報
每年農曆八月初十,福建人李道烽都要忙一次——按照族譜記載,那是他們祖先的“開基周年祭典”,也就是落腳當地的日子,所有李姓族人都要參與祭祀活動。來自海內外的族人,不管多忙,都盡量參加。
“有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李姓。”作爲河南第一大姓,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大姓、世界第一大姓的李姓,占據了世界上1億以上的人口。追根溯源,他們的根在一個共同的地方——河南鹿邑。
避禍武則天先祖流放福建
30歲的李道烽是福建永安人。按照族譜記載,他們這一支李姓人,源自唐高祖李淵,排到他那裏,是李淵的第四十五世孫。
李道烽那一支,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十子李元祥後裔,李元祥獲封“閩越江王”。在武則天時期,因爲她對衆多李氏宗室進行打壓,李元祥的孫子李祖叢被流放到福建南安。
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10月,泾原節度使姚令言軍隊嘩變,占領長安。李元祥六世孫李尚昊在長安爲官,他回福建避難,不敢回老家南安,到了今永安市槐南鎮皇曆村,與長子李希悅定居下來,繁衍生息。至此,福建永安成了世界李氏祭祖的聖地,吸引泰國和我國台灣、香港、福建、廣東、浙江等地的李氏後裔前來上香祭祖。
由于李唐皇帝出自“隴西李氏”,最近幾年,李道烽也和衆多“尋親團”一起,前往甘肅隴西祭祖。當然,每來一趟,河南鹿邑是必去的地方——唐代認老子爲李氏先祖,而老子的故裏,就在河南鹿邑。
老子誕生處:鹿邑太清宮
新加坡前總理也是李淵後裔
如今,李元祥一脈的李氏子孫,已經遍布世界各地,並且名人輩出。
這些後裔的出現,與李元祥第十五世孫李其洪外遷有關。後漢乾佑元年(公元948年),李其洪從皇曆遷到沙縣的崇仁裏二十六都(今永安貢川鎮雙峰村)居住,其後裔輾轉向閩西擴展,部分後裔繼而漂洋過海,在海外繁衍生息。
“李其洪一脈最旺,目前其後裔遍布世界各地。”李道烽說。
據統計,李其洪後裔主要在福建,在廣東、廣西、江西等地也較多,台灣、香港、澳門等地也不少,東南亞和美國、日本等地也有。其中台灣李氏後裔分居于金門、台北、嘉義、風山、台中等地,並建立了“李氏宗祠”和“敦本堂”,成爲台灣的重要一支李姓。
李其洪後代名人輩出。宋、元、明、清朝文風鼎盛,出過104位進士,共有宰相4人、兵部尚書4人、翰林10人。清康熙宰相李光地,中華民國前副總統、代總統李宗仁,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香港財業巨子李嘉誠等,均爲其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