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省文明辦每月組織開展“江蘇好人”推選活動,推動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凡人善舉不斷湧現。讓我們走近這些“身邊好人”,感受“愛”的溫暖,領略“敬”的神聖、沐浴“誠”的陽光,汲取“善”的養分!
助人爲樂(7人)省吃儉用50萬元資助貧困學生的九旬老黨員
金彩霞,女,1931年生,南京市秦淮區夫子廟街道機關離休黨支部書記。金彩霞于1949年參加革命、1956年入黨、1983年離休。離休後,她和老伴從每個月工資裏存下一部分資助困難群衆。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蘆山地震,她慷慨解囊資助受災群衆。除了定向資助兩名大學生繼續學業,2014年2月,她將多年來節儉下來的20萬元全部捐贈給南京大學設立助學金,用于資助四川籍貧困大學生。2016年、2018年,她又分兩次向助學金追加捐贈30萬元。
義務爲敬老院老人理發23年的“熱心阿姨”
梁雪芳,女,1972年生,太倉市沙溪鎮歸莊社區居民。從1999年起,有理發手藝的梁雪芳每月兩次定期爲敬老院的老人免費理發,無論酷暑嚴寒、刮風下雨從未間斷,因爲她來自歸莊社區,老人們親切地喊她“歸莊阿姨”。梁雪芳的事迹像磁鐵一樣吸引了100多名志願者加入其中,共同組成了“歸莊阿姨”志願服務團隊,服務範圍由孤寡老人拓展到殘疾人士、失獨家庭、困難家庭等。截至2020年底,梁雪芳個人志願服務時長達6400小時,“歸莊阿姨”志願服務團總服務時長達37000多小時。
幫助35名心智障礙者自食其力的“愛心媽媽”
戴小萍,女,1978年生,常州市武進區星馨殘疾人之家服務中心主任。戴小萍是一位腦癱孩子的母親。爲了幫助更多殘疾人家庭,2016年,戴小萍在當地政府支持下,個人籌資30萬元,開辦星馨殘疾人之家,爲心智障礙者免費提供康複訓練教育和適當的日間照料,還針對每個殘疾人情況,爲他們量身定制不同的工作技能培訓。她與愛心企業簽訂合同,讓他們參與技術含量低、安全系數高的代加工手工産品,實現自食其力。如今,家園已爲35名心智障礙者提供工作崗位。
成立理發小分隊 每年義務理發上千人次的愛心理發師
史建輝,男,1982年生,鎮江市潤州區寶塔路街道運河社區居民。從2008年5月加入志願服務團隊開始,史建輝利用自己的理發手藝,走進全市大大小小的福利院、敬老院和貧困群衆家中,爲孤寡老人、殘疾居民等義務理發、剃須,每年開展上千人次。2015年,他加入山水義工社團,成立理發小分隊,帶領隊員繼續開展義務理發志願服務活動。
22年致力傳播文明新風的老黨員
刁人貴,男,1944年生,寶應縣魯垛鎮退休幹部。1999年退休後,刁人貴一直擔任村老齡協會會長和計生協會常務副會長,創辦留守兒童校外教育輔導站,成立“三和”個人調解室,組織村紅白理事會。在全村開展以敬老、助老、養老爲重點的家庭和美、代際和諧、鄰裏和睦的“三和杯”評選,在全縣産生積極反響。他牽頭組建村老年志願者隊伍,在村裏充當起和諧調解員、平安巡邏員、文明宣傳員,村裏敬老、愛老、助老、養老蔚然成風。
拿出近30萬元積蓄爲村民建設老年活動中心的退休教師
羅時悅,男,1953年生,漣水縣紅窯鎮淺集小學退休教師。2017年,羅時悅拿出所有積蓄近30萬元,將自家700多平方米房屋和1000多平方米場地改造成老人活動場所,爲周邊村民免費提供文化活動場地。他還拿出500多本自藏書籍、籌集1500余本書籍,放在活動室供村民借閱。了解到村裏空巢獨居老人較多,他自發上門登記老人信息,積極組織志願者與之結對。僅2020年,全村已有31位志願者與空巢老人簽訂了結對關愛協議書。
熱心關愛社會、樂于幫助他人的超市女經理
李燕,女,1970年生,連雲港市客隆超市有限公司經理。李燕創業成功後,以扶危濟困爲己任。從2008年開始,她向汶川地震災區、玉樹地震災區、湖北慈善總會等地捐款捐物達30多萬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她爲馳援武漢的14名贛榆縣醫護人員家庭免費配送“暖心菜”440余次。從2001年開始,她盡己所能幫助下崗女職工、資助貧困群衆,先後幫助300余名下崗女職工實現再就業。
見義勇爲(5人/組)奮不顧身躍入冰河救人的古稀老人
陳太余,男,1947年生,揚中市三茅街道豐裕社區居民。2021年1月17日清晨6點多,74歲的陳太余在家中聽到呼救聲,立即跑到事發地點,只見一位老人落水漂浮在河中央。他不顧自身安危,毅然跳入冰冷河水,將其成功救上岸。當醫生爲陳太余做心電圖檢查時,發現老人心髒裝有支架,還患有高血壓等多種老年病。因肺部嗆水,醫生要求他住院治療,但他只住了一天便回到家中,因他放心不下癱瘓了21年的妻子。
浴室搶救九旬老人不留名的仁心醫者
季松,男,1976年生,泰州市人民醫院介入科副主任醫師。90歲的王老爹在浴室洗澡時突然癱倒在地、不省人事,王老爹的兒子匆忙呼救。正在更衣室的季松立即沖上前去觀察老人病情。他一邊向120接線員傳達老人病情,一邊跪地爲老人做心肺複蘇。大約5分鍾後,老人漸漸有了微弱呼吸,眼睛也慢慢睜開了。這時,120救護車及時抵達,季松離開了現場。
刺骨河水中勇救溺水婦女的六旬村民
浦啓發,男,1960年生,鹽城市亭湖區鹽東鎮正洋村會計。2020年11月25日下午5點多,剛下班回到家中的浦啓發聽到外面有急促呼救聲,立即循聲跑出門,原來是相距約300米遠的新民河中傳出聲響。他飛奔到事發地點後,立即脫下衣物跳入4米多深的河中,用盡力氣將昏迷下沉的落水婦女拖上岸。上岸後,他就一邊安排岸邊群衆撥打120急救電話,一邊對溺水者實施心肺複蘇急救措施。在他的救助下,落水婦女漸漸蘇醒。
接力勇救昏厥駕駛員的路人組合
張亮亮(左)陳余(中)徐宏雨(右)
張亮亮,男,1987年生,宿遷市公安局交警支隊二大隊巡邏四中隊副指導員;陳余,男,1979年生,宿遷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産科黨支部書記、醫務處副處長。徐宏雨,男,1978年生,宿遷市城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公交車駕駛員。2021年4月12日中午12點,徐宏雨駕駛著302路公交車行駛到一處路口時,前面的一輛小轎車突然停了下來,兩次綠燈過後依然沒有行駛。徐宏雨將公交車靠邊停好,來到這輛小轎車前查看情況。只見駕駛室裏的女士已經昏迷,口吐白沫、十分危險。徐宏雨跑到附近警亭求救,張亮亮和陳余趕來,張亮亮用小錘和拳頭砸碎車窗,陳余對昏迷的女士進行心肺複蘇救援,直到救護車趕來,將該女士送往醫院救治。
冒著嚴寒潛水救人的冬泳愛好者
張海峰,男,1980年生,新沂市新安鎮新北村村民。2021年1月26日晚上7點,張海峰在沭河冬泳時發現有人落水。他當即呼喊岸上群衆報警,自己則迅速下潛尋找落水者。當時室外氣溫零下2攝氏度,河水冰冷刺骨,由于水下光線漆黑,張海峰第3次潛入水中才找到落水者,經過近20分鍾的奮力營救,憑借超強的意志力,終于將落水者拉上岸。
誠實守信(2人)保守半個世紀秘密的核試驗老兵
陸慶權,男,1937年生,太倉市城廂鎮德興社區德興一村居民。陸慶權于1964年至1966年期間,先後3次率隊前往羅布泊執行秘密任務,見證中國第一朵蘑菇雲的升起。1969年,陸慶權解甲歸田,組織上囑托他保守秘密。從此,他深藏功名,作爲一名普通職工先後在太倉布廠和太倉化工建材廠工作,運用專業特長,爲工廠解決多項技術難題,退休後依然從事化學研究,連他的愛人也不知道戈壁灘的那段往事。直至2019年,這段塵封了55年的曆史才被揭開。
放棄高薪聘請 堅守眼科醫療一線的光明使者
王華,男,1973年生,連雲港市眼科醫院院長。1997年,王華從醫學院畢業後來到連雲港市眼科醫院工作,從一名臨床醫生逐漸成長爲省內知名眼科專家。王華的恩師在退休前,將醫院將來的發展托付給他,要求他牢記初心使命,堅持醫療服務的公益性,全力守護好群衆的眼健康。從此,王華牢記恩師囑托,一次次放棄百萬“高薪”聘請,堅守在眼科醫院。他承擔著醫院近一半以上的手術任務,累計爲5000多名貧困眼疾患者免費手術,20多位“徒弟”在他手把手的幫助下,逐漸成爲醫院的中堅力量。
敬業奉獻(6人)以優質服務承載勞模精神的專家型營業員
呂雪瑾,1978年生,南京新街口百貨商店股份有限公司中心店電子商務部總監。從業22年來,呂雪瑾練就了“眼看手觸一口准”和“四心五勤工作法”的過硬本領,成爲商貿零售行業領域的專家型營業員和著名的品牌級銷售狀元。她在全省首創並開發“老字號商業信譽+勞模品牌+場景化休閑購物體驗”線上銷售與實體店線下營銷互融的服務機制,並總結自身經驗,編寫了20多門培訓課件,培訓各類人員達數萬人次,在江蘇鹽業、市委黨校、金陵圖書館等做演講報告數十場次。
帶領團隊追夢8年實現全球技術首創的電纜“掌門人”
何光華,女,1978年生,國網無錫供電公司電纜運檢中心主任兼黨支部副書記。何光華作爲國家電力電纜行業施工運維技術的領軍人才,帶領團隊執著追夢8年,在全球首創“高落差高壓電纜線路無損施工技術”,填補了世界範圍內的空白,這項技術不僅在全國電力、石油、鋼鐵、化工等各行業規模化應用,還成功輸出到德國、俄羅斯、新加坡及“一帶一路”沿線共10多個國家,在海內外創造了11.2億元的經濟效益。
傾心打造幼教“航母”的好園長
蔣曉美,女,1970年生,常州市武進區機關幼兒園教育集團總園長。2003年,蔣曉美受命擔任武進機關幼兒園園長,當時的機關幼兒園設施陳舊落後、生源日益減少。從踏上工作崗位,她開始了沒有休息日的生活,每天從早上6點到晚上6點都泡在幼兒園,從最尋常的事情開始“立規範、活機制”。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機關幼兒園成長爲擁有近900名教職員工,9000多名幼兒的教育集團,被譽爲常州幼教的“航空母艦”。
讓昔日“窮村”變成“網紅村”的“漁民書記”
劉德寶,男,1974年生,揚州市邗江區方巷鎮沿湖村黨委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從2004年上任以來,劉德寶帶領幹群充分挖掘沿湖資源優勢,整荒灘、建小區、搞旅遊、抓發展,將昔日“窮村”逐步變成如今的網紅漁村。他推動構建“新漁民學習苑”“漁家學堂”“鄉賢工作室”等特色載體,帶領村民開拓出一條漁旅並舉的鄉村振興之路。沿湖村先後榮獲國家級“最美漁村”、江蘇省“最美鄉村”等稱號。
紮根田野30載 貼心服務“三農”的植保站站長
張宏軍,男,1967年生,南通市通州區植物保護站站長。張宏軍把田間地頭當成人生舞台,三十載默默奉獻在農技推廣第一線,每年通過走村入戶、媒體宣傳推廣等方式,把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及技術送到千家萬戶,爲當地農業增産、農民增效作出積極貢獻。他先後承擔部、省、市等課題20多項,其中獲農業部豐收獎3項,在省級以上專業刊物上發表論文20多篇。
全身心撲在脫貧攻堅工作一線的“鐵娘子”
李玲莉,女,1974年生,淮安市淮陰區農業農村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扶貧辦主任。從2017年擔任區扶貧辦主任以來,李玲莉下鄉調研400余次,遍及169個行政村。在數萬公裏的行程中,她結識了一個又一個“窮親戚”,通過“把脈尋方”精准滴灌、靶向施策。2019年底,淮陰區提前一年實現脫貧攻堅目標,建檔立卡低收入戶累計脫貧率100%、省市定經濟薄弱村累計達標率100%,“重點幫扶縣區”成功摘帽。2020年8月,她因積勞成疾被確診爲M3型急性白血病,化療階段仍惦記全區脫貧收官工作。
孝老愛親(6人)20年制作4萬雙棉鞋養活殘疾女兒的好媽媽
趙六寶,女,1957年生,江陰市月城鎮水韻社區居民。2001年,趙六寶的女兒在高考前夕遭遇嚴重車禍,腦細胞大面積死亡,醫院數次下達病危通知書。趙六寶花光所有積蓄後,舉債爲女兒搶救生命,終于將女兒從死亡線拉了回來。但女兒從此雙目失明,半身癱瘓,失去自理能力。趙六寶辭去工作,一邊悉心照顧女兒,一邊縫制棉鞋補貼家用,20年制作並賣出4萬雙棉鞋。爲了溫暖更多人,她還向山區孩子捐獻棉鞋3000多雙。
悉心照料重殘母親19年的孝順女兒
印潔,女,1983年生,興化市人民檢察院第六檢察部副主任。2002年,印潔的母親因車禍導致肢體一級殘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印潔在完成學業後,每天陪伴在母親身邊,爲她穿衣、洗漱、換尿片,抱上輪椅、餵水餵飯,推母親出門曬太陽、做康複訓練,自學保健按摩手法,爲母親按摩四肢、延緩肌肉萎縮。多年後,她考取公務員,也成了家,但她仍然堅持每個周末返回家中陪伴母親。
41年深情守護傷殘丈夫的“最美軍嫂”
錢竹英,女,1955年出生,南通市通州區平潮鎮新三十裏社區村民。1980年,錢竹英的丈夫在演習結束、銷毀啞彈過程中被意外炸傷,經過兩個月的搶救才蘇醒過來,卻永遠失去了雙眼和雙手,被部隊評爲特等傷殘軍人。當時27歲的錢竹英帶著5個月大的女兒,堅定守護在丈夫身邊。爲了賺錢養家,錢竹英到廠裏打零工、賣冰棍、種地、養雞,並承擔起家中大大小小的事務,用柔弱肩膀撐起了一個完整的家。
悉心照料癱瘓婆婆16年的孝順兒媳
蔡美玲,女,1958年生,鹽城市亭湖區便倉鎮富民居委會村民。2004年8月,蔡美玲的婆婆患腦中風後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作爲長媳的蔡美玲主動承擔起照顧婆婆生活起居的責任。她把婆婆當作親生母親呵護,爲她做可口飯菜,每天清理衛生、翻身按摩、讀書讀報。婆婆喜歡熱鬧,她自購音響邀請鄰居到家裏跳舞。在她的精心護理下,婆婆的身體慢慢好起來。2020年初春,87歲的婆婆終于能離開床鋪,依靠拐杖走路了。
用愛喚醒“沉睡”14年丈夫的好妻子
劉俊蘭,女,1953年生,泗洪縣龍集鎮應山社區居民。2006年,劉俊蘭的丈夫因遭遇交通事故變成植物人。從此,劉俊蘭像照顧一個老小孩一樣悉心照顧著丈夫,每天不分晝夜的爲他洗漱、擦身、餵飯、換紙尿褲、按摩,她堅信丈夫總有一天能醒來。2020年5月12日,也就是在丈夫昏迷的第14個年頭,丈夫居然開口說話了。劉俊蘭用自己的愛與堅持,創造了生命的奇迹。
無微不至贍養伯母36年的好侄子
許光文,男,1966年生,徐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金山橋街道石橋社區居民。1985年,許光文的大伯不幸去世,伯母無兒無女、孤苦伶仃,許光文承諾今後自己就是伯母的兒子。從此,他自覺承擔起照顧伯母的責任,成家後便把伯母接到家裏同住,每天變著花樣給伯母做可口的飯菜。在他的細心照料和暖心陪伴下,今年已經85歲的伯母身體健康、面色紅潤。
來源:文明江蘇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系電話:83315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