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的宋代錢幣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麥迪森認爲:“在公元10世紀時,中國人均收入已經是世界經濟中的領先國家……中國人均GDP是最高的。”這裏說的就是宋朝。
有人把秦漢以來的錢幣發展,化分爲三個階段:秦始皇以秦半兩統一了全國貨幣,漢五铢取代了秦半兩,唐開元又取代了漢五铢。宋朝時工商業迅速發展,貨幣流通量比唐朝翻了二十倍。自然也促進了錢幣的發展,使宋朝出現了多姿多彩,五花八門的多種貨幣。有人統計,兩宋320余年共18帝,改年號58次,鑄年號寶文錢近50種,書體變化有隸、行、草、楷、瘦金體多種。下面將收集到的錢幣種類分述如下:
曆代以來,我國一直很注重錢幣的書法藝術,宋代時篆、隸、行、草、楷諸體均用于錢文之上,使錢文書法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不少書法名家如蘇轼、司馬光也都書寫過錢文。“禦書錢”太宗、徽宗、高宗都是書法高手,他們揮毫之余,展現了神韻飄逸、灑脫風騷的書法文字,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
990年宋太宗改元淳化,親書了“淳化元寶”錢文。996年改元至道,又鑄了“至道元寶”,並有楷、行、草三體,均出自宋太宗親書。宋太宗成爲我國貨幣史上禦書錢文的始作俑者,開創了“禦書錢”之先河。同時以行、草、楷三體入幣,也是史無前例的。而一種年號錢竟然出現了三種書體,在中國曆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這是錢文書法的一大突破,也是錢幣輝煌的一項標志。
禦書多體的錢面文字
宋太宗不僅將親書的草、行、真三體文字鑄在“淳化元寶”上,還鑄造了金、銀、銅質多種錢幣。宋太宗的錢文,楷書渾厚端莊、筆力含蓄;行書線條清晰,勁挺奔放;草書神采飛揚、奔放流暢,常爲後世所稱道。北宋初期王禹偁對禦書錢極爲推崇,他被貶官之後,還寫了一首詠泉詩:“谪官無俸突無煙,唯擁琴書盡日眠;還有一般勝趙壹,囊中猶貯禦書錢。”詩中提到的禦書錢,應該就是宋太宗親書的“淳化元寶”。
在禦書錢文中,最享盛譽的還是宋徽宗的“瘦金體”。宋徽宗禦書的瘦金體大觀通寶、崇甯通寶、宣和通寶等,使宋代錢幣的文字神采飛揚,字字珠玑。有首詩寫道:“風流天子出崇觀,鐵畫銀鈎字字端;聞道蜀中銅貨少,任憑頑鐵買江山。”該詩贊揚了瘦金體字體的優美,又譏諷了蜀中因喜歡宋徽宗的禦書錢,多藏匿不花,造成銅錢的匮乏,後來只好用鐵鑄錢使用了。
人們贊揚瘦金體文字是:鐵畫銀鈎、蒼勁挺拔、骨清神秀、神采飛揚。尤其是“崇甯通寶”和“大觀通寶”,更是徽宗的嘔心力作。其纖瘦挺拔,秀麗妩媚,形成了獨特的宋錢書法藝術特色。
宋徽宗于1101年即位後,宋代禦書錢進入鼎盛時期。宋徽宗生性執拗,不善治國,卻偏偏是個一流的藝術家。他琴、棋、書畫,無所不精,“瘦金體”書法更是獨樹一幟,名揚古今。
精益求精的鑄幣工藝
有了改元年號,有了好的錢文,要讓它在錢幣上彰顯出來,這就涉及到如何制造錢幣的事了。宋朝鑄幣使用銅範,陶範精度已經達不到錢幣精度的要求了。特別是要讓草、楷、篆、瘦金體的劃、勾、撇、捺惟妙惟肖地展現出來,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不使用銅範是無法保證的。同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重性一樣,銅範自然也有它的兩重性。器物精度提高了,可銅範的散熱性比陶範差,其對銅材與添加劑的配比,銅水融化時的火候的掌握及銅水流動性要求更高,且都環環緊扣,不得有絲毫馬虎。
鑄錢工匠們對技術精益求精,但因散熱和器範粘接使器物出現的凹凸和斑點,工匠們反複摸索後,除鑄造前對銅範預熱外,在模具凹凸面刷上碳粉塗料,成功地解決了這些難題。一切工藝,均是靠實踐摸索出來的,僅靠理論是遠遠不夠的。
將銅範做成複合模,實行“一器多模,器整模分,連續鑄器,反複使用”的鑄器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生産效益。器物鑄完後,還要去毛口,除毛刺,做表面處理等多項工作,鑄幣工作才算完成。
宋幣工藝精良,做工精細,加上是禦書錢文,在收藏界價格不菲。據說一枚銀質瘦金崇甯通寶,價格拍買到上百萬元。當然,瘦金崇甯通寶因爲存世量大,它的價位絕不是最高的。靖康元寶是宋欽宗年間發行的錢幣,爲篆、隸二體錢文,此錢存量很少,收藏價格更高。尤以隸書“靖康元寶”和真書“靖康通寶”小平銅錢,均堪稱爲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