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或作太形山。中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跨越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四省市。北起北京西山,南達豫北黃河北岸,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綿延400余公裏,爲山西東部、東南部與河北、河南兩省的天然界山。它由多種岩石結構組成,呈現不同的地貌,這裏儲藏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太行山地區有衆多河流發源或流經,使連綿的山脈中斷形成“水口”,這裏是華北平原進入山西高原的要道。
曆史沿革
太行山形勢險峻,曆來被視爲兵要之地。東周思想家列禦寇“愚公移山”用比喩的手法,表示七百裏太行王屋亦可遷移。從春秋戰國直到明、清,兩千多年間烽火不息。前650年,齊伐晉,入孟門、登太行。齊桓公曾懸車束馬窬太行。前263年,秦伐韓,在太行山“決羊腸之險”,一舉奪韓荥陽。前204年,劉邦被困于荥陽、成臯之間,他采納郦食其的建議,北扼飛狐之口,南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之津,終于轉危爲安。東漢元初元年(114年),漢安帝爲防外敵侵犯洛陽,下诏在太行南端36處要沖屯兵。曹操圍臨漳,袁尚輕易率軍東出太行,結果大敗于曹軍。晉太元十九年(394年),後燕慕容垂進伐西燕,屯軍于臨漳西南。西燕慕容永令全部人馬前去堵塞太行山口,慕容垂引兵自滏口進入,滅了西燕。隋末,李世民與窦建德相爭,李世民進據虎牢(當時避李淵祖父諱稱武牢),使窦不能越過太行,李乘機占領上黨,盡收河東之地。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劉福通率起義軍越過太行,火燒上黨。元將察罕帖木兒塞井陉、杜太行,遏止起義軍向北發展。
河北、山西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一二九師在劉伯承、徐向前的領導和指揮下,創建了太行區(晉冀豫邊區)。發轫于太行山的遊擊戰,迅速發展到西起同薄、汾河,東至渤海,南靠黃河,北沿正太、滄石路的廣大地區,太行山會戰先後形成許多重要戰略區。
太行山還因爲其險要的地理位置,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作爲重要的彈道導彈陣地。
太行八徑
太行山村
沁河、漳河、滹沱河、沙河、唐河、拒馬河、永定河等河流,橫切了太行山主脈,彙入黃河與海河這兩大水系。山體中間由于被許多條河流切割作用,形成很多陡峭山谷,是穿越太行山的天然通道,也是重要關口。山中衆多雄關中,著名的有位于河北的紫荊關,山西的娘子關、虹梯關、壺關、天井關等。山西高原的河流經太行山流入華北平原,流曲深澈,峽谷毗連,多瀑布湍流。河谷及山前地帶多泉水,以娘子關泉爲最大。河谷兩崖有多層溶洞,著名的有陵川的黃圍洞、晉城的黃龍洞、黎城的黃崖洞和北京房山的雲水洞等。在太行山深山區河北贊皇縣,有世界最大的天然回音壁。
太行山中多東西向陉(橫谷),著名的有軍都陉、薄陽陉、飛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幟關陉等,古稱太行八陉,爲穿越太行山脈的8條通道。
宗教活動
太行山脈有許多的宗教活動勝地,例如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境內小五台山,在佛教昌盛時期,也曾一度爲佛教聖山。小五台山從北魏起就有佛教活動,到遼代時最爲興盛。目前小五台山分布著遼、明、清時期的20多座寺廟。小五台山海拔2737米處一明代寺院,是河北省內海拔最高的寺院。
而將近四百年以來,太行山也是中國大陸的天主教的中心軸。在17世紀早期北京成爲天主教、新教等宗派永久立足點後,天主教就由太行山脈兩側向大陸散播開。
橫亘八百裏,見證中原大地曆史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