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與族人分布
劉林位于南安西北部,是一個劉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其西南與金淘鎮相鄰,西北與詩山鎮交界,東側連接碼頭鎮區,面積約9平方公裏,舊時村名統稱劉林,現時分爲劉林、高山兩個行政村,隸屬南安市碼頭鎮。碼金公路貫穿整個村莊,分別與詩芸公路及省道307線相連接,村莊距離泉三高速公路碼頭出入口5公裏。
現在劉林及高山兩個行政村共有近8800人口,除方、謝兩姓約200多人外,均爲劉氏族人。
曆史上,劉氏族人不斷向外遷徙,由近及遠分別遷至碼頭鎮美嶺村、碼四村、康安村錦林埔,梅山鎮演園村、鼎誠村、明新村,羅東鎮維新村、新明村;漳州市南靖(族譜記載但尚未聯系到)、福清市鏡洋、閩侯縣南通、浙江蒼南,以及台灣、香港等地。在台灣的劉林劉氏族親繁衍至今共有十多萬人,大部分聚居在嘉義和台中。清朝後期至民國期間,陸續有劉氏族人飄洋過海到東南亞一帶謀生,親親相引,出洋者日衆,因此,劉林成了泉州著名僑鄉。據粗略統計,祖籍劉林的海內外劉氏宗親約有三十萬人。
劉林曆史悠久,人文荟萃,英才輩出,是著名文學評論家劉再復、菲律賓著名華僑將軍劉亨赙的故鄉。
曆史沿革與文化傳承
劉林在南宋時隸屬南安縣德教鄉依仁裏,元、明時屬南安縣十都,清代屬南安九十聯都。新中國成立後,劉林分別成立亭星、向榮、群聯及錦聯四個高級社,公社化後合爲劉林大隊,1962年,分設劉林和高山兩個大隊,現爲兩個行政村。
劉林劉氏源遠流長,可上溯至三皇五帝之時。劉氏原姓伊祁,始自帝堯陶唐氏之裔,系出彭城(現江蘇徐州),所以劉林劉氏郡號爲彭城衍派。劉林劉氏的祖先爲隋唐時期的劉文靜公,他于唐高祖武德年間任民部尚書,後遭奸人所害而被冤殺。他的兒子中興避難到光州固始(現河南固始),並因此改爲侯姓,他的後代于唐朝末年入閩,其中一個支派來到武榮(今南安),居住在高蓋山麓依仁裏北坑,後來這個地方改名爲劉林。劉林開基始祖爲一百四十三世恒公(號永齋),他在劉林開基立業,人丁暫旺,他的第五代孫道齋公遷至侯垵,繼而由侯垵迅速發展到鄰近的梅山等地,合稱蘆川。劉林及蘆川劉氏在兩地繁衍昌熾,都發展爲當地望族,並有爲數衆多的族人遷徙到其他地方謀生。1928年劉林劉氏第五次修譜時決定劉林和侯垵兩地的族人于次年修譜完畢時恢複本姓劉,但由于當時通訊及交通條件所限未能及時普遍傳遞該信息,或出于其他原因,部分族人仍保留侯姓。恒公自開基至今近九百年,其後裔至今已繁衍至近四十世。
劉林劉氏曾五次修譜,第一次明嘉靖11年(1532年),第二次明萬曆20年(1592年),第三次 清乾隆16年(1751年),第四次清光緒18年(1892年),第五次民國17年(1928年)。昭穆爲: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乾隆年間);孝垂家政,賢樹國勳,榮宗顯祖,緯武經文(光緒18年);明仁尚義,創業登峰(2002年)。
劉林所處的詩溪流域,古稱詩村,因唐代詩人歐陽詹而得名。歐陽詹祖上在高蓋山附近的芹山之麓結廬而居,歐陽詹幼時曾在高蓋山白雲室讀書,後來歐陽詹成了溫陵(泉州)甲第破天荒的進士,以詩文著稱于世,因而毓秀之地高蓋山被稱爲“詩山”,山前的溪流被稱爲“詩溪”,從天柱山到詩口整個詩溪流域七十華裏被稱爲“詩村”。南宋時,朱熹慕名而至,尋訪歐陽故宅並題寫“歐陽古地”四字勒碑立于芹山之麓歐陽廬舊址,其地今屬高山村。由于歐陽詹開讀書向學風氣之先,其故裏千百年來文風鼎盛。劉林一帶有句 “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冊(讀書)”的俗語,鄉間重文好學風氣世代相傳。舊時,鄉裏中設有私塾,重視子弟教育,曆朝曆代不乏讀書成才者。時至今日,考上大學、讀書成才成爲鄉裏中衆多學子追求的目標。最具代表性的爲1959年考上廈門大學、現在已經成爲當代世界文學巨匠的劉再復。
劉林自古以來民風淳樸,鄉人敬天法祖,所流行的是民間信仰,雖然這種信仰與嚴格意義上的宗教信仰有極大的差異,但它對信衆具有心理慰藉與行爲方面的約束乃至希望的寄托。鄉人長年信仰的有天公、土地公及各個角落供奉的菩薩。再者就是緬懷祖宗,宗親會每年在冬至日舉行隆重的祭拜祖宗的儀式,各家各戶則在先人先祖去世的周年紀念日進行家祭,以緬懷先人,啓迪後昆。
由于注重文化知識教育與從小耳聞目染接受鄉土傳統文化的熏陶,劉氏族人世代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是重情義:劉林子孫無論走到天涯海角,無論發生任何浮沉變遷,都能做到“天變而情不變”,鄉情和親情世世代代一以貫之,都不忘祖宗情、父老情、兄弟情、師生情、社稷情和土地情。劉林子孫這樣種合乎世間情理和包含人間溫馨的重情表現恰恰體現了中華文化合情理、重情義、愛鄉土的優秀特征。二是慷慨:無論是公益事業需要,或是鄰裏鄉親碰到困難或生産生活上的急需,劉林宗親都能慷慨解囊,彰顯祖宗的教誨及世代相傳的美德。宗親的慷慨甚至惠及他鄉,有如1929年旅菲實業家侯桂炳宗親捐建的永貞大橋(通俗稱碼頭大橋)就是建在外村,至今仍造福四方百姓;又如知名旅遊管理實業家劉賢學宗親在多次爲本村及碼頭鎮公益事業做貢獻之外,還爲南安慈善基金會樂捐一千萬元。三是勤奮,人多地少的困境及以勤爲榮的傳統,塑造了一代又一代勇于拼搏的的族人。族人們長期恪守著以勤爲榮以懶爲恥的家風,身體力行爲兒女做出表率,培養出一代又一代勤儉持家的劉氏傳人。四是感恩,曆史上劉氏祖宗文靜公受害之時,林旭元帥用自己的兒子頂替文靜公的兒子受刑,使得劉家的血脈得以傳承,劉氏祖宗不忘林元帥深恩大德,特將林與劉並列用作村名——劉林,以此方式讓劉氏世世代代後裔對林元帥心存感恩,劉侯氏後裔還建了十多處石馬宮供奉林元帥。長期受到這個事例的熏陶,劉林族人弘揚“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傳統,這讓族人事業得到發展、優良品格得以傳承。
僑親貢獻與僑鄉優勢
在劉林村近現代發展史上,華僑和港澳同胞對家鄉建設的貢獻巨大,功不可沒。建于民國時期的園橋嶺橋和美田橋,以及尚真學堂和高山學堂,都是華僑出資興建的。鄉裏各個角落,都有上檔次的“宮廷式十間張”古民居,其中大部分是民國時期至解放初期華僑在家鄉興建的住宅。新中國成立後,華僑愛鄉熱情不減,不斷爲家鄉做貢獻。在國內三年困難時期,海外僑親想方設法郵寄大量食品及其他物品接濟家人及鄉親。海外僑親踴躍捐資興辦家鄉公益事業,例如馬來西亞劉林劉氏公會僑親于1983年捐資爲家鄉修建了當時福建省的第一條鄉村柏油路;旅外僑親還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先後捐資興建高山小學菲華樓和再賢樓,新建尚真小學新校舍,並對始建于南宋時期的劉氏大宗祠進行修葺;近些年來,海外與港澳的鄉親繼續在諸多方面爲家鄉的公益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
對敦親睦族影響最大、意義最深遠的大事當屬2009年旅外南安劉林劉侯氏宗親會在香港的成立。在愛國愛鄉的社會活動人士劉賢賢宗親的帶領下,旅外南安劉林劉侯氏宗親衆志成城,于 2009年在衆宗親的期待下在香港舉行宗親會成立大會。劉再復宗親爲這次盛會特刊作序,從中央到省、市多個機構及領導和社會名流爲該會的成立題詞或發來賀電,成立典禮盛況空前,香港主流媒體做了大篇幅的報道。
宗親會的成立,爲劉林劉侯氏宗親創建了前所未有的溝通互動大平台,分散于世界各地的宗親終于得以彙聚一堂,爲聯絡鄉情和爲家鄉的發展共襄盛舉。在宗親會從籌備到成立的兩年內,共籌集資金一千多萬元用于興辦各項公益事業。購置了的宗親會永久會所;著手修葺劉林劉侯氏大宗祖祠;舉辦世界劉林劉侯氏懇親會;翻建擴建樓亭關帝廟和鄉村道路;新建鳳凰學校,實現尚真小學和高山小學的合並。這些項目都是由宗親會直接籌劃並組織實施的。由于宗親會強大的號召力及宗親會多位會長以身作則,籌資工作進行順利,所規劃的各個項目都如期開展並都已先後竣工和投入使用。現時的村莊道路筆直寬闊,爲碼頭鎮最標准、最寬闊的鄉村公路,竣工投入使用兩年後由南安公路局接管。
2011年,大宗祖祠的修葺完工之際,舉辦了世界劉林劉氏懇親會,並舉行了非常隆重的劉林劉侯氏谒祖盛典。劉再復宗親特爲此題詞“家山明正”並撰寫了“三祭吾祖吾宗”祭文。這次谒祖盛典規模宏大,盛況空前,一時傳爲佳話。不久後關帝廟也如期竣工;2013年開始翻建東福宮和重建伽藍公宮;2015年,鳳凰小學竣工並投入使用。2014年年底,劉林大宗理事會決定于2017年進行第6次族譜續修,這是時隔將近一個世紀的再次修譜,將是劉林劉氏的又一大盛事。
南安鳳凰小學
劉林的公益事業得到史無前例的突飛猛進的持續的大發展,充分顯示了僑鄉的優勢,這些宏偉的業績令人由衷地欽佩,使劉林劉氏理所當然地成爲令人刮目相看的望族。
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
劉林原來以農業爲主,但因人多地少,受資源制約,不少村民出外謀生,以前大多是下南洋、奔港澳,近些年來則是奔赴全國各地從事各種行業的日見其多。這些外出的劉林子弟家鄉觀念濃厚,並有頑強的拼搏精神,因此,他們一旦在外事業有成,往往會回鄉建業或參與家鄉公益事業的建設。
自改革開放以來,村民紛紛搞起多種經營,經商、辦廠、搞運輸,或是創辦果林場、畜牧場和農場,發展經濟增加收入。盡管村裏這些經營性企業規模有限、爲數不多,但經濟卻不斷地得到發展。這是長年累月以來形成的一種模式,即成年人外出興辦實業或以其他方式謀生,爲家庭及鄉裏公益事業提供經濟來源。近年來,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家鄉公益事業的資金來源由以前完全依靠華僑逐步轉變爲主要來自香港、澳門、及國內許多城市的宗親。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紮實推進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實施,人民群衆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會各項事業均有長足進步。跟過去對比,現在的狀況完全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解決溫飽問題之後,村民們不斷地在多方面提高生活質量,實現一些他們自己或他們的祖輩的夙願。家庭首要的任務是建房,改變以前一棟房子住幾十甚至一百多號人的擁擠狀況,現在大多數結婚成家的都獨門獨戶建房子,一棟房子只住一家人,且大多數房子外觀及內部裝修狀況良好,生活設施齊全,家家戶戶都有自來水、衛生間和液化氣,不用到水井打水,不用到室外如廁,不用上山撿柴火。大多數原來許多家庭蝸居的老房子成爲空房。
鄉 村 俯 瞰
交通方面,水泥路四通八達,現在家家戶戶至少都有摩托車,小汽車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出行方便快捷。
通訊的發展異常迅猛。現在家家戶戶都有固定電話,大多數成年人都有移動電話,他們大都會使用微信和QQ進行即時的免費溝通及獲取資訊,同時計算機也越來越普及到多數的家庭。
隨著經濟社會的繁榮,衣食住行的日益改善,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斷提高,娛樂、休閑、閱讀、健身越來越普遍地成爲村民自覺參與的活動,風俗習慣也在悄然發生改變,逐漸有的家庭辦喜事就不收禮了,這些都說明了城鄉差別正在縮小。
傑出人物與家山勝迹
劉再復:
劉再復1941年出生于劉林高山下厝頂亭。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文學評論》主編、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89年出國後先後在芝加哥大學、斯德哥爾摩大學、卑詩大學、科羅拉多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和訪問學者。
劉再復1963年畢業于廈門大學,之後到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任《新建設》雜志編輯。1977年轉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從事魯迅研究,著述頗多。《魯迅美學思想論稿》一書從真、善、美的角度出發,闡述魯迅文學思想的基本體系與特征。1985年起擔任文學所所長、《文學評論》主編,開始對中國當代文學理論和創作現象進行多方面的研究,著有《性格組合論》等多部理論著作。他提出的“人物性格二重組合原理”及“文學主體性”等理論以“人”爲核重建文學觀念,強調文學的獨立性,在文學界引起關注和掙論。《性格組合論》被評爲1986年全國十大暢銷書之一,並獲1987年金鑰匙獎。
劉再復既從事學術研究,又從事文學創作。他的文學理論著作《性格組合論》是1986年十大暢銷書,曾獲“金鑰匙”獎。他的《論文學主體性》等論文,曾在國內引起全國性的討論,改變了中國文學理論的基礎模式。他的學術著作還有《魯迅美學思想論稿》、《魯迅傳》、《文學的反思》、《論中國文學》、《傳統與中國人》以及與李澤厚先生合著的長篇學術對話錄《告別革命》。
劉再復還著有《讀滄海》《太陽·土地·人》《人間·慈母·愛》《潔白的燈心草》《尋找的悲歌》等散文詩集以及散文集《人論二十五種》和《漂流手記》九卷:《漂流手記》《遠遊歲月》《西尋故鄉》《獨語天涯》《漫步高原》,第六卷《共悟人間》。重要著作還有《高行健論》和《紅樓夢悟》,《放逐諸神》、《罪與文學》(與林崗合著)、《現代文學諸子論》、《共鑒“五四”》、《紅樓四書》、《李澤厚美學概論》、《劉再復散文詩合集》、《劉再復文論精選》、《人文十三步》、《雙典批判》、《漂流手記》(十卷)等四十多部學術論著和散文集。作品已翻譯成英、日、韓、法等多種文字。
劉亨赙:
劉亨赙(1872年—1926年),又稱侯鮑,字圖瓊,號純青,菲名何塞·伊格納西奧·寶華,南安市碼頭鎮劉林高山下厝祖人,是菲律賓獨立戰爭中的一位“華僑將軍”。
1890年,18歲的劉亨赙隨伯父劉元系前往菲律賓謀生。1896年劉亨赙帶領3000名華僑子弟參加菲律賓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戰爭,奉命創建菲革命軍首家兵工廠,被委任爲軍火廠廠長。1896年11月,劉亨赙被提升爲上尉,1897年在保衛伊穆斯戰鬥中升爲少校,下半年升爲中校。在南北甘馬令省戰鬥中他派騎兵救出2000名華僑,1898年9月26日升爲准將。1899年2月至1902年7月,劉亨赙率部參加馬尼拉以北、內湖省、黎牙實比港口、阿爾拜等地區抗美救國戰爭,任菲革命軍南線司令官,並向華人募捐巨款資助菲政府,靠著他顯赫的戰功,劉亨赙成爲菲律賓共和國的“華僑將軍”
1902年美菲戰爭結束後,劉亨赙被任命爲菲律賓議會會員和退伍軍人協會負責人。1926年5月24日劉亨赙逝世,菲政府爲他舉行國葬,菲獨立後首任總統阿吉納多對他作如下評價:“他熱愛菲律賓—如其祖國,菲律賓自當視他爲英勇的子孫”。劉亨赙爲菲獨立運動作出卓越貢獻,受到菲國人民的尊敬,在菲甲美地省屹立著劉亨赙將軍紀念碑和塑像,菲律賓人民用這樣的方式紀念著這位華僑將軍。
侯西反:
侯西反(1893年—1944年),南安市碼頭鎮劉林村四落人,愛國華僑、新加坡華僑社會活動家。
侯西反童年在家鄉念過私塾,26歲南渡新加坡,先當職員,後與友人合資創辦振美橡膠公司。他應僑領陳嘉庚邀請,負責陳嘉庚橡膠品制造公司業務收束工作並兼任《南洋商報》總經理,1936年經陳嘉庚引薦,出任亞洲保險公司副經理。侯西反曆任新加坡中華總商會董事、新加坡福建會館執委主任、新加坡南安會館主席和同濟醫院總理事等職。抗日戰爭中,是陳嘉庚在南僑籌赈總會的得力助手,並因此被推選爲總會常務委員。在抵制日貨活動中,爲奸商所懷恨,于1939年12月被英殖民當局限令出境。
侯西反回國後,傾心于抗日救國,奔走于重慶和昆明之間,在昆明組織華僑互助會,創辦僑光學校,培養歸國華僑子弟。在重慶期間,曆任國民黨海外部青年團聯系委員會委員、青年團海外團務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民外交協會常務委員、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名譽顧問、赈濟委員會委員、軍事委員會咨議、福建省政府參議員等職。1940年春,侯西反以“南僑總會”常務委員身份參加陳嘉庚“南僑總會回國慰勞團”的慰勞、視察活動。1940年5月底前往延安訪問,受到毛澤東、朱德的歡迎和會見。
1944年11月10日,侯西反從成都飛往昆明,因飛機失事,在昆明郊區遇難,享年62歲。
劉西蝶:
劉西蝶(1903年—1968年),南安市碼頭鎮劉林村人,旅馬著名華僑。
劉西蝶13歲時遠渡南洋謀生,他從學徒當起,後來經營建築業,通過拼搏努力成爲大建築商。他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曆任馬來西亞雪蘭莪福建會館副會長,南安會館永久名譽會長,馬來西亞南安劉氏公會名譽會長,馬來西亞福建社團聯合會、中華大會堂、華人總商會、同善醫院、中華中小學、中華女校等董事之職。1962年曾以服務社會有功,榮膺雪州PSK勳銜,1963年獲拿督勳銜,1968年複膺大馬最高元首封賜丹士理(PSM)勳銜,成爲蜚聲馬來西亞的華僑。劉西蝶的兒子劉耀全秉承其父創業精神,在馬來西亞建築業、旅遊業頗負盛名,是世界華人的精英翹楚,朱镕基任總理期間訪問馬來西亞時親切會見了劉耀全,中央電視台還曾對劉耀全及其故居進行了采訪報道。
高蓋山與歐陽詹故裏:
高蓋山海拔535米,地處碼頭、金淘和詩山三鎮交界處,因山頂平坦如蓋,故名;它的東側位于劉林高山村,其山麓與高山村素有“仙人獻掌”雅稱的芹山山麓交界處有歐陽詹故宅。“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高蓋山因歐陽詹而享有盛名。
歐陽詹,字行周,曾寓居高蓋山讀書。唐貞元八年(公元792年)與韓愈等同登“龍虎榜”,他中進士後被稱爲溫陵甲第破天荒,是唐國子監“四門助教”,歐陽詹“開八閩文教之先”。
高蓋山有“四景十二奇”,大部分位于高山村內,四景即:白雲室、資福院、秀峰岩、萬壽岩;十二奇即:歐陽祖母墳、雲歸洞、木根橋、百層階、普光塔、聖水洞、迎雲台、透龍泉、伏龍宮、 千壽龜、古迹壇、佛祖墓。目前高蓋山山麓尚有完整的“唐歐陽媽祖墓”。“高蓋山頭日影微,黃昏宿鳥傍林飛;墳前滴酒空流淚,不見叮咛道早歸”的詩句寄托了歐陽詹對先人的思念和感恩。高蓋山因此成了文人墨客寄情山水、抒懷題詠的名山。
樓亭關帝廟:
清朝道光年間,劉林石墘先祖從十五都(金淘樓下村)一位鄉民家中請來了一尊關帝爺神像,供奉在芹山下泉良附近的芹麓厝,後又供奉在時爲石墘私塾書房的樓亭,該書房于是逐漸被稱爲樓亭關帝廟,這即是早期的關帝廟。該尊關帝爺塑型爲夜讀春秋型,民間稱爲文型關公。
文革期間“破四舊”,關帝爺神塑被人爲焚燒,樓亭關帝廟也被當時的高山大隊改作合作醫療診所。直到1978年重塑關公神像,樓亭關帝廟才又恢複,香火迅速旺盛起來。由于該廟長年失修有些殘破,1987年,在廈門的宗親劉文龍以其父劉建忠的名義出資3萬元略作修葺。
2011年初劉林劉氏宗親會籌資260多萬,聘四方能工巧匠翻建擴建樓亭關帝廟,劉林宗親、當代著名文學家劉再復特爲該廟撰寫主龛聯對:義利常辨義字爲天英雄存正氣,王霸有別王道守仁肝膽造和風。該廟同年年底建竣。重建後的樓亭關帝廟金碧輝煌、氣勢恢宏;關帝爺金身按原型重塑,特地到山西關公祖廟開眼,並特地延請江西龍虎山名道按制舉行迎聖、祭拜、巡境等有關佛事活動。
據衆多信衆反映,樓亭關帝廟所供奉的關帝爺對慢性病、疑難病治療尤有靈應,因此,該關帝廟香火旺盛、蜚聲內外,四鄉五裏信衆紛至沓來燒香祈願,關帝廟也成了遠近聞名的朝聖勝地。
劉林大宗祖祠:
宋高宗建炎年間,劉林劉氏開基祖恒公擇北坑結廬,也就是現在劉林大宗祖祠的發祥地,穴號“田螺”。明萬曆壬辰年(1592年)侯碧南向李姓購地,將後頭小山脈開爲大草埔,穴號“田螺吐厣([yǎn] 螺類介殼口圓片狀的蓋)”;清光緒壬辰年(1892年),侯光訓與友相度,改裕號“五星聚會”,茂林、三進、田螺、獅形、仙洞五座小山包列于後,北坑環于前,果然蔚爲勝地。1953年,大馬南安劉氏公會、菲華劉林同鄉會發動僑親捐資,對劉林大宗進行第六次大修。
2011年,由旅外劉林劉侯宗親會倡議,翻建劉林大宗祖祠。翻建後的祖祠雕梁畫棟,金碧輝煌,蔚爲壯觀,經常有擬修建祖祠者到此參觀效仿。劉林大宗祖祠因曆史悠久、建設風格經典獨特、族裔昌興,被《閩台宗祠大典》收錄。
民俗與傳承
劉林村曆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民間習俗豐富多彩,在婚嫁、祭禮、做功德等習俗持古傳承,被鄉裏人喜聞樂見,口口相傳,代代相承。
婚嫁習俗
婚嫁首先要看結婚對象雙方“生辰八字”(庚帖)相合後,男方家人要把女方“生月”放在“公媽桌”香爐底下蔔吉,俗稱“三日圓”,三日後如家庭平安無事,男方擇日到女方“對看”(相親),之後如雙方滿意,舉行“過定”儀式,“過定”分“明定”“暗定”,“明定”較傳統,“暗定”較簡單,“過定”時男女雙方互送戒指等信物。“過定”之後,雙方商量擇日正式訂婚,訂婚時男方向女方納彩完聘,送完議定好的所有聘金,並送上豬腳、面線、蓼花麻棗等物品,這個環節俗稱“挑盤”,如果女方祖母健在,還有要“引嬷盤”。此日,男方需出資辦“訂婚桌”宴請女方親戚友鄰。“挑盤”要選生肖符合的男人,總人數要成雙,時間有“頭日盤”“三日盤”“五日盤”,盤擔女方不能悉數收完,要留相當部分退回以示回敬。“挑盤”後就是迎親了,古時擡花轎迎親,解放後,花轎不見了,先是走路,後騎自行車、乘拖拉機、乘摩托,現在發展到或五輛或八輛甚或更多輛的轎車浩浩蕩蕩迎親及接嫁妝。舊時,待嫁女還需于出嫁之日清晨或前天叫上鄉裏的老妪“挽面”(除淨臉上汗毛),迎親時新郎請生肖符合的伴郎同行,新娘出門時要“哭嫁”,表示留戀家庭,惜別而哭。到男方家後,男方家人要回避,新娘下車需由大門入內,要過火爐、上大廳才進入洞房,隨行的“送嫁嫂”要“念四句”說好話,娘家隨行人要選生肖符合、人數成雙才行。以前隨行的人要坐“房內桌”,桌上要放一面俗稱“戛笠”,此取團圓之意。現在“房內桌”沒有了,但當日隨行的“引舅”(新娘兄弟)“要坐大位”,新郎的母舅也要“坐大位”,“大位”即上席的位置。宴席後,男方要舉行“喝甜茶”儀式,此時新娘隨丈夫改口稱呼男方親屬,所有喝過甜茶的親屬要說“早生貴子”之類的“四句”,並在茶盤墊上“紅包”或首飾禮物給新娘,此舉俗稱“壓盅”。日,“正引舅”“副引舅”可以拿到男方家送出不菲的紅包,俗稱“結衫帶”,其余隨行的人也都有一個紅包。
婚娶後的次日,新郎要到女方家“請親翁親姆”(嶽父嶽母)到男方家,第三天,新娘的兄弟必須到甲方家“探房”,現在“請親翁親姆”和“探房”很多都在第二天一並完成。之後,新郎新娘要“頭踱客”,即新娘結婚後首次由新郎陪著回娘家,此時,嶽家要辦“會親桌”宴請女婿女兒及女方親眷。新娘回婆家時,要帶回女方娘家送的“帶路雞”和兩株連頭帶尾甘蔗(分別寓意子孫滿堂和日子又長又甜)回婆家,至此,婚娶俗禮才告完成。
祭祀習俗
祭祖是民間一項很重要的禮俗活動,祭禮有家祭、祠祭、墓祭等。家祭包括新喪祭祀、“做忌”、春冬年祭等,祠祭即在祖祠祭祖,墓祭也即清明節掃墓的祭拜。
人辭世喪葬後,有七日祭、四十九日祭、百日祭、對年祭(舊稱“小祥”)、三年祭(舊稱“大祥”)。七日祭有從死者辭世之日算起,也有從出殡之日算起,而對年祭、三年祭則是死者辭世對應的日子,三年祭是前後三年,然實則二周年,習俗認爲這是不讓死人占長。“做三年”除服從吉後,每逢死者的辭世日子均應祭祀,俗稱“做忌”。劉林村民衆除在除夕、清明、七月半(農曆七月十五)、冬至等祭祀先人外,有的角落還有“祭冬”、“祭春”的祭儀,這些祭儀都在自家廳堂先人的“神主”位前舉行。以上這些祭儀,具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寄托著後人對故去先人的哀思和懷念。
除了“劉林大宗”祖祠,劉林還有分支房祧如“東房小宗”、“頂厝祖”、“下厝祖”等祠堂。每年冬至日,來自劉林族傳各支派包括蘆川、蒼南、福鼎、台灣、港澳等地劉氏宗親代表齊聚“劉林大宗”祖祠,隆重舉行祭祖儀式。祭祖開始,各執事裔孫穿戴整齊、依昭穆輩份排列有序,除主祭人外,尚有司儀(主持)、陪祭人,主陪祭、讀祭文者在主持人的指揮下按祭祖程序依序進行,讀罷祭文,族衆再依次行禮跪拜。儀式完成後,參加祭祖的裔衆集在祖祠聚餐。劉林大宗每年的冬至祭祖,即遵禮依俗表達對先祖的感恩崇敬,又借此機共襄宗族發展相關事宜及聯系宗親,加深宗誼情感。
做功德
下輩或後輩請道或延僧爲先輩舉行超度亡魂的儀式俗稱“做功德”。“做功德”意在褒揚先人功德,以表永言孝恩、報答劬勞之願。“做功德”規模大小不一,最簡單爲“出山敬”、“肅啓”(一晝兩夜),也有兩晝夜、三晝夜、七晝夜功德,“出山敬”“肅啓”一般爲新喪出殡後所做的功德。
“做功德”要先擇日,之後要“貼日頭”,“貼日頭”意在確定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那個日子。開做之前,要雇請民間藝人用紙糊功德厝(房子),紙厝上下要有紙糊的家具、生活用品、女婢,現在還有紙糊家電、轎車、飛機等,總之死者生前享用或希望能夠享用的東西要盡量糊上。此外,功德厝兩側還糊有“金山銀山”,凡此以爲亡魂冥中之用。
功德分由道士或由和尚或由道僧對仗做三種,開做之前要設神壇,道士挂三清像,僧人挂三世尊佛像,而參與做功德的道士、僧人根據事主需要,有連持弦管的十一人,也有十三人甚或更多。到了原擇定的吉時,進行做功德的第一個重要環節“起鼓”,道士或僧人裝束完整,孝男持寫有亡人姓名的靈幡隨道士或僧人背後在靈厝、神壇間來回禮、跪拜。做的過程中,如有亡葬于客居地的亡者,還要舉行“引水魂”儀式,招引亡魂還歸故鄉,以完其葉落歸根之遺願。如有亡者生前出過血,還要“牽樁”,“樁”爲紙糊的轉蓬之狀,孝眷隨道(僧)作法牽轉紙“樁”並加號哭,意欲把亡魂從地獄挽出來。道士(僧人)根據幾晝夜功德的安排,依序誦經拜忏,功德完成前一晚,要舉行做功德的第二個重要環節“破城”,道士(僧人)圍在紙糊城狀,手持法寶,穿梭“城”內外表演舞蹈,其間穿插大量诙諧風趣而富有人情味的語言,逗孝眷和圍觀者發笑,從而沖淡哀傷。
“做功德”花錢最多的當數辦“功德桌”,用來宴請及答謝之前親屬去世時前來吊唁問喪及幫忙的親戚友鄰,俗稱“洗金銀簿”;結束當天稱爲“正桌”,前一天稱爲“敬桌”。“正桌”宴席後,一道士或僧人手持雙铙钹上下飛旋簸弄,仿羅漢做各種飛钹動作,做各種帶功夫的技巧動作。之後,進行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環節焚燒“功德厝”,“功德厝”裏面要配上日用品“家夥頭”及衫褲,並燒上大量的“庫銀”爲亡魂所用;燒功德厝的地方必須清掃幹淨,並防備別人往裏面扔草或類似的物品,否則就“功德厝做在草上”(俗語,意爲前功盡棄)。第二天或在當天要“薦公媽”,並向齋主奉上“小字”(紅紙或黃紙寫有功德、孝眷等事項)並“念四句”說好話,此時事主要送上“紅包”。早時次天還要舉行“散吃”宴席及第七天“做七旦”,答謝各位幫忙的親鄰。過後無新亡之戶還要張貼紅聯,然後再擇日“敬天公”,這樣一場功德才算圓滿完成。
請劉家人點贊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