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創業還是發展,一個企業想要做得好,商機的把握非常重要,這是一個公認的共通點。
然而,茫茫商海,真正的商機究竟在哪裏?如何才能正確地捕捉商機、把握商機?這幾乎是每一個創業者和企業家都在思考的問題。
富安娜家紡:曬被子的“靈機一動”
富安娜董事長林國芳
富安娜董事長林國芳,生于1954年,祖籍廣東陸豐潭西。小時候,他家裏很窮,喜歡看的書都是借來的;喜好音樂,人家的二胡琴皮是用蛇皮蒙的,他的二胡是自己做的,用田雞皮蒙上竹桶。林國芳是家中長子,有四個兄弟,人口多家庭負擔重。過年時,條件好的鄰居給他家送一個菜煲,父親林色河對孩子們歎道:如果我們過年過節也能送人這樣的菜煲多好!
林國芳只有高中學曆,最初一邊務農,一邊私下做點小生意,販賣一些東西。當時,林國芳有個在泰國的伯父,從國外帶回來一輛鳳凰牌自行車和一架蝴蝶牌縫紉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自行車是最緊俏的工業品,更何況是鳳凰牌,鄰裏鄉親羨慕得很。很長一段時間,林國芳就是靠著這輛鳳凰牌自行車,四處跑、做生意,即便現在,他依然喜歡自己騎著自行車四處拍照、考察市場。
從家鄉跑去深圳打拼,起因是在泰國的伯伯一封信,告訴他們深圳正在搞改革開放,到那兒闖一闖,那年是1979年。身處閉塞鄉村的林國芳,雖也是廣東人,深圳那邊發生的事情,卻一點不知曉。
林國芳只身一人,來到深圳打拼,成了深圳第一批個體戶;他在東門汽車站經營過士多店(注:粵語,直譯自英語Store,也就是雜貨店),從事過水果批發、辦過月餅工廠。白手起家,靠著摸爬滾打,林國芳一點點攢下了創業的原始資本。
家紡,即家用紡織品,或者說裝飾用紡織品,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中國是沒有家紡業一說,因爲彼時人們對家用紡織品的概念僅停留在床單、枕巾、被套、枕套、棉花被上,中國第一波家紡企業,是隨著外資進入而開始成長的,比如早期的港資“冬冬寶”、台資三和等;此後,中國家紡業才有所謂“4大家族、8大金剛、18羅漢”的行業格局。
從果蔬批發到月餅,幾次轉行後,林國芳與朋友合開了一家床上用品店,開始把目光投向家紡行業。起初,林國芳選定家紡,卻一竅不通,想從此紮根下去,只因“這東西不會發黴”,而水果蔬菜、月餅這些會發黴。
1994年8月,林國芳創立富安娜的前身“深圳富安娜家飾保健用品有限公司”,初起步時,只是一種“前店後廠”模式,生意並不火爆。他一邊跑各大印染廠,向老師傅取經,一邊四處調研市場。由于當年家紡行業品牌多是國企且多集中在上海、江蘇等地,故而常常跑長三角地區。江南梅雨時節雨紛紛,到處濕漉漉。一次,跑上海時,他看到裏弄兩邊樓上,到處挂晾五顔六色、花花綠綠的棉被;原來,各家擔憂潮濕,一遇到豔陽高照,就趕忙拿被子出來曬。
林國芳見過此景,靈機一動,也看透裏面蘊含的商機,多方了解,他知道國外有讓棉被防潮的技術和産品。幾經周折,富安娜引進了國內第一條纖維棉被進口生産線,林國芳嘗到技術甜頭,也推動了行業變革。
差異化戰略是重要的市場競爭策略,也是鍛造品牌的核心要素。要避免行業的同質化産品,奠定自己行業地位,就必須做好品牌定位、渠道定位、市場定位;而品牌的差異化,就可以從文化創造、符號生産、增強體驗等入手,培育自己的競爭核心優勢。
差異,就是一種個性,林國芳的夢想是做家紡“愛馬仕”,他選擇的途徑就是注入藝術和文化的內涵。一位基金經理說:“拿掉商標,仍然知道是富安娜的産品。”林國芳身爲富安娜家紡董事長、總經理,還兼任公司的總設計師。林國芳很宅,每天從家到公司,兩點一線,他最愛調色調,相信色彩可以變換價值。到深圳南山富安娜找林國芳,若不是在辦公室,一准就是貓在總部設計室,一找一個准。
最新“胡潤百富榜”上,林國芳、陳國紅夫婦的身價爲40億人民幣,可相比于事業成功,這位國內家紡業領軍人物更在意于慈善、公益。富安娜于2009年上市,林國芳就宣布將個人股權紅利用于慈善事業,並成立了“富安娜慈善基金”,乃A股市場從事此類善舉第一人。今年2月,他被廣東省評選爲首批10位“南粵新鄉賢”之一。
佳通林氏:“胡椒大王”的專注囤積
佳通集團董事局主席林德祥攜夫人吳愛清回鄉考察
到佳通集團董事局主席林德祥的女兒林美金這裏,已是佳通林氏家族第三代,追本溯源,還得從創始一代、聞名于東南亞的“胡椒大王” 林亞金“過番”說起。
所謂“過番”,是閩南及潮汕一帶海外移民的方言,由于地緣上關系,多指老一輩人下南洋謀生,“番”即古稱的“番邦”。 早期莆田人,下南洋的起始港口多是涵江三江口,因此,莆田涵江的江口,也成了遠近聞名的僑鄉。新加坡首富黃廷方、印尼力寶集團創辦人李文正、還有“胡椒大王” 林亞金,都是祖籍江口的老一輩華商巨子。
在莆田當地有句童謠:“拖砻伊彎,番仔過番;番船未到,無米煮罩”;說的是早期莆田人翹首企盼“過番”親人歸來的心情,可見當時莆田人背井離鄉下南洋甚盛。如今的江口,尚保存著許多中西合璧的老僑宅,比如著名的東大村文德樓、姚馀三祖宅等。
早期莆田人下南洋港口——涵江三江口
佳通創始一代林亞金,出生于莆田江口海星村,上世紀30年代,他與兄弟從三江口出海,遠渡重洋到新加坡謀生。去南洋,是很苦的,貧困人家迫于生計才走到這一步。他們的營生方式要麽就是做苦力,要麽拉黃包車、幫人剃頭。與許多老一輩華僑相似,林亞金靠著出賣苦力、起早摸黑、省吃儉用,等有了一些錢就開始小本生意。
林亞金家族的財富,是因經營當地土産“胡椒”起家。有個說法,胡椒起源于印度,中世紀時,胡椒在歐洲是名貴香料,被稱爲“黑色黃金”。胡椒主産地是印度、東南亞等地,印尼的産量早已超越印度。
由于東南亞潮濕悶熱的特殊氣候環境,胡椒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不少遠渡南洋的華人謀生物産。據清代謝清高的《海錄》一書記錄,“閩粵到此種胡椒者萬余人”(指槟榔嶼島,即今日馬來西亞槟城周邊)
二戰太平洋戰爭時期,日軍侵略東南亞長達四年之久,當時,胡椒是日軍一項重要物資。戰敗後,即將回國的日軍對倉庫中庫存的胡椒,采用了廉價處理方式,畢竟帶回日本沒有多少價值,加上緊張的運輸,也帶不回去。
林德祥和夫人在新加坡總部與來訪的央企簽訂水泥項目
早期的創業,沒有專注是不會有成功的,即便“天上掉餡餅”,也屬于專注的人。在別人忽視時,精明且獨具慧眼的林亞金卻看到商機,他從日本人手中以低廉的價格,收購了大批積壓在倉庫的胡椒,並囤積起來。沒有戰亂,人人思安居複業,沒過多長時間,林亞金囤積的胡椒一出手,價漲數倍,發了一筆大財,自此成了遠近聞名的“胡椒大王”。
1951年在印尼注冊的商號“福泰興”,即佳通集團的前身。1961年5月2日,公司改名爲卡加東格有限公司,1992年,由林氏家族控股的“卡加東格”上市,這是印尼第一家在國際股市挂牌上市的自動撮合公司。
自1993年收購“佳通一塑”(原福州第一塑料廠)開始,林氏二代林德祥及女兒在中國大陸不斷擴大投資,卡加東格集團改名佳通集團,總部設在新加坡。
此中,佳通在福建、安徽、甯夏等地開辦輪胎制造項目,並並購重組黑龍江牡丹江市的上市公司“桦林輪胎”,一舉成爲世界華人中的“輪胎大王”。
如今,Giti佳通輪胎,已成爲全球領先的輪胎制造商之一,在中國、美國等地設廠,在全球有65000多個零售終端。
海亮銅業:形式政策下的變“廢”爲寶
2015年11月,此前傳聞已久的銅管行業“蛇吞象”接近水落石出,海亮股份公布重大資産重組方案,擬以32億元購買當時國內最大的銅加工企業——金龍股份100%的股權。遺憾的是,這起當時被視作板上釘釘的並購,最終因並購方海亮股份的股價在“股災”中近乎腰斬而告終。並購案雖夭折,卻足以引入深思。
金龍、海亮,是國內最大的兩家銅管生産商,也都發源于體制內,企業發展的第一大筆錢,還都是磨破嘴皮子從銀行拿到臨時貸款,並同樣先後摘掉體制“紅帽子”;但因生存環境、融資手段、管控模式、機遇選擇等因素,最終出現了不同的結果。
從體制內企業變成家族企業,現爲國內最大的銅加工材供應商——海亮,究竟走過什麽不同的成長曆程呢?
海亮銅業越南公司
馮海良,生于1960年,今年57歲,浙江紹興諸暨市店口鎮湖西村人,家中有兄弟姐妹7人,他排行第6。高中畢業後,馮海良進入諸暨市供銷社店口鎮分社工作,成了賣醬油、糖醋的營業員。1983年,工作表現突出的馮海良,被提拔爲供銷分社經理。
海亮集團董事局主席馮海良
1985年,“中央一號文件”規定,“農村一切加工、供銷、科技等服務性事業,要國家、集體、個人一齊上,特別要支持以合作形式興辦。”政策變了,25歲的馮海良,承包了供銷社屬下的一個貿易公司。
說是公司,還不如說賣些廢銅爛鐵的雜貨小賣部,可通過經營這家公司,背靠供銷社,通過倒賣銅材,馮海良完成了第一筆原始資金的積累。
那年頭,五金加工廠在諸暨一些地方慢慢火了起來,馮海良也嗅到了商機,1989年,他投資85萬元,創辦了一家銅材廠。由于諸暨只是一個縣級市,市場狹窄,爲了到各大國有大廠推銷自己生産的五金建材,馮海良走南闖北,跑遍全國,個中的艱辛可想而知。
功夫不負有心人,拿到越來越多大企業的采購清單,就是趕快把工廠擴大,1992年,馮海良成立了諸暨市銅業公司。
此間,馮海良不但事業成功,還找到了愛情。1984年,他和諸暨當地姑娘朱愛花結婚,先後生下一兒一女。對于丈夫投身事業,妻子也很理解,獨自撫養孩子,從不給在外跑業務的老公拖後腿。
1995年,馮海良把公司變更爲諸暨市海亮銅業有限公司,海亮正是他名字“海良”的諧音,一個“銅材王國”由此誕生。
浙江不少知名家族企業,不少是從體制內而來,通過摘掉“紅帽子”裂變的。比如有來自國有小企業,也有鄉鎮、集體企業的,海亮馮海良家族是如此,魯冠球的萬向企業也是如此。他們的成長,是一個時代變革的産物,先是獲得經營權,才逐步在改制中拿到控制權,最後實現實行家族化管理。
以馮海良家鄉諸暨市店口鎮爲例,以小五金業名揚在外。其最初的發展形式,多從社隊企業轉變爲鄉鎮企業,再經過脫帽改制,成爲家族企業,其背後有個大的政策背景,那就是:1993—1994年全面鋪開的浙江部分地區鄉鎮企業産權制度改革。
是的,請不要太迷信資本世界裏的“好運氣”,很多時候,天上掉的“餡餅”,砸中的其實是那些有眼光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