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躺床上刷視頻的時候,刷到這麽一組數據:
我立馬截圖保存了,這個話題太深刻了,雖然年年我都聊,但每年遞進的焦慮感完全不一樣。
這個博主說的是上半年,我們出生人口大概523萬,但死亡人口達到532萬,增長人口已經是-9萬了。
負增長了啊,朋友們。
雖然他沒說這個數據是哪來的,但我認爲應該大差不差,如無意料的話,到明年1月份公布數據之後,會發現2022年迎來了劃時代的分界線。
這會是建國以來除1960年的第一次人口進入負增長時代。
其實前段時間國家衛健委也公開表態,我們十四五期間就會進入負增長時代。
官方表態,人口將進入負增長,這個話題沖擊度挺大了,也算是這幾天除了老女人竄台之外,一個大熱點了。
明年開始人口紅利怕是要從給我們的經濟字典中刪除了。
我看了幾張近20年來主要省份的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的曲線圖,真的挺可怕的,大家也可以感受一下數據下滑的激烈。
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線,一個猛然俯沖往下,一個平緩往上,甚至江蘇都出現交叉了,死亡人口直接超過出生人口。
這20年的時間,說是人口出生率腰斬也不爲過。
每次說到人口問題,都是一番唇槍舌戰。
有人說高房價是罪魁禍首,要我說高房價是,富裕了也是,學曆高了也是。
我認爲現在的局面,不是單一的高房價和高教育成本高造成的。
同爲東亞的國家,日本和韓國都已經經曆過負增長,我們也會經曆。
趨勢不可逆,雖遲必到。
新加坡和北歐國家嘗試過各種方式,甚至用直接發錢的方式來改變這種趨勢。
事實呢,根本沒用。
新加坡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就開始發錢了,搞了個嬰兒花紅,生育第一、二胎可分別獲得8000新元(約合4萬元人民幣)的一次性現金補貼。
在兒童保健儲蓄賬戶中存入4000新元(約合2萬元人民幣)。
此外,多生孩子的父母可以多減稅,在學費這塊,一個新加坡孩子18歲以前的基本學費爲320新幣,折合成人民幣爲1600元。
盡管這樣,新加坡的生育率就提高了?
並沒有。一直在1%的低位徘徊。
新加坡如此,我們香港如此,我們的台灣也是如此,北歐十幾個國家更是如此。
中國台灣地區人口從2020年開始首次出現負增長,2022年6月末的人口,比2021年6月末又少了30萬人。
韓國從2021年首次出現了負增長,而日本是從2011年開始進入負增長。
過程中這些國家和地區想盡辦法延緩人口負增長的到來,但結果呢,事與願違。
這也告訴我們,有些事情,不是靠努力就可以了,靠單純的發錢解決世界級別難題,事實證明這條路不通。
我們不願意生孩子不是單純某個問題的激化,而是一個國家經濟發達的必然趨勢。
在此,我也不深刻展開到底什麽造成大家不願意生孩子了,來回都是三件套,關鍵還很難解決。
扭轉趨勢是不可能的了,打不贏就幹脆加入。
我們普通人能做的,就是面對人口逐漸減少的時候,提前做好心理和規劃准備。
看看這張圖吧,然後抓緊時間對未來做出更多有利于的決策。
我相信關注樓市的大家都知道人口的重要性,沒人你買的房子賣給誰,沒人房子怎麽擊鼓傳花,怎麽繼續上漲,大家財富怎麽積累。
我看到網上很多網友評論:現在中國人口還是太多了,競爭太激烈了,人少了反而會更好。
很多人把工作難找,房價太高,醫療不夠,都歸結于我們當前人口太多,如果人口少一點,或許現在的一切壓力都不是壓力····
我只能說,老鐵子們,想得有點草率了。
人口出生率減少,大家不生了,我們最直接先面臨一個問題:
養老系統運轉不靈,年輕人未來養老壓力太大了。
近幾年我們迎來了一波退休潮,我們國家過去有三波嬰兒潮。
第一波:1955-1959年
第二波:1965-1973年
第三波:1986-1990年
按照目前我們普遍男性60歲,女性50-55歲退休的時間節點,我們這幾年開始進入集中退休潮。
退休之後,養老金每個月都要領,可養老金從哪裏來?
我們國家現代養老制度是“寅吃卯糧”,老年人不工作,他們領的退休金,實際是年輕人交的“養老保險”。
如果年輕人太少,老人太多,交的錢可就不夠了,那就會導致一個問題,養老系統運作不靈了。
而我們國家考慮通貨膨脹的影響,每年養老金都會上調一定的比例,如果年輕人越來越少,養老金系統的錢能支撐多長時間呢?
再看我們的另外一條養老方向,靠小孩養老,我國第一代獨生子已經40多歲,後邊又全是獨生子,年輕人比例越來越少,老人越來越多。
2020年我們國家的老年人口撫養比是19.7%,比2010年還高出7.8%。
也就是說現在我們100個勞動年齡人口要負擔近20個老人。
再現在看看80後的家庭構成模式。
28歲成婚的時候,一般雙方父母4個人,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身體好的話,那還有8個老人。
8個老人+4個父母+2個年輕人+1個孩子,要買房湊首付的時候倒是有很多錢包可以掏。
但一旦老人生病呢,就算不用貼身照顧,也得找個陪護吧,也得偶爾去醫院看看吧,如果同時8個老人都輪班入院呢····
這場景不敢想,爺爺奶奶輩的子女多,或許輪不到自己陪護,但自家父母就生了自己一個,生病的時候只有自己,如果2個父母、2個嶽父母如果同時病了呢,就2個年輕人還帶一個娃,怎麽破?
父母生病,孩子接送,自己上班,所有事情撞一起的時候,真的容易會連死的心都有。
在這一塊上,中年人感觸最深,我自己就真實經曆過,上有老下有小,再碰上父母生病,真的著急到跳腳。
所以你以爲人少,你分的就多?
有可能你負擔的會更多,現在3-40歲的青年人,還沒輪到你拿養老金呢,未來幹活的人都沒了,鍋裏都沒米了,你還分個啥?
第二個,你以爲人少了,社會就不會那麽卷了?
更錯了,可能更卷。
人口數量減少,需求就會減弱,需求減弱,工作崗位就會減少,要競爭少數的工作崗位,只能往繼續卷。
比如教師崗位,孩子都越生越少了,哪裏還需要那麽多學生?學生的極速下降,可能導致一大批幼師下崗,小學招生不足,教師行業衰退一波一波往上蔓延。
而且越是經濟落後、人口外流地區的,這種現象過不了幾年就會出現,這些地方的老師只能提前轉崗或者換地區。
剩下來的那批人,想保住鐵飯碗的,只能拼命評級,考研考博才能在浪潮席卷之下留下來。
我問過在高校當老師的朋友,她周邊的同事們已經准備考博了。
所以那批因爲逃避社會工作內卷而靠教的那批人,只是換個行業繼續卷而已。
還有大家這幾年瘋狂逃回家鄉縣城考公考事業編,也以爲是鐵飯碗?
有沒有想過隨著年輕人口外流,多數村落縣城淪爲空城,我們一大批縣城都面臨收縮了。
據一份研究報告顯示,2010年—2020年,全國共有1507個收縮的區縣,總面積爲440萬平方公裏,覆蓋了中國近46%的領土。
對于一部分人口外流的縣城而言,撤縣並區是大勢所趨。
撤縣並區影響最直接的也是體制內的公務員,對公務員需求不那麽大了,招聘就會減少。
這些年大家以爲大城市壓力大,回老家三四線城市考公務員躺平是上上選擇,但人口極速減少,你怎麽能確定你能躺平30年?
這幾年輿論在宣揚:逃離一線,回老家發展,還有賣掉一線城市房子,回到四線城市躺平。
這種說辭,我覺得大家聽聽就好了,你要真幹了,以後你孩子就得在大城市裏卷到死。
人口極速減少,對共同生活在同一個空間的我們而言,不是個好事。
相反,很多工作崗位因爲人口減少,而面臨縮減甚至滅亡。
未來人工智能將取代許多人工崗位,比如售票員、售票窗口、生産線上的普工、流水線工人、快遞員、外賣員等等。
我們希望下一代不掉檔,要麽提前買好核心資産,坐穩階層,要麽拼命雞娃。
以前教育孩子,不好好讀書,只能去廠子做普工(沒有看不起的意思)。
未來教育孩子,不好好讀書,連工作都找不到。
最後的最後,我們必須快速面對急劇下降的人口數量,快速做好應對,給一些方向性的建議吧。
1、如果你正在一二線城市工作,請堅持下去。
努力留在一二線城市,很難很苦,但爲了下一代,咬咬牙堅持,因爲你的孩子以後要想到一線城市工作並紮根,比現在的你難多了。
2、在三四線城市擁有房産的你,留下一套回鄉居住,剩下的趕緊抛,有多快抛多快。
尤其是中西部一些落後的縣城,非自住不買房,多買一套都是浪費,年輕人外流,出生人口減少,誰接你的盤,一套不漲也賣不出去的房子,有什麽用?
不就是水泥鋼筋支棱起來的框架,你還期望給你什麽溫暖?
這2-3年時間是你抛售非核心三四線城市房産的最後機會,往後的每一年,都可能面臨貶值和難賣的問題。
3、如果你擁有多城的多套房産,請抓緊時間做優化。
或許你吃上了上一階段人口快速增長、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資産快速積累的紅利期,已經積累了多套資産。
那也建議你做好優化,2022年我們正式進入人口負增長之後,城市之間只會進入更加內卷的階段。
誰能搶人,誰的房子才有價值。
房子多沒有用,得優質的同時多套。
所以你既得優化城市,優化類型,甚至還得優化老房子。
2022年,我們的人口負增長基本沒有懸念,這也是一個成熟國家的狀態,以後樓市和全球核心城市可能也一樣:
一線城市和個別強二線城市的房子特別貴,越優質的房子越貴。
而絕大多數城市房價會穩定下來,沒啥投資價值,也沒啥泡沫,回歸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