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將聯合多家機構,建造一顆全新的遙感微型衛星,以測試小型衛星在距離地面僅250公裏的軌道運行時所需的新技術。
該衛星可以拍攝到小至0.5米長的物體的高清畫面,在失去效用後也能重返大氣層燒毀,避免在地球軌道上留下太空碎片。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近日同新加坡本地宇航初創公司Aliena、LightHaus Photonics、新科工程,以及新加坡國立大學淡馬錫實驗室簽署研究合作協議,共同研發新的遙感微型衛星(microsatellite)。
新科工程旗下的ST Engineering Satellite Systems會在衛星系統開發和制作過程中爲他們提供指導。這顆約爲一個小型冰箱大小、重100公斤的衛星,預計將于2025年完成制作並發射。
與距離地面500公裏至800公裏的近地軌道衛星,如南大于2011年發射的我國第一顆衛星X-SAT相比,這顆全新的微型衛星性能更優,可在距離地面250公裏的極低地球軌道(Very Low Earth Orbit)運行。
這顆衛星將搭載Aliena研發的節能引擎,該引擎是一種體積較小的霍爾效應衛星推進器(Hall effect thruster)。使用推進器能幫助在極低地球軌道運行的衛星抵消大氣阻力,避免它偏離軌道或重新進入大氣層。
科技公司LightHaus Photonics也將爲此衛星制作首個本地設計的太空相機。即使小至0.5米長的物體,相機都能捕捉得很清楚,比X-SAT的相機功能強20倍。
太空相機采用反光鏡,呈現高清全彩色的圖像,還能防止畫面模糊,可在供應鏈監督、農業和礦業以及房地産分析等領域發揮作用。
同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研究團隊還會開發一款空氣動力學模型,它能優化衛星的設計從而降低阻力,並測量電離層的等離子和溫度等,以研究大氣阻力對衛星的影響。
負責領導這個項目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衛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林炜森指出,這顆衛星最大的優點是具備可持續性的設計。當它完成任務後,能在幾天內返回地球表面,並在大氣層燒毀,不留下太空碎片。由于地球軌道上出現越來越多太空碎片,對在近地軌道密集運行的衛星構成威脅,這種可完全燒毀的設計將減少衛星相互碰撞的風險。
談及多方合作對太空領域産生的積極影響,林炜森說,新加坡本地公司同大學合作開發市場所需的創新方案,對新加坡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太空業至關重要。“這是具成本效益的做法,因爲我們的學生能同時進行衛星相關研究和工程,並獲取寶貴的知識與經驗,當他們將來加入太空領域時,也能將這些技能實際應用在工作中。”
新加坡貿工部長顔金勇在第14屆環球太空與科技大會開幕儀式上,宣布上述研究項目。他致辭時透露,新加坡本地的太空領域持續蓬勃發展,目前新加坡已有超過50家公司聘請逾1800名太空業專才。此外,新加坡航天與科技公司推出的“太空加速計劃”至今也已支持17個國家的37家公司擴大發展。
顔金勇指出,新加坡會采取三管齊下的方式,進一步推動新加坡本地太空業的發展。首先,政府將投資1.5億元,展開太空領域的研究與開發工作。這筆資金將用于由新加坡太空科技與産業局和國立研究基金會推出的航空科技發展計劃,旨在鼓勵研究員研發可支持航空、海事、可持續發展等重要領域的太空科技方案以及新興與顛覆性技術。
此外,新加坡太空科技與産業局將于今年下半年再次啓動計劃書征集活動,邀請公衆針對一些新興太空領域提出創新方案。
顔金勇說:“我鼓勵從事機器人、人工智能、材料科學,甚至城市解決方案工作的本地研究員,探討你們所學的技術是否能應用在太空領域,反之亦然。”
再來,爲了支持新加坡太空生態系統的發展,新加坡政府會與本地公司密切合作建立深厚的技術能力,將研究與技術轉化爲具備商業可行性的方案,從而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
顔金勇說,新加坡之所以能有活躍的太空生態系統,是因爲新加坡人具備強大的技術與研究能力。未來,新加坡也會同其他積極發展太空領域的國家展開合作,互相學習與發展,繼續建立本地太空業的人才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