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加坡《獨立報》報道,在“高技術背包”的幫助下,討厭的蟑螂也可以發揮其能擠過幾乎所有縫隙的身體優勢,成爲名副其實的“昆蟲救生員”。
近日,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佐藤博隆帶領的科研團隊,開發出了一種配備傳感器、僅重5.5克的袖珍“高技術背包”,並由馬達加斯加發聲蟑螂攜帶開展相關試驗。
據悉,馬達加斯加發聲蟑螂可比人類承受高10倍的輻射,最高奔跑速度可達每秒0.3米(相當于人類的時速320公裏),甚至能在沒有頭的情況下存活一周。而通過攜帶“高技術背包”,這種被稱作“機械蟲”的蟑螂能夠進入狹小空間並對二氧化碳等氣體濃度進行檢測和預警。據估計,如果要完成對大約5平方公裏區域的搜救工作,至少需要500只“機械蟲”。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發生大地震時,新加坡是第一個向日本派遣救援隊的國家,”佐藤說,“也正是在這一年,我獲得了南洋理工助理教授的職位,並在校方支持下開始了迷你機器人的研究工作。”
據佐藤介紹,整個項目已持續了4年之久,他的團隊在研究過程中還得到了來自新加坡內政團隊科技局(HTX)和新加坡科技工程公司(HEX)的幫助。然而,他們的試驗距離制造出真正可用于搶險搜救任務的迷你機器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佐藤曾在國際知名學術網站“科研之門”上撰文介紹,他在研究中發現,雖然幾經改良,但迷你機器人固有的設備功耗、避障系統和運動所帶來的計算負載等問題依舊存在。直到不久前,以“昆蟲+計算機”混合系統爲特色的替代解決方案出爐,才使得研究工作“柳暗花明又一村”。
報道表示,通過將定制的導航控制算法與昆蟲天生的導航能力相結合,由此誕生的“機械蟲”不僅能夠克服複雜地形、自主探索道路,還可通過背包上的紅外攝像頭搜尋被困人員。而且,因爲設備功耗大大降低,使其可以運行更長時間,進而提升了實用價值。
近年來,南洋理工各種充滿奇思妙想的科研成果層出不窮,除了“機械蟲”之外,該校物理與數學科學學院副教授瑞納·杜姆克和助理教授托馬斯·帕特裏克,就因發現蟑螂不使用磁性粒子導航而獲得了2019年度“搞笑諾貝爾獎”。(編譯/淩峰)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