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個多元文化的國家,其中最主要的是中華、印度和馬來文化,新加坡居住的族群也以這三個族群爲主,華人占總人口的75%,馬來人占14%,印度人占9%。雖然印度人口比例不多,但是在新加坡最有色彩特色的正是這個名爲”Little India” 俗稱“小印度”的地標區域。
說起小印度,絕對是一個“重口味”的地方。一走進小印度,看到的是色彩缤紛、五顔六色的各式建築、印度人棕褐色的皮膚和印度婦女身上的絢麗多彩沙麗、還有空氣中彌漫的濃重的印度香料味道和咖喱味道,特色極爲鮮明,怪不得小印度能夠成爲新加坡最具特色的旅遊景點之一。
1819年萊佛士航行到新加坡時,隨行的就有很多印度水手、助手和士兵,他們是第一批印度移民。隨後越來越多的印度人來到新加坡謀生,逐漸形成了印度人族群聚居地,也就是今天的“小印度”(Little India)。
街邊的店鋪,很多這種印度風情的裝飾和印度女郎的畫像。讓人立刻感覺是置身于印度這個國度。
小印度也是新加坡著名的購物、旅遊、休閑一站式綜合街道,也是新加坡最具有印度風情的社區之一。在小印度可以買到各種極具南洋風情的商品和食物,各種印度美食、零食、糖果風味獨特,色香味俱全。
小印度裏的建築色彩風格五彩缤紛,黃色紅色藍色爲最爲鮮豔的色調。各色人種像是掉進了五彩調色板一樣在大街小巷裏行走。
整面牆色彩斑斓的塗鴉彩繪,都是遊客們到此一遊拍照打卡的地標建築。
一處酒吧外牆上,一張告示裏寫滿了各種酒吧“規則”,不許抽煙,不許大聲喧嘩,不許吐痰等。仔細看右側的告示,裏面幾個規矩很搞笑:“不許與收銀員打情罵俏”,“不許在廁所裏睡覺(員工除外)”。都說新加坡是個法律嚴厲的國度,沒想到一個小小酒吧都有那麽多明文規矩。
小印度最主要的街道叫實龍崗路(serangoon Road),是新加坡最古老的馬路之一。據說早年這裏是一大片森林,常有毒蛇猛獸出沒,居住在這一帶的人要不斷敲打銅鑼來趕走野獸。用馬來語來說,就是“di-serang dengan gong”,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今天的“serangoon”
國慶前筆者去到實龍崗路,在路口街拍了一小會,這條馬路在小印度是屬于最大的的主幹道,來來往往最多的除了印度人就是我這種外來遊客。街道兩邊五彩的房屋,和飄來的印度氣息,讓我真的恍然置身于印度。
站在實龍崗路路口,一家四口的印度家庭,讓我幫他們拍幾張照,給兩個兒子拍了這張照片。還和他們全家一起合了影。
路口等紅燈的摩托車手,見我拍照主動向我揮手示意,印度人還是很可愛的親切的。
街頭的印度婦女基本上著五彩紗麗,滿臉塗脂抹粉。
實龍崗路一邊是新加坡著名的傳統市場竹腳中心,有點類似中國的小商品市場,一般的日常用品、服飾布料、蔬果、魚肉、幹糧、香料到各式小吃等,應有盡有。所以這裏是小印度人氣最旺盛的地標地。
印度婦女的特寫,眉心一點紅加上耳環發飾。
路口拐角的一個書報亭,一位白發白須的老者在以印度傳統的方式做早禮拜,煙霧環繞每一個物品做祈禱禮拜。對著我的鏡頭很和藹地讓我拍照。
小印度另一個很有名氣的地方是加寶路(Kerbau Road)。這裏的房屋建築五彩缤紛,非常具有想象力。據說這裏是新加坡的藝術區之一,被稱爲“藝術帶”,有多家藝術畫廊。
小印度裏最絢麗多彩的一所房子就建在加寶路中心小廣場旁邊。這所房子建于1900年,最初是一位叫陳東齡的華人富商爲他的妻子修建的店屋式別墅,現在稱爲“陳東齡故居”,1991年還獲得過新加坡建築師協會獎。房子色彩豔麗又不失典雅,看上去非常漂亮。
五彩的門窗和牆面,都是遊客們拍照留影的絕佳背景。
老底子的建築現在來看依然充滿了魅力。
配色豔麗而充滿美感,精致的雕琢,中國風濃厚的雕梁畫棟,是小印度僅剩的中國特色建築。
五彩的窗沿上還有幾張光盤,不知何故。
當然這驚豔的外觀也是必須常年的修複保護。其實我還蠻唏噓的,曾經有錢人的故居啊。現在變成了一個藥房。裏面也不能參觀,只能在外面和牆壁留念。
遠處的高樓大廈與小印度裏的這些五彩建築,構成了新加坡最獨特的異域風情。
小印度裏當然離不開印度手抓飯,剩下的菜肴也吸引了膽大的鳥兒飛撲到桌上覓食。
“陳東齡故居”旁的一個噴水池,也成爲鳥類的取水之源。雕像是印度典型的神話人物“濕婆神”。小印度的介紹至此告一段落,如果你也喜歡筆者的照片和介紹,或者有任何關于新加坡旅遊的分享,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