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隨著美國將超大航程、超高飛行高度、大載彈量及強大自衛火力的B-29戰略轟炸機投入對日本本土的轟炸,日本軍方就極爲苦惱,由于日本戰鬥機普遍火力較弱並且高空性能有限,很難保證足夠的高空滯空時間,拿這種仿佛鋼鐵做成的超級空中堡壘辦法不多。
B-29轟炸東京
而此時德國成功研發出的Me-262噴氣式飛機,最高速度可達到驚人的每小時870公裏,可爬升到11500米的高度,其裝備的多門大口徑航炮可以對盟軍轟炸機造成極大殺傷。
德國率先研制出世界首款噴氣式戰鬥機
這讓已經踏上窮途末路的日本軍方看到了垂死掙紮的希望,如果日本能引進盟友德國的技術,生産出日本版的Me-262噴氣式飛機,那麽這種擁有超高速度、高實用升限、強大火力的噴氣式戰鬥機必將成爲守衛日本本土截殺B-29的殺手锏。
伊29號遠渡重洋獻賀禮,打動元首終獲德國技術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接到日本軍方的授意後,日本駐德武官阿部驅車來到德國國防部大樓,向德國提出想要獲得Me-262噴氣式戰鬥機及Me-163火箭飛機這兩種最先進飛機的資料。由于德國擔心在戰場第一線浴血厮殺的新戰機技術泄露,便一口回絕了日本。
但不死心的日本決定用“誠意”打動德國,于是秘密派出伊29號潛艇,裝滿了送給德國的“心意”,德國急需的戰爭物資如生橡膠、錫、鉛和鎢等總計217噸,此外日本還獻上了日本軍工界最引以爲傲的93式氫氣推進魚雷和航空魚雷空中姿態穩定器。曆經3個月秘密航行,抵達德國控制的法國海軍基地洛裏昂。
伊29號潛艇屬于巡航乙型潛艇,是二戰日本産量最多的潛艇
或許是被日本的誠心打動亦或者是爲了增強日本的實力,從而在亞洲更好的拖住美國,元首終于同意向他的亞洲盟友提供包括Me262噴氣式飛機、Me163火箭飛機,對空雷達、密碼機等一系列先進軍事技術。
由于此時德國和日本之前建立的秘密海底航線早已被盟軍發現,潛艇損失率高達75%,爲了確保這次充滿危險的技術轉移,德國專門送給日本一艘潛艇和日本的伊29號潛艇組成雙保險。
果然這次旅程凶險異常,先是德國贈送的潛艇在出發後不久被盟軍深水炸彈摧毀,伊29號經過3個月航行雖然順利抵達新加坡(押運官嚴古英一攜帶部分技術資料從新加坡改乘飛機飛回東京),但在返回日本本土的航程中被美國潛艇鋸鳐號擊沉。
只有少量重要圖紙資料被送回了日本
絕大多數費心心血才獲得的寶貴資料就這麽沉入海底了,好在嚴古英一隨身攜帶了最重要的資料,包括飛機詳細的三面圖,一些機體部分的實測圖紙等,依靠這些資料,日本開始了自己的噴氣式戰鬥機研制計劃,代號“橘花”。
基于Me-262大幅簡化的設計,誕生在養蠶廠工棚的“橘花”
由于戰局的日趨惡化,特別是日本海軍在馬裏亞納大海戰中精銳盡失,3艘航母被擊沉、4艘航母被重創,395架海軍艦載機損失殆盡,衆多訓練有素的飛行員葬身大海。日本自此也明白,依靠現有的戰機及戰術是無法突破美國航母艦隊嚴密的立體防禦體系,只有靠自殺攻擊才能給予美國航母最大的殺傷。
日本自殺飛機撞向美艦
因此日本軍方決定優先研發噴氣式特攻機,考慮到未來作戰環境之惡劣,日本軍方對新機提出的技術指標頗有針對性。譬如該機爲單座雙發戰機,需挂載一顆500公斤炸彈,由單人駕駛操作,實際上就是人控炸彈。飛機的起飛滑跑距離不大于350米,以便于未來在飛機場被美軍嚴重破壞時,可以利用飛機場未被破壞的部分和簡易機場起飛。機翼需可折疊,以減少占用空間,便于將飛機保存在隧道和山洞機庫中,更好的保存飛機。最後軍方還要求新機制造必須簡單,生産成本低,最好不需要熟練工人就可裝配,便于日本在資源緊張、熟練工人不足的情況下盡可能生産更多的飛機。
軍方將橘花的設計任務交給了空技廠和中島公司,中口博大尉和松村健一、大野和男組成的設計團隊決定,針對日本軍方提出的要求,新機的設計將不走簡單仿造路線,而是要在Me-262基礎上進行大幅簡化。
在氣動布局上,由于新機並不過分依賴機動性,設計師們將“橘花”將主翼後掠翼改爲保守的平直翼,外翼設計爲可向上折疊式,滿足軍方儲存需要。主翼從純上反的下單翼改爲淺海鷗下單翼構型,垂尾則從近三角形變爲制造方便的梯形。
機翼可折疊式設計
另外,橘花的機身橫截面高寬比被加大,2台翼吊安裝的流式渦噴發動機也被外移,總之就是原本Me-262漂亮流暢的曲線變爲簡單直接的線條化。
橘花特攻機沒有了me-262的漂亮曲線
此外對于噴氣式飛機來說,最重要的莫過于發動機了,由于日本的噴氣式發動機技術仍處于初級階段,唯一能上機的只有Tsu-11,但是其推力過低只有220公斤,而正在研發中的Ne-12渦輪噴氣發動機設計推力達340公斤,但是允許工作時間過短。好在日本駐德武官爲他們提供了BMW003軸流發動機的照片,日本工程師們才艱難的仿制成功了推力達475公斤的軸流噴氣發動機Ne-20,這也使得橘花特攻終于完成了最後一塊也是最重要的一塊“拼圖”。
1945年6月末,第一架橘花式噴氣飛機在群馬縣一個養蠶廠的工棚裏組裝成功,那麽承載日本特攻希望的新飛機爲何會在一個簡陋的工棚裏誕生呢?原來中島飛機工廠受到美國B-29的轟炸,早已成爲斷壁殘垣,所以飛機裝配生産線早已不複存在,只能分散到偏遠地區,采用家庭作坊式來裝配飛機,這在1945年的日本並不稀奇,絕大部分戰機都是這樣生産出來的。
尚未盛開就已凋零,夭折的東瀛末日“橘花”
橘花試制成功後,迎接它的就是試飛“考試”了,橘花誕生後一共進行了兩次試飛。
1945年8月7日,也就是美國對廣島原子彈轟炸的第二天,橫須賀航空隊的高岡迪少佐以首席試飛員的身份坐進了橘花特攻的機艙,試飛首先以最小起飛重量狀態,未啓動火箭發動機助推情況下進行了飛行,整個飛行期間,飛機都被小心翼翼的控制著,在600米的高度上達到了每小時315公裏的速度。
首飛成功後,試飛員高岡迪談到,試飛噴氣式飛機最大的感受就是安靜,因爲沒有活塞式飛機那種較強的振動和噪音。然而4天後的第二次試飛,高岡迪就沒有這麽好的感覺了。
第二次試飛時,采用了滿載荷狀態,並啓動了發動機上安裝的火箭助推器。但是不幸發生了,火箭助推器點火後,也許是重心設計有些問題,引起機頭異常上仰。 突如其來的姿勢變化令飛行員頓失正前方視界。在隨後的地面加速滑跑中。高岡迪又莫名其妙地突然遭遇到了負加速度。
于是他決定終止起飛並猛刹機輪的刹車。不料直接借用自“零”式戰鬥機的那套刹車盤根本制服不了質量更大的“橘花”,因此致使飛機沖出跑道、一頭紮入海灘淤泥之中。 更糟糕的是飛機的前起落架被完全折斷。進而導致機身劇烈擦地,飛機遭到全毀。
經過事後原因分析,認爲是火箭助推器安裝角度出現錯誤,正當日本躊躇滿志進行第三次試飛的時候,8月15日日本即宣告無條件投降,已基本總裝好的“橘花”2號機永遠失去了飛行的機會,自此“橘花”計劃徹底宣告中止。
除了橘花特攻機外,日本還研制了一款橘花雙座教練機,野心勃勃的日本軍方還專門爲之組建了一支飛行部隊,海軍第724航空隊,但這支部隊最終也沒等來他們的戰機。
總結
作爲日本對美國反擊的最有效方式,自殺特攻機戰術成爲日本陸海航捍衛日本天空的最後手段,而橘花特攻機則曾經是日本寄予厚望的殺手锏。
但不得不承認,雖然中島橘花特攻機在氣動布局上與Me-262類似,但是無論是在尺寸、機動性、動力系統、還是在機體結構和機身設備的先進程度遠遠不及Me-262,充其量是Me-262的簡陋仿制品。
但是如果僅作爲一款自殺特攻機,橘花的高速度性、易操作性、強大破壞力,必然會對美國轟炸機和戰艦造成重創,再加上橘花的易生産性、能適應更惡劣的戰爭環境的特點,必然是美國的巨大威脅,只可惜橘花尚未盛開便以凋零!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橘花特攻機是日本在戰時資源及其緊張,飛機研制生産環境極其惡劣的情況下,依靠衆多設計師夜以繼日的努力,僅用10個月就將噴氣式特攻機飛上了天,可以說日本半只腳邁入了噴氣時代,在日本航空發展史上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