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雖然複蘇乏力,但縱觀區域性發展態勢,亞洲具有獨特的優勢和基礎。5月2日,東亞論壇官方網站發表文章稱,亞洲正在成爲多極世界中一個強大的經濟角色。東盟也在維護東南亞和平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的生效,不僅推動了亞洲區域經濟的高速發展,更爲亞洲國家的開放與合作奠定了基礎。圍繞亞洲經濟發展的特點、如何進一步推動亞洲可持續發展等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相關學者。
經濟發展模式已實現轉型
當前,世界各大企業紛紛進駐亞洲投資,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也已超越世界許多地區。2021年全球財富500強名單中,排名前10的企業有一半來自中國、新加坡、印度等亞洲國家。正如《亞洲世紀》一書作者美國學者帕拉格·康納(Parag Khanna)所言,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亞洲已經出現了三次經濟增長和轉型浪潮。如今,亞洲正在經曆第四次經濟發展浪潮,尤其是東盟的成立,爲亞洲的多元化發展增添了動力。
在康納看來,亞洲這一充滿活力的區域,不僅年輕人衆多,而且勞動力教育水平也相對更高,可以說亞洲的人口結構是推動亞洲經濟快速增長的因素之一。預計到2040年亞洲GDP將占全球總量的一半,同時亞洲地區擁有的龐大消費市場,也將進一步帶動區域間商貿往來。
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西琳·科德雷(Celine Coderey)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如今的亞洲已擁有了多個金融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國際資本湧入。亞洲國家在制造業、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多個領域也已處于世界前沿。東亞的中國、韓國等還在不斷推動技術創新,南亞印度的經濟實力也在進一步增強。相關專家預計,未來10年,亞洲的中産階級數量將會從20億增至35億,這是亞洲經濟強有力發展的重要信號。可以說,亞洲的崛起不是建立在任何一個國家的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多國的多邊協同與合作,以及更廣泛的亞太地區一體化的基礎之上。
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亞洲研究系高級講師格裏·格羅特(Gerry Groot)向記者介紹說,亞洲的經濟發展模式一直在轉型創新,20年前,亞洲的經濟更加依賴美國和歐洲,但目前亞洲60%的貿易是發生在區域內的。RCEP消除了簽署國之間90%的商品關稅,並創建了一個覆蓋全球約三分之一經濟的自由貿易區,將亞洲的15個國家經濟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與此同時,亞洲多國都正在加速制定新的數字轉型計劃,以實現更高水平的現代化。
三重因素推動亞洲發展
英國《經濟學家影響》網站曾刊發文章《亞洲時代:多極世界的崛起》,其中提到,亞洲經濟發展是由中國經濟的發展與創新、區域貿易流動性的加速,以及互聯互通和基礎設施的改善這三股力量合力推進的。
文章認爲,作爲亞洲最大經濟體,中國現代化發展已影響了區域的發展軌迹。近年來,中國政府不斷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有效推動了企業轉型升級,中國制造業技術水平已位于亞洲頂級位置。中國勞動人口發展活力也激發了越南、印度尼西亞、泰國等亞洲國家的教育改革,這讓亞洲的年輕勞動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技術水平得到大幅提升,進而使得生産效率也隨之提高。中國在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後,湧現出大批高科技企業。這些企業推動了中國的經濟發展,爲民衆生活帶來了更多便利,還帶動了更多東南亞公司的轉型。
區域一體化的發展也爲亞洲國家帶來了更多機遇。東盟自成立以來,有效促進了區域投資和人員流動自由化,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同時,區域一體化發展還彌補了不同國家的發展短板,有效配置了區域內的資源、人力、資本,激活了區域內發展動能。例如,泰國從東盟其他國家已引進了超過650萬的勞動力,有效彌補了勞動力缺口,而來到泰國的勞動者也獲得了更多就業機會和更高的報酬。區域一體化還爲文化、旅遊等其他行業的多樣化發展提供了機會。有學者估計,RCEP生效後,印度尼西亞的出口總量將增加約11%,外部投資將增長18%—22%。
亞洲各國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爲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截至目前,亞洲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已建成或在建的項目達2950個,投資金額達40億美元(截至2020年初)。越南、馬來西亞、老撾等亞洲國家,也在不斷加大對本國基礎設施的改造力度,這些都爲區域一體化發展創造了便利條件。
亞洲發展潛力無限
科德雷認爲,亞洲國家的經濟轉型升級,催生了一大批高科技企業。從消費科技到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亞洲正在繪制一條與西方國家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近年來,亞洲國家在數字服務領域不斷創新,從電子支付、移動支付到即時生活服務,數字服務爲民衆提供了更便利的生活條件,也爲企業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空間。尤其是面對疫情,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爲企業生存的關鍵。亞洲蓬勃發展的數字服務業給其他大洲的創業者以良好的示範與激勵,從服務西非法語國家的Gozem平台、拉美的Rappi平台,再到迪拜的Careem平台,非洲、拉美或中東等新興市場正在更多地從亞洲尋找靈感,而非歐美。隨著亞洲企業在電子商務、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和5G等領域進一步發展壯大,亞洲國家的發展潛力將會超越西方。例如,5G基站能夠爲智能電網、遠程工廠控制、遠程醫療會診等應用提供強大的支撐。截至2020年底,中國已安裝了超70萬個5G基站,而美國只有5萬個。
格羅特認爲,亞洲的快速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爲代價,因爲亞洲多數國家都地處沿海地區,而這些區域也是受環境影響最嚴重的區域。因此,綠色轉型一直是亞洲國家的優先事項,因爲對亞洲國家而言,可持續發展關乎國家未來。當前,亞洲國家都在積極推動化石能源基礎設施的轉型。很多亞洲投資者也都做出積極承諾,希望最大限度地實現可持續發展與盈利雙重目標。中國、日本和韓國公布了自己的淨零排放目標,印度也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方面加大投資力度。
亞洲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發展速度已超越了世界其他地區。根據相關數據,未來20年,亞洲投資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設施的裝機容量達到2673吉瓦,是歐洲同期預計裝機容量的2倍多、北美的3倍多。中國國家開放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等中國的多個金融機構,已資助了亞洲多國的清潔能源項目。到2025年,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計劃將其用于緩解氣候變化的投資份額提高50%以上。
總之,亞洲的發展充滿潛力,但亞洲各國也應看到發展不平衡、環境壓力、創新政策適應性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這要求亞洲各國政府加強監督,適時出台激勵政策,協調各利益攸關方共同助力,構築更加穩定、和諧的社會,共同推動亞洲可持續發展。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趙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