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風聞網
黑龍江的大慶市,是爲新中國的工業化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城市,在大慶油田發現之前,我國最大的油田是甘肅的玉門油田,這裏也是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
1949年解放前十年,玉門油田共生産原油52萬噸,占同期全國石油總産量的95%,是當時規模最大、職工人數最多、工藝技術領先的石油礦場,爲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特殊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玉門油田“一五”期間就建成了國內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1958年原油産量突破100萬噸。1959年,玉門的原油産量達到了140萬噸,占當年全國原油總産量的51%,撐起了新中國石油工業的半壁江山。
需要說明的是,2021年玉門油田仍然在生産,這一年生産原油59萬噸,面臨石油産量難以增長的情況,玉門油田采取多種方式發展。
1:發展天然氣勘探開采技術,2021年曆史首次開采了天然氣500萬立方米,開創了“油氣並舉”的新局面;
2:發展石油煉化業務,發揮航空液壓油的品牌優勢,打造國內一流的“高端低凝特種油品”生産基地。2021年實現經營利潤2.9億元;
3:中國石油首個集中式並網發電示範項目——玉門油田200兆瓦光伏並網發電示範項目如期投運;
4:技術和服務輸出創造收入,在井下工程技術服務、特色機械産品銷售、工程技術服務等方面實現了增收創效,2021年外部市場創收超過4億元。
而與玉門油田相比,大慶油田的規模要大幾十倍,
據2022年1月初召開的中國石油大慶油田2021年度油氣田開發技術座談會透露,已經開發建設62年的大慶油田,累計生産原油24.63億噸,占我國陸上同期原油産量的近40%。
我們都知道大慶的油田經過長期的開采,産量在逐漸的下降,石油産量已經從巅峰時期的5000萬噸逐漸下降到了近年來的3000萬噸左右(如果把天然氣産量折算成油氣當量,則總計在4000萬噸以上)。
那麽大慶的未來怎麽辦呢?就靠沃爾沃汽車工廠嗎?並不是,光靠汽車産業是撐不起大慶市一年兩千多億的GDP,七百多億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
顯然,大慶油田遠遠超過玉門油田的體量,也意味著轉型有著更大的難度,因爲意味著需要有大量的新業務收入來填補産量下降帶來的空白。
除了繼續勘探更多的儲量,以及升級開采技術之外,1:海外油田權益自2005年首次獲得蒙古國油田權益以來,截至2021年底,大慶油田海外權益産量933萬噸,連續三年超900萬噸。
大慶油田的規劃是,到大慶油田100年(2059年)時,年油氣當量將達4000萬噸以上水平,其中海外産量將占50%以上。
2:油田服務和裝備收入大慶的油田勘探開采技術是可以通過對輸出油田服務和裝備的形式來獲取收入的,
2022年上半年實現外部市場(包含國內和國外市場)收入78.16億元,同比增長6.6%,其中國際油服業務收入21.6億元,同比增長12.8%。大慶油田有一些技術是全球領先的,這可以形成對海外市場的服務輸出,有不少大慶油田的員工海外長期工作,另外大慶油田還具備裝備制造的能力,可以通過銷售設備形成收入。
什麽是服務?比如到海外承包石油工程就是服務。
2022年2月9日,大慶油田裝備制造力神泵業成功中標伊拉克哈法亞油田大排量水井電泵項目,合同額3000余萬美元。這是該公司首次獨家中標大排量水井電泵項目,並填補了伊拉克大排量潛油電泵技術應用的空白。
此項目采用的大排量潛油電泵機組是非常規機組。實現了國內電泵廠商大排量潛油電泵機組在伊拉克市場“零”的突破。
同時大慶油田工程建設公司國際工程事業部成功中標伊拉克哈法亞油田CPF1油處理系統升級和注水井連接項目,中標金額7億元,創造了該公司伊拉克市場單體EPC項目中標額新紀錄。
大慶油田工程建設公司自進入伊拉克哈法亞油田市場以來,已累計實現收入18.63億元,其中EPC項目占比達到70.4%。
2022年3月25日,在烏幹達、坦桑尼亞和內蒙古、大慶三國四地,舉辦了一場“雲簽約”儀式,大慶油田工程建設公司與中海油烏幹達公司正式簽訂烏幹達Kingfisher油田EPC4總包項目,合同額5.45億元,標志著大慶油田成功闖入烏幹達工程建設市場。
烏幹達Kingfisher油田EPC4總包項目是烏幹達首個商業石油發現——阿爾伯特湖區油田開發項目,項目主要工程量包括新建1條長輸管道、2座閥室、1條供電電纜及相關配套設施和2座通訊塔,計劃建設工期26個月。
工程建設公司國際工程事業部坦桑尼亞項目投標策劃人孫權說:“我們從2016年就開始跟蹤烏幹達Kingfisher項目,2017年派遣人員到烏幹達現場進行調研,2018年2月得知項目開始招標,立刻組建投標團隊,分別在大慶、烏幹坎帕拉、伊拉克米桑開展投標工作。我們的投標團隊克服地域、時差等諸多困難,按要求完成了投標。今天,我們終于等到了簽約的好消息。”
3:除了在海外獲得油氣權益,以及對外輸出服務和裝備的形式來增加收入,來自自然儲量豐富的俄羅斯的油氣資源,也成爲了補充大慶産量下降的來源地。
俄羅斯的石油我國和俄羅斯進行了長期艱苦的談判,終于談妥了中俄石油管道項目,俄羅斯的原油通過管道從黑龍江的漠河入境我國。
自2011年1月1日中俄原油管道投産運營以來,到2021年1月1日十周年之際,黑龍江漠河海關監管服務進境原油近2億噸,而我國把這條管道的末端設置在大慶市,這就讓大慶具備了加工進口俄油的可能,從俄羅斯進口的原油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大慶下降的原油産量。
在以前,從中俄石油管道進口的俄羅斯原油更多南下運送到遼甯省加工,2009年7月9日,中國石油遼陽石化公司作爲中俄戰略石油協議的重要支撐點,開始建設中國首個千萬噸級全加工俄羅斯原油基地,支撐當時即將投産的中俄石油管道。但近年來大慶也開始利用俄羅斯管道石油進行加工。2020年11月2日,中石油官網發了一條新聞,叫做《大慶石化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晉升“千萬噸級”》,其中提到大慶市首次形成650萬大慶自産原油加工+350萬噸俄油加工的能力。“10月29日記者獲悉,大慶石化結構調整轉型升級項目——350萬噸/年常減壓裝置生産出的4種産品指標全部合格,裝置改造後一次開車成功。升級改造後的350萬噸/年常減壓裝置主要加工俄羅斯原油。
這套裝置將俄油初步分離成瓦斯、石腦油、煤油、柴油、蠟油和渣油組分,便于下遊裝置分類進行二次精細化加工,通過合理利用資源實現煉油效益最大化,提高公司的整體競爭力。”
“(2020年)9月23日9時,4860噸俄羅斯原油經過管道輸送進入大慶石化煉油廠俄油儲罐,首批1.5萬噸俄油陸續進廠。10月19日8時,常減壓爐點火,350萬噸/年常減壓裝置正式進入開工階段。目前,裝置以6000噸/日原油加工量平穩運行。”
而在2020年12月7日,中國石油大慶石化公司又發布了消息,宣布首批用俄羅斯原油加工的92號車用汽油,陸續抵達大連新港,銷往新加坡。換言之,新加坡人開車使用的一部分92號汽油,經曆了俄羅斯油田–中俄石油管道–大慶石化工廠加工–大連港–新加坡港–新加坡汽車加油站的過程。
4:俄羅斯的天然氣除了石油之外,2019年12月2日正式開通的中俄天然氣管線也經過大慶市,這也有助于增強大慶市的油氣集散地作用。簡而言之,來自俄羅斯的油氣資源對大慶做了有力的補充和支撐。
根據東北網2020年1月報道,1月15日記者從大慶海關獲悉,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首批進口天然氣已順利申報完成,正式進入大慶。據大慶海關工作人員介紹,該批進口天然氣由大慶中石油國際事業有限公司申報,以管道運輸方式進口氣態天然氣3.23億立方米,貿易額4.64億元人民幣,共計征收稅款4177.92萬元人民幣。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的開通,除對增強大慶市“油頭化尾”産業底氣、爭當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排頭兵起到積極的助推作用外,還將使大慶市進出口貿易額大幅度增長。到2021年12月,這條開通兩年的管線累計向中國輸送俄羅斯天然氣136億立方米,
根據媒體2021年12月報道:“記者從哈爾濱中慶燃氣有限公司獲悉,21日下午哈爾濱主城區170余萬燃氣用戶已通上俄氣。目前,中慶燃氣每日從上遊大慶端口新獲得25至30萬立方米俄氣供量。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俄氣入哈,將明顯緩解哈爾濱冬季燃氣供應量不足情況。相關負責人介紹,俄氣入哈分三步:首先俄氣從俄羅斯跨境輸送至黑河站,隨後通過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北段輸送至大慶站,最終通過慶哈燃氣管線輸送至哈爾濱站。”
東線管線未來全部建成後,每年可進口俄氣380億立方米,而中俄還在洽談更多的供氣,每年38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供氣顯然並不是頂峰。
這裏我還多說幾句話,縱觀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曆史,我國國內各個地區的發展和周邊鄰國和臨近地區的關系是非常大的。
之前的文章裏面我也反複的提到了,地理距離能夠極大的影響到不同國家之間的關系,
美國的前三大貿易夥伴中有兩個是鄰國—墨西哥和加拿大。
全球購買美國制造的商品最多的國家長期就是美國的鄰國加拿大。
2021年我國出口前十二位的目的地區中,有八個在亞洲(中國香港,日本,韓國,越南,印度,中國台灣,馬來西亞,泰國),只有四個是在亞洲之外,分別是美國,德國,荷蘭,英國。
俄羅斯這個國家,在曆史上和我國有不少恩怨,不管我們如何看待它,在客觀上它對我國産生過重大的影響,尤其是我國的東北地區。
例如俄羅斯爲把勢力滲入中國東北而修建的中東鐵路,1897年8月開始施工,1903年7月正式通車運營,全長兩千多公裏,以商貿爲中介開埠,滿洲裏、富拉爾基、紮蘭屯、哈爾濱由此發展起來,長春,沈陽,旅順都在中東鐵路沿線,俄國也通過這條鐵路掠奪了中國大量的利益。
上世紀五十年代蘇聯援建了我國大量的工業項目,其規模之大,而且最重要的全部技術轉讓,在世界曆史上可以說絕無僅有了。
今天中國很多赫赫有名的企業,都是當年蘇聯轉讓的技術和成套設備,包括沈飛,哈飛,西飛,一汽,包鋼,鞍鋼,武鋼,華北制藥集團,洛陽一拖,洛軸集團,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中科院近物所等等。
今天北京京東方就是始建于一五計劃時期蘇聯援建的北京電子管廠,技術來自蘇聯和民主德國,下圖拍攝自1956年,我在之前的文章裏面也提過,這種水平的工廠放在1956年大家覺得沒什麽,因爲心理上的時間坐標已經是新中國了。
但如果我們設想一下,這是1948年北京的電子廠,是不是就突然覺得國民黨搞工業很厲害?因爲雖然只是時間上差了八年,但此時我們的心理坐標是貧窮落後的舊中國了,這樣的工廠在當時顯然是超越了時代的。
而近代蘇俄也對我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害,
1900年的海蘭泡和江東六十四屯慘案屠殺了幾千名中國人,
1904年沙俄和另一個帝國主義國家日本在我國的東北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戰爭,造成了我國大量平民的傷亡。
蘇俄還在領土問題上對我國有很大的傷害,不僅直接吞並了我國大量的國土,還策動了外蒙獨立,冷戰時期蘇聯陳兵我國北方,中間還直接入侵了珍寶島,對我國造成了巨大的國防壓力,迫使我們不得不進行大規模的三線建設,把大量的工業從東北和沿海地區遷移到中西部。
但總體而言,蘇俄對我國的損害主要還是在1949年的舊中國和清末時期,1949年以後的中國由于自身國力的不斷增強,面對俄國我們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出發,是獲得了不少利益的,而且在利益博弈中客觀上占據了上風。
除了熟知的156項大工程的技術轉讓之外,
我覺得容易被人忽略的就是冷戰的後期我國事實上站到了美國一邊壓制蘇聯,抵抗蘇軍的阿富汗遊擊隊就有來自中國的武器裝備,最終蘇聯解體我國也是受益者,最大鄰國的面積縮水了幾百萬平方公裏,人口也減少了不少,使得我國的壓力一下子就減輕了。
同時冷戰結束後我國利用蘇聯解體的機會,通過邊境談判從俄羅斯,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坦等國都收回了一些不在我國實控下的領土,總面積有幾千平方公裏。
而在今天,中亞和俄羅斯又都成爲了我國的石油和天然氣供給來源,而中國利用越來越強的工業能力,大量向俄羅斯輸出各種工業品。
既然現實是中強俄弱,1949年之後的中國在和俄羅斯的交往和博弈中占據上風,同時目前的俄羅斯和中國之間沒有領土主權之類的原則性沖突,那麽顯然繼續和俄羅斯交往和合作就成爲了現實的選擇。
就說木材吧,我國現在已經停止了天然林商業性采伐了。
2014年開始,黑龍江大興安嶺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采伐,
有的林區像黑龍江伊春更是在2013年底就停止了,
到2015年4月1日,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全部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
2016年全面停止非天保工程區國有林場天然林商業性采伐,
2017年實現全面停止全國天然林商業性采伐。
目前我國大量進口木材,2021年1-9月我國進口木材總量7950.5萬立方米,
其中俄羅斯排名第一占比25.8%,
歐洲排第二占比23.6%,新西蘭排第三占比19.4%,亞洲排第四占比7.8%,
另外就是俄羅斯了,是我國的第一大木材進口國,我查詢了數據,俄羅斯進口的木材占了我國木材總消費量的超過10%,我國東北地區是俄羅斯自然資源向中國出口的主要入境地,俄羅斯的木材,石油,天然氣,煤炭大量的通過中俄邊境的陸地口岸進入我國,像俄羅斯的木材就大量通過黑龍江綏芬河和內蒙的滿洲裏口岸入境我國。這些産品除了滿足東北地區的需求外,還會運送到全國各地。
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回答這個問題非常重要,而且我們也要認識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動態變化的。
蘇俄曾經是我們的敵人,也曾經是我們的朋友,而現在是全面戰略協作夥伴。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對于日本,美國也是類似的。
像美國,二戰時期是我們的朋友,朝鮮戰爭時期是我們的敵人,中美建交後逐漸成爲對抗蘇聯的盟友,冷戰結束後雙方是經貿夥伴,而現在美國又逐漸把我們定位爲戰略競爭對手。
我們決定是否和一個國家交流和合作,都是從現實利益出發的,反過來對于其他國家也是一樣,以前美國和中國交流接觸,是因爲它能從中國的發展中獲取大量的好處,
而這些好處很多是建立在美強中弱的基礎上的,
比如美國搞上遊的芯片,操作系統,電子零部件,中國搞組裝,美國賣中國波音飛機,中國賣美國襯衫牛仔褲鞋子。
而在軍事實力上,美軍比解放軍的裝備領先非常多,而且是有代際領先優勢的,F14是1974年服役的,F15是1976年服役的,F16是1978年服役的,F18是1983年服役的。
而首批蘇27交付中國已經是1992年的事情了,國産化的殲11服役已經是1998年的事情了。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和中國做生意,打交道顯然是愉快的,獲得的利益是巨大的,而人均GDP極低的中國,收入水平進步一些也不會和美國有多大競爭,還可以購買更多的美國商品和服務,這個服務包括電影,音樂,到美國留學之類,但是當中國迅速進步到和美國産生競爭的中高端領域越來越多時,美國就感受到了國力變化帶來的利益分配變化,對中國越來越不滿意了。
我們和日本的關系也是類似的,其實大約2000年之前我國和日本的關系也是比現在好很多的,看皮尤的民意調查,那時候日本人對中國抱有好感的比例比現在高的多,但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中日之間存在競爭的領域增多,很多日本企業因爲中國企業的競爭喪失了市場,加上中國實力增強帶來對釣魚島的控制力上升等等,日本人的態度和心理就逐漸發生變化了。
其實我覺得今天我們看俄羅斯,會發現,
第一沒有原則性的沖突,我國和日本有釣魚島問題,還有因爲日本侵略中國造成的台灣問題,台灣今天可是極度親日,我們和美國有誰當世界老大的問題,還有美國敵視中國的意識形態問題,但是目前而言和俄羅斯不存在這種原則性的問題。
我國和印度也存在著邊境領土爭議問題,這個也是原則性問題,近年來中印關系惡化跟此關系就非常大。
第二客觀的現實是中強俄弱,不存在很大的競爭關系,這就跟我國和日本,美國乃至于歐洲的關系是不同的。
比如我國搞半導體産業,是挖美國的根基,但是對于俄羅斯而言卻是好事,因爲他們現在也被美國封鎖芯片輸入,再比如我國搞電動汽車,其實對日本和歐洲都是不利的,中國在這方面越強,份額越高,而則他們的份額會越低,但俄羅斯顯然和此關系不大。
中強俄弱的現實還帶來另外一個結果,就是俄羅斯向中國賣資源,而中國向俄羅斯輸出工業品,這種合作模式其實是非常互補的,大家都各自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而且說實話這種合作模式對中國其實更有利,這個大家可以體會下。
就拿我國的地區發展來說,如同本文所述,俄羅斯的油氣資源,乃至于木材都主要是從我國東北地區進口,這對于我國東北地區的發展,以及節能減排都是有很大意義的,因此擴大和俄羅斯的合作都對我國現實利益是有好處的。
第三從博弈的角度來講,我國當年可是國力比美蘇都要弱不少的,是屬于一個相對弱小的第三方,但冷戰時期我國站隊到美國一起搞垮蘇聯,而現在又和俄羅斯一起合作和美國競爭,這種其實是對我國是有利的。
試想如果一個國力相對弱小的第三方,通過不斷的調整站隊,愣是通過兩次和其中一方合作對付另一方,最終把兩個強者都超越了,這可是一個傳奇的博弈故事。
當然最後,我國也不會完全依賴俄羅斯的自然資源,
本土的電動汽車産業發展,核電站,水電站,光伏電站,在工業制造中繼續發展節能技術,用同樣的單位能耗産出更高的GDP,國內的煤炭工業,澳大利亞的LNG進口,中東和非洲的石油,中亞的天然氣都會構成我國能源事業發展的一部分。
免責聲明
以上內容爲用戶在觀察者網風聞社區上傳並發布,僅代表發帖用戶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