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發于公衆號:三裏河
作者: 吳錦清
不可避免的分層,不可避免的馬太效應
2015年PISA測試,新加坡奪得數學、科學、閱讀三項第一,每項成績均比第二名高出近20分。PISA測試是由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統籌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對70多個國家和地區15歲學生進行評估,測試學生們能否掌握參與社會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PISA測試主要考察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生活的能力,基本能反映出學生的真實素質和綜合能力。
PISA測試三項第一反映了新加坡教育的過人之處,事實上新加坡教育質量也一直爲人所稱道。新加坡奉行精英教育,政府學校從小學開始就實行嚴格的“分流制度”。
根據現行制度,在小三年級,學生會進行第一次全國性分流考試——GEP考試(Gifted Education Programme),俗稱“天才班選拔”,成功率只有1%。選出的天才學生有獨立的課程與教材,難度更高。到了小學畢業,學生會參加離校考試PSLE(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區分能進普通學校還是頂尖中學。PSLE成績Top 10%的學生,會再次被分流到六年制特別課程——IP直通車課程,不需要參加O-Level考試(普通水准考試,類似中考)。其余學生需要在中四參加N-Level考試(初級水准考試,在中考前),通過才能參加O-Level。中考之後繼續分流,成績好才能上高中繼續考A-Level,最終篩選出最優秀的5%進入大學就讀。
效果卓著的選拔制度吸引了一大批國際學生。但想進新加坡政府學校並不容易,國際生學額要排在新加坡居民、永居居民之後。同時,每個國際學生(小學一年級除外)都要通過教育部舉辦的AEIS考試才能入學。有留學機構統計,AEIS通過率在10%左右,而且隨著近年新加坡低齡留學熱度的增加,競爭更加激烈。
這樣雞血推娃的制度,顯然也不適合所有國際學生。在嚴格的公立體制教育之外,50余所國際學校形成了獨立于主流基礎教育體系之外的升學通道。這些優質國際學校,深受外交使節、企業高管、新移民等精英人士青睐。
截至2016年5月,新加坡國際學校入學人數從2012年的47,000人增加到59,900人,增長了27%。就連羅傑斯也在大女兒4歲時選擇定居新加坡,想必也是看中了新加坡的優質教育。
新加坡國際學校大多提供從學前教育到18歲的完整教育服務。按照教學體制,用英語教學的新加坡國際學校大致可以分成三類,英系、美系和新加坡本土國際學校,投資方通常有國外教育集團、海外或新加坡本地上市公司、私人公司等。
英系國際學校主要采用英式教育理念和模式,代表學校有東南亞聯合世界學院、東陵信托學校、德威英國國際學校等。以東陵信托爲例,這家辦學曆史超過90年的老牌英國國際學校向3-18歲學生提供全英式教育,保證每年招生的學生60-70%爲英國國籍。小學采用英國教材,初中提供GCSE或IGCSE課程,高中同時提供IB和A-Level課程。
美系國際學校主要沿襲美國教學體制和大綱,保證學生不在美國本土也能接受正統美式教育,代表學校有新加坡美國學校、斯坦福美國國際學校等。以斯坦福美國國際學校爲例,它爲2-18歲的學生提供北美體制教育,是新加坡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同時開設IB和AP課程的學校,便于學生轉學或留學美國。
此外,近年新加坡體制內的政府學校開辦“國際部”,比如英華國際學校、華中國際學校等,他們自主招生、獨立運作。一般來說,本土國際學校新加坡本地學生比例高達50%,很多都是不想繼續走體制內教育的本地學生,本土特色突出,外籍學生入學門檻較高。
作爲英聯邦國家,新加坡政府學校采用O-Level、A-Level等英式課程,而國際學校普遍采用IB課程,這與新加坡國情和IB課程本身特點離不開關系。
新加坡作爲亞洲金融貿易中心,大批外交官員、海外投資者、公司高管、專業技術人士攜子女赴新加坡工作。其子女通常不會永久留在新加坡,一方面難以適應新加坡嚴格殘酷的基礎教育體系,另一方面也不以進入政府主流升學體系爲目標,不會放棄回本國或去英美澳加等國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在這樣的情況下,爲了便于轉學或升學後的課程銜接,一個標准化程度高、靈活性大、跨度長的“過渡”課程就很有必要。
IB課程就成了這個主流選擇。IB課程是國際文憑組織IBO爲3-19歲學生設計一整套完整課程,擁有統一的教學大綱、教材、題目及評卷和評分標准,標准化程度高,即使學生在不同國家入學也可以無縫切換,無需花費額外精力重新適應新的課程機制。
IB課程有4個級別,小學課程(Primary Years Program簡稱PYP)、中學課程(Middle Years Program 簡稱MYP)、大學預科課程(Diploma Program 簡稱DP)、職業相關課程(Career-related Program簡稱CP)。但不同國際學校獲得的課程授權不同。
沒有獲得全段IB課程的學校初中一般采用GCSE/IGCSE課程,在高中階段有些學校也會開設英國高中課程A-Level和美國大學先修課程AP作補充,爲去英美繼續學業的學生提供更多選擇。
新加坡是整個東南亞地區國際教育發展較早的國家,國際教育行業發展相對成熟。其實新加坡國際學校與北京、上海國際學校發展有著相似之處,最初都是爲了解決外交人士的子女教育問題。上世紀90代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外資企業大量進入中國,中國國際學校生源向外籍學生擴大。而隨著經濟進一步發展,本國中産階級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接受西方精英教育,國際學校逐漸開始招收本國學生,向他們提供國際化教育的平台,使得面向本國學生的國際學校在近20年快速發展。
但新加坡國際學校的特色也非常明顯。
從地緣和文化方面來說,新加坡擁擁有大約75%的華人,兩國地理位置相近,文化習俗差異較小,生活習慣、思維方式也有共通之處。新加坡奉行嚴格的雙語政策,漢語和英語、馬來語、泰米爾語一起,是新加坡的四種官方語言。相近的語言文化環境,讓中國學生留學心理壓力減小,對他們完成從中式教育到西式教育的過渡很有幫助。
除了整體環境更適合融入,新加坡國際學校入學門檻也比較低。國際學校擁有自主招生權,招生名額也更充裕。學生不需要參加公立學校的AEIS考試,只需要通過本校的入學測試即可申請入學。相比起京滬熱門國際學校接近1:20的錄取比例以及各種戶籍要求、筆試面試以及中考成績,新加坡國際學校的入學條件反而沒那麽難達到。
不過當然,想要申請新加坡美國學校、加拿大國際學校、東南亞聯合世界書院這類英美國家學生也在申請的頂尖梯隊的國際學校,對學生英語能力的要求更高,競爭也更加激烈。而且,熱門學校需要排隊入學,不想錯過的話一定要提前申請。
雖然入學門檻相對較低,但新加坡國際學校教育質量有保障,IB課程可稱亞太區最優。以2018年11月IB考試爲例,參加考試的2152名學生中,50.81%得分超過40分,38名學生獲得滿分45分。整體通過率爲97.99%,遠高于全球通過率68.73%。
HSBC曾針對外派人士進行過調查,在教育方面,認爲新加坡擁有極佳教育體系的受訪者數量最多,達到四分之一。能夠被衆多精英人士認可,新加坡教育質量可見一斑。
同時,爲保證教學質量,新加坡教育部會對學校進行嚴格監管。除非獲得政府豁免,國際學校必須在政府注冊,獲得許可後才能提供課程。若學校能提供“高標准的管理和教育服務”,還可以獲得私立教育委員會出具的Edu Trust(教育信托)認證。
中國國際學校中,外籍人士基本上只有外教,學生幾乎都是中國人,除了上課很難保證學生用英文進行日常交流,英語氛圍其實有所欠缺。在新加坡,由于教育部門限制,大約只有5%的本土學生會進入國際學校,因此國際生比例非常高。
比如加拿大國際學校,3000名在校學生來自80個國家;英式學校東陵信托擁有2720名在校學生,來自56個國家,其中英國學生比例高達70%。這樣的學生構成,在文化多樣性和英語氛圍上顯然更有優勢。如果有家長擔心孩子的英文成績不夠,有的國際學校還額外開設ESL英文輔導課,幫助中國學生提高英文水平,更好地適應環境。
從費用方面來看,新加坡國際學校一年學費基本在15-20萬之間。費用最高的新加坡德威學院,7年級2019/2010學年學費達到43,140新幣,約爲人民幣22萬,與北京、上海等最貴國際學校學費相去不遠。
很多家長爲了更好地照顧孩子選擇陪孩子留學,事業、家庭犧牲較大。而新加坡“陪讀”政策相當人性化,允許16歲以下學生的媽媽、外婆或奶奶申請陪讀准證合法居留新加坡,照顧孩子學習生活。持有陪讀簽證的家長在孩子入學第二年甚至可以合法工作,家長可以一邊照料孩子一邊工作賺取生活費,算是留學目的國裏的一股清流。
教育質量高、雙語環境佳,新加坡國際學校對于想讓孩子接受精英教育的中國家長可以說是個理想目的地,或者前往歐美的跳板,尤其是相比國內優質國際學校接近世界第一的收費水平。
雖然新加坡著名的分層教育是大多數外國人無法接觸到的,但是國際學校、高價培訓班和成本高企的素質教育,又何嘗不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教育分層。這種顯現在國內更加明顯,體制內外都有各種特招通道以軟實力的杆杠來爲中産階層提供更多的入學渠道,而這杆杠的另外一端就是經濟和資源,這種分層帶來的馬太效應可能要比靠硬實力的分層來得更殘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