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期】潘英麗:中國對外投資或對外放款的戰略目標是什麽
第一,規避美元和美國金融資産的系統性風險。因爲美元體系已經進入了50年來最危險的階段,爲維護美元體系,美國需要通過非經濟手段創造美元升值動力。但是凍結別國外彙儲備這樣驚世駭俗的舉措已導致美元信用處于崩潰的狀態。短期美元升值,但長期“去美元化”的力量正在形成。但是,去美元化卻是一個困難複雜的過程。美國戰略重心向亞太轉移,其重要戰略目標是防範“東亞美元區”的瓦解,以此維護美元霸權。我們需要有一個好的策略來規避美元和美國金融資産的系統性風險,並避免美國針鋒相對破壞和打壓。我們的制成品出口應該更多地去換大宗商品或者是海外産業的産權,要避免過多積累美元儲備,也就是先要在增量上推進“去美元化”。
第二,中國的境外投資和信貸需要支持我們的跨國經營,以實現中國生産能力代際平衡的可持續發展。中國的人口紅利以高儲蓄—高投資的方式形成了超越內需的生産能力,這需要通過輸出以完成財富積累,並以未來收益支持老齡化社會的戰略需求。滿足生産能力代際轉移的戰略需求,要求將超內需生産能力同境外具有良好投資環境的年輕勞動力相結合,形成安全可靠有收益的資産。海外投資和産業布局及其可持續發展可以幫助我們應對未來老齡化社會的挑戰。
第三,實現中國主導的區域産業鏈的布局和人民幣國際化。具體的做法就是,可以在東盟和非洲國家開發若幹個人民幣的産業園區,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占主導地位,推動東道國和中國以及東道國相互之間貿易投資的人民幣計價結算和支付。需要的時候,還可以考慮在中國香港地區和新加坡投放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國債。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可以推行中國香港地區和新加坡的中資企業股票以人民幣計價,供給海外戰略夥伴國家持有人民幣資産。
原文鏈接:國際將現“去美元化”進程?人民幣何以“走出去”?
黃河流域源區(以下簡稱“河源區”)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新時期,要堅持生態優先和民生優先,推動河源區實現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開辟一條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綠色發展之路。
第一,建立生態補償長效機制。一是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中央財政在計算一般性轉移支付時,應充分考慮河源區經濟發展狀況、生産力水平、財源建設現狀、財政供養人口、財力增長率及今後政策性支出增長等因素,切實加大資金傾斜力度,持續增加對河源區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專項財政轉移支付、民族優惠政策轉移支付等扶持力度,並形成長效機制。二是積極建立河源區生態産業幫扶基金。該基金鼓勵由依賴礦産、流域、森林、草地、濕地、旅遊資源等取得收益的單位和個人繳納,用于重點支持河源區綠色農業、低碳工業和生態旅遊業發展。三是完善橫向補償機制。引導和鼓勵開發地區、受益地區與生態保護地區、流域上遊與下遊地區之間,采取資金補助、對口協作、産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方式實現橫向生態補償。
第二,加快推動特色産業發展。重點扶持高原生態旅遊、畜牧業、藏族特色手工藝、藏藥、黃河源文化等系列品牌建設。推進牛羊肉、奶業、毛絨、飼草料等特色優勢産業全産業鏈融合發展,建成現代産業園區。積極引入新技術、新工藝,以精品藥材種植和健康品牌孵化爲特色,豐富和完善以中藏藥品加工爲主,融綠色、特色爲一體的藏藥産業鏈。另一方面,依托河源區的生物多樣性資源、狀美的自然景觀、三江源國家公園等品牌影響力,重點發展生態環境影響程度小、科技含量高、原生態體驗感良好、自然和文化相融合的高品質“旅遊+康養”生態體驗服務産業。
第三,推動生態資源權益交易。推動生態産品交易中心建設,並在市(州)、縣(區)設置生態資源權益交易大廳,用數字化方式和大數據連接農業、工業、手工業、服務業等領域的相關需求,將河源區民衆的衣食住行在內的各類消費場景均融入生態資源權益交易當中,推動碳彙、水權、排汙權等要素交易,發揮示範試點的引領帶動作用,推動生態産品産業良性發展。充分利用區塊鏈、物聯網等新技術,從而克服河源區自然資源確權登記、生態産品標准核算成本過高等問題。
原文鏈接:以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黃河上遊生態環境改善
資本有個基本特點和功能——承擔風險。當前對資本的問題討論比較多,然而在科技創新的語境下看,可以說科技創新跟資本是一體兩面,沒有資本的加持就不會有科技創新。
我這裏講的科技創新,實質是需要市場化、産業化的科技創新。因爲只有市場化、産業化的科技創新才能轉化爲現實的生産力。如果說創新無法轉化爲現實的生産力,這一類科技創新可能就是爲創新而創新,只能落在紙面上和報告裏。只要沒有轉化爲現實的生産力,這種科技創新就談不上真正的創新。所以科技創新研發出成果,發表了論文,申請了專利,這是否意味著實現了科技創新?是否意味著我國已經成爲科技創新大國?其實這只是萬裏長征邁出的一步。更重要地是要讓這些論文和産品轉化爲現實的生産力,能市場化、産業化。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科技創新過程中,資本承擔著風險,它可以發揮作用。
就我國的情況來看,每個階段的資本投入都嚴重不足。對比全球一些大型企業的創新投入情況,我國企業研發投入占比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此外,我國企業研發投入很分散,傳統産業投入較多,新興産業投入比重比發達國家低。這反映出我國資本在逐利科技創新方面偏于保守,雖然政府也會以設立基金的形式投入研發創新,但設立的基金大都投向一些比較成熟的企業,或是投入科技創新鏈條的後期階段。
有了錢不一定有創新,但是沒有錢、沒有資本的進入,創新是萬萬不可能的。我認爲,如何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至關重要。科技創新僅靠政府的加大投入,這是遠遠不夠,還是需要市場資本的跟進。當前我們引導資本健康發展,爲資本設置了紅綠燈,特別是對于數字平台企業未來的發展進一步明確了方向,這是重中之重。數字革命引領人類進入數字文明,數字化意味著中國未來的競爭力。與傳統工業技術不同,數字技術更新非常快,叠代也非常快,需要資本的跟進來保持叠代速度,保持競爭力。
原文鏈接:科技創新需要資本助力
第一,加快形成油氣進口多元化新格局。著眼于我國不斷增長的油氣需求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能源合作爲重點領域,以重點合作夥伴爲優先方向,不斷鞏固和深化與“一帶一路”國家能源合作,逐步搭建起“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夥伴關系、合作網絡。著力推動跨境管道天然氣擴容增量,進一步深化與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俄羅斯等周邊國家的天然氣合作。加快推進中亞-中國天然氣管道D線建設,有序推進中俄東線天然氣進口規模穩步增長,推動遠東線管道開工建設,依托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適時開展中蒙俄天然氣管道建設談判。立足雙邊戰略、規劃、機制對接,繼續鞏固同沙特阿拉伯、阿聯酋、伊朗等中東國家的油氣合作,積極推動全産業鏈合作,不斷充實豐富能源合作內涵。立足雙邊簽署的“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著力加強與阿根廷等拉美油氣資源大國的能源合作。
第二,穩步推進能源轉型。以全方位提升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建設爲目標導向,加強能源供應安全戰略性全局謀劃,推動全球能源風險預警機制建設。全面加強能源等基礎性資源的戰略儲備能力建設,不斷提升穩定市場預期、熨平價格波動的平衡作用。優化調整“裝機向西、負荷向東”的能源供求格局,以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爲引領,加快推動産業向西轉移。結合我國局部地區特定時段能源安全領域存在的短板弱項,著力解決供求結構性矛盾。著力統籌好能源轉型和能源禀賦關系,堅持以減碳去煤不減生産力、不降電力供應保障能力爲導向,穩步有序推進“雙碳”目標實現。結合當前油氣價格持續過快上漲態勢,適時采取釋放戰略儲備和增加國內油氣供應等策略,避免油氣價格傳導PPI引發中下遊企業經營困難。著力緩解燃氣發電企業經營壓力,適時增加煤炭進口供應,提升電力供應安全保障能力。著力發揮節能“第一能源”作用,加強節約用能宣傳教育和需求側響應機制建設。
原文鏈接:俄烏沖突對全球能源格局影響及我國的應對建議
第一,從2014年開始,發展援助委員會開始嘗試改變數據統計方法,逐步從現金流量法變成了貨幣價值法。在這個背景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2020年的官方發展援助(ODA)金額達到曆史新高。ODA統計方法本身以及對于發展援助概念泛化和概念外延泛化,使ODA統計數據出現了虛增的可能。近年來,發展援助委員會逐步將發生在援助國內部、與受援國國內經濟發展與福利改善無直接關系的內容記入官方發展援助內容。將這些額外內容記入發展援助的做法,誤導了官方發展援助概念,模糊了官方發展援助的統計界限,並虛增了官方發展援助的統計金額,使得在對外援助的中西比較更爲複雜,難以建立概念及邏輯一致的中外比較統計基礎和統計標准。要正確理解中國的援助資金數據,首先要對中外在對外援助官方統計口徑和統計方法上進行根本性梳理,有針對性地進行比較分析,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判斷。
第二,中國對外援助的優惠貸款爲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給了重要助力。中國優惠貸款的優惠度水平達到OECD發展援助委員會優惠貸款門檻標准。以貸款期20年,寬限期5年、還款期15年的優惠貸款爲例,按照利率水平爲2%,折現率爲10%計算的貸款優惠率水平爲53%,中國對外援助中的優惠貸款爲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實質性優惠。在具體投向領域方面,中國優惠貸款專注于有重大社會意義的基礎設施項目,有經濟效益的生産型項目,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改善了民生環境。
第三,自新冠疫情開始以來,中國爲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爲國際社會提供了大量緊急物資援助,中國應加強在這方面的援助數據統計。截至目前,我國已向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約22億劑新冠肺炎疫苗。中國在疫苗國際合作中始終貫徹“授人以漁”的理念,不僅對外提供疫苗,而且幫助埃及、緬甸等國建設疫苗生産線,提升其自主應對疫情的能力。另外,我國已向153個國家和15個國際組織提供了口罩、防護服、呼吸機等大量抗疫物資援助。對于上述疫苗的援助資金數據統計有助于更清楚地說明中國貢獻。
原文鏈接:關注國際發展合作的統計概念與方法
來源: 光明網-學術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