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激發勞動興趣 注重素質培養
——來自一些國家的報道
在德國柏林“國際綠色周”農業博覽會期間,工作人員向老師和孩子們普及農業知識。
本報記者 李 強攝
在意大利米蘭,線上烹饪課上,一名小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馬可·帕薩羅攝(影像中國)
在法國巴黎的一家手工藝工作坊,孩子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木材切割。
法國巴黎“美麗木材”工作坊供圖
在韓國首爾江南區的一家稻谷學習場,小學生們參加傳統插秧體驗活動。
韓國首爾江南區廳供圖(影像中國)
勞動是幸福生活的源泉,也是創造價值和塑造意志品質的途徑。一些國家將勞動教育貫穿于家庭、學校、社會各個環節,注重把勞動內容與現實生活和社會服務相結合,激發學生對勞動的興趣和價值感,讓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觀念深入人心。
德國
家政課不僅僅是學習做家務
本報記者 李 強
在德國,勞動教育被視爲學生步入社會前的重要准備,是學生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德國各州對課程的具體安排和稱呼不一,其中家政課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教學實踐。
與一般的理解不同,德國的家政課程遠不止做手工、學烹饪等常規內容,而是涵蓋了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例如,古斯塔夫·阿道夫中學是德國薩克森—安哈爾特州的一所普通綜合中學,該校從五年級到十年級(德國小學學制四年,五年級至十年級相當于中國的初一至高三),一共安排了長達6個學年的家政課程,形成一整套內容豐富、系統科學的教學體系。
五、六年級低年級階段的家政課側重于“衣”和“食”。飲食方面,學生需要了解廚房知識,學習有關健康飲食、食品安全衛生的課程,並根據食譜進行團隊協作烹饪。而“衣”的內涵也很豐富,學生不僅要學習紡織面料的相關知識,還要參與鈎針編織、刺繡、縫紉、洗衣護理等手工課程,男女學生都不例外。
七、八年級的課程則是“食”的進階版。學生要自己前往超市,不僅親自挑選食品,更要認真研究商品標簽的意義:食物的主要成分是什麽、可能引發怎樣的過敏反應、有哪些添加劑、産地和保存方式是什麽……課程中還有特別的研究課題,如“食物從田間到餐盤的路線是什麽”“食物上的印章有什麽意義”等。此外,課程還致力于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讓學生了解身體質量指數(BMI)以及和營養學相關的知識。
課程還設置了展示環節,讓學生們分享研究成果。例如,有機食品與傳統食品的差異,“公平貿易”標識背後的意義和對價格的影響,水果、蔬菜運輸對價格的影響等,在展示的過程中,很多同學都會對司空見慣的食物産生更加深入的認知,也在互相學習中了解到更多知識。
高年級的學生距離步入社會生活更近一步,則更關注理財、消費以及“住”的現實需要。課程內容會涉及如何選擇合適的房子,如何計算房租和額外費用,如何避免陷入債務陷阱等。通過這些實用課程,學生們在走向社會之前,能夠理解如何負責任審慎地消費。
如此詳盡的課程安排,目的在于向青少年傳授日常生活知識,使他們能夠了解和適應需要獨自面對的生活,實現自立自強。
家政課是德國勞動教育的縮影。早在18世紀,德國就出現了勞動教育的實踐與理論思考。1964年,德國教育部門正式將勞動教育納入中學教育體系。經過幾十年的實踐,勞動教育已成爲綜合性的系統學科,內容涉及經濟、社會、技術、家政、法律、自然科學、日常文化、職業和學業導向等不同領域。精心設計的勞動教育課程,貫穿于基礎教育的全過程,讓學生獲得應對日常生活、職業活動和社會生活要求的多方面綜合技能。
正如古斯塔夫·阿道夫中學家政課教學方案所言:“這是一門實用有趣的學科,中學生們必須適應並掌握他們父母迄今爲止所做的許多事情,學生們將從中受益。”
以色列
以寓教于樂的方式開展教育
本報記者 黃培昭
淅淅瀝瀝的小雨中,學生們緊張地忙碌著:有的用水桶、塑料盆等接了雨水,然後搬到校園靠牆一角,精心儲存起來;有的把雨水引入事先挖好的排水溝,用特制的漏鬥過濾樹葉、泥巴等雜質,經過簡單處理的雨水可以被二次利用,如沖刷廁所、澆灌學校的草地和花園等。
在以色列南部城市貝爾謝巴的尼奧特·羅恩小學,隨著初夏第一場雨的降臨,學生們這樣開始了一堂“雨水收集”的勞動課。10歲的約娜說:“我和同學們都非常喜歡上勞動課。收集雨水不僅有趣,還教會了我們如何節約用水。”
以色列水資源匮乏,節約用水不僅是基本國策,也是中小學生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把節水教育與勞動教育相結合,以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學生們在親身實踐中體會到勞動的快樂和節約用水的意義。
“通過動手勞動,孩子們了解到節水不僅是及時關閉水龍頭這種日常習慣,還有收集降水並重複利用這種‘開源’的方式,這讓他們激動不已。回家後,他們還會向父母‘傳授’這些節水實踐。”以色列“綠色地平線”灌溉公司專家阿貝爾說。
約娜所在的四年級1班,被學校選中負責管理收集雨水的循環系統。同學們認真統計收集到的雨水量和雨水的質量狀況,並記錄這些雨水被投入再循環使用的情況。距離校園籃球場不遠處,曾經裸露著黃土的一片空地上一天天綠了起來,同學們種植的花草正茁壯成長著,這正是他們用雨水澆灌的結晶。
“雨水收集”活動只是以色列開展和普及勞動教育的一個小案例。長期以來,勞動教育是以色列中小學教育制度的一大特色。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老師就會帶學生們上手工課,啓發、鍛煉動手能力。到了小學高年級和初中,學校不僅開設了常規的各種技術課程和家政課,甚至還有名爲“以色列工業和國民經濟”的課程,讓學生了解工業生産的基本原理、國民經濟的主要運行機制等。以色列《國土報》評論道,“青少年是勞動教育的重中之重,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勞動教育具有關鍵意義。”
新加坡
在實踐中培養責任意識
本報記者 劉 慧
小學生們需要照料花園、維護學校的各種設施;中學生們到公共圖書館或福利院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大學生們在社區或基層參與服務性工作……在新加坡,參與社區活動和社區建設是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這對于提升青少年獨立自主的觀念及責任意識很有幫助。
一直以來,新加坡政府鼓勵青少年積極參與社區活動。1997年,新加坡政府曾發起“社區服務”計劃,將其作爲國民教育的一部分。近年來,新加坡在“社區服務”計劃的基礎上推出“德育在于行動”計劃,更加強調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鼓勵學生應用知識技能爲社區做出有意義的貢獻。
在“德育在于行動”計劃的推動下,新加坡的各個學校開展了豐富的實踐活動。例如,博文中學和特殊教育學校合作,讓學生們與殘疾兒童一起參加烹饪課、開展體育活動等,加強兩個學校學生之間的交流;達邁中學組織學生走入社區老年人家中,幫老人做家務並陪老人唱歌、玩遊戲、做簡單的身體鍛煉等。
融合了勞動教育與品德教育的社區服務活動給學生、家庭以及社區都帶來了積極影響。每名學生在中學畢業前,都在“德育在于行動”計劃下參與了至少兩個項目。很多學生在學校組織的活動結束後仍然堅持做社區志願者,培養了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的意識。
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新加坡學校倡導學生參與校園的清潔行動,如安排學生輪流在課間打掃校園,要求學生飯後清理餐具,以此培養青少年的責任感和良好習慣。采訪中,一名40多歲的家長告訴記者,自從學校有規律地推行“每日打掃”活動以來,他正在上小學的女兒衛生觀念和勞動意識有了明顯提高。“以前我們在外面用餐,女兒從不會想到要歸還托盤,現在反而常常提醒我們。”
在社會層面,新加坡政府同樣重視勞動的價值,讓熱愛勞動的觀念深入人心。例如,在每三個月組織一次的“清潔日”活動中,政府會號召民衆參與撿垃圾活動,並在公共場所和組屋區設置“清潔工具箱”,供居民們使用;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成立的鄰裏之友聯系網,鼓勵居民成爲志願者,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技能造福社區……
博文中學品德與公民教育部門負責人多米尼說,學校注重培養學生們服務社區的觀念和主動參與勞動的意識,讓他們知道爲什麽要勞動、爲什麽要幫助他人,以此增強他們的同理心以及服務社會的動力。
法國
幫助學生發現職業興趣
本報記者 劉玲玲
“今天我們來做洛林蛋撻!”在營養師勞拉周圍,十幾名6至14歲的孩子正認真聆聽這種酥皮糕點的制作方法。混合面粉、水和雞蛋,攪拌並用手揉制,孩子們跟著做,很快便完成了這項“工程”的第一步:制作面團。
這是巴黎一家名爲“露易絲·羅西耶”的美食與營養協會同當地幾所學校共同組織的一個美食工作坊。在一周時間裏,營養師將帶領孩子們制作幾道簡單的美食,並提高孩子們對健康飲食的認知。
“我們希望讓孩子們享受動手制作食物的樂趣,了解不同食物的營養價值,這樣不僅可以幫助他們掌握一項生活技能,還能引導他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這家協會的創始人兼主任瑪格·拉烏爾解釋道。
在法國,類似的工作坊還有很多,涵蓋廚藝、園藝、手工等生活勞動的各個方面。工作坊屬于法國學校課外活動教育的一部分,主要由學校和各類協會組織。法國教育部門自2013年起每年也會更新高質量課外活動指南,爲各地區學校提供指導。
法國擁有悠久的勞動教育傳統,是較早將勞動引入學校課程和教學活動中的國家之一。早在1882年,法國教育部便出台規定,要求將勞動技能課程列入法國公立學校學生的必修課。阿萊特·裏夏爾曾于1965年至1980年在法國北部城市裏爾的一所公立高中擔任勞動技能課老師。他回憶說,學生們最開始學習縫紉、陶藝等實用課程,後來又開始學習刺繡、烹饪、編織等。“當時每星期四學校還會組織烹饪俱樂部活動,我會教他們如何准備一頓完整的晚餐。這些課程不僅教會了學生們實用的生活技能,更爲重要的是,一些學生由此産生了對某一行業的興趣,在某種程度上爲之後進入手工學徒學校做好了准備。”裏夏爾說。
伴隨法國教育體系的改革,1985年法國中小學的勞動技能課轉變爲更加多樣、更具針對性的課程及課外活動。小學生們通過每周的“基礎常識課”來學習生活相關知識和技能,還可以選擇課外工作坊進行實踐。
對于中學生來說,勞動課程偏向于“技術教育”。課程設置豐富多樣,既有建築工具使用、家具的拆卸和安裝等實踐課程,也有讓學生自行設計和實施的專業技術項目,還有信息學、環境科學等領域的分支專業課程,爲有志從事技術類工作的學生提供基礎入門教學。
兼具實用性和趣味性的課程啓發了學生對于應用技術的興趣。“法國的教育體制決定了法國社會對技術、技能以及專業能力的重視,因此對很多家長來說,孩子擁有一技之長比考取大學還要好。”法國中學教師工會成員馬克·博爾澤表示,法國中學的勞動技術課程可以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職業興趣,以專長和技藝實現自我價值。
近年來,面對經濟發展和勞動力市場數字化和智能化的趨勢,法國教育部門也在探討改革教育內容以適應新的需求。“例如在中學的技術課程中,我們會引入數字化、人工智能等知識。”博爾澤說。法國《巴黎人報》文章指出,無論是小學生參與的常識課程或工作坊,還是中學生學習的技術課程,都在幫助孩子們獲得“心靈手巧”的素質,並通過實際操作培養他們親近自然和自主生活的能力,讓他們找到“最重要的品味和對工作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