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多多益善。
近日,中國中醫科學院和蘇州市政府全面深化合作大會召開。
此前,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已經整體搬遷至蘇州吳中。
站長初步統計了下,蘇州現在同時在建的大學至少有6所。
等這些大學全部投用,蘇州的高等教育實力至少能比現在高出不止一個層級,雖然比不上南京,但在長三角地區,也能處于第一梯隊。
蘇州爲何要拼命建大學?
高校荒漠
在中國城市中,擁有足夠多的高校,幾乎是一座城市地位的體現。
北京建有全國最多的大學,有普通高等學校數92所,在高校雲集的北京,往海澱區上空扔塊板磚砸倒十個人,就可能有一人出身清北,三人是在讀大學生。
擁有百萬大學生的武漢也是高校聖地,這座巨無霸城市網羅了 83 所高校,每年春運的武漢火車站都有成堆的大學生放假返鄉。
根據中國大陸地區城市科教綜合實力報告,中國各大城市的科教實力,以北京、上海、南京爲第一梯隊,廣州與武漢、西安、成都等位居第二梯隊。
而在頂尖高校方面,根據第二輪雙一流大學名單,
北京、上海分別有34所、15所雙一流大學,南京有13所,武漢、廣州、西安、成都等四座城市均有7所。
但是,在中國這麽多城市中,蘇州卻是個例外。
雖然從高校數量看,江蘇是當之無愧的科教大省,但省域內部分層明顯,全省54所本科院校,有近30所都在南京,且10所部屬高校中,南京占了五分之四。
蘇州擁有無數個第一頭銜,經濟、工業、外貿不一而足,但在高等教育上,只有蘇州大學一根獨苗勉強拿得出手。
相比超強的經濟力量,高等教育卻一直是蘇州的短板,在其發達經濟的反襯下,言必稱“教育短板”。
大學的稀缺,也一直是蘇州揮之不去的心結。
所以,從經濟強市到教育強市,蘇州需要全方位“補課”,一場高校大建設不可避免。
自力更生
缺少高校,最直接影響的就是蘇州自身的發展,而這可以追溯至改革開放伊始。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大門一開,蘇州從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到90年代“從五湖四海走向五洲四洋”的戰略成功,迅速成爲連接中國與世界貿易的樞紐。
建設初期的蘇州工業園區
蘇州大學雖然在1982年獲批成爲綜合性大學,並在21世紀初就成爲江蘇省首批11所211試點院校之一了,可是僅僅一所高校並不足以撐起最強地級市對于技術人員的需求。
蘇州大學
況且,蘇州大學還偏向于文科。
所以,在八九十年代,爲了解決制造業發展過程中急需的産業工人問題,蘇州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希望能補上對于技術人員的需求缺口,現在蘇州職業大學、沙洲職業工學院等較爲知名的職業學校,都是在那個時期發展起來的。
蘇州職業大學
雖然針對技術性人才的職業教育,對于只做加工以及零件組裝等低增值商品的經濟模式行之有效,但這種只是依靠自己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來謀求短期的發展,以長期的眼光來看,遠遠不夠。
而想要成功完成從組裝加工到高新産業的轉型,急需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理工人才——緊靠蘇州大學一根獨苗,顯然無法滿足需求。
所以我們看到,蘇州開啓了瘋狂建高校的模式。
拼命建大學
除了開頭提到的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還至少有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杜克大學、利物浦大學這6所中外名校把“本碩博完整的高等教育培養體系”都帶到了蘇州。
這就意味著,這些高校不可能輕易的離開或者中途退出,未來將真正在蘇州“紮根”。
除此之外,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東南大學蘇州校區、河海大學蘇州研究生院、南京醫科大學姑蘇創新研究院、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院等也紛紛在蘇州設立研究生院或者研究院。
如果把時間線拉的更長一點,你會發現除了國內的一流大學,牛津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新加坡國立大學、莫納什大學等國際頂尖名校都在蘇州“落子”。
回過頭來梳理下蘇州的這些年的動作,蘇州高等教育發展的頂層設計基本明朗:一手扶持本土的蘇州大學,一手與國內頂尖高校多方位合作,一手引入國外頂尖名校,三管齊下。毫不吝啬經費和資源。
除了前期的硬件軟件建設費用,後期教學保障,同樣給予了最高規格的待遇。
去年,南京大學蘇州校區啓動首批人才招聘,優厚的待遇讓這所新大學廣受矚目。
南大蘇州校區鳥瞰圖
站長給你貼一段,給予300萬元以上的安家補助,提供充足的科研啓動經費,協助本人和家屬在蘇州落戶,並給予其子女入學優惠政策……
如果這還不夠震撼到你,站長再告訴你,南京大學蘇州校區的教師隊伍1000多人……
蘇州這一舉動,無疑給了高校們非常大的信心。
在即將到來的9月份,南京大學蘇州校區將招收第一批學生。
而在本土高校方面,蘇州雄心同樣不弱。
2022年蘇州大學經費預算高達38.1億元,我國地方高校經費的頂尖水平了,按照2022年在校本碩學生近四萬人計算,生均經費近10萬元。
今年9月,總投資40億元的蘇州大學未來校區一期即將投入使用,這也是中國第一個以“未來”命名的大學校區,這也必將大大推動蘇州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
複興情緒
蘇州拼命建大學,是有一點複興情緒的。
早在1900年,蘇州就創辦東吳大學,這也是蘇州大學的前身。
東吳大學是中國第一所西制大學,也是20世紀中國第一所民辦大學。
東吳大學是中國最早以現代大學學科體系舉辦的大學,開現代高等教育之先河。
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東吳大學還是最早開展研究生教育並授予碩士學位的大學。
胡適先生這樣評價東吳大學:
在燕京大學于20世紀30年代成爲領先的教會大學之前,東吳大學和聖約翰大學在中國的教會大學中發揮了領導的作用。
在燕京大學于20世紀30年代成爲領先的教會大學之前,東吳大學和聖約翰大學在中國的教會大學中發揮了領導的作用。
但就是這樣一所創造過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無數第一的高校,從1937年“八一三事變”,到1945年抗戰勝利,東吳大學在流亡中度過了八年艱苦的歲月。
一遷于湖州,二遷于屯溪,三遷于上海,甚至千裏遠播至福建、兩廣、重慶。
經曆了八年抗戰的顛沛流離,實力大不如前。
東吳大學在福建邵武的校址
建國之後的院系調整,這座開中國現代高等教育之先河的一流高校,變成了一所普通的地方性省屬師範性大學。
1951年,東吳大學開始了院系調整。社會系並入國立複旦大學社會系,醫預組轉入國立上海醫學院。
1952年,在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和蘇南行署教育處領導下,東吳大學院系調整進一步進行。
東吳大學法學院大部並入華東政法學院,現華東政法大學;
會計系並入上海財經學院,現上海財經大學;
文理學院化工系調往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
經濟系調往上海財經學院;
藥學專修科調往華東藥學院,現中國藥科大學;
文理學院四個系,語文系,化學系,生物系,物理系則移交了蘇南師範學院,現江蘇師範學院。
蘇南師範學院改名江蘇師範學院文件
偌大的東吳大學,培育了費孝通、倪征燠、金庸這樣家喻戶曉的專家學者的東吳大學,只剩下了一個空架子。
直到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東吳大學更名爲蘇州大學,才開始重新步入正軌,但已難現往日之輝煌。
一所蘇州大學,也不足以支撐蘇州高等教育的未來。
但經過這一輪瘋狂建大學後,蘇州10個區縣,都擁有了優質的高校資源。
可以預見,教育,未來將成爲蘇州的重要優勢之一。
當經濟優勢和教育優勢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