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華夏精粹之一,我們都知道。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老外們是怎麽看中醫的呢?旭禦堂帶大家看看老外眼中的針灸。
德國人眼中:貴!
德國:
在德國看中醫,可不是什麽“小資”的事情,而是“貴族療程”!個人支付的費用一般是看西醫的10倍以上。
德國人對藥品副作用的謹慎程度,堪稱世界之最。注冊一個藥品,少則幾十萬歐元,多則幾千萬歐元。如何確保中藥的使用安全?德國人的辦法很“中國”——實踐出真理。他們普遍認爲,中草藥在中國用了幾千年,絕大多數應該都是安全的。因此德國政府提出,允許使用中草藥,但要在實踐中對中藥跟蹤檢驗、檢測,一旦發現副作用嚴重的藥材,馬上禁用。比如細辛、關木通、木香不能在德國使用。在德國需有藥劑師執照者方可經營中藥。目前德國大約有3000位中醫醫生,但有資格開出中藥方的人,卻只有幾百個,很多醫院或診所因此要專門請中國醫生去看診開藥。現今,德國是西歐國家中使用中草藥最多的國家,其市場約占全歐市場的40%。
美國人眼中:我不知道這是怎麽生效的,但真的有用!AMAZING!
美國:
上世紀70年代,中醫受補充替代醫學的積極影響,中醫尤其是針灸,在實踐中展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並獲得顯著發展。1998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正式成立國家補充替代醫學中心,2002年美國白宮發布醫學政策報告,充分肯定了針灸相關的醫療價值。其中,“中國傳統醫學”被列屬于獨立的醫學體系,明確了中醫在美國的合法地位,並被納入美國醫療保險系統。目前全美50個州中已有44個州批准頒發針灸執照,並開設了中醫針灸學院,畢業後可授予學士和碩士學位。
日本人眼中:中國的東西,總是不可思議。
日本:
中醫學自5世紀從朝鮮傳入日本以來,日本全面接受中醫藥,形成了日本漢方醫學。目前約有65%醫生會使用漢方藥,從事漢方醫學、針灸等。另外在日本,針和灸是作爲兩種不同的專業對待的,在申請行醫執照時,要參加不同的考試。但在醫療制度上,日本以西醫爲正統醫學,目前實行的“醫師法”中沒有獨立的漢方醫師資格條文。
20世紀70年代以後,出現了各種專門的漢方研究機構,目前設立了專門的生藥研究部門的公立或私立藥科大學、醫科大學多達40多所,有20多所綜合性大學設立了漢方醫學研究所。目前有漢方藥廠200家左右,4萬多家藥房經營漢方藥,漢方藥制劑多達2萬多種,其生産質量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中醫在日本獲得的關注和普及,已遠超國內高峰,除去曆史崇拜原因,療效是重要因素。
法國人眼中:雖然不明白,但真的有用,多開點!
法國:
目前,法國的中醫藥事業仍以針灸爲主,針灸已成爲醫療競爭中的必備技能。法國擁有近10個針灸專門學校,18個針灸、中醫研究單位,6家針灸雜志,政府成立了針灸專門委員會。90年代,法國的針灸、中醫從業人員達1萬人,一些公立醫院建立針灸科,針灸、中醫還常作爲某些科室的一種治療手段,兼職或外聘針灸師、中醫師,某些醫學教授、專家也可安排固定的中醫助手,協助其科學研究或臨床工作。
1993年,法國已有近2600個中醫診所,用中藥、針灸、推拿爲病人治病,針灸醫生已近萬名,每年用掉中草藥達35000噸左右。1996年,在中法兩國衛生部的倡議下,由歐洲共同體、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協助下在巴黎開設了第一家中醫醫院在法國,中醫藥被法國醫學會確認爲正統醫學的一部分,並在幾所官方醫學院校開設課程。
英國人眼中:中醫啊,我經常去
英國:
英國政府對中醫藥一直采取比較開明的態度,但其醫療體系才是中醫能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英國的國民醫療保障體系是國家健康體系, 簡稱NHS。NHS整個系統的服務雖然是免費的,但是超低的效率已經讓英國民衆怨聲載道了。而私人診所,非常高效,但費用也非常昂貴。因此,中醫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了自己的市場和定位,鎖定了大部分患有慢性病和重視亞健康的中老年患者,同時這部分顧客多數是中等以上收入人群。有消息說在全英大約有3000家中醫診所。
但是,中醫店都是以食品售賣店的經營執照而經營的,針灸火罐按摩等也只是作爲一種理療方式,並不是專業的醫療診所。因此,售賣的藥品都只能是植物成分的藥品,動物類的藥品禁止經營。
澳大利亞眼中:到處都是……
澳大利亞:
2012年7月1日開始,澳大利亞開始爲中醫師進行全國注冊管理,澳大利亞由此成爲第一個以立法方式承認中醫合法地位的西方國家。
中醫在澳大利亞已經有相當長的發展史。據澳全國中醫藥針灸學會聯合會提供的數據,目前約有5000家中醫及針灸診所,每年門診280萬人次。全澳中醫師達到4000人,其中一半是華人,其余來自東南亞、韓國等。澳大利亞中醫師普遍歡迎“官管中醫”,認爲從長期來看,這對中醫發展十分有益;但同時抱怨轉型期麻煩多,且經營成本上漲。
新加坡人眼中:中醫???
新加坡:
新加坡本地早期除了西醫醫療體系爲主流外,其他傳統醫藥無法歸入主流體系裏,只能在民間生存。一直到2000年政府成立了中醫藥管理局以後,中醫才被正式列入國家醫療體系的管理範圍,地位逐漸有所提升。
在新加坡,比較有規模的中醫藥團體大多數是義診機構。最大的宗旨是爲了廣大貧病民衆提供最基本的醫療保健而做出貢獻,如同濟醫院、中華醫院、大衆醫院、佛教施診所、觀音救苦會等等,發展至今已超過三十多家。這些慈善中醫機構分布在新加坡各地區,是中醫界的中堅力量,每年均從社會各階層人士的慈善捐款獲得資金維持日常開銷,有的是獲得民間社團的支持,有的則是由社會各階層人士的捐助所成立。
在國人傳統印象中,以華人爲主體的新加坡中醫發展程度反而不如西方傳統大國,多少有點意料之外。
非洲人眼中:救命稻草!
非洲:
在多數非洲國家,醫療衛生事業較爲落後。1960年以來,中國援非醫療隊活躍在許多國家,例如坦桑尼亞,贊比亞,莫桑比克、尼日爾、紮伊爾、馬裏、幾內亞比紹等國,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當地的醫療條件,也爲他們培養了一批醫療衛生人員。不少非洲人了解中醫、中藥與針灸,或者屢受其益,爲中醫藥在非洲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非洲各國的醫學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體系,中醫教育缺乏。中醫師多由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培養。自上世紀60年代起,來華學習中醫者已逾千人,幾乎遍布非洲的55個國家和地區。學制從3個月到5年,少數人還讀了研究生。
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之瑰寶,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與自然災害和疾病作鬥爭中反複實踐、總結而逐步形成的一套理論體系和方法。
中醫藥,尤其是針灸,已經爲世界所熟知,無論是治病去疾、還是調理養生,大量實際效果的證明讓針灸逐步從平民到官方接受並認可,近年來,國內中醫藥學者出國開診所、辦學校的也越來越多,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如今,海外的中醫診所也越來越多,中醫藥及針灸的“星星之火”正以“燎原之勢”興起,讓古老的中國傳統醫術造福各國民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