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關新加坡互聯網公司在國內的招聘廣告,曾經引發了不小的轟動。
這是因爲對IT從業者來說,招聘廣告許諾的條件實在誘人:
1、美股上市互聯網公司,市值千億美元;
2、薪資誘人,校招35萬-100萬總包,社招更高;
3、告別996,工作早十晚七,無限量零食供應,18天年假,14天病假;
4、拒絕內卷,無PUA,不強制績效分布,新人不背鍋,不設35歲門檻;
5、此類崗位多多,均大量招人;歡迎有經驗的大齡互聯網人。
有人評價說,這是“夢中才有的offer”。
如果說當時多數人的反應還只是“羨慕”,隨著去年年底開啓的互聯網裁員潮,越來越多的程序員開始認真考慮要不要出國尋找發展機會了。
新加坡:找到“降維打擊”的感覺
據已經到新加坡工作的知乎網友說,目前新加坡互聯網行業的工作節奏還比較緩慢,即便是處于上升期的互聯網巨頭公司,員工也嚴格遵循著朝九晚五、每周五天工作日的正常作息,偶爾因突發事件加班也會得到調休或費用補貼。
只有以工作強度大而出名的公司,才會經常讓員工工作到晚上7點多才下班。
而據一位百度的前員工說,在國內,需求排期基本上是要精確到上下午的,比如說周三上午提測;而在新加坡的TikTok,大家基本沒有特別的排期概念。
如果只是工作強度小,還不足以讓國內的程序員心動,新加坡更吸引人的地方是門檻較低和待遇較好,對接近35歲“高齡”的程序員來說,就業穩定也更有保障。
雖然新加坡的人口和土地面積只相當于北京朝陽區的1.5倍,但近幾年新加坡互聯網産業的發展速度非常快。目前,新加坡已經誕生了很多互聯網巨頭,比如有一家公司SEA,被稱爲“東南亞小騰訊”,業務覆蓋遊戲、電商和移動支付等多個領域,2017年在紐交所上市;還有一家獨角獸公司Grab,被稱作新加坡版的“美團+滴滴”,2017年超過優步成爲東南亞使用量第一的打車軟件,2018年並購了優步的東南亞業務。
另一方面,2020年以來,中國互聯網公司也開始在新加坡布局。比如,2020年5月,阿裏巴巴以84億人民幣的價格,收購了新加坡安生保險大廈50%的股權,將其作爲旗下電商平台的總部;騰訊也宣布將在新加坡設立區域中心;愛奇藝把全球總部設在了新加坡;字節跳動則讓海外版抖音TikTok的CEO常駐新加坡。
于是,前有新加坡當地巨頭的崛起,後有中國互聯網巨頭在新加坡招兵買馬,新加坡對IT人才的需求量開始直線上升。
此外,新加坡互聯網的整體發展還是比國內要落後一些,據一位後端開發人員說,他之前估計新加坡怎麽也有國內二線互聯網公司的技術水平,但到了新加坡才發現,當地連國內的平均水平都不到。而一位互聯網獵頭公司的創始人則表示,“新加坡互聯網行業與中國有著5年左右的差距。”
在本地人才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新加坡對外來技術人才的需求顯得非常強勁,這就導致國內不少來自二三梯隊高校的畢業生,進國內互聯網大廠可能很難,但他們往往能拿到新加坡互聯網公司還不錯的offer。
當然,就薪資而言,新加坡的吸引力不如歐美和大洋洲,但稅前薪資已經基本能和國內BAT等一線大廠持平,考慮到新加坡稅率低,稅後薪資要略高于國內平均水准。
據一位做後端開發的女程序員說,她本來是學生物的,後來轉行做程序員,學了兩個月的SQL和Java後,她來到新加坡找到一份工作,月薪是4500新幣(折合約2萬多人民幣),考慮到自己不是科班出身,她對這個薪資很滿意。另一位就職于Shopee(新加坡的電商公司)的後端程序員則表示,他在新加坡工作,年薪可達60萬人民幣,比在國內高出一半左右。
日本:體驗“easy”模式
對想出國的程序員來說,和新加坡門檻差不多低的是日本。
日本的IT業發展速度不如國內,IT技術相對國內也比較舊,入行門檻不高,而且由于日本老齡化嚴重,勞動力缺乏,即使是文科生,日本的IT公司也願意付出大筆培訓費,從零開始培養。
據一位在日本工作的程序員說,在去日本之前,培訓班的老師明確表示,只要經過半年的專業學習和課程操作,掌握一些簡單的Java技術,就足夠解決日本那邊的項目問題。
當然,程序員去日本的門檻低,除了日本的IT行業發展緩慢,勞動力缺乏,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程序員在日本IT公司的定位。
日本正式員工招聘的成本高,比如稅務、保險等方面的花費都很高,因而國內程序員到日本一般只能做勞務派遣人員,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外包。
而在日本的IT公司,項目的開發階段都是固定的,每個階段的文檔極其詳細。日本軟件項目階段大致分爲:system企劃、要件定義、外部設計(概要設計)、內部設計(詳細設計)、編碼、單體測試、結合測試、系統測試、運用測試等。其中編碼一般是由外包人員來執行。換句話說,在日本,正式的程序員的主要工作是寫文檔,從業務邏輯文檔一直寫到僞代碼文檔。然後外包人員對著僞代碼文檔再寫成代碼。
據一位本來是文科生的程序員說,在日本,他的上司會根據客戶的需求寫出一份詳盡的式樣書,裏面會設計好每個需求的具體要求,清清楚楚地寫清各個邏輯,他只需要按照式樣書去編寫代碼,並不需要思考和創新,所以即使是他這樣的新人,也可以快速上手。
不過這種情況的弊端也很明顯:派遣工作永遠接觸不到核心的技術與業務,就像流水線生産一樣,外包人員其實就是搬運代碼的工人。
雖然外包人員的薪水並不低(只要技術過得去,新人的起薪都能達到25-30萬日元,每年還會調薪3-5萬日元),對年齡的要求不高,加班也不嚴重,但代價是失去了成長的空間,將自己局限在easy模式中。
歐美國家:兼顧安逸與追求
如果既想“躺平”又不想在技術上落伍,歐美國家可能是出國的更好去處。
據一位在德國工作的阿裏前員工講,他在中間件部門時,職級是P6,不僅要編寫高難度的技術代碼,響應客戶需求隨時on call,還要負責一部分運維部署工作,工作強度很大。
此外,他身邊的同事營造的氛圍,也讓他倍感壓力。通常飯後,團隊裏的同事會去園區遛彎,閑聊時談論最多的就是誰買房買車了,誰升職了,誰的績效拿了3.75(在阿裏,只有前30%的人能拿到3.75的績效)。
至今,他還清楚地記得,阿裏的同事在討論一個人的時候,會有這樣的對話:“你知道那個誰(通常指花名)嗎?”“哦,我知道,他是個7(此處指P7)”“誰誰工作了10年還是6”“誰誰三年就從6到8了”。
他們閑談時之所以這麽喜歡聊職級,是因爲據說阿裏有個“潛規則”,如果一個員工35歲還沒有達到P7,就表示這個人沒什麽潛力,大概率會被公司優化。
凡此種種,讓他始終處于焦慮狀態。
而到了德國後,第一家公司爲他提供了8萬歐元的年薪,這與他在阿裏時的薪資旗鼓相當,但工作量卻是以前的三分之一。德國勞動法對于職工的保護,也讓他的焦慮小了很多,德國公司是不可以隨意裁員的,法律規定如果某個員工的績效並不理想,公司有幫助員工進步的責任,有義務爲員工換一個更合適的崗位。
從技術上看,德國互聯網方面確實比中國落後一些,但在軟件行業,一些To B軟件(比如即時通信軟件)還是做得很好的,還有一些行業軟件(比如醫療軟件),可能比中國還要領先一點。
另一位在德國的前華爲員工也有類似的感受。
據他說,在華爲時,白天他有開不完的會,工作只能拖到晚上再去做,並且很多諸如企業文化培訓的會,對他的工作進展沒有任何實際幫助,這讓他煩不勝煩。在項目緊張時,他們部門至少要工作到晚上十一點才能走,而更讓他難以接受的是如果他加班到了淩晨四、五點,第二天他還是必須要在十一點前去公司打卡上班。
這讓他每天都過得身心俱疲。
後來他到了德國,工作節奏是朝十晚六不加班,待遇是6.8萬歐元,比國內的待遇高,當然由于德國的稅比較高,扣掉稅後就不高了。
至于技術方面,他說和國內企業面試喜歡“八股文”不同,國外的許多公司都喜歡考算法題,考察面試者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工作中,國外注重流程,注重代碼質量。比如,他所在的德國公司的代碼都是GitHub來管理的,日常做的東西都要提交到GitHub上,提交一個PR。每個PR都需要同事來review,只有通過後,代碼才能合進去,如果有意見就要再修改。
“潤”: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雖然總體而言,國外的工作氛圍要更輕松,工作壓力要更小,但這不意味在國外工作就進入了“天堂”。
首先,想在國外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沒那麽容易。據那位在德國工作的前阿裏員工說,如果想在德國找到一份程序員的工作,一是語言能力要好,二是有國內大廠的工作經曆做背書,這兩條足以篩掉很多人了。
而另一位在美國工作的人說,國內程序員如果要在美國找到工作,難度是非常大的,除非你是頂尖的程序員,否則基本沒有機會直接在硅谷找到工作。並且由于簽證名額有限,導致競爭激烈,“僧多粥少”。在當今疫情流行的情況下,美國IT公司的簽證政策又在收緊,難度就更大了。
至于門檻較低的日本、新加坡,也各有各的難題。
前者正如前面提到的,能找到的工作以外包工作爲主,既不穩定,且對日語也有一定要求。
後者雖然對外語的要求相對沒那麽高,但隨著國內開發者去新加坡的人數越來越多,一方面,新加坡互聯網公司正在向國內看齊,比如中國員工占比高達70%的Shopee和Lazada,大有被國內互聯網公司“同化”的苗頭。
另一方面,新加坡公司的面試要求也越來越高了,幾年前,去新加坡公司還不怎麽需要刷題,現在已經成爲標配,且據知乎網友小島cc說,目前新加坡的工作簽證名額正在收緊,只有新加坡公司願意給你開出足夠高的工資,新加坡政府才有可能批你的工作簽證。
其次,即使能到國外工作,也要面對一系列新問題,比如生活成本、與當地的融合、發展前途等問題。
就生活成本而言,國外的房租、人工費用通常都比較高。據知乎網友小肉牛說,他在北京西二旗租50平的一室一廳,每月房租5000多,而在新加坡同等地段租同等條件的房子,每月房租就得近萬了;而另一位在日本網友則說,日本的房租相當貴,跟他一起去日本的同事中,租的最便宜的也要一個月付7萬日元(當時相當于5600元人民幣)。
由于文化、生活習慣的差異,去國外工作的人很少能融入當地人的圈子,即便是在華人較多的新加坡,不少國內的人在新加坡工作了多年,卻發現朋友圈大多還是國人,平時除了工作,根本不會認識本地人。
這也導致除了非常出色的少數人,華人在國外很難晉升到管理層。在職業發展上,很多在國外的人感覺自己前程一眼就能看到頭,想要大富大貴或者是在某些行業做出點成就來非常非常難。
總之,無論要不要出國,都沒有完美的選項,只有清楚地明白自己想要什麽,才更容易做取舍。
來源: 51C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