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深圳,記者 成孟琦)訊,在上周被曝出“將退出包括中國在內13個市場的個人銀行業務,並尋求在中國申請獨資券商、期貨牌照機會”後,美國花旗集團又有消息引關注。最新消息顯示,美國花旗集團准備在香港、新加坡招聘2300人,沖刺亞洲資産管理業務規模。
花旗亞太區執行長Peter Babej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表示,准備在香港和新加坡招聘1100名私人財富管理專員和客戶關系經理,以及1200名技術及營運人員;他指出,花旗計劃在2025年時把亞太地區資産管理事業的規模,由目前的3000億美元沖高到4500億美元,招聘人手是這項計劃的一環。
財聯社記者向知情人士詢問後得知,花旗在退出東方花旗合資業務後,已經爲其海外實體設立了托管業務,並尋找在中國內地申請獨資券商、期貨牌照的機會。
放銀行抓券商,布局資管業務
2020年,花旗集團營收743億美元,與2019年持平;淨利潤爲110億美元,同比下滑43.3%。其中,全球個人銀行業務營收300億美元,同比下滑9%;企業客戶業務收入443美元,同比增長12.7%。
全球個人銀行業務(Global Consumer Banking)一直是花旗集團的重要支柱業務之一,但2021年第一季度花旗集團個人銀行業務表現持續暗淡。據一季報顯示,花旗集團個人銀行業務70.37億美元,環比降低4%,較去年同期下降14%。企業和機構客戶業務(Institutional Clients Group),一季度實現營收122.2億美元,同比增長2%;淨利潤爲59.4億美元,同比增長64%。
相信正是因爲個人銀行業務的持續下滑與熱度頻增的亞洲資管市場,花旗集團才會在幾天之內連續調整業務版圖,退出中國、澳洲等13個市場的零售銀行業務,拓展香港、新加坡、阿聯猶及倫敦4個財富中心,企圖大力擴張亞洲資管業務部門。
記者今日在花旗官網搜索,發現香港正在招聘的職位有294個,其中有39個財富管理相關職位。而新加坡的新增崗位有374個,財富管理相關崗位36個。
資管突圍並非易事,寄希望于中國證券期貨市場
要達成資産管理規模2025年增長達到50%並非易事,這代表花旗亞洲資産管理的規模需要以近三倍速增長。
根據資料顯示,花旗的亞洲資産管理規模在2015年爲2550億美元,也就是自今爲止6年以來,增長率爲17.6%。目前,全球性大型銀行如摩根大通(JPMorgan)、彙豐控股(HSBC),也都試圖在亞洲市場大餅分一杯羹。
面對激烈競爭的亞洲市場,花旗集團積極尋找破局之道,期待進一步豐富其産品和服務,加大競爭優勢。據媒體報道,花旗將在中國尋求籌備一家證券公司和一家期貨公司。
財聯社記者向知情人士詢問後得知,花旗在退出東方花旗合資業務後,已經爲其海外實體設立了托管業務,並尋找在中國內地申請獨資券商、期貨牌照的機會。
外資券商持股比松綁一年,外資券商陸續交作業
2020年,是中國資本市場全面對外開放全速推進的一年。自2020年1月1日起,證監會取消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自2020年4月1日,取消對證券公司、公募基金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
截止2021年3月底的證監會數據顯示,核准批複的外資控股券商數量達到8家。其中,有4家新設合資券商,分別是星展證券、大和證券、摩根大通證券、野村東方國際證券;4家外資股東通過提升持股比例獲得控股權,包括瑞銀證券、瑞信方正、摩根士丹利華鑫、高盛高華。
這表示自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取消後,外資更堅定看好中國投資機會,加速進入市場圈地布局。但8家外資控股券商表現不一,2020年券商分類評級中,兩家新設外資控股券商摩根大通、野村東方首次參與評級,均拿到BBB級;瑞銀證券從B類(BBB級)上升到A類券商;最先實現外資100%控股的高盛高華證券,評級爲C類,與摩根士丹利華鑫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