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出品方/作者:中信建投證券,呂娟、彭元立)
1.短期尋求α,中長期順應雙碳背景
1.1 短期:景氣賽道預期充分,尋求強α標的
回顧 2021 年的機械行情,有幾個鮮明的特點:首先,行業整體表現靓麗,截止 2021 年 11 月 17 日漲幅 46.55%, 漲幅位居 A 股所有板塊第 6 位;其次,光伏設備、半導體設備、機床工具、锂電設備子行業表現最亮眼,截止 2021 年 11 月 17 日漲幅分別爲 101.93%、88.45%、74.76%、70.60%;再次,二線標的漲幅普遍較一線標的高, 與 2020 年聚焦一線白馬龍頭的行情差異很大。
這些特點背後的原因,我們認爲主要有:第一,國家層面重視制 造業,強調制造強國,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支持政策。第二,雙碳背景下,新能源大發展,其中光伏設備行業, 即使受到硅料産能不足導致産業鏈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産能釋放有所滯後,仍然收獲了大量新簽訂單,並且關 于電池片技術路線出現了更多可能和選擇,形成了更多設備供應商;锂電設備行業,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超預期 提升,以甯德時代爲代表的頭部企業産能大擴張,帶動其他企業跟進,锂電設備頭部公司産能供不應求,訂單 外溢到二線公司。第三,芯片短缺,國內加快建設産能,疊加國産化率提升,半導體設備公司業績表現優異。 第四,工業母機概念受到市場追捧,股價表現好于基本面,實際上受制造業投資增速環比回落的影響,機床和 其他的通用自動化板塊(工控、工業機器人、激光)一樣,第三季度以來新接訂單增速都出現了環比回落。
1.2 中長期:順應雙碳背景,影響機械行業中長期發展
增量因素主要來自:①能源結構來看,新能源占比提升、非常規油氣開采規模化開采,推動光伏設備、風 電設備、氫能設備、儲能設備、非常規油氣開采設備、核電設備等增長;②能耗角度來看,持續降低單位産出 能源資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投入産出效率,推動通用自動化設備、節能降碳設備的需求;③綠色生活方式來 看,新能源汽車加速滲透,推動锂電設備需求;④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産業比如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等,推動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5G)等新興技術與之深度融合,都離不開芯片産業的支持,推 動半導體設備需求;⑤建立健全雙碳標准計量體系,推動檢測服務行業持續發展。
減量因素主要來自:①産業結構調整,對高碳行業産能嚴格控制,比如煤炭、煤電、鋼鐵、電解鋁、水泥、 石化、煤化工等,這些行業專用設備的長期可持續增長存疑。但根據 2021 年 11 月 15 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 5 部 門印發的《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 年版)》通知,要求存量高耗能行業 3 年內能 耗達到基准水平,否則予以淘汰,或加速高耗能行業專用設備置換投資需求。②提升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質 量,杜絕大拆大建,國內地産基建投資可能中長期處于低位水平,疊加本輪更新換代高點即將結束,工程機械 國內需求景氣度將告一段落,需要大力開拓海外市場。③嚴格管理高耗能高排放産品出口,倒閉出口産業升級。
2.锂電設備:整體景氣度高,關注細分工藝路徑變化
2.1 關注疊片、串聯化成、4680 圓柱等工藝變革帶來的機會
2.1.1 疊片設備持續叠代完善
疊片工藝具備優勢,疊片機爲關鍵設備。卷繞/疊片工藝是锂電池生産中電芯組裝工序的重要一環,其設備 價值量約占整線設備的 13%,是锂電生産中段工序的核心設備。相比較而言,在軟包、方形電池生産過程中, 采用疊片技術能有效提升锂電池的能量密度、循環壽命和安全性,同時降低內阻,更好地滿足動力電池的終端 産品需求。但疊片工藝主要面臨效率低、工藝複雜、對齊度差、良品率低等四大痛點。例如,目前疊片工藝國 內普遍效率在 0.6-0.8s/pcs,相比卷繞工藝換算成疊片口徑約 0.1s/pcs 仍有不小差距。
國産疊片機不斷完善和叠代,突破指日可待。當前,疊片工藝主要應用于軟包電池,以 LG 爲代表的傳統 消費電子龍頭企業在疊片機以及卷疊一體機方面具備領先地位。部分國內頭部電池生産企業如比亞迪、蜂巢能 源、中航锂電等均開始在方形電池生産中采用疊片設備。下遊電池廠工藝更換趨勢倒逼設備企業針對疊片工藝 痛點,積極尋求疊片設備技術突破。2020 年 Q4 以來,中段設備布局企業如贏合科技、先導智能、科瑞技術、 利元亨等從不同路線相繼推出疊片設備叠代産品。
2.1.2 串聯化成滲透率將持續提升
串聯化成具備成本優勢,滲透率將持續提升。化成是锂電池生産後處理階段的核心工序,其過程中形成的 SEI 膜對锂電池容量、壽命、一致性等關鍵性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化成工序本質上是對電芯進行充放電,過 程中的電壓、電流控制能力反映化成設備的競爭力。目前,業內較爲成熟的化成技術采用並聯模式,在恒壓條 件下對電壓進行精確控制,精度相對容易把握。串聯路線則放棄了對電壓的精確控制,改爲恒流充放電。相對 于並聯,串聯可以實現:①功率輸出範圍內充、放電效率提高 15%~30%;②線纜數量少,成本降低,布局方 便。因此,串聯可以幫助客戶降本增效。
2.1.3 4680 大圓柱加速推進
電池企業加快布局大圓柱,大圓柱或對小圓柱實現大規模替代。2020 年 9 月,特斯拉發布 4680 電池,4680 相對于傳統圓柱最重要的特點是內部結構采用了無極耳設計,其充放電效率比傳統圓柱電池提升 6 倍,搭載在 整車上可提高續航裏程 16%,度電成本下降 56%。從當前公布的規劃看,特斯拉將率先在 2022 年量産,預計首 批電池將搭載在 Model Y;松下 2022 年 3 月試生産;LG 新能源計劃最快在 2023 年量産;比克已開始規劃大尺 寸圓柱電池量産生産基地,預計未來 2 年內量産;2021 年 11 月 4 日,億緯锂能公告擬在荊門高新區投資建設 20GWh 乘用車用大圓柱電池生産線及輔助設施項目、16GWh 方形磷酸鐵锂電池生産線及輔助設施項目,投資 項目固定資産投資總額約爲 62 億元。
2.2 下遊需求持續擴張,訂單放量支撐設備行業高景氣
2.2.1 新能源車滲透率加速提升,锂電産能大步邁向 TWh 時代
全球新能源車高增長。根據中汽協發布數據,2021 年 1-10 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産銷分別實現 256.6 萬輛和 254.2 萬輛,同比增長均超過 180%。其中,10 月産銷分別實現 39.7 萬輛和 38.3 萬輛,同比增長均超過 135%。整體來看,自 2021 年 Q2 起,我國新能源汽車月度銷量均保持在 20 萬輛以上,並于 8 月份邁入 30 萬輛 大關。參考曆年情況,Q4 我國新能源車銷量有望迎來高峰,月銷有望突破 40 萬輛。滲透率方面,10 月我國新 能源汽車市場繼續維持曆史高位,爲 16.4%,其中新能源乘用車市場滲透率達到 18.2%。
新能源車在歐洲、美國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根據 ACEA 統計,2021 年 1-9 月,歐洲市場純電動汽車和插 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總計銷量爲 158.87 萬輛,分別占汽車市場的 9.8%和 9.1%。依照目前增長速度,預計 2021 全 年歐洲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 210-215 萬輛。2021 年 9 月,美國市場新能源車銷量超過 5.5 萬台,繼續保持高位 增長態勢,預計全年銷量有望超過 60 萬輛。我們認爲,歐洲、美國新能源車市場維持強勁的增長態勢,滲透率 有望持續提升。
動力電池迎來擴張大潮,帶動锂電設備高增長。根據 GGII 數據,截止 2020 年底,全球共有電動汽車存量約 1000 萬輛,其中中 國約 540 萬輛、歐洲約 330 萬輛、美國約 180 萬輛,其他地區 80 萬輛。2021 年前三季度中國、歐洲、美國三 大主要新能源車市場電動汽車銷售量達到約 416 萬台。我們認爲,受益于新能源車市場逐步轉向消費驅動以及 歐美新能源車扶持政策不斷加碼,動力锂電池終端消費市場高增趨勢仍將持續。假設 2025 年中國、歐洲、美國 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分別爲 40%、30%、30%,測算出對應動力電池裝機量分別爲 565.5、386.2、416.5GWh。
儲能市場锂電需求預期確定性逐步增強。隨著風力、光伏發電占比的提升,儲能配套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且隨著電價機制的完善,儲能配套的經濟性增強。2021 年 7 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 2025 年我國新型儲能技術裝機規模達 30GW 以上,到 2030 年實現新型儲能全面市場化發 展。
消費電子方面,在“5G”+“大容量”趨勢的引領下,智能手機市場存在一定的換機需求。另外,無人機、 TWS、AR/VR 等新興消費電子市場快速發展,刺激消費類锂電池拓展應用,帶來增量空間。我們認爲,在未來 五年內,消費類锂電池仍將維持一定的增長趨勢。
2.2.2 自下而上:電池企業加速擴産,設備企業增長確定性強
伴隨全球電動化趨勢的加速推進,新能源汽車銷量不斷超預期,全球主流锂離子電池生産企業加碼産能擴 張。國內主流锂電池廠商如甯德時代、國軒高科、億緯锂能等相繼宣布多處擴建擴産項目,海外龍頭如 LG、SKI 等亦有大規模擴産規劃。根據我們統計,截至 2021 年 11 月,全球主流電池廠商已公布的産能規劃到 2025 年將超 2.5TWh;相較于 2021 年已具備産能,未來五年新增産能預計超過 2000GWh,锂電行業高景氣度確定性進一 步增強。
頭部電池企業大規模擴産項目落地,拉動锂電設備需求增長。2021 年,锂電生産設備招投標項目放量明顯, 業內相關锂電設備企業新增訂單創曆史新高。根據已披露的招投標情況,截至 2021 年 10 月底,國內主要電池 企業設備訂單中標金額超過 200 億元。隨著電池廠商持續擴産,設備訂單將進一步放量。
2.3 設備企業積極布局産能擴張,盈利能力拐點已現
2.3.1 锂電設備企業積極提升交付能力,擁抱旺盛需求
自 2020Q3 起,隨著新冠疫情的影響逐漸緩解,新能源汽車市場恢複景氣,動力電池廠商大舉展開産能擴建,锂電設備迎來前所未有的景氣周期。 截至 2021 年 9 月 30 日,主要锂電設備企業的存貨爲 181.4 億元,同比增長 135.4%;預收賬款與合同負債 達到 100.9 億元,同比增長 147.6%,體現出锂電設備企業在手訂單充裕,支撐未來業績高增長。
锂電設備訂單交付周期普遍在一年左右,部分定制化程度較低的産品交付時間在半年以內。預期 2021 年新 簽訂單激增將給 2022-2023 年锂電設備企業帶來較大交付壓力。企業紛紛加碼人員招聘、租賃或自建廠房來擴 張産能。隨著産能的提升和訂單的交付,優質設備廠商有望加速業績兌現。
2.3.2 成本壓力減輕疊加規模化效應,設備企業盈利能力拐點浮現
2020 年低價訂單逐步出清: 2020Q1-3,動力電池廠受疫情影響,擴産需求受到抑制,設備企業訂單毛利 率較低。從 2020Q4 開始,隨著下遊需求好轉,電池廠開啓大幅擴産,設備企業新接訂單的質量也有所改善。 當 2020Q1-3 的低價訂單確認收入以後,大部分锂電企業在 2021Q1-2 出現了盈利能力下滑。但從 2021Q3 開始, 隨著低價訂單的出清,部分龍頭锂電企業淨利率出現了環比的走高,例如先導智能單季度淨利率從 Q2 的 15.4% 提升至 Q3 的 17.0%,杭可科技從 Q2 的 11.8%提升至 13.5%。
展望未來,锂電設備企業盈利能力迎來邊際改善:2021Q2 以來,國內外電池廠進一步加大擴産,锂電設備 行業進入賣方市場階段,訂單價格回暖。另外,锂電企業開始加碼人員和場地擴張,例如先導智能、聯贏激光、 利元亨等員工總數皆有將近翻倍的增長,這些費用已經在當期確認。可以預計,隨著發出商品的確認收入,锂 電設備企業新增的人員成本和費用將被攤薄,盈利能力有望進一步提升。
3.光伏設備:雙碳打開長期空間,N型時代引領産業變革
3.1 2021 年硅料價格大幅上漲,下遊開工率受到影響
3.1.1 光伏行業産能擴張進行時,集中度進一步獲得提升
産能擴建進行時,集中度或將加速提升。回顧 2021 年上半年,除硅料環節仍然面臨供給壓力外,産業鏈中 下遊産能釋放有所加速。2021 年上半年,我國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産量分別提升至 23.8 萬噸、105GW、 92.4GW、80.2GW,同比分別增長 16.1%、40.0%、56.6%、50.5%。各環節上半年的主要變化分別爲:
①多晶硅:青海麗豪、新疆晶諾、寶豐銀川、江蘇潤陽等新玩家入局。②硅片:182+210 占比提升至 25% 左右,“薄片化”推進積極。③電池片:單晶 PERC 頭部企業轉換效率達到 23.1%~23.3%,N 型電池片量産線規 劃相繼公布。④組件:組件邁入 7.0 時代,行業內最高功率突破 700W,多采用 N 型電池片技術。
上遊硅料價格大幅上漲,産業鏈面臨成本壓力。2021 年上半年,硅料作爲光伏行業上遊原材料,産能周期 相對較長,在需求激增背景下,價格的急速上漲導致産業鏈中下遊面臨不同程度價格壓力。另一方面,芯片、 膠膜粒子、背板樹脂、銅鋁等原材料的上漲,進一步加劇了行業成本壓力,下遊組件制造商開工率較爲低迷。
3.1.2 硅料“漲”聲四起産業鏈下遊開工率不及預期,設備端利潤增幅有所收窄
擁硅爲王硅料“漲”聲連連,下遊利潤受擠壓。2021Q3 以來國內光伏産業鏈“漲價”態勢並未得以緩解, 主要原因仍然爲硅料供給緊張疊加上遊大宗價格波動。位于産業鏈中下遊的電池、組件環節利潤受到較大程度 擠壓開工率不振。Q4 上漲加速預計與行業進入傳統安裝旺季,以及雙碳背景下能耗控制等因素有關。
光伏設備公司:單季度利潤增速雖有放緩,整體仍位于景氣高位。受益于行業擴張,2021Q1-Q3 光伏設備 公司收入同比增速 46.16%保持高增長,但環比增幅有所收窄;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速 71.99%,利潤增速高于收入, 規模效應、重視費用管控是主要原因。基于三季報,硅片新上産能需求旺盛設備訂單超預期,電池片環節訂單 落地情況略低于預期。
3.2 降本增效助力平價上網,光伏長期成長空間得以打開
3.2.1 平價上網核心在于降低 LCOE,産業鏈技術協同共進
硅料、硅片、電池、組件、系統技術升級旨在降低 LCOE。PERC 已接近理論上量産轉換效率的上限,對 于降本增效的追求使得 N 型電池片産業化進程受到市場的高度關注。我們想要強調的是,無論是哪種電池片技 術,其最終被市場認可走向成熟一定是贏在其最優的性價比,而與此同時,産業鏈生態的建設至關重要。任何 技術的大規模推廣,一定要得到産業鏈各環節(包括硅片、設備、輔材、組件技術等)的共同支持,從而能夠 持續積累生産經驗、降低生産成本。
産業鏈各環節看,①硅料環節:硅料雙技術之爭,分別爲改良西門子法的棒狀硅以及硅烷流化床法的顆粒 硅。②硅片環節:“大硅片”+“薄片化”,2021 年上半年“182+210”占比提升至 25%,根據中環測算,假設産 業鏈內全規格單晶硅片全面轉換爲 160μm 厚度,預計可節省 6.8%的硅使用量。③電池片環節:行業正處于 N 型電池片批量産業化拐點期,工藝路線選擇方面,電池片企業在 HJT、TOPCon、IBC、鈣钛礦等多條技術路線 上均有布局,HJT 作爲其中具備最佳技術延展性的技術方向受到最多關注。金屬化方面,關注銀漿國産化以及 銀耗的減低。④組件環節:主要爲鍍膜玻璃、加厚超軟焊帶、高透 EVA、半片、多主柵、疊瓦、疊焊、小間距 等技術的應用。(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3.2.2 N 型電池片産業化拐點期,HJT 具備最佳技術延展性
P 型電池片:以 PERC 爲代表。PERC 電池在鋁背場工藝基礎上增加了背鈍化和激光開槽,仍爲當前市場占 比最高的電池技術。根據 CPIA 統計數據,2020 年規模化生産的 P 型單晶電池均采用 PERC 技術,PERC 電池 市場占比進一步提升至 86.4%,常規電池片(BSF 電池)市場占比下降至 8.8%。目前,PERC 仍然是最具經濟 性的電池片技術。
N 型電池片:N-PERT,在 PERC 鈍化層基礎上進行全面擴散加強鈍化效果;TOPCon,在電池背表面制備 隧穿氧化層和高摻雜的多晶硅薄層;HJT,在晶體硅上沉積非晶硅薄膜,工藝流程所有簡化、但要求更爲嚴苛, 是具有最佳技術延展性的發展方向;IBC 爲交叉背接觸電池,將非晶硅鈍化技術應用于 IBC 電池結構,則可以 形成 HBC 電池;在 IBC 基礎上疊加鈍化接觸技術,可以形成 TBC 電池。
HJT:轉換效率世界紀錄持續獲得突破
HJT 實驗室轉換效率突破 26%,疊層技術將進一步打破晶硅電池效率極限。2021 年下半年以來,HJT 實 驗室轉換效率多次刷新,目前隆基已經實現 26.30%的世界紀錄。HJT 理論轉換效率可以達到 28%左右,進一步 展望,疊層技術將成爲提效的重要途徑。鈣钛礦電池可以高效利用高能量的紫外與藍綠可見光;晶硅電池可以 有效利用鈣钛礦材料無法吸收的紅外光。基于此,未來通過疊層方式有望將晶硅電池理論轉換效率極限打破。
隆基:2021 年 10 月,繼一周前 M6 全尺寸硅片上實現 25.82%轉換效率之後,隆基再次打破實驗室世界紀 錄,將數據上修至 26.30%,FF 首次達到 86.59%引起關注,同時 M6 全面積 9BB 電池 Jsc 也提升至 40.49mA/cm2。 此次紀錄完成微晶 N 型窗口層優化,進一步提升了電流密度;開發新的本征層結構,鈍化性能得以改善。
華晟&邁爲:2021.07 華晟聯合邁爲取得 M6 HJT 光電轉換效率 25.26%紀錄,Jsc 提升至 40,Voc 表現出色。
TOPCon:兼容性更勝,工藝路線選擇較多
TOPCon 技術由于與 PERC 産線工藝上更具兼容性,在投資成本、配套設備成熟度上更有優勢,同樣也得 到市場部分參與者的青睐。在 TOPCon 方向上,較爲積極的玩家主要爲中來、晶科、隆基、天合等。甯波材料 所于 2015 年前後布局 TOPCon,爲國內較早展開相關研究的科研院所。2021 年 11 月,中科院甯波材料所突破 晶科能源與中來股份在 10 月實現的 25.4%的紀錄,將實驗室轉換效率進一步刷新至 25.53%。TOPCon 主要有 4 種技術路線,分別爲本征+磷擴、原位摻雜、先磷後硼、離子注入,工藝路線尚未形成一致的市場共識。
3.3 光伏設備:技術變革浪潮下,“賣鏟人”將持續受益
3.3.1 硅片:“大尺寸+新玩家”或將重塑格局,2022 年硅片設備需求預計依舊樂觀
硅片行業格局或將重塑。2021 年光伏硅片擴産持續超預期。增量市場看,一方面,隆基、中環兩大龍頭爲 保持領先優勢擴産步伐不減反增,預計至 2021 年年末産能將分別擴大至 105GW、85GW,兩家合計高達 190GW。 同時,垂直一體化趨勢下晶科、晶澳、通威等在擴産大軍中不容忽視。另一方面,新玩家押注 210 大硅片方向, 彎道超車的想法驅使其在新産能建設上頗爲積極。其中,上機、京運通、雙良、美科、高景預計至年末産能將 迅速提升至 30GW、20GW、20GW、18GW、15GW。新老玩家共塑行業新格局,行業産能增長至 400GW 附近。 存量市場看,截止到 2020 年,全國具備 G12 硅片生産能力的單晶爐僅占總存量設備台數約 22%,意味著 78% 左右存量設備面臨更新,爲 2022 年及以後行業設備需求提供有力支撐。
3.3.2 電池片:PERC 電池片擴産高峰已過,N 型電池蓄勢待發
HJT:設備端國産化進度符合預期,2022 年重點關注微晶工藝的設備進程
設備端:1GW 設備投資額降至 4~4.5 億元左右,未來仍有下降空間。産能方面,國産 PECVD 設備産能已 達到 1 萬片/時。提效方面,目前 HJT 産線平均效率達到 24.5%左右,下一步將通過微晶硅等技術實現多層結構, 增加透光性。2021 年 11 月,華晟與邁爲就聯合開發單線産能 500MW 以上異質結單面微晶(目標 25%,華晟二 期)與雙面微晶(目標 25.5%,華晟三期)電池産線達成合作,産線計劃使用華晟開發的單面微晶、雙面微晶 工藝與邁爲開發的大産能 PECVD、PVD,設備計劃于 2022 年 2 月份搬入。我們認爲,2022 年微晶硅設備的客 戶端反饋將成爲行業重要跟蹤事件。
漿料端:銀漿占成本比例 25%左右,如何降低銀耗至關重要。以 M6 電池片爲例,PERC 正銀消耗量約爲 90mg/片,HJT 雙面銀漿消耗量則達到約 202mg/片,銀耗成爲 PERC 與 HJT 成本差距的主要構成。一方面,HJT 低溫銀漿國産化進程穩步推進。另一方面,銅包銀、電鍍銅、高精度串焊、SMBB、激光轉印等多種降低銀耗 技術正在逐步成熟。
GW 級 HJT 落地。N 型電池正處于批量産業化拐點關鍵期,HJT 作爲其中具備最佳技術延展性的技術方向, 前景被寄予厚望。新玩家試圖通過 HJT 實現下一代電池競爭格局的彎道超車,老牌玩家在 HJT 領域的工藝儲備 不容小觑。作爲“賣鏟人”,設備制造商率先受益。近期落地的 GW 級 HJT 項目設備訂單主要包括;
2021 年 7 月,金剛玻璃向邁爲購買異質結設備,合同總價 4.8 億元;2021 年 9 月,華晟二期 2GW 異質結 電池、組件項目完成設備采購談判,邁爲與理想萬裏晖中標,其也是華晟一期主要的設備供應商;2021 年 9 月, 愛康 HJT 設備第二批招標完成,其中邁爲股份中標 600MW 整線設備及 1.8GW 後期采購設備,捷佳偉創中標 500MW 整線設備及 1.5GW 後期采購意向,預計設備十一月左右陸續進場。
TOPCon:頭部玩家居多,建議重點跟蹤
TOPCon 可在 PERC 産線上進行延展,兼容性具備吸引力。TOPCon 可以最大程度利用到 PERC 的存量設 備,改造成本主要來自新增的硼擴設備與薄膜沉積設備,單 GW 産線增加投資約 6,000 萬元~7,000 萬元,對于 擁有大量存量 PERC 産能的玩家吸引力巨大。目前,TOPCon 量産效率提升到 23.7%~23.8%附近,部分頭部企 業已突破 24%的轉換效率。
TOPCon 産能規劃總量不少,但處于籌備階段的居多。TOPCon 陣營中,主要包括,①中來股份:2021 年 7 月年産 16GW 高效單晶電池智能工廠項目開工,其中一期産能 8GW,建設周期 24 個月,投資 30 億元。②隆 基股份:規劃 3GW+15GW 産能,雖然目前工藝路線尚未完全確定,但其曾公開表示會率先將 TOPCon 投到量 産産線上。③天合光能:計劃在宿遷建設 210mm 大尺寸高效太陽能電池,三期 8GW 采用 TOPCon 工藝。④晶 科能源:規劃 2022 年上 10GW 産能。⑤無錫尚德:攜手先導智能、江蘇微導打造 2GW TOPCon 高效電池智能 工廠。
3.3.3 組件:高效組件技術持續滲透
2018 年以來,高效組件技術百花齊放。例如,提高光利用的鍍膜玻璃、反光焊帶等技術;減少電損耗的半 片、多主柵、加厚超軟焊帶技術;降低組件露白的疊瓦、拼片技術等。高效組件技術的滲透將帶動組件設備的 更叠與升級。
4.半導體設備:下遊景氣度延續,設備廠商持續受益
4.1 全球:行業持續上行,預計 2022 年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超千億美元
4.1.1 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連續三年擴張,預計 2022 年市場規模超千億美元
整體來看,預計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穩中有升,規模超千億美元。半導體廠商投資景氣度延續,根據 SEMI 的測算,2020 年全球半導體設備銷售額爲 710.6 億美元,2021、2022 年均進一步實現增長,達到千億美元以上 規模,續創曆史新高。
分産品看,晶圓處理、封裝及測試設備均有增長,其中晶圓處理設備增長最快。根據 SEMI 數據,數位轉 型與新興科技趨勢驅動下,前道晶圓處理設備投資打破曆史上的周期波動,錄得連續三年增長。預期 2022 年前 道晶圓處理設備支出同比增長 8%,刷新 2021 年 917 億美元記錄達到近千億美元。先進封裝推動封裝設備市場 發展,5G 與高性能計算應用需求驅動半導體測試設備上升,預期該兩板塊市場 2022 年分別在 60 億美元、76 億美元基礎上分別實現 6.3%、5.9%增長。
分終端看,DRAM 與 NAND 帶動晶圓處理設備支出中存儲板塊快速增長。2021 年受益于全球工業數字化 對前沿技術的強勁需求,代工和邏輯板塊占前道設備銷售額過半。SEMI 最新預測中,預期 2022 年大部分晶圓 處理設備支出將集中于代工板塊,支出超 440 億美元。存儲板塊預期 2022 年實現超過 380 億美元支出,DRAM 與 NAND 均實現大幅增長至 170 億美元、210 億美元規模,同比增長超 20%。受益無線通訊、電能與電動車下 遊應用推動,預期 2021 年全球功率及化合物半導體晶圓處理設備支出達 70 億美元,同比增長 20%,2022 年將 實現 85 億美元,2017 年至 2022 年年複合增長率 15%。
分地區看,中國大陸地區晶圓處理設備支出維持全球前三。本土芯片制造企業擴産趨勢下,預計 2021、2022 年中國大陸晶圓處理設備支出維持全球前三。根據 SEMI 預測,2022 年中國大陸晶圓處理設備市場規模將達到 170 億美元,僅次于韓國的 300 億美元與中國台灣的 260 億美元。
4.1.2 全球半導體設備龍頭企業業績持續上行,預期 2022 年延續增長
自 2020 年來,全球主要半導體設備供應商營收、淨利潤持續上行。以阿斯邁、東京電子、泛林半導體、科 天、迪恩士、愛得萬、太平洋科技、ACMR 八家公司爲例,受益下遊資本支出增長,全球主要半導體設備供應 商營收、淨利潤自 2020 起進入景氣階段。自 2020Q1 起,八家大型半導體設備企業合計營收、淨利潤連續七個 季度實現同比正增長。2021 前三季度八家大型半導體設備企業合計營收、淨利潤分別實現同比 37.9%、79.2% 增長,表明行業景氣度持續。
向 2022 年看,全球主要半導體設備供應商對未來增長仍有信心。短期來看,全球半導體設備龍頭整體預期 四季度營收同比實現增長,絕大多數預期可實現同比 20%以上高增長,代表公司對 2022 年的業績增長仍持樂觀 態度。長期來看,5G、AI、汽車和物聯網等廣泛應用領域長期增長趨勢+前沿節點資本密集度不斷上升,半導 體需求仍將長期增長,預期晶圓廠設備開支增長勢頭延續,爲設備提供長足發展機遇。
4.2 國內:芯片制造企業持續擴産,國産半導體設備替代加速推進
4.2.1 下遊高速擴産疊加國産化機遇,國産半導體設備迎來高速增長期
銷售規模維度,國産半導體設備銷售連年上升,2018 年以來進入加速成長階段。根據 CEPEA 統計數據, 自 2008 年以來,國産半導體設備銷售收入實現連續 13 年增長,2018 年至 2020 年進入加速上行,年化複合增長率高達 49.3%,持續保持在較高水平。2021 年上半年國産半導體設備銷售收入 59.0 億元,同比增長 123.7%, 預期全年國産半導體設備銷售同比增長超 50%。國家 02 專項長期支持下,本土裝備大類研發布局已經完成,細 分品種不斷豐富,預期逐漸通過用戶考核後伴隨市場機遇到來銷售實現大幅增長。
中國碳中和目標爲芯片廠商擴産再添動力,帶動半導體設備需求持續上升。根據 Goldman Sachs Global Investment Research 測算,預期中國碳中和投資將達 16 萬億美元,爲功率産品提供 9.3 萬億美元市場空間,應 用包括可再生能源、電力傳輸、電力存儲及交通與基礎建設。芯片需求進一步加大將爲芯片廠商擴産持續提供 動力,有望帶動半導體設備需求持續提升。
競爭格局維度,受益供應鏈自主可控國産半導體設備廠商將有更大發展機遇。根據中微公司以及芯謀研究 的數據,2020 年國內晶圓廠采購設備總額爲 154.1 億美元,其中國産設備的合計采購爲 9.9 億美元,對應國産 化率爲 7%。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集成電路分會統計,國內新建産線本土設備中標率爲 16.1%,預期很快超 過 20%,國産化替代浪潮下本土半導體設備廠商有較大空間,相較之前年份已有較大提升。
4.2.2 國內半導體設備企業營收利潤高增,在手訂單飽滿
就曆史業績而言,中國龍頭半導體設備企業營收、淨利潤同樣處于高速增長期。以北方華創、中微公司、 精測電子、至純科技、長川科技、華峰測控、芯源微、正帆科技八家公司爲例,在下遊芯片廠商擴産延續與國 産化機遇推動下,本土主要半導體設備企業營業收入、歸母淨利潤自 2020Q1 起同比持續增長。2020 一季度起, 八家大型半導體設備企業合計營收、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速連續 5 個季度上升。2021Q1 受行業季度間周期分布影 響環比增勢略停,同比較 2020Q1 疫情影響下低位實現增長高峰,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超五倍。2021 前三季度八家大型半導體設備企業合計營收同比增長維持 50%以上、歸母淨利潤維持 45%以上增長,國産設備企業增長 持續景氣且長期處于高速期。
就在手訂單而言,國內半導體設備主要廠商在手訂單飽滿,新簽訂單持續增長。參考國內半導體設備主要 廠商合同負債情況,自 2021 年同比實現高位加速增長,展現行業整體在手訂單飽滿,且環比持續上升表現新簽 訂單持續,短期業績有所保障。結合國內半導體設備主要廠商存貨情況看,自 2020 年起存貨持續上升且 2021 年加速增長,表明設備廠商訂單飽滿且行業預期樂觀。
5.通用自動化:助力雙碳背景下的産業升級進程
5.1 制造業短期承壓但向下壓力趨緩,中長期産業升級趨勢不變
5.1.1 制造業短期承壓但向下壓力趨緩
自 2020 年第 4 季度以來,供需錯配等原因導致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是制造業壓力的主要來源,但是我們 注意到兩點:一、雙碳工作的意見強調防範風險,處理好減汙降碳和能源安全、産業鏈供應鏈安全等的關系, 防止過度反應,確保安全降碳;二、近期大宗價格雖然依舊處于高位,但是邊際上來看,上漲趨勢已經放緩。
5.1.2 中長期産業升級趨勢不變,帶動通用自動化需求
制造業就業人數進入下降通道。我們使用城鎮非私營單位制造業從業人數代表國內制造業就業人數趨勢。 截止目前,我國制造業就業人數經曆了兩輪下行期,上一輪發生在 90 年代後期,當時主要是因爲國企改革和重組導致的 “下崗潮”,是政策和市場轉軌造成的特殊情況,不具備趨勢性;本輪城鎮非私營單位制造業就業人 數在 2013 年達到高點 5258 萬人後,開始呈現回落趨勢。從中日人口金字塔來看,中日人口年齡結構類似,日 本人口危機大致比中國早爆發 20 年左右,而日本制造業就業人數在 1999 年達到高點後的下行趨勢。結合中國 年輕人喜歡服務業多過制造業,中國制造業就業人員數將繼續處于下降通道。
與此同時,制造業就業人員的平均工資持續增長。2013-2020 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制造業就業人員的平均工 資 CAGR 達到 8.23%,造成人員成本不斷增加。綜合來看,就業人數的下降和工資的上行,會加速制造業升級, 拉動工業機器人、工業自動化、高端數控機床、激光加工設備等通用智能設備的需求。
中長期來看,産業結構優化、産業升級有望迎來加速。目前産業結構偏重、制造業産業層次整體偏低、産 品處于價值鏈中低端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難點之一。截止 2017 年,我國工業企業主營業務營業收入中, 輕、重工業各自占比分別約爲 29.89%、70.11%。碳達峰碳中和政策和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政策對地方政府責任的 不斷壓實,將倒逼各地政府嚴格控制增量、調整優化存量,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低碳交通運輸體 系、綠色制造體系,著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從而加速我國産業升級,促進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
5.2 工業機器人:整體需求降溫,成本上行壓制利潤率,關注輕量化國産化
5.2.1 全球工業機器人安裝和保有量處于上升通道,中國表現較好
全球工業機器人安裝量、保有量處于增長通道。2001-2020 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安裝量、保有量 CAGR 分別 達到 8.74%、7.55%,保持較快增長態勢。其中,2019 年受到下遊汽車和 3C 産業疲軟的影響,當年全球工業機 器人安裝量爲 37.32 萬台,同比減少 11.61%;2020 年,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全球工業機器人安裝量仍保持增長, 達到 38.35 萬台,同比增長 2.76%,主要由于中國市場表現良好;2020 年全球工業機器人保有量達到 301.49 萬 台,首次突破 300 萬台。
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有望實現強勁增長。長期來看,全球範圍內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進入人口紅利消失 的階段,自動化浪潮不可阻擋,以工業機器人爲核心的智能裝備長期前景可期。IFR 估算 2021 年全球工業機器 人安裝量將迎來強勁反彈,達到 43.50 萬台,同比增長約 13%,超過 2018 年的創紀錄水平。
分地區來看,亞洲地區尤其是中國成爲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長的重要引擎。從 2020 年的全球前十五個重 要地區的裝機量來看,以中、日、韓爲主的亞洲工業機器人市場占比過半。根據 IFR 的統計數據,2020 年中、日、韓、美、德等五個國家工業機器人銷量約占全球工業機器人總銷量的 75.79%,其中中國占全球總安裝量的 43.91%。
中國連續八年成爲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日本作爲首個在制造業大規模推廣工業機器人的國家,早年 牢牢占據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份額,2005 年以前占有近 1/3 的全球市場。中國作爲第三輪産業轉移的承 接經濟體,2012-2020 年工業機器人銷量 CAGR 爲 27.37%。2012-2017 年在政策大力扶持下,工業機器人發展 呈現百花齊放的模式特征,從集成到本體到零部件,多點開花、階梯追趕,中國在 2013 年超越日本成爲全球工 業機器人最大的消費市場,反映了全球制造業的産業轉移、中國制造業的擴張與升級、以及國內頂層規劃的遠 見。
對標發達國家,中國機器人密度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據 IFR 統計,2020 年我國制造業工業機器人密度爲 246 台/萬人,高于全球水平 126 台/萬人,但是低于主要發達國家水平,其中韓國工業機器人密度爲最高達 932 台/ 萬人,新加坡、日本、德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分別爲 605、390、371 台/萬人。
5.2.2 中國工業機器人需求短期降溫,成本上漲壓制利潤率
短期工業機器人板塊需求有所降溫,但長期發展趨勢無法阻擋。根據 MIR 睿工業公布的數據,2021 年前 三季度,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 19.43 萬台,同比增長 61.83%,整體增速較快主要由于:①2020 年上半年工 業機器人市場受疫情影響銷量較少,基數相對較低;②疫情堅定了國內制造業“機器替人”的決心,疊加招工 難、招工貴情況持續,促進企業自動化投資加速落地;③電子、新能源等下遊行業需求仍然旺盛,推動工業機 器人銷量快速增長。
分下遊行業來看,各行業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速環比下降明顯。根據 MIR 睿工業,2021 年第 3 季度,各行 業的工業機器人增速均有所放緩:光伏、锂電池、半導體等行業工業機器人銷量仍保持 50%以上增速,同比分 別增長 82.00%、75.80%、66.18%,增速環比下降相對較小;家用電器、金屬制品、電子等行業的工業機器人銷 量則明顯放緩,2021Q3 同比分別增長 9.99%、11.44%、15.00%,增速環比分別下降 66.92、100.40、65.43 個 pct。(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工業機器人企業利潤率受成本影響有所下滑。我們選取以下工業機器人本體、核心零部件、系統集成廠商 作爲整體,對工業機器人板塊上市公司盈利能力進行分析:包括拓斯達、新時達、埃斯頓、埃夫特、綠的諧波、 瑞松科技、江蘇北人、機器人、哈工智能、雙環傳動(備注:彙川技術雖然前三季度工業機器人銷量已經達到 月 8000 台,但是因其前三季度總收入規模超過 130 億元,來自機器人板塊的收入貢獻不足 3%,因此暫不納入 工業機器人板塊分析)。
5.2.3 關注工業機器人輕量化、國産化機會
分品類來看,協作機器人表現相對優異,輕量化趨勢明顯。2017-2020 年,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中,協作機 器人、SCARA 機器人、Delta 並聯機器人、小六軸多關節機器人、大六軸多關節機器人複合增速分別爲 27.59%、 14.85%、10.24%、7.24%、-5.88%,承載力相對較小的協作機器人和 SCARA 機器人增速明顯領先。此外,協作 機器人 2021 年 Q1-Q3 銷量同比增速分別爲 211.13%、180.62%、66.88%,明顯領先于其他品類,主要由于:① 協作機器人正在非工業領域加速拓展,並開始批量出貨;②協作機器人單台價值較低,且價格下降明顯,用戶 導入門檻較低;③下遊市場教育程度強化,客戶認可度提高。
2021H1 內資品牌出貨量占比創曆史新高,工業機器人國産化勢不可擋。國內多關節機器人市場存在三類競 爭者:第一類,“四大家族”,産品技術、性能優勢明顯,市占率爲 50%-60%,其産品多應用于汽車、3C 行業等 高端應用領域。第二類,川崎、那智不二越、電裝等外資二線品牌,産品性能、價格介于四大家族和國産品牌 之間,市占率約爲 20%。第三類,國産品牌,市占率普遍較小,但近年來明顯提升。
國內工業機器人産量的增長帶動工業機器人控制器需求量的增長。工業機器人控制器是機器人控制系統的 核心大腦,更是決定機器人功能和性能的主要因素,其主要任務是控制工業機器人在工作空間中的運動位置、 姿態和軌迹、操作順序及動作的時間等。控制器主要包括硬件和軟件兩部分:硬件部分是工業控制板卡,包括 主控單元和部分信號處理電路;軟件部分主要是控制算法、二次擴展開發等。一般來講,每台多軸機器人由一 套控制系統控制,也意味著控制器性能要求越高。
目前,主流機器人廠商的控制器均在通用的多軸運動控制器平台基礎上進行自主研發而來,各品牌機器人 基本上都匹配有自己的控制系統。因此控制器的市場份額基本和機器人保持一致。國産品牌埃斯頓等企業在硬 件部分已經基本可以滿足需求,只是在軟件部分的控制算法、二次開發方面等與國外品牌仍有一定差距。
減速器是技術壁壘最高的工業機器人關鍵零部件,按結構不同可以分爲五類諧波齒輪減速器、擺線針輪行 星減速器、RV 減速器、精密行星減速器和濾波齒輪減速器。在精度、扭矩、剛度、傳送效率等衡量減速器的各 個性能指標上,它們各有不同。其中,RV 減速器和諧波減速器是工業機器人最主流的精密減速器,諧波傳動減 速器主要安裝在小臂、腕部或手部等輕負載位置,而 RV 減速器主要安裝在機座、大臂、肩膀等重負載位置。
5.3 工控:短期增速有所放緩,長期成長和國産化趨勢不改
5.3.1 整體:市場規模增速有所放緩
中國工業自動化整體市場規模處于上升通道,2021 Q3 邊際增速有所放緩。根據 MIR 睿工業的研究,伴隨 著我國制造業産業升級和招工難、招工貴的情況持續,自動化設備替代人工的需求將繼續增長,2016-2020 年, 我國工業自動化整體市場規模由 2055 億元增長至 2502 億元,除 2019 年由于中美貿易摩擦和“實體清單”等因 素影響略有下降-0.72%以外,其余年份基本保持穩定增長,處于上升通道。
OEM 型工業自動化近期表現相對較好。工業自動化根據下遊行業可分爲 OEM 型和項目型。OEM 型市場 是批量化供應,主要針對設備制造,在工業自動化整體市場規模中占比接近 40%,代表性下遊行業包括行業如 機床、3C 電子、電梯、紡織等;項目型市場是指工程整體自動化系統的設計和實施,在工業自動化整體市場規 模中占比接近 60%,代表性下遊行業包括市政及公共設施、化工、電力、石化。2021 年前三季度,不同類型的 工業自動化市場規模增速均呈下滑態勢,具體來看,OEM 型和項目型工業自動化市場規模 2021Q3 增速分別爲21.18%、1.50%,較 Q1 分別減少 32.19、32.49 個 pct;
展望未來,在嚴格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背景下,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耗能流程行業有望采取更具 有實質性措施加碼節能降耗的投資與改造,推進工業低碳化、循環化和集約化,提高制造業資源利用效率,帶 來廣闊的工業自動化市場空間:①國家將積極推行強化産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 環的綠色制造體系;②工業過程溫室氣體排放將面臨嚴格考核,高耗能工業企業需要通過原料替代、改善生産 工藝、改進設備使用等措施減少工業過程溫室氣體排放;③重點節能低碳技術將享受更多政策紅利,先進適用 的節能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將逐步推廣;④落後産能、過剩産能將逐步被替換和淘汰,産業集約化經營帶 來工業自動化行業更高的技術要求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5.3.2 變頻器:市場規模增速下降明顯,國産化穩步推進
國內變頻器市場整體保持穩定增長,低壓變頻器增速相對較快。2008-2020 年,我國變頻器行業市場規模 由 170.0 億元增長至 301.4 億元,CAGR 爲 4.89%,保持穩定增長。低壓變頻器市場規模由 212.74 億元增長至 254.83 億元,CAGR 爲 6.41%,近年來在整體變頻器市場規 模中占比約爲 85%。
中高壓變頻器市場規模由 49.1 億元下降至 46.6 億元,主要由于 2012-2016 傳統重工業行業産業結構進 入調整期,中高壓變頻器市場在這一時期低位運行,市場規模有所萎縮。2017 年以後重回增長態勢, 主要由于中國産業升級持續推進,傳統産業投資結構不斷優化,主流市場改造項目增多,帶來生産工 藝和節能改造需求。近年來,中高壓變頻器在整體市場規模中占比約爲 15%。
2021Q1-3 低壓變頻器市場規模同比增速下降明顯。2021 年,Q1 低壓變頻器由于基數較低且下遊需求整體 較爲景氣,呈現較快增速;Q2、Q3 由于印刷、工程機械、汽車、電力等行業需求減緩,國內低壓變頻器市場 規模邊際增速下降明顯。
低壓變頻器市場中,內資品牌占有率不斷提升,彙川技術是其中代表。在國內低壓變頻器市場中,ABB、 西門子、施耐德、安川等國際龍頭企業憑借品牌和技術優勢占據主要市場份額,但是內資品牌通過技術追趕和 價格優勢市場份額不斷提升,由 2008 年的 1894%提升至 2020 年的 45.55%,增長了 26.61 個 pct,且近年來維持 增長態勢。以內資品牌的領頭羊彙川爲例,2008 -2020 年,彙川技術在低壓變頻器市場的占有率由 1.8%增長至 12.09%,提高了 10.29 個 pct。
中高壓變頻器領域中,內資廠商已經排名靠前。與低壓變頻器相比,中高壓變頻器結構更爲複雜、非標定 制水平要求較高。因此,盡管西門子、ABB、東芝三菱等外資品牌依靠長時間深耕和先進技術仍占據一定市場 份額,但是等內資廠商憑借更快的響應速度和定制化水平,市場占有率較已經接近 70%。2020 年,合康新能、 彙川技術、智光電氣、榮信彙科電氣和市場份額分別爲 11.37%、9.31%、6.16%和 6.07%,排名分別爲第一、第 四、第七和第八。
5.3.3 伺服系統:需求仍然良好但邊際增速放緩,國內多家企業崛起
2020 年伺服系統市場規模恢複增長,2021Q3 通用伺服系統依然景氣,但是增速略有放緩。從市場整體規 模來看,受下遊需求影響,國內伺服系統市場規模在經曆 2015-2017 年 CAGR 爲 21.95%的高增長後,2017-2019 年回落至-0.69%。
具體來看,2015 年由于下遊市場去産能、産業結構調整的影響,伺服系統市場規模有所萎縮; 2016-2017 年 3C 等新興制造業快速發展,伺服市場規模由 135.43 億元提升至 174.56 億元;2018 年機床、電子 等行業增速放緩,伺服系統市場整體保持穩定;2019 年受貿易摩擦影響,伺服系統市場規模同比下滑 5.80%。 2020 年,疫情造成國外制造業低迷,國內則在一季度疫情後承接全球生産需求,制造業進入景氣狀態,而伺服 系統市場規模受宏觀經濟影響較爲明顯,2020 年市場規模達到 201.68 億元,同比增長 17.16%。從市場結構來 看,我國伺服市場中,通用伺服市場規模占比約爲 80%,專用伺服市場規模約爲 20%,近年來基本保持穩定。
從通用伺服市場的競爭格局來看,彙川爲代表的國産廠商逐步趕上。市場競爭格局方面,外資品牌廠商憑 借品牌與技術優勢依然占據了我國 60%-70%的市場份額,並且占據了主要的中高端市場(高速、高精度定位、 精密加工等應用場合),但國産品牌份額在不斷提升。以彙川技術爲例,作爲伺服系統國産化的代表,彙川技術 市占率自 2008 年來大幅提升:2008 年,該公司在國內通用伺服系統的市場份額僅有 0.1%;2020 年,彙川技術 在通用伺服市場的占有率達到 11.07%,較 2008 年提高了 11.06 個 pct;2021 年前三季度,彙川技術市場在通用 伺服市場的占有率進一步提升至 16.98%。
5.3.4 控制&顯示:各品類國産化持續推進
2020 年,我國 PLC 産品市場規模穩步增長,小型 PLC 占比約 50%。PLC 是一種以微處理器爲基礎,集合 了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和通訊技術的數字運算操作電子系統,能夠實現工業自動化控制中的邏輯控制、 過程控制、順序控制、數據處理、通信聯網等功能。2006-2020 年,中國 PLC 市場規模由 44.3 億元增長至 130.0 億元,CAGR 達到 7.99%,其中小型 PLC 占比穩定在 50%左右。
內資廠商在中小型 PLC 市場中的份額明顯增長,而中大型 PLC 國産化進展較慢。根據 MIR 睿工業披露的 數據,2020 年小型 PLC 市場中,西門子、三菱、台達仍然占據前三的份額,分別爲 37.12%、13.09%、9.68%, 較 2019 年下降了 0.98、1.52、0.43%個 pct。內資廠商中,信捷電氣、彙川技術 2020 年市場份額分別爲 7.73%、 5.33%,較 2019 年分別增長了 2.05、2.32 個 pct。而中大型 PLC 市場中,主要由外資廠商占據主要市場份額, 2020 年國産化率提升幅度較小。
HMI 市場規模增長,國産廠商市場份額提升。HMI 是連接可編程序控制器、變頻器、直流調速器、儀表等 工業控制設備,利用顯示屏顯示,通過輸入單元(如觸摸屏、鍵盤、鼠標等)寫入工作參數或輸入操作命令, 實現人與機器信息交互的數字設備。2017-2020 年,中國 HMI 市場規模由 33.15 億元增長至 40.70 億元,CAGR 爲 7.08%。從市場競爭格局來看,國産 HMI 品牌市場占有率呈增長態勢,2020 年威綸通、昆侖通態、信捷電氣 市占率分別爲 17.67%、11.97%、4.67%,較 2017 年增長了 1.71、1.65、1.32 個 pct。
5.4 機床行業:行業挑戰期考驗民營機床廠自身實力,火煉真金方顯投資價值
5.4.1 月度數據同比放緩,訂單交付期業績有保證
制造業投資存在較爲明顯的庫存周期,回顧 2020 年之前的幾輪庫存周期,一輪完整的庫存周期通常在 40 個月左右,從周期高點到周期低點的時間通常在 12-20 個月左右。本輪庫存周期向上始自疫情後 2020 年 4 月份, 高點出現在今年 6 月份,持續時間達 14 個月,判斷當下已處于向上周期的後段。但本次庫存周期受海外疫情的 擾動,呈現出爆發性強、持續性久、需求以高端機型爲主的特征,超出了常規分析範式,持續性可能略好于以 往幾輪庫存周期。
展望四季度及明年,制造業固定資産投資落累計同比仍有望保持正增長,但會受到擾動因素影響,機床行 業整體謹慎樂觀。2020 年下半年以來,原材料價格一路上漲,全球芯片因爲産能受天災人禍影響、需求受應用 領域更多影響出現短缺且價格暴漲,導致制造業成本普遍上行,且部分高端制造企業交付出現延期,反過來影 響制造業固定資産投資增速近期出現回落。短期來看,制造業固定資産投資增速邊際有所回落。
機床産量累計同比高增,單月增長放緩。2021 年前三季度,受益于國內制造業投資高景氣,機床銷售火爆。 2021 年前 9 個月中國金屬切削機床累計産量爲 50.1 萬台,同比+38.40%;其中 9 月單月中國金屬切削機床當月 産量爲 4.8 萬台,當月同比+2.1%。2021 年前 9 個月中國金屬成形機床累計産量爲 15.7 萬台,同比+6.8%;其中 9 月當月中國金屬成形機床當月産量爲 1.9 萬台,當月同比+0.0%。
5.4.2 政策預期疊加格局優化帶來投資價值
2021 年 8 月 19 日,國資委召開擴大會議,會議上強調:要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動中央企 業主動融入國家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創新體系,針對工業母機、高端芯片、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加 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國資委會議中將工業母機位于首位,排序在高端芯片、新材料、新能源汽車之前,體現 出其重要地位。
民營機床企業憑借對市場的敏銳度,持續加大研發投入,企業實力持續上升。隨著十八羅漢的落幕,國有 機床企業在國內機床市場中的份額不斷降低,選取國內 3 家上市的國營金屬切削機床企業的機床相關業務營業 收入與金屬切削機床整體消費量對比可以發現,2014 年以後,3 家國有機床企業的機床相關業務收入占比由 2015 年的 6.86%降低至 2020 年的 4.36%,降低了 2.5pct。主要民營上市機床企業金切機床類業務收入占金切機床消 費額比重也呈上升態勢,由 2016 年的 3.50%提升至 2020 年的 6.93%。在本輪制造業投資長景氣周期 中,民營企業有望承擔提高國産數控機床在中高端領域的份額的重任,逐步實現進口替代。
綜合來看,本輪制造業投資有別于以往,大型企業是主角,高技術是核心,反映了制造業競爭格局持續優 化,産業持續升級。能夠生産更高性能、更精密部件的高端機床廠商在本輪制造業投資中將更加明顯受益。金 屬切削機床的數控化率呈現不斷增長的態勢。我國金屬切削機床的數控化率呈現不斷增長的態勢,2019 年下半 年來,金屬切削機床數控化率呈現加速提升態勢,由 2019 年底的 38.8%迅速增長至 2021 年 8 月底的 47.25%。 2020 年,由于金屬切削機床整體收入規模和産量雙雙上漲且産量增速更快的情況下,金屬切削機床均價達到 24.36 萬元/台,較 2019 年略有下降但是整體上不改波動上升趨勢。
5.5 激光行業:國産化率迅速提升,關注激光新應用
5.5.1 價格戰助力市場出清,盈利能力備受考驗
2021 年初至今,據我們産業鏈跟蹤,光纖激光器價格持續下降,各功率段綜合價格降幅達 50%。其中高功 率光纖激光器降價幅度大于中低功率光纖激光器。上半年的降價主要由銳科主動發起,創鑫激光保持跟隨,二 線激光器廠商有掉隊的迹象,光纖激光器環節競爭格局優化在即。
在追趕國際龍頭的過程中,國産激光器廠商經曆了價格戰的陣痛,光纖激光器的最新價格僅爲 2018 年初的 5%,包括銳科在內的國內激光器廠商毛利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大幅下滑。在 2020 年疫情後供不應求的背景下, 價格戰有所趨緩,銳科毛利率在 2021Q1 一度大幅修複,但今年二季度以來,伴隨著原材料漲價、雙控政策導 致的下遊需求放緩,疊加銳科産能釋放,價格戰有重燃的迹象。光纖激光器龍頭銳科激光毛利率開始逐季下行。
5.5.2 激光行業市場規模穩定增長,國産化率迅速提升
2020 年中國激光設備市場銷售總收入 692 億元,同比增長 5.2%, 2015~2020 年 CAGR 達 15%。其中工業激光設備 2020 年實現銷售收入 432.1 億元,同比增長 11.8%。 2020 年,中國光纖激光器市場銷售總額超過 94.2 億元,同比增長 14%,2015~2020 年 CAGR 達 18.3%。考 慮到價格大幅下降,若以銷量計,過去三年複合增速接近 40%。
其中,國産光纖激光器市占率三年間由不足 40%提升至接近 60%。2017~2020 年三年間,IPG 市占率由 2017 年的53%大幅下滑19 pct至34.6%,銳科市占率翻倍至24.4%,第三名創鑫激光市占率同樣大幅提高6 pct至16.6%, 市占率在 2%以上的還有傑普特、飛博激光、GW 光惠激光等。國産光纖激光器在銳科激光帶領下,打破了技術 壟斷,發揮中國制造業優勢,迅速降低成本,從而實現了對進口光纖激光器的替代,從技術和市場兩方面擺脫 了進口依賴。
6.檢測服務:雙碳目標下,第三方檢測機構大有可爲
6.1 雙碳目標亟待標准升級,碳中和帶來全新市場
實現碳中和離不開第三方機構的參與。中國“30·60”碳中和目標的提出,勢必將促進衆多行業制定低碳 産品和服務的政策,加大了對低碳、綠色技術和服務的需求。第三方在碳交易市場中提供技術支持,其中,碳 排放報告、碳交易計算,企業監督服務等環節蘊藏著巨大的市場空間。碳中和對第三方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數據 規範和市場機遇,企業規範化要求的調整將帶動整個産業鏈,目前國家已下放碳排放權第三方資質,檢測行業 爲了達到減排目標正在不斷引進新技術、新設備和新管理模式,未來有望延伸出全新業務。(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2021 年 6 月,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中國標准化研究院、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中心共同發布《計量、標 准、認可攜手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共同宣言》。其中,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將進一步發揮計量技術引領作用, 通過攻克碳計量技術難關,實現各領域碳減排、碳中和關鍵量值可測、可溯源,爲綠色低碳和能源轉型等科學 研究、技術創新和成果應用提供計量基礎支撐,爲碳核算、碳交易數據准確可信提供計量保證,助力實現“碳 達峰、碳中和”目標。
中國標准化研究院將全力支撐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標准體系構建,積極推動相關標 准研制實施,加強國際合作,主動參與國際規則標准制定,爲標准化促進資源高效利用、節能降碳減排,引領 綠色消費、低碳生活貢獻力量。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將進一步發揮傳遞質量信任作用,加強碳核查認 證認可關鍵技術攻關,提升檢驗檢測、校准、認證、審定核查在綠色低碳、節能減排、能源管理等領域的技術 支撐作用,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認可力量。
目前檢測機構中,碳中和相關檢測業務布局較早的機構主要是華測檢測和國檢集團,譜尼測試、廣電計量 也在迅速推出相關計量、檢測、認證服務。
6.2 市場開放與標准升級推動行業長期成長
從整體指標來看,我國檢測服務行業快速壯大。2020 年,我國檢測服務行業收入爲 3585.92 億元,同比增 長 11.2%,增速同比放緩主要是受疫情影響;檢測機構數量爲 48919 家,同比增長 11.1%;從業人員數量爲 141.2 萬人,同比增長 9.9%,設備保有量爲 808 萬台,同比增長 13.7%。
市場端,我國各類産品標准體系不斷完善,推動檢測需求增長與難度升級。隨著人民對産品質量的要求的 提升以及産業標准的升級,我國的産品標准體系在廣度和深度上快速發展。在廣度上,項目不斷豐富,2000-2009 年中國國家標准有 7794 類,2010-2019 年我國標准有 13023 類,數量上大幅提高。在深度上,各項檢測標准不 斷升級,對于檢測指標要求更加嚴格。隨著中國檢測標准與國際標准的接軌,標准將逐步提升,提高對檢測技 術的要求。
政策端,我國檢測服務市場不斷開放,推動行業發展。在放管服的大背景下,2014 年國務院提出有序開放 檢驗檢測認證市場,打破部門壟斷和行業壁壘,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開展檢驗檢測認證業務。2017 年國務院首 次將檢驗檢測服務業列入我國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行業。近年來,行業受到的重視與支持力度空前,我國第 三方民營檢測服務行業迎來了黃金發展時期。
6.3 頭部企業成長速度更快,強者恒強
從收入規模來看,頭部企業成長速度更快。近年來,規模以上的檢驗檢測機構逐年增加,2020 年全國規模 以上(年收入 1000 萬元以上)檢驗檢測機構數量 6414 家,營業收入達到 2774.13 億元,規模以上檢驗檢測機 構數量僅占全行業的 13.1%,但營業收入占比達到 77.4%。相較 2013 年規模以上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占全行業的 11%,營業收入占比 69.8%而言,集約化發展取得一定的成效。
行業集約化趨勢明顯,頭部企業強者恒強。大型檢測公司在設備、人員、研發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的方 面具有較強優勢。首先,對于檢測服務企業來說,實驗室投入初期,資産投入、資質獲取、人員培訓需要剛性 投入,而此時業務量不足使得新建實驗室往往會處于虧損狀態。其次,檢測機構的檢測報告具有社會公信力, 其檢測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是客戶長期考慮因素,軟硬件差距使得小型檢測機構檢測報告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不能 得到保證,同時小型檢測機構不斷出現的信用問題使得其競爭力逐漸下降。最後,檢測指標的提升加大了檢測 難度,團體標准和企業標准的增加,對檢測機構的定制化能力要求提升。
因此,我們認爲大型檢測機構優勢十分明顯,隨著行業整合不斷推進,大型企業有望充分收益:①檢測指 標的提升加大了檢測難度;②隨著團體標准和企業標准的豐富,標准的多樣性增加,對檢測機構的定制化能力 要求提升;③檢測機構的檢測報告具有社會公信力,其檢測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是客戶長期考慮因素,軟硬件差 距使得小型檢測機構檢測報告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不能得到保證,同時小型檢測機構不斷出現的信用問題使得其 競爭力逐漸下降。
7.通用基礎件:“專精特新”排頭兵,頭部集中格局向好
7.1 通用基礎件爲“專精特新”排頭兵
通用基礎件主要包括鋼鐵鑄件、鍛件等初級産品;以及軸承、齒輪、緊固件、密封件等基礎零部件。通用 基礎件廣泛服務于航空航天、交通運輸、石油化工、輕工紡織等行業。2021 年 Q1~Q3,國內機械基礎件行業累 計實現收入同比增速 21.16%,利潤總額同比增速 19.12%,增幅較 2021 年年初有所收窄。
“大行業小公司”,“專精特新”排頭兵。通用基礎件爲制造業基礎工業,國內目前處于“大而不強”的發 展階段,除個別細分行業外,整體呈現較爲分散的行業格局。2021 年 6 月,工信部聯合六部門發布《加快培育 發展制造業優質企業的指導意見》,提出健全梯度培育工作機制,引導“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成長爲國內市場領 先的“小巨人”企業,聚焦重點行業和領域引導“小巨人”等各類企業成長爲國際市場領先的單項冠軍企業, 引導大企業集團發展成爲具有生態主導力、國際競爭力的領航企業。力爭到 2025 年,梯度培育格局基本成型, 發展形成萬家“小巨人”企業、千家單項冠軍企業和一大批領航企業。
7.2 傳動件:千億市場待開拓,尋找其中阿爾法屬性標的
減速機在原動機與工作機或者執行機構之間起到匹配轉速與傳遞轉矩的作用,用于降低轉速、增加扭矩。 減速機下遊包括環保、建築、電力、化工、食品、物流、塑料、橡膠、礦山、冶金、石油、水泥、船舶、水利、 紡織、印染、飼料、制藥等。其中,通用減速機市場分散,産品多爲中小型,具有模塊化特征;專用減速機一 般在某一類應用場景專屬使用,以非標産品爲多,産品相較于通用類更爲大型化;精密減速機回程間隙小、精 度高、穩定性高。傳動件行業景氣度與工業企業利潤具有較高相關性。
千億市場潛力大,頭部公司加速成長。國內減速機行業整體空間預計在 1,300 億元左右,2020 年行業累計 銷量達到 916.68 萬台,同比增長 7.63%。2021 年前三季度,國內減速機行業累計銷量 893.36 萬台,同比增長 27.26%。國內減速機行業格局較爲分散,頭部企業有望在未來 3~5 年間實現行業格局的重塑。
8.節能降碳設備:高耗能行業節能勢在必行,或迎來發展大潮
8.1 高耗能行業節能降碳爲重點,政策規劃清晰
8.1.1 節能優先爲政策大方針,高耗能行業節能降碳成爲重點
我國産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從能源利用角度來看,我國非化石能源比重爲 15.9%,煤炭消費比重 爲 56.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30 個百分點。我國單位 GDP 能耗遠高于發達國家。2020 年我國單位 GDP 能源 消耗 410 克標煤/美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7 倍,是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 2.9 倍。
碳達峰碳中過程中,“節能優先”爲指導原則。《關于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的意見》指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範風險” 原則。節約優先是指把節約能源資源放在首位,實行全面節約戰略,持續降低單位産出能源資源消耗和碳排放, 提高投入産出效率,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從源頭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閥門。
8.1.2 政策指引性強,高耗能行業節能降碳有迹可循
政策對于高耗能行業明確制定節能目標:2021 年 11 月 15 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 5 部門印發關于發布《高耗 能行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 年版)》的通知,通知列明了 5 大類、10 中類 20 小類高耗能行 業重點領域能效基准和標准水平,旨在有序做好高耗能行業節能降碳技術改造。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包括原油 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煉焦、煤制液體燃料生産、無機堿制造、磷肥制造,水泥制造、平板玻璃制造、建築陶 瓷制品制造、衛生陶瓷制品制造、煉鐵、煉鋼、鐵合金冶煉、銅冶煉、鉛鋅冶煉等 20 個行業小類
對擬建、在建項目:應對照能效標杆水平建設實施,推動能效水平應提盡提,力爭全面達到標杆水平。對 能效低于本行業基准水平的存量項目,合理設置政策實施過渡期,引導企業有序開展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提高 生産運行能效,堅決依法依規淘汰落後産能、落後工藝、落後産品。加強綠色低碳工藝技術裝備推廣應用,促 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對存量項目:對需開展技術改造的項目,各地要明確改造升級和淘汰時限(一般不超過 3 年)以及年度改 造淘汰計劃,在規定時限內將能效改造升級到基准水平以上,力爭達到能效標杆水平;對于不能按期改造完畢 的項目進行淘汰。堅決遏制高耗能項目不合理用能,對于能效低于行業基准水平且未能按期改造升級的項目, 限制用能。
8.2 節能降碳賽道投資機會展望
8.2.1 關注國家重點推薦的節能降碳裝備以及技術
我國工業節能降碳四大方向仍是投資主線。目前從具體措施來看,我國工業節能降碳主要通過傳統工業領 域系統改造、高耗能通用設備改造、余熱余壓高效回收利用、碳封存與捕捉等措施來實現節能降碳。
重點關注國家重點推薦的節能裝備以及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連續 5 年遴選發布工業節能技術裝備、“能效 之星”産品等推薦目錄,積極推廣應用先進節能技術、裝備和産品,加快節能提效步伐,取得了積極成效。《目 錄》遴選 223 項節能技術,主要應用于鋼鐵、石化、化工、有色金屬、建材、機械、電子等行業。另外,工業 和信息化部發布《目錄》技術應用指南與典型案例,加強供需對接,擴大推廣範圍。調研顯示,發布的 223 項 節能技術,推廣率低于 5%的由 144 項減少至 23 項,推廣率在 5%-10%的由 51 項提高至 57 項,推廣率在 10%-20% 的由 28 項提高至 76 項,推廣率大于 20%的達到 67 項。鋼鐵行業高爐鼓風能量回收技術推廣比例由不足 10% 提升至 30%,可實現年節能量 150 萬噸標准煤。(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8.2.2 煤電改造升級拉開序幕
8.2.2.1 我國政策支持煤電機組改造升級
目前我國發電和供熱行業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國排放量的比重超過 40%,推進煤電機組節能降耗以及靈活 性改造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對實現電力行業碳排放達峰,乃至全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 意義。根據 2021 年 11 月 3 日的《全國煤電機組改造升級實施方案》,我國煤電改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①節煤降耗改造:對供電煤耗在 300 克標准煤/千瓦時以上的煤電機組,應加快創造條件實施節能改造,對 無法改造的機組逐步淘汰關停,並視情況將具備條件的轉爲應急備用電源。“十四五”期間改造規模不低于 3.5 億千瓦。
②供熱改造:鼓勵現有燃煤發電機組替代供熱,積極關停采暖和工業供汽小鍋爐,對具備供熱條件的純凝 機組開展供熱改造,在落實熱負荷需求的前提下,“十四五”期間改造規模力爭達到 5000 萬千瓦。
③靈活性改造:存量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應改盡改,“十四五”期間完成 2 億千瓦,增加系統調節能力 3000—4000 萬千瓦,促進清潔能源消納。“十四五”期間,實現煤電機組靈活制造規模 1.5 億千瓦。
8.2.2.2 煤電靈活性改造百億市場空間打開
煤電系統調峰問題、平衡調節能力提升問題將貫穿“十四五”期間。我國電源結構以煤電爲主,占全國電 源裝機比重達到 67%,但調峰能力普遍只有 50%左右。其中,“三北”地區供熱機組占有很大比重,10 個省區 超過 40%,供熱期調峰能力僅爲 20%左右。“十四五”期間,我國新能源發展仍然維持高速,年均增長規模可能 超過 1.2 萬 kW。新能源消納壓力仍然明顯,一些研究表明,到 2030 年,我國火電的最小出力均值應從目前的 60%降低至 30%左右。
煤電靈活性改造將帶來上百億的設備市場空間。 我國完成多個煤電靈活性改造試點。截至 2019 年,我國已完成火電靈活性改造容量約 0.5775 億 kW,全國 火電裝機容量約 12.45 億 kw。火電靈活性改造的深度和廣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8.2.3 碳捕捉作爲重要降碳工具,迎來發展大潮
實現降低碳排放主要有兩個路徑:一是使用清潔能源並節能降碳;二是進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簡稱 CCUS,即將 CO2 從工業過程、能源利用或大氣中分離出來,直接加以利用或注入地層以實現 CO2 永久減排的 過程)。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①化石能源在中國能源消費中比重仍高,CCUS 是化石能源低碳利用的唯一技術選擇;②爲保持電力系統安全穩定,火電加裝 CCUS 是具有競爭力的重要技術 手段;③鋼鐵、水泥等行業未來仍將難以減排,CCUS 是爲數不多的可行技術方案。
我國已開展多個 CCUS 示範項目。例如,國家能源集團鄂爾多斯 CCS 示範項目已成功開展了 10 萬噸/年規 模的 CCS 全流程示範。中石油吉林油田 EOR 項目(EOR 是 Enhanced Oil Recovery 的縮寫,即強化采油)是全 球正在運行的 21 個大型 CCUS 項目之一,是亞洲最大的 EOR 項目,累計注入 CO2 超過 200 萬噸。國家能源集 團國華錦界電廠 15 萬噸/年燃燒後 CO2 捕集與封存全流程示範項目在 2021 年 6 月正式投産,目前是中國最大的 燃煤電廠 CCUS 示範項目。2021 年 7 月,中石化正式啓動建設我國首個百萬噸級 CCUS 項目(齊魯石化-勝利 油田 CCUS 項目)。
9.工程機械:國內關注結構性機會,海外持續高增長
9.1 回顧年內挖機銷量:國內前高後低,海外持續放量
2021 年 10 月挖機行業銷量爲 18964 台,同比下滑 30.61%。其中,國內銷量爲 12608 台,同比下滑 47.23%; 出口銷量爲 6356 台,同比增長 84.82% 我們預計 2021 年全年挖機銷量約爲 32 萬台左右,同比下滑 2%左右。其中,國內銷量約爲 25.2 萬台左右, 同比下滑 14%左右;出口銷量 6.7 萬台左右,同比增長 92%左右。
回顧年內國內挖機銷量,明顯呈現出前高後低的特點,我們複盤如下:
自 2020 年下半年開始,在後疫情經濟刺激政策下,基建和房地産一路走高。社會工程量迅速增加,與存量 工程機械之間的缺口加大,拉動工程機械新增銷量一路向上,直至 2021 年 3 月,挖機單月銷量達到 7.9 萬台, 同比增長 59.96%。
隨後,一系列房地産調控政策,抑制了房地産工程量。2021 年 3 月 5 日,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指出, 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3 月 26 日,銀保監、住建部、央行聯合印發《關于防止經營用途 貸款違規流入房地産領域的通知》,全面收緊經營貸監管,強化貸前、貸中貸後、銀行內部、中介機構等多領域 管理,嚴防經營用途貸款違規流入房地産領域。6 月 10 日,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發言警告“押注房價永遠不會 下跌的人最終會付出沉重代價”。
受到材料漲價和資金面緊缺的影響,基建工程量也下降。一方面,2021 年 5 月,螺紋鋼價格上漲至 6345 元/噸,漲幅達到 46%。伴隨著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施工企業成本過高,部分項目開始受到延遲或者抑制。另一 方面,專項債下放不及預期,基建工程資金面偏緊。2021 年 1-5 月地方政府專項債共發行 5840 億元,同比下降 72.9%。另外,2021 年我國雨季較多,尤其在河南等區域,影響了項目的正常開工。而且國內反複的疫情也對 部分工程項目造成了影響。
在房地産和基建工程量同步向下的趨勢下,工程機械國內銷量出現負增長。自 2021 年 5 月起,國內挖機新 增銷量開始下滑。而市場寄予希望的專項債釋放,一方面釋放節奏頻頻低于預期,另一方面資金傳導到工程端 也需要一定時間,因此基建端也並未有明顯的改善。2021 年下半年,國內工程機械市場並未看到明顯的回暖和 翹尾效應。
9.2 展望明年:尋找結構性機會,偏基建、重出口、關注企業長期競爭力
①重視基建逆周期調節帶來的相關機會
首先,2021 年整體釋放的地方政府專項債規模較高,但是主要集中于下半年釋放,未明顯拉動年內基建工 程。我們認爲,隨著專項債資金傳遞到工程端,2022 年基建有望迎來一波複蘇。其次,在節能、環保壓力下, 經濟下行壓力加大,2022 年或進一步加強逆周期經濟調節政策,利好基建發展。從工程機械銷量來看,2021 年 上半年基數較高,2022 年上半年數據大概率負增長,但是在基建的拉動下,下半年或有望迎來同比的拐點。
②重視工程機械出口市場
2021 年將是海外工程機械新一輪複蘇起點。以美國爲例,其國內工程機械需求增速和 GDP 增速走勢基本 同步。1982 年以來,美國經曆了四輪 GDP 周期:1982-1991 年、1991-2001 年、2001-2009 年、2009-2020 年, 前三輪分別持續了 9 年、10 年、8 年、11 年。2021 年美國 GDP 將確定性複蘇,美國工程機械需求將同步于 GDP 增長,且增速彈性更大,開啓上行周期。
③關注企業長期競爭力的提升
國內工程機械龍頭轉型升級,競爭力顯著增強。據全球工程機械 50 強峰會組委會 2021 年最新發布榜單, 徐工、三一、中聯在全球工程機械企業中已分別位列三、四、五名,其産品質量已與國外巨頭無異,産品性比 價和服務優勢明顯。此外,國內龍頭企業正通過電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等方面變革進一步增強競爭力,憑借 日益完善的海外渠道布局突破全球市場,未來問鼎全球可期。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
精選報告來源:【未來智庫】。未來智庫 – 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