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嶺如屏耀明珠,一江帶水安北郛。
南北船舶舊航道,來往車輿新要樞。
征舸高舉雲天遠,玉笛輕揚古調殊。
潮人自古重拼搏,鳳城于今展宏圖。
在南宋詩人王安中的《泛舟韓江吟詠》中,潮州,這個坐落在中國南方的古城,風景秀麗、車水馬龍。
潮州木雕精致;潮州戲曲有韻味;潮州美食揚名海內外,更曾被美食家蔡瀾贊歎。許多潮州人還“走出去”,在海外做出一番事業,正所謂“潮人自古重拼搏,鳳城于今展宏圖”。
如今,古老的鳳城已經是一座現代化都市,嶄新的廣東潮州飛速發展,但無論是對傳統的傳承,還是潮州人“敢闖敢拼”的精神,都從未改變。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潮州,共赴一場關于潮州文化的“盛宴”。
資料圖:廣東省潮州市韓愈紀念館附近景觀。劉莉生 攝
猛火厚朥香腥湯
潮州人熱愛以豬油入菜。潮州話中有一句“猛火厚朥香腥湯”,其中的“厚朥”說的就是豬油。
潮州點心意溪朥餅。潮州日報/黃春生 攝
在許多潮州人看來,一道美味的菜肴,一定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是猛火,火候足夠,菜肴燒的味道好,有“鍋氣”。第二是厚朥,也就是放豬油,豬油的動物油脂比植物油脂更香,爆炒出來的菜更美味。第三是香腥湯,也就是魚露,少量魚露能帶給菜肴鮮甜味。
用豬油炒菜油水雖然多,吃起來卻不厚重,還能讓菜葉碧綠。加上東南地區特有的新鮮食材,做出來的菜極具風味。一道簡單的豬油撈飯,就曾讓美食家蔡瀾先生念念不忘,列入“死前必吃清單”。
知名美食家蔡瀾(左四)祖籍廣東潮州,曾任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榮譽主席。
食在廣州,味在潮汕。吃潮菜要講究,烹饪正宗的潮菜更是十分考驗功夫。在許多人的認知中,潮菜烹饪講究原汁原味,且十分注重食材的新鮮。在做菜的過程中,也會盡量保留食材原來的味道。
潮州老藥桔鴨。程景偉 攝
“龍穿虎肚”是一道古早味潮菜,雖然材料不貴,但所花功夫很多,所以逐漸瀕臨失傳。但這道菜卻被新加坡“潮州發記”傳承了下來。
“要先把‘烏耳鳗’用醬油略腌後炸熟去骨切碎,五花腩肉和冬菇、蝦米、蔥姜蒜等一起剁成肉臊。把鳗碎和肉臊一起塞進洗淨的豬大腸中,紮緊焖熟,最後淋上原湯勾芡。”介紹起這道菜的做法,店主李長豪說得頭頭是道。爲了這道菜,香港的電視美食節目《蔡瀾歎名菜》,還曾經邀請他前去表演。
資料圖:粵菜大廚。中新社記者 李志華 攝
多年來,潮州菜伴隨著潮州人走向海外,許多菜館更是經曆了幾代傳承。但始終不變的,是傳統潮汕美食的烹饪手法和地道的古早味,還有衆多海外潮人的鄉愁。
雕梁畫棟今猶在
潮州木雕精致,潮州墊繡華美。潮人跋山涉水而來,求一方安穩,又乘風破浪出海,以期榮歸故裏,心懷感恩于家鄉港灣,造就了作爲“工藝美術之都”的今日潮州。
在潮州的工藝美術業中,潮州木雕是一大亮點。潮州木雕興于唐宋,明代得到發展,至清代則爲鼎盛,與東陽木雕、福建龍眼木雕、樂清黃楊木雕並稱“中國四大木雕”。因爲多用髹漆飾金,亦稱“金漆木雕”。
資料圖:熏香爐、神椅轎、糖枋架等潮州木雕作品。中新社記者 許青青 攝
資料圖:潮州木雕作品-大型金漆镂通雕蟹簍。中新社記者 謝光磊 攝
資料圖:潮州木雕。余冠辰 攝
潮人有著極爲虔誠的宗教信仰,十分重視祭祀活動。他們在祭祀中,表達著對宗族先賢的懷念,也有祈福庇護等樸素的願望。學者楊堅平認爲,潮州木雕的興盛與當地興建祠堂廟宇、大宅大厝緊密相關。“曆史上,潮州經濟繁榮和仕宦、華僑大量回鄉造祠建宅,促進了潮州木雕的發展。”
多年來,潮州木雕已經融入潮州人的日常生活。不少如穿插枋、瓜柱、插角等建築物上的木雕裝飾,在潮汕民間祠堂或民居建築裏隨處可見。外地人走進潮汕,常常感歎“潮汕村村是木雕博物館,座座祠堂是木雕陳列室”。
資料圖:廣東美術館收藏的潮州祠堂大屋頂。龍宇陽 攝
潮州不僅有向內爲核心的宗族文化,也有兼容並蓄的包容心態。學者曾楚楠認爲,“潮州文化的一個重要屬性是圓融、開放。即善于吸納、融通外來文化,爲我所用;有開拓精神,且能隨遇而安,紮根創業。”
在民風民俗上,由于潮州民間信仰豐富,圍繞祭祀開展的民俗活動數不勝數,工藝美術品也成了民俗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如爲了追求禮儀形式,婚喪喜慶活動的禮品、供品、祭品必用剪紙裝飾;新年伊始,出丁(原指生育男孩,後比喻家族人丁興旺)人家要備大量的泥塑喜童送人,新婚人家更要向出丁人家討泥塑喜童,以求好兆頭;大多人家爲祈禱財丁興旺,元春、元宵家家戶戶擺燈屏(紗燈屏、泥塑人物屏),還有將燈屏供奉于宮廟中。
在工藝美術的發展上,潮人也發揚“爲我所用”的精神,吸納外來審美。潮州墊繡受美國、德國、英國等西方刺繡圖案和抽通技藝的影響,融合潮州本地傳統刺繡,形成了獨特新穎的風格,受到喜愛新奇的西方人士欣賞,外商、華資紛紛在潮州設置洋行及各種抽紗工廠。是時,“洋行”、“公司”在潮汕遍地林立,抽紗工人遍布粵東,盛極一時。
資料圖:繡工正在創作作品。沈钊 攝
潮州工藝美術的璀璨多彩,源于潮人在艱難創業後不忘對“鬧熱”生活的追求,更是曆史對于他們兼容並包、敢爲人先的饋贈。
姚黃瑰紫費評章
潮劇是中國最古老的地方劇種之一,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極具地方特色。多年來,潮劇也隨著潮汕人的足迹漂洋過海,享譽海內外。
從藝30多年,潮劇藝術家張怡凰從潮汕唱到廣東、從廣東唱向全國、從全國唱出海外。2019年,她的《觀燈》登上了央視元宵聯歡晚會的舞台。
資料圖:著名潮劇表演藝術家方展榮、張怡凰表演潮劇《策馬遊潮汕》。中新社發 李怡青 攝
堅持創新唱法,是張怡凰的自己摸索出的一條潮劇發展道路。她將獨特的“咽音”與潮劇唱腔結合起來,找到了一種既不失潮劇韻味且又字正腔圓的發音方法。在此後的表演中,改良的唱腔也讓張怡凰收獲了諸多榮耀。
張怡凰(右二)與潮劇戲迷交流。 李淩 攝
隨著時代的變化,潮劇的發展也與時俱進。借助網絡平台,新時代的潮劇走得越來越遠。
越來越多的潮劇愛好者、潮劇工作者投入到潮劇創新工作中,借助多個直播平台和網絡媒體,將傳統潮劇通過直播或錄播的形式在網上傳播。除了名角們,青年一代潮劇演員和年輕的潮劇戲迷、潮劇愛好者也加入了這個行列。
通過直播潮劇,汕頭的一個潮劇主播表在短視頻平台擁有了幾萬粉絲。她會不定時進行潮劇唱段直播,也錄播講解一些潮劇知識、潮劇曆史等,受到網友的歡迎。
69歲高齡的楊若英是一位潮劇愛好者。年輕時她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學潮劇。退休後,她通過老年大學、網絡直播和各潮劇公衆號學習潮劇,並常常在朋友圈發潮劇唱段,和老朋友一起探討潮劇唱法,分享心得,生活十分充實。
資料圖:傳統潮劇。 中新社記者 洪少葵 攝
近年來,海內外潮劇團推動潮劇創新創作,出現了不少武俠潮劇、音樂潮劇、改編劇。通過海內外潮劇藝術家、愛好者的共同努力,潮劇已經成爲連結海內外潮籍鄉親的親情紐帶。
來潮州,一起赴這場“盛宴”吧!
來源:中國新聞網、南方日報等
文字:劉立琨
四十不惑 經濟特區是什麽?
莆田,不只有鞋!
到了文昌,星辰大海不再是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