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構機是個好東西,這東西簡直就是隧道之神,能讓隧道地鐵的建造效率得以十倍百倍的提升。
世界上第一台盾構機是法國工程師布魯諾爾發明的,然後這一技術在日本和德國手中發揚光大,日本德國的盾構機幾乎壟斷了全球市場,美國再摻和一點,就沒有其他國家什麽事了。
上世紀90年代之前,洋盾構一統天下。
中國也嘗試過制造自己的盾構機。
1963年,上海市隧道工程局研制了中國第一台手掘式盾構,直徑 4.2米。
1966年,水利部杭州機械研究所制造了中國第一台隧道掘進機並應用于水電工程,1976年又爲杭州市設計了直徑爲6米的盾構掘進機。
但盾構機這東西太大太複雜了,中國制造的機器穩定性不高,很難用。
綜合比較下來,使用這些國産的盾構機和人力挖掘相比,並沒有明顯的成本優勢。
于是,國産盾構機偃旗息鼓,慢慢的消失不見。
1997年,中國准備開挖秦嶺18公裏隧道。
爲降低成本,中國到處比較施工方案。
然後,德國盾構機的性能折服了中國企業。
在當時,如果要用傳統爆破方式挖一條小型隧道,需要1000名工人持續工作5年時間,而且中間幾乎不可能避免人員傷亡事件。
但如果換德國盾構機來挖這個隧道,只需要5個月時間,而且由于工人在盾構機內部工作,安全相當的有保證。
盾構機外號地下航母,這個外號可不是白叫的。
因此,我們花費7億人民幣,引進了德國兩台盾構機。
這7個億,是德國人的一口價。
德國人報7個億,中國人就只能接受7個億,不允許還價,愛買買,不買拉倒。
那可是1997年的7個億。
雖然德國人的態度很差勁,報價也貴上了天,但綜合比較下來,買德國人的盾構機是最經濟實惠的方案,比人工挖掘便宜太多了,而且非常安全。
中國的技術不行,人家的技術確實能提升工程效率,所以沒辦法,我們只能捏著鼻子認了這個價格。
外商的漫天要價 來自:紀錄片《超級工程2》
德國的盾構機除了價格貴,維修也極其困難,經常性的出現停工。
明明是德國機器的問題,維修費卻要中國來出。
不僅如此,維修費還貴的要死。
一個人一天3000美金,折合2.4萬人民幣,不講價,從維修工程師離開家開始計時。
維修的時候,還要拉根線,不允許中國的工程師越過這根線,以免看到他怎麽維修的。
買的時候,是愛買買,不買拉倒。
修的時候,是愛修修,不修拉倒。
在盾構機領域,顧客並不是上帝,有技術的那個才是上帝。
但德國的技術有多先進?
就算2台盾構機要了你7個億,就算維修工程師要你2.4萬人民幣一天,就算你的工人當時一天工資才十幾二十塊人民幣。
用德國的盾構機,用德國的維修工程師,造這個隧道就是比用你一天十幾塊的工人,要快,要便宜,還不會出現工人死傷問題。
1997年,中國人見識到了西方盾構機的威力,就是厲害,沒話說。
但德國人在技術上蔑視我們的態度,真的讓人很難受,當時的中國工程師都憤怒不已。
除此之外,盾構機還是個一次性用品,不能重複使用。
每個隧道都有自己的開挖尺寸,尺寸不一樣的話,盾構機是不能通用的,但世界上怎麽可能有兩個完全一樣的隧道。
因此,盾構機都是爲了隧道工程量身定制的,一旦工程結束,盾構機的殼體和刀盤就徹底作廢了,只有內部的零件設備才能回收,等待下一次用來拼裝新的盾構機。
同在上世紀90年代,廣州地鐵1號線開建的時候隧道掘進工程是承包給日本建設公司的,直徑6.3米,1公裏隧道要中國8800萬元。
工程結束後,兩台盾構機日本公司直接不要了,懶得拖回國,原地送給了廣州地鐵公司。
所以我們在秦嶺隧道花7個億買的德國盾構機,是不能重複使用的。
要是有下條線的建設,你還得重新買德國的盾構機,老的盾構機最多拆點零件出來,但還是得運回德國工廠進行重新組裝。
這得買多少台盾構機?
中國要進行大規模基礎建設,就必須要解決這個盾構機的問題。
但西方的盾構機太先進了,中國的企業不是沒研究過,但都研究失敗了,而且全世界所有國家都搞不定,只有德日美三國能造盾構機。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中國企業早20年前就屢戰屢敗,還用再試麽?
國家認爲,以前研究的盾構機都失敗了,那是因爲研究單位規模小,技術實力弱,資金不夠,並不代表中國人一定造不出盾構機。
中國即將需要大規模搞基礎建設,中國未來將需要大量的盾構機,這是國家的意志。
2002年,中國863計劃將盾構機關鍵技術攻關進行立項,以國家力量爲主導,集中人力物力進行盾構機的專項研究。
盾構機研發涵蓋機械、力學、液壓、電氣等數十個領域,精密零部件多達3萬多個,一個控制系統就有2000多個控制點。
“項目組沒有技術指導,從零起步,硬是從設計圖紙幹起。僅是弄清刀盤刀具問題,我國就花了近5年時間。”
很難,真的很難。
但最終,央企牽頭,中國科研院連同多家企業,從盾構機的基本原理開始研究,到技術鏈層面,再到産業鏈實際落地,協同作戰,攻克時艱。
簡單的說,整個中國能研究盾構機的企業,都被喊過來研究一下,你分配這個環節的任務,他分配那個環節的任務,每個人研究一點,由央企帶頭進行最終整合。
中鐵裝備董事長卓普周說:
“盾構機,實際上是中國人的‘爭氣機’!”
2008年,中國中鐵1號盾構機下線。這是中國首台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複合式土壓平衡盾構機。
從此,中國告別了完全依靠“洋盾構”的局面。
這台中國中鐵1號盾構機,被用于天津地鐵3號線,並順利竣工。
能用是能用,但中國制造的質量怎麽樣?
在簡單的地質條件裏可以用,在複雜的地質條件裏會不會頻繁出故障?
一個工程投資那麽大,誰敢拿這個開玩笑。
因此,中國盾構機開拓自己的市場極爲艱難。
即便中國已經可以造自己的國産盾構機了,但市場上大量的施工單位,還是傾向于使用德國和日本的盾構機。
貴是貴了點,但質量可靠啊,用起來放心。
中鐵裝備集團設計研究總院副院長賀飛說:
“這並不是說進口設備在施工過程中不會出現問題,而是在當時,人們對我們自己研發的盾構機還心存顧慮。”
簡單的說,西方的盾構機不完美,但人們認爲中國的盾構機更差。
2012年1月,成都地鐵2號線和4號線開工建設,地質條件異常複雜,漂石、砂卵石、湧水突出,需要高端盾構機來解決問題。
國産盾構機,想試一試自己。
但誰敢冒險去試?
爲打消設計單位和施工單位的疑慮,中鐵裝備的團隊曆經3個多月的交流和溝通,最終成功推銷了自己,讓甲方采用了1+1的模式,即國産盾構機和進口盾構機同時開工的方案,一個負責左線,一個負責右線。
成都這條地鐵線非常有意義,某種意義上給了中鐵一個同台公平較量的機會。
國産盾構機和進口盾構機到底哪個好用?
10個月後,施工結果出來了。
國産盾構機的各項性能指標均優于進口盾構機!
不僅便宜,而且好用!
類似的較量在一條條隧道工程中不斷的出現。
一直到2020年,在汕頭海灣隧道工程中,因爲涉及到孤石、基岩、8度地震烈度區等複雜施工條件,中國和進口盾構機依然要同台競技,一條東線一條西線。
完全一樣的地質條件和施工條件,使用了國産盾構機之後,總掘進時間少了2個月。
完勝!從價格到質量到施工時間全方位的碾壓!
在一場場不斷的血拼中,中國的國産盾構機憑借自己優良的質量和低廉的價格,一點點的驅逐了進口盾構機的影響力,一點點的打碎了進口盾構機天下無雙的神話。
到目前爲止,中國的國産盾構機已經占據了國內市場的90%,並占據了全球市場的2/3,順帶著把全球德日盾構機産品的價格給拉低了40%。
德日産品要是不降價,市場能被中國盾構機直接搶光,就算有以前的質量口碑也沒用。
德日的盾構機降價非常多,近乎于腰斬,但依然很貴,1.8億一台可不是個小數。
中國的國産普通盾構機,只要2500萬一台,複雜盾構機最多也就5000萬一台,只有德日産品的零頭。
德日産品的品牌影響力太大,哪怕我們已經把性價比做了如此地步,到目前爲止我們都沒有完全驅逐他們在中國市場的影響力,更別提全球了。
但隨著一年又一年,中國盾構機在全球各大工程的不斷出現,如此巨大的性價比差距,會導致使用中國盾構機的施工方越來越多,最終完全勝利,這幾乎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同台競技,中國盾構機不怕,就怕施工方不給同台競技的機會。
盾構機本來是個高精尖的東西,被中國硬生生給搞的好像一台普通大型挖掘機,真正的做成了白菜價。
2019年2月23日,中國兩台盾構機成功通過現場驗收,正式交付日本西松建設公司,即將用于新加坡地鐵6號環線C882項目,這是中國首次爲日本客戶提供的盾構機。
此舉,意味著中國擊敗了傳統盾構機強國日本,搶到了他們本國的盾構機客戶。
這兩部盾構機意義非同尋常,因此新華網特地記錄了這兩部盾構機從零件到組裝完成的全過程,在正式交付給日本公司的同時,新華網公布了生産的全流程視頻,並在YouTube熱播,引發了新加坡的網絡熱議。
新加坡網友驚呼“難道我們不才是發達國家嗎?爲什麽造不出這樣的機器”?
沒有爲什麽,你太小了,弄不出盾構機生産線,僅此而已。
2019年12月4日,爲巴黎地鐵16號線制造的兩台大直徑土壓平衡盾構機在中國正式下線,即將遠赴巴黎。
此舉,意味著中國盾構機首次殺入西方頂級高端市場,這是典型的反殺,都殺到西方老巢了。
2020年9月29日,中國中鐵具備完全知識産權的第1000台盾構機正式下線。
這一天,車間標語“造中國人自己的盾構,造中國最好的盾構,造世界最好的盾構”顯得格外醒目。
足足1000台盾構機,這得挖多少隧道,修多少地鐵。。。
離中國盾構機一統全球的日子,沒有幾年了,因爲中國盾構機的性價比確實驚人,只不過興起的太晚,全球其他國家用的人還不夠多,品牌影響力不足而已。
德日美依靠技術壟斷,在盾構機身上賺取暴利的日子,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有人說,國家牽頭搞技術沒有用,最多搞一搞技術不容易落伍的軍工,搞民用不行,因爲國家牽頭搞不能完全發揮出個人的聰明才智,因爲只有當研發人員爲自己而戰的時候才能最大程度的發揮積極性。
這話說的完全錯誤。
國家體量龐大,流程繁多,審批嚴格,確實不如個人搞研究靈活。
但大公司搞技術,個人就能發揮出聰明才智了?
體量龐大的大公司,一樣流程繁多,審批嚴格,一樣遠遠不如個人搞研究靈活。
但很多重大科研耗資過于龐大,動辄幾億幾十億,一旦研發失敗還可能顆粒無收,這種成本是個人不可能負擔的,只能大公司來搞。
而且越大的公司,能承受的科研風險越大,能搞出來的技術越尖端。
如果你認可了越大的公司越容易搞尖端技術,那剩下的事情就好分析了。
這世界上誰是最大的公司?
不是蘋果,不是微軟,不是IBM,而是國家。
個人在多樣化方面確實很有特色,但是在需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需要持續幾年,燃燒幾百億乃至于幾千億經費才有可能做出成績的尖端科研領域。
如果國家牽頭都搞不定,那任何公司牽頭都搞不定。
個人的優勢是可以漫無目的地到處試方向,個人錯了損失小,社會可以承受這個損失的代價。
但是當方向已經明確的時候,確定這個方向肯定是對的時候,那國家集中力量搞科研,做出成果的速度一定遠遠大于任何個人,也遠遠大于任何企業。
本質上來說,國家就是一個超巨型的科研公司。
如果一項技術已經被人類驗證可行,而且這個技術是西方幾個公司可以搞出來的,那麽當中國動用公司遠遠不可能比擬的國家資源去全力投入這項技術的時候。
只要給足夠的時間,沒有搞不出來的東西,區別只是代價大小,你願不願意付這個代價而已。
你以爲我今天說的盾構機?
不,我說的其實是芯片。
芯片確實是工業體系皇冠上的明珠,確實集現代工業體系之大成,研發難度確實遠遠超過盾構機。
但芯片的技術並沒有達到高不可攀,遠遠超過中國工程師理解的地步,無非就是需要拿大錢砸技術,代價大一點而已。
中國已經有了自己的“爭氣機”,早晚也會有自己的“爭氣芯”。
盾構機能被中國搞成白菜價,芯片當然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