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住宅小區建設“美麗家園”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中,今年是關鍵一年,如何讓家園更美麗、社區更和諧,成爲市民關注的話題。
打造美麗家園,關乎視覺感受,更關乎社區品質。從小區環境的整潔舒適,到停車秩序的井然有序,再到垃圾的規範投放和清運……美麗家園的“秀外”和“慧中”,背後體現的其實是繡花針式的城市管理水平。
近日,記者走訪了上海部分小區,聆聽居民關于建設美麗家園的建議與心得。
【花園走廊變成嘈雜菜場】
對許多住在高層住宅的居民來說,小區中央的花園不僅是穿行的要道,更是日常休閑的好去處。但令家住徐彙區的柳女士無奈的是,樓下原先環境清幽的一段景觀走廊,居然成了擺攤叫賣的露天市場。
從走廊的這一頭走到那一頭,只見本來供人坐下休息的石凳成了“天然貨架”,大米、瓜果、蔬菜、禽肉、魚蝦等生鮮一字排開,擺得滿滿當當。隨著天氣越來越熱,白天的氣溫升高,部分生鮮散發出來的氣味越來越濃,蒼蠅、飛蟲也隨之而來。
花園成了小菜場
柳女士告訴記者,一年多以來,每周二和周四,花園走廊就會變成嘈雜的菜場,從一大清早持續到中午收攤爲止。“最開始擺攤的位置在旁邊的空地,但是因爲距離住宅樓太近,遭到了低層住戶的強烈反對,才挪到了現在的走廊處。”令柳女士疑惑的是:明明出了小區,穿過漕溪北路就有一個生鮮超市,附近也有正規的菜市場,爲什麽偏偏要在小區裏擺攤賣菜?
同樣感到不解的還有住戶姜先生。他向記者表示,最開始在小區公共區域擺攤,目的是爲了方便小區居民,但時間一長,周邊高層住宅的居民發現這裏有個“小菜場”之後,紛紛過來買菜。“進進出出的人多了,菜販高興了,旁邊小區的居民買菜也便當了,但我們這裏的環境‘遭殃’了。”
記者注意到,該小區共有兩個出入口,其中漕溪北路出入口爲無人值班崗亭,住戶需憑門禁卡自行刷卡進出小區;另一處三角東街出入口,雖然有門衛值班,但只要是賣菜時段,人員進出並不需要刷卡,也無須登記,比較隨意。姜先生說:“一個大門守牢,另一個大門敞開,這讓我們怎麽放心?”
無人值班崗亭
除了環境衛生和小區安全問題之外,食品衛生也讓人擔憂。有住戶表示:“如果是去正規菜場或者超市買菜,攤位、人員都是固定的,遇到問題可以及時去退換,但如果在這裏出了問題,我們應該找誰呢?”
【禁停告示前仍有停車】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無論是新小區還是老小區,車輛越來越多,停車難、車位要靠搶的情況給居民們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即便如此,消防通道和重要出入口禁止停車的共識不應違背。
記者看到,某小區內,靠近漕溪北路的消防通道的標識牌倒在一旁的草叢中。原本應該空出來的消防通道,正被一輛大型施工吊車占據。通道旁邊坐落著小區的垃圾房,堆滿垃圾的分類垃圾桶占據了通道的一部分,地上還有散落的廢紙箱、舊報紙,不遠處還堆放著未被清理的建築垃圾。從小區車行幹道望過去,整個消防通道全被堵住。
除了消防通道,高層住宅還有一種不能停車的禁區,即消防登高面下方的區域。消防登高面是登高消防車靠近高層主體建築,開展消防車登高作業及消防隊員進入高層建築內部,搶救被困人員、撲救火災的建築立面。下方若有高大喬木或是其他障礙物,都會影響消防救援。
有細心的住戶告訴記者,小區物業貼心地打印了好幾張寫有“消防登高處禁止停車”的告示,貼在相關區域的樹幹上,但仍有車主把車停在那裏。令人無奈的是,這樣的違規停車行爲也沒有得到制止和勸阻,白紙黑字的告示形同虛設。
樹幹上貼著“禁止停車”,但仍有車主把車停在一旁
“我們當然希望小區平平安安,不要發生火災事故,但萬一發生了,該停消防車的地方被占據了,由誰來負這個責任?”有住戶提出:“貼告示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後續的精細管理,讓告示起到作用。”
在浦東新區某小區,告示牌下違規停車的現象也有發生。在小區萊陽路入口的主幹道上,一旁的路燈杆上挂著一塊由居委會、業委會和物業共同設立的黃底黑字醒目告示牌,上面寫著:“警告!此路段爲本小區主要進出通道,任何單位和個人嚴禁停車、堆物及其他堵塞通道的行爲。如出現後果將承擔一切責任。”令人遺憾的是,這條通道沿路停了五輛車,雖然離門衛崗亭僅有十幾米的距離,但並無人員對這些車輛進行管理和勸導。
警示牌旁邊,仍有亂停車情況
在該小區內的敬老院門口,記者也看到了這樣的告示牌,地上畫有明顯的禁停黃線,但仍有一輛車赫然停在那裏。居民張老伯介紹說,這兩年小區建了新的步道,人行和車行區域分得更清,停車位也重新畫線,環境有所改善。“但是因爲這裏又有小學,又有開放大學分部,還有敬老院,流動車輛比較多。希望物業能夠多花點心思,讓小區秩序連同環境一道提升。”張老伯說。
【公共通道被圈走了一半】
老小區道路狹窄,機動車輛和非機動車輛通行都要速度放緩、相互禮讓,在這種情況下,公共區域被個別住戶占據,使得通行更加困難,則讓不少居民犯了愁。
家住楊浦區某小區的徐阿姨向記者反映,小區內有一戶一樓住戶,多年來持續擴張“領地”,不但在門外放了盆栽植物、金魚缸,還擺放了大大小小好幾張休閑桌椅,豎起了戶外遮陽傘,外牆上挂著幾個大紅燈籠,俨然一個私家花園茶室。
公共通道成了“私家花園”
徐阿姨告訴記者,由于最近小區正在進行外牆修繕工程,搭了腳手架,這戶人家已經把零零散散的家具、雜物歸置靠邊了一些。但記者在現場仍然看到,堆放的雜物將可容兩車交彙的通道硬生生變成了僅容一輛車單獨通行的窄道。“我們小區內停車位本來就緊張,有的人家都用上了破舊的自行車和助動車來搶車位,這個位置照理能停兩輛車,但現在這樣放著東西,連助動車都停不了。”徐阿姨憤慨地表示:“大家都是住了很久的老鄰居,本應該相互體諒,共同創造好的環境,而不是這樣‘搶地盤’。”在該小區,記者還發現了幾處樓下公共花壇被“圈”成私家小花園的情況。無一例外,這些兩三平方米的小花壇都被居民用竹籬笆圍了起來,在原先綠化的基礎上又種植了其他的花草。但在植物旁邊,還能看到一些磚塊、木塊和其他物品雜亂地擺放在那裏。花壇裏擺不下,就找兩塊大石頭,擱一塊木板,在旁邊繼續堆。
公共花壇處雜物堆積
徐阿姨說:“如果只是爲了種種花草,那我們也能理解,但這樣把小花壇變成‘雜物間’的做法,實在讓人難以接受。”
【“啄木鳥”助老小區換新顔】
上海各個區都有一些名氣響當當的大型居住區。建造之初,這些居住區就以合理規劃和設施齊全、服務完善而聞名。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曾經的新小區曆經歲月風霜,變成了老公房,先發優勢逐漸被問題所掩蓋。爲了建設安全有序、整潔舒適、環境宜居、幸福和諧的“美麗家園”,基層社區正紛紛行動。
“啄木鳥”在社區內了解情況
經曆了風吹雨打而褪色、破舊的公共座椅“光榮下崗”,換上了更牢固、高度更適宜老年人休息的新座椅;道路兩旁破損的路沿修葺一新,綠化帶裏的衛生死角“各個擊破”;樓道內的堆置的雜物一一被“請進”垃圾房,破損的牆面粉刷一新;小區停車管理系統、業主彩繪牆“新鮮出爐”……在虹口曲陽街道的玉四居民區,每周都能看到新變化,而在這些變化背後,則是一群“啄木鳥”。
玉四居民區“啄木鳥家園護衛隊”成立之後,成員們常常在小區裏轉悠。平時,這些黨員志願者、居委幹部和樓組長見到熟人都會熱情地打招呼,但作爲“啄木鳥”行動時,他們往往無暇顧及人情,目光都盯著地面和平時會忽視的死角。一旦發現問題,就及時拍下照片,隨後把具體情況記在筆記本上。最後,每位“啄木鳥”再按照問題的類型、地點、負責的人員單位,統一彙總到《周周轉日志》中。
記錄詳細情況的社區日志
有了這本日志,街道、各部門、居委會、業委會及物業對小區內的問題有了清楚的了解,坐下來商量解決方案時也更有方向。後續解決問題時,在現場還會聽取居民的意見,進行合理地調整,與居民一起“解剖麻雀”。
有居民感慨道:“以前都說老小區難管,實際上是大家都不太願意管。現在大家都來關心小區的方方面面,參與進來之後,家門口真是一周一個樣。”
【呼喚新時代的上海市民精神】
記者:社區與城市的關系是什麽?當下,人們需要一個怎樣的社區?
張虎祥(上海市社區發展研究會秘書長):社區是城市的細胞,是城市的基礎單位。我們關注社區的發展,力求提升社區的品質和活力,實際上是在爲整個城市的品質和內在活力的提升奠定基礎。以人爲本的城市和社區,應當更注重生活價值,滿足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需求。
在全球範圍內,關于“人們究竟需要怎樣的社區”的問題有著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其中較爲突出的是日本的“社區營造”概念。一般而言,社區營造是指基于地域社會現存資源,以多主體協作爲手段,以軟硬件一體的綜合視點,對身邊的生活環境加以漸進式的改善,實現生活品質、城市活力和魅力提升的一系列活動的總體。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由市民主導、行政支持的官民合作型社區營造在日本開始生根發芽,如今已經到了社區營造的普及與創造階段,相關法律及政策陸續出台,從制度上確保了市民參與的社區營造的發展。
這些年來,我國社會經濟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經濟的中高速增長,整體上人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提升。相較于國內其他省市,上海的城市現代化程度要更高,也更早地遇到了更前沿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管理問題,這就要求上海創新社會治理要更迫切。在社區治理已經成爲社會治理在基層的著力點的當下,社區要能及時了解社區居民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和充實服務提供的項目,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要。
記者:“美麗家園”建設的內涵是什麽?對居民來說,具體帶來怎樣的變化?
張虎祥:我認爲建設“美麗家園”包含了硬件和軟件兩個層面的工作。硬件層面,主要是物理空間的改進和優化,比如越來越多的社區進行了微更新,通過舊住房修繕改造、小區設施設備更新、環境整治、垃圾綜合治理等手段,提升空間的舒適度,切實增強了居民的獲得感。
軟件層面,主要是健全社區共治機制,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和業主自我管理水平。在提升居民的參與度、讓更多人成爲參與小區管理的“主心骨”和“熱心人”方面,目前在上海許多社區普及的自治金項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居民根據社區內的實際情況和具體的訴求進行項目申報,經評審後獲得自治金,對社區互助、實事小項目、文體活動、樓組建設等多種類型項目進行落實。
如果像過去那樣,一味依賴政府提供大批量、無差別、廣覆蓋的公共産品,可能並不能滿足人們的多樣化需求。但有了自治金項目的創新,社區了有了什麽問題,居民就可以自主申報項目,反應的速度和效率大大提升。
社區治理的過程中既有外生力量,又有內生力量。外來的投入往往能讓社區在短時間內面貌獲得較大的改變,但是,是否能維護這樣的新面貌,能否使之長效化發展,我認爲還是要靠社區的內生力量。
記者:不管是建造較早的老小區,還是新建成的高檔小區,社區內不文明的行爲總是時有發生,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張虎祥:類似于占據消防通道停車、把公共花壇變成“私家花園”這樣的自利行爲,反映了一部分居民不考慮自己的行爲對他人造成影響、公共意識較差的情況。社區是全體居民的家,公共資源、公共服務等公共産品的可持續獲得均有賴于居民的共享和共同愛護。如果公共意識較弱,即使在公共産品充足的情況下,也會出現爲私利而破壞公共資源、占公共資源爲己有的狀況;在公共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就更容易産生糾紛。
我們的社會經濟發展到現在,可以說物質方面已經相對完善,我覺得最大的短板可能是人的素質或者素養問題。從我們的專業來看,這是一個“市民性”或者“公民性”的問題,也就是以禮貌的養成爲依托而培育起來的一套情感和心智。公民性可以按照序列分解爲禮貌、非暴力、寬容心、同情心、志願者精神、相互尊重、共同體意識等7項要素。
上海有著“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長期以來也有弘揚市民精神的傳統,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發展進入新階段,我想我們應該在延續傳統的基礎上呼喚一種符合新時代的上海市民精神。
對標
改善居住環境,延續社區文化風貌
新加坡的社區更新規劃分爲由宏觀至微觀的多個層面。在市鎮層面,有“部分街區重建計劃”和“再創我們的家園計劃”,通過對部分老舊街區的重建改造或通過對市鎮級的商業、公共服務、交通和公園等設施的改造提升,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品質。在街區層面,通過“鄰裏更新計劃”、“綠色足迹項目”等,改善社區的外部空間環境,如健身場地、門廊通道、遮陽篷、步行道等;當地注重綠色化的改造項目,如更換LED照明燈、屋頂雨水收集改造、增加立體的自行車停車位等。在住宅層面,新加坡目前實行有“家居改善計劃”、“電梯升級計劃”,其中“家居改善計劃”包含公共衛生、安全項目的改造和適老項目的改造。
在新加坡,可持續的社區更新不僅改善老舊社區的居住環境,也注重對原有的社區文化、曆史、風貌特色的保護與延續。在新加坡建屋發展局發布的公共住房更新設計導則中,針對“特殊地段房屋”和“重要設計的房屋”有專門的設計要求,包含對門窗的形式、外牆的材質色彩、外遮陽篷的形式以及加建等行爲均有詳細的規定,以確保房屋的風貌特色不被破壞。在社區更新中,原居民不必離開社區,因此不會造成居民生活不便,同時有利于社區文化的延續。
此外,在社區更新過程中,建屋發展局從項目開始之初就進行積極的宣傳,通過舉辦展覽、入戶宣傳、海報廣告宣傳等方式,讓當地居民能夠了解到社區更新的信息,有助于獲得居民更多的支持。在社區更新的過程中,相關部門還通過召開座談會、進行投票等方式決定更新項目的進程,還通過舉辦競賽、創意征集活動,獲取居民對社區發展的意見和創意。
新加坡組屋 資料圖片
成立社區信息樞紐和溝通中心
花田小區位于日本東京市足立區,占地19.1萬平方米,80棟樓房,共計2725戶。2011年開始啓動更新活動,側重于物理空間層面的更新改造。
社區更新前,政府相關部門牽頭成立了花田小區及其周邊地區綜合社區營造協議會。花田協議會在更新改造中發揮著信息樞紐和溝通中心的作用,相關參與者通過協議會溝通交流,對現有問題進行識別,並爲這些問題提供規劃上的解決途徑。
由于花田更新不僅僅旨在提升社區內部的人居環境,更重要的是振興區域活力;同時考慮到更新項目建設帶來的灰塵、噪音等負面影響,以及對公園等公共景觀的改造,都需要與周圍居民進行議事協商,所以花田協議會還吸納了更新地塊周邊的多個町會(類似于群衆自治性質的居委會)。覆蓋周邊居民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間接協商成本,但也較好地保障了花田更新的順利推進。
居民如果對更新項目有任何意見,可以通過花田協議會和足立區都市建設部兩個渠道進行反映。花田協議會通過各個町會收集居民意見,定期舉辦協商會議,每次會議的主要內容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制成宣傳手冊,在足立區官網公布,並在各個街區的宣傳欄上張貼。居民可以針對會議內容向花田協議會通過電話、郵件等方式質詢,質詢結果會不定期在宣傳手冊或官網上公示。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吳越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笪曦
圖片均 吳越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