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9日電 技術革命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技術對環境來說,是否也像對人類一樣有利呢?半島電視台中文網刊登署名穆罕默德·薩納吉拉的報道,針對現代技術給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展開了探討。
手機也會影響氣候?
報道表示,人類沉迷于互聯網,會帶來很高的環境成本,即使是最小和使用最廣泛的現代設備,即我們的智能手機,也有自己的碳足迹。
Techslang平台最近發布的一項報告中顯示,如果一個人每3年更換一次手機,假設他們的平均壽命爲70歲,那麽他一生將更換23次手機。
制造這些手機,會在大氣中産生1610公斤的二氧化碳,相當于從倫敦飛往紐約的碳排放的2.5倍。如果將這個數字乘以現在的世界人口,可想而知結果有多麽可怕。
我們現在不能沒有互聯網或電力,但數字技術能否成爲解決世界正在遭受的氣候變化問題的一部分?報道援引新加坡《海峽時報》的一份報告稱,數字技術可以在多領域發揮作用。
資料圖:智能手機。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人工智能:並非“靈丹妙藥”,但可有作爲
報道稱,10月31日,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26)即將在英國格拉斯哥召開。在衆多議程中,各國正在制定利用人工智能(AI)應對氣候變化的路線圖。
首先,AI通過進行人類無法進行的計算,幫助大量工業流程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並減少了汙染。普華永道咨詢公司估計,在農業和交通運輸等4個關鍵經濟部門中,增加AI的使用,可以將全球汙染物排放量減少4%。
但是,AI依賴于高性能計算機的複雜計算,這些計算機可以在短時間內消耗大量能量。
馬薩諸塞大學研究人員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算法運行期間産生的空氣汙染物,是使用化石燃料的汽車使用壽命期間,汙染物排放量的5倍。
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與氣候中心聯合創始人彼得•克拉頓-布魯克(Peter Clutton-Brock )表示,AI不是可以逆轉全球氣候變化的“靈丹妙藥”。
但他同時表示,AI有一定能力完成這項任務。
例如,使用AI,可以分析森林砍伐和海冰融化的數據,以便更好地預測未來哪些地區會受到影響。
疫情期間居家辦公會對環境有益嗎?
新冠疫情的大流行,使許多上班族轉爲居家辦公。但居家辦公是否對環境有益,目前還沒有結論。
2020年,人類流動性的大幅下降,被視爲全球排放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世界大部分地區都處于封鎖和宵禁狀態,這有助于減少空氣汙染物的排放。
另一方面,疫情期間,全球範圍內都在增加互聯網的使用,這意味著會使用更多的能源。而在冬天,用于取暖的燃料也消耗更多,因爲每個人都在家裏使用取暖設備,而不是在辦公室使用集體供暖。
國際能源署表示,開車長途通勤的工人和雇員,肯定可以通過居家來減少碳足迹。但是,每天通勤不到6公裏的人,在家裏開著暖氣,實際上可能會消耗更多的能量。
智慧城市即將來臨?
據報道,聯合國估計,城市排放的溫室氣體占總量的70%。隨著城市人口的預期增加,設計節能城市是當務之急。
文章表示,在這個領域,將物體與傳感器連接起來,進行通信並做出智能決策的物聯網技術,正被應用于城市設計中。
例如,荷蘭阿姆斯特丹的一個物聯網試點項目,可以將司機引導到空的停車位,減少他們在城市周圍尋找停車位的時間。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