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動態清零政策遭到了很大的非議,不過從輿論上看,大部分人依然支持動態清零政策。動態清零政策的關鍵在于用封閉感染區域的辦法,讓其他地區的日常生活可以繼續下去,並以此降低對全局的沖擊。盡管奧密克戎傳播力更強,但是應該說動態清零還是有能力繼續進行下去的。
如果放開,會有什麽情況呢?
我們即便按照最理想、並且事實上很難達到的新加坡爲例。新加坡以500萬人口的體量出現了124萬的累積確診以及1300多的死亡,簡單換算一下中國大陸14億人的體量會有36.4萬病亡數字。看上去不大,但需要說明的是新加坡醫療資源豐富,疫苗普及率很高,分級診療完善。所以中國大陸如果放開,病亡規模肯定是這一規模的數倍。
而且即便是新加坡,放開政策以後也有進行過一系列的限制來緩解疫情海嘯對醫療系統的壓力,相關措施從2021年5月到2022年4月才完全放開。換言之,如果按照一些人的放開共存想象,其實防疫限制依然會有,並會隨著疫情的情況不斷調整,並不是放開就回到2019年。
對于中國而言,更爲關鍵的是,醫療系統會極易被擊穿。中國的醫療資源不僅總量不足,分布還不均,這意味著一線城市將醫療體系擠兌的同時,廣大的三四線城市、縣城都會出現災難性的醫療崩潰。屆時不僅新冠重症無法得到呼吸機,而且大量院感必然出現並導致大量醫護被隔離或者反複感染,最終讓緊缺的醫療人力資源更爲匮乏,加劇負擔。這樣的情況至少要持續1-2個月,甚至可能更久。
在這1-2個月裏,孕婦無法到醫院檢查、急診患者無法得到有效醫治,這些都會大範圍發生。這樣的情況下,朋友圈、微博裏的小作文會一篇接一篇,持續沖擊著社會的焦慮和情緒。以中國社會的情緒來說,有病無醫肯定要進入“定體問”模式了,老百姓的需求很現實,沒人管醫療資源從何而來,只管有沒有醫治的機會。
如果度過這1-2個月就能好嗎?恐怕也不會。一旦放開是沒有回頭路的,只要新變種一來,又要大範圍地限制來平抑感染曲線,經濟一樣隨時會面臨沖擊,小商業也不會好起來。而很不幸,中國一旦放開意味著新冠肺炎多了14億易感人群,幾乎必然會有新變種在中國出現。持續的、不確定的疫情海嘯對社會會有持續的沖擊,商業其實依然會有巨大的影響。經濟不會獨立于社會秩序失控而實現增長。
與此同時,由于國家不再兜底,老百姓的治療成本將很高,足以讓一部分人再度返貧。疫情之下往往導致貧富差距的拉開,這種拉開也會壓縮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動力。很多人感到防控對中小經濟破壞很大,但是如果放開,這種破壞將會進一步擴大並且不可控。富人有很多方法可以控制影響,但普通人卻必然面對持續反複感染還不得不工作。
中國也是生産性經濟體,中國對于物流的依靠要高于人流。而生産很容易受到疫情反複感染地持續出現問題,特別是關鍵技術崗位上,這也會導致生産的低靡和不穩定,喪失中國制造體系的優勢。並且,美國本來就要試圖與中國脫鈎,一旦中國生産體系出現不穩定,那麽美國很顯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加速與中國制造業體系脫鈎。不要以爲美國幹不出來這樣的事情,美國完全可以這麽幹。這就會迅速將危險上升到戰略層面上,屆時的脫鈎怕是有更大比例爲真脫鈎了。
整體上看,現在放開並不是個好選擇,動態清零的代價明確而且基本可控,放開則可以預計地會帶來嚴重社會失序以及更多的不可控因素出現。這就是問題,如果你是政治決策者,你會怎麽選?
很多人再說什麽大時代下的小個體,坦率地說,如果放開了,小個體的命運會更不可控,而且沒人會幫你兜底。放開了也回不到2019年,這不是個人的意志就能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