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去世。
在悼念電視廣播中,李光耀的兒子同時也是新加坡總理的李顯龍,用了三種語言念出悼詞,即英語、漢語、馬來語。
一個國家用三種語言來緬懷國父,這在世界曆史上算的上十分罕見。
通常來說,世界各國多以本國的母語作爲唯一的通用語言,少數多民族國家使用兩種語言。
但人口區區580多萬的城市國家新加坡卻整整使用了多達4種官方語言,即英語、漢語、馬來語、泰米爾語。
其中漢語既不是通用語(英語),也不是國語(馬來語),僅僅是4種官方語言之一,其地位難與英語相提並論。
(李光耀)
作爲全世界除中國之外華人占比最高的國家,新加坡的華人比例占到近四分之三。
大部分新加坡人的祖籍多是來源于中國東南沿海,李光耀本人曾祖父就是出生于廣東大浦縣,他的名字“光耀”二字就是取“光宗耀祖”之意。
可李光耀卻在建國之後獨獨把英語作爲唯一的通用語言,甚至一度采取打壓漢語的措施。
不惜得罪國內習慣使用漢語的華人,強行關閉了華僑花費巨資興建的新加坡唯一使用漢語教學的高等學校。
在晚年和德國總理施密特的談話中,他認爲自己一生中最自豪的事不是新加坡的經濟成就,而是將英語作爲新加坡主導性語言。
針對20世紀後漢語教育擡頭的現象,李光耀在公開場合告誡到:“學華文不要學過了頭,對新加坡來說英文還是最重要的。”
(李光耀)
李光耀究竟是出于何種考慮才將英語作爲通用語言?漢語到底有什麽致命的劣勢?
強行關停唯一漢語大學 確立英語第一語言霸位
1963年,李光耀帶領新加坡擺脫了英國人上百年的殖民統治,並將兩年後正式成爲一個獨立國家。
然而這個華人純度最高的東南亞國家剛一獨立不但將前殖民者的用語拿來當做本國唯一通用語,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推行了強勢的打壓漢語政策,逼迫全社會學習英語。
(前新加坡南洋大學)
其中前“新加坡南洋大學”成了這一政策的最大受害者。
1953年,第一所海外華人大學在新加坡成立,它的創立者是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的親戚陳六使,第一任校長由大翻譯家林語堂所擔任。
(舞女爲南洋大學捐款)
這所采用全漢語教學的大學寄托了當時新加坡從上到下華人階層的希望,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即使是歌舞廳的華人舞女也心甘情願爲這所大學奉獻“義舞”。
但是李光耀卻視其爲推廣英語的眼中釘肉中刺,一上台就吊銷陳六使的新加坡公民權,不斷推行各種打壓措施,使得南洋大學20多年內處在一種舉步維艱、半死不活的狀態。
到了1980年,李光耀索性將南洋大學關停,把它並入到了新加坡國立大學。
(李光耀)
直到三十年後,李光耀還在媒體面前表示自己後悔太晚關掉這所學校,稱南洋大學的文憑含金量太低,拉低了整個新加坡大學水平線。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打壓漢語、確立英語爲通用語並不意味著取消漢語教育、廢掉漢語。新加坡采取的是一種獨特的“英語爲主、母語爲輔”模式。
即在承認英語爲主要行政、工作、公立學校用語時,也賦予了其他三種語言以官方語言的地位,每一族群可以把自己的母語當做英語外的第二語言。
例如一個華人可以選擇“英語”+“漢語”,馬來人可以選擇“英語”+“馬來語”,泰米爾人選擇“英語+泰米爾語”。
在李光耀的不懈努力下,新加坡英語使用率大幅上升,成爲亞洲範圍內英語最流利的國家。
不少華人家庭不但在公共場合改用英語,也在私下空間用英語取代漢語,自1990年到2010年,華人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使用英語的比例從19%上升到32%。
(李光耀)
李光耀之所以如此重視英語,實在離不開新加坡建國之初所面臨的特殊的環境。
英語:維系新加坡國民認同的最大公約數 減輕鄰國敵視情緒
如前所述,新加坡是一個僅有580多萬人口的國家,但這並不意味著新加坡只有一個種族。
在這片700多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居住者華人、馬來人、泰米爾人(即印度裔)這三大族裔。
將漢語作爲通用語,華人是可以輕車熟路般學會,但其他兩種人群呢?
(新加坡)
李光耀作爲新加坡領導人,不能單單只考慮照顧到華人的利益。他首先要想的是,必須有一種語言能夠兼顧到所有族群的利益。
李光耀認爲,語言和文化問題不是單純的語言和文化問題,它們從來都是政治問題。國家語言選擇不當,可能會産生意想不到的政治後果。
從曆史上看,因爲語言問題而激發不同族群之間矛盾的案例實在是數不勝數,例如一戰前沙俄強推俄語而大大加強了芬蘭、波羅的海三國的分離傾向。
無論是漢語、馬來語、泰米爾語,哪一種語言作爲第一語言都會讓其他兩個族群感到不滿,很容易造成少數族裔離心離德,這是李光耀所萬萬不能接受的。
新加坡
不如將英語作爲全國通用,反而能讓三大族群都彼此相安無事,不會覺得被另一族裔淩駕。
同時,考慮到新加坡地處穆斯林包圍的東南亞,外交形勢上極其險惡,必須選擇合適的語言以減輕鄰國顧慮。
新加坡獨立之初,因爲東南亞紅色潮流的緣故,華人居多的新加坡與隔海峽相對的印尼處在一種極爲緊張的狀態。
要知道新加坡正式獨立的那一年,印尼國內便發生了規模較大的惡性排華事件,新加坡常常被印尼極端民族主義者當成中國在東南亞的代理人而遭到強烈敵視。
新加坡
而新加坡早期的國防力量在龐大的印尼面前幾乎是不值一提的,如果過度向中國靠攏而激怒印尼,對其本國安全來說是極其不明智的。
李光耀對此談到,我們所制定的政策,就要確保在東南亞跟鄰國和睦相處。
所以新加坡除了在外交上堅持與馬來、印尼保持友好關系外,也必須在內政上抑制中國文化影響力以打消周邊鄰國的顧慮。
故而用英語打壓“漢語沙文主義”,扶植馬來語作爲國語以安撫馬來西亞便不難理解了。
(新加坡學校)
(三)漢語的硬傷 李光耀:傳統漢語是一種貴族化的文字
漢語毫無疑問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文字之一,它的字形與字義高度關聯,幾乎每個文字背後都濃縮著中華文化悠久深刻的哲學內涵。
(漢字書法)
它的書寫系統經過千年來的演變,已經形成了一套優美的書法藝術體系,從小篆到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漢字的這種書寫魅力是其他普通語言所難以匹敵的。
但是,漢語千好萬好,獨獨有一個最大缺點——難學。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評價的世界上最難學語言排行榜上,漢語當之無愧地占據榜首位置,希臘語、法語、德語這些公認的難學語言在漢語面前也得相形見錯。
爲何?
其一,漢語入門太難。
漢語擁有多達200多個形旁,800余聲旁,基礎文字量太大,相較之下英語只需要學完數十個字母就能夠順利入門進入下一階段。
其二,文字與發音無相關性,同音字、轉音字衆多,大大提高了漢語的學習難度。
例如機—雞、餵—未、食—十、支—之。
即使一個字也有不同的讀音,如“行”就有“hang”跟“xing”兩種讀音,各代表不同含義。
(外國網友調侃漢語難學)
其三,生僻字太多,部分漢字筆畫極其臃腫,就算是一個接受了九年義務教育的中國人看到如下這些字也要直冒冷汗:圐圙嘦怹蕤畲歙麝孀髓·······
其四,在不同語境下,同一個詞語代表著大不相同的含義。
例如:“沒什麽意思,意思意思,小意思,真有意思。”諸如此類的語言讓不少外國人抓狂不已。
漢語的這些缺陷,在現代簡體字改革以前顯得更爲突出。
某種程度上來說,古代漢字之所以設計得如此晦澀艱難,可以當作是封建社會士大夫的一種刻意爲之,越是難學越能夠形成和底層的一種文化隔閡,彰顯自己的身份。
李光耀對此有著精辟的評價:“不用拼音字母的漢字是世界最難的文字的一種,它是爲學者式的高貴人物而發展的。”
(新加坡)
或許有人會說,漢語在新中國成立後已經得到了簡化改革,爲什麽新加坡不直接拿來使用呢?
這就又回到了前面的話題——新加坡必須和新中國保持政治距離以防止鄰國猜忌。
當然,任何文字的難學都只是相對意義上的,李光耀也明白再難學的語言只要經常使用就不存在學不會這種情況。
之所以如此重視英語,最重要的一條根源在于他本人的實用主義人生哲學。
(四)實用第一 :英語是新加坡走向現代社會的捷徑
“對于任何理論或建議,我只問同一件事,就是行不行得通?”——李光耀
李光耀從來不是一位虛無缥缈的理論家、只會紙上談兵的幻想者,他講究實事求是,注重實效。
李光耀明白,新加坡是從國際轉口貿易起家的,而英語又是全世界的通用語言,沒有英語做中介,新加坡無論如何也融入不到世界貿易體系當中的。
掌握了英語這一技能,新加坡公民一方面可以更方便地與前來投資的外國人打交道,另一方面也可以從浩瀚的英文世界中汲取知識養分、培養科學理性精神。
(李光耀)
李光耀本人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也是得益于小時候家庭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以及優質的英語學校教育。
他晚年回顧自己一生時曾感慨到,自己如果未接受英語教育,根本無法具備出色寬闊的國際視野與理性的思維。
當然,這不是說漢語就無法起到幫助新加坡經濟發展的作用。
實際上,當中國啓動改革開放以後,目光敏銳的李光耀立即在1979年發起了一場持續至今的“講華語運動”,鼓勵以北方官話爲核心的華語。
(李顯龍在講華語40周年上的致辭)
李光耀本人就親自撰寫了一本《學語致用:李光耀中文學習心得》,其後的李顯龍也多次在公開場合分享自己閱讀中文報紙以提高華語水平的學習體會。
或許有人認爲,這難道不是和之前提倡英語産生矛盾了嗎?
實際上,這恰恰反應了新加坡講究現實利益的風格。
(李顯龍)
講華語的真實用意既有搭中國經濟便車的意圖,也是以一種標准北方官話的華語形式去統一分散在新加坡社會裏面林立的各類複雜漢語方言(閩南語、客家話等)。
只要華語不威脅到英語通用語的地位,那麽李光耀是並不會特別刻意對華語下手的。
未來隨著中國國力的提高,漢語的地位在全世界將延續上升勢頭,但是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來看英語在新加坡人中的位置仍然是不可動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