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以來,猴痘病毒走出非洲,原本通常在非洲熱帶雨林中偶發的猴痘,意外在歐美國家陸續湧現,且患者大多沒有非洲國家旅行史,這引起了公共衛生專家的極大關注。
世界衛生組織(WHO)近日發布猴痘疫情暴發預警,稱猴痘病毒已發生人際傳播。WHO指出:“現有信息顯示,與有症狀的病例發生密切身體接觸的人群中,正在發生人際傳播。”
長期從事人畜共患病研究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全球健康學院朱泳璋副教授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猴痘病毒引起的人類猴痘病屬于罕見的病毒性人畜共患病。在天花被消滅之後,非洲國家和國際社會對猴痘病毒普遍重視程度不夠,如今猴痘在主要流行區域非洲之外的歐美國家傳播“極不尋常”,但中國輸入的可能性很低,公衆不必過度緊張。
猴痘在非洲
猴痘病毒最早是在1958年由丹麥病毒學家馬格納斯(Preben von Magnus)在食蟹猴身上分離出來的,發現也屬于偶然。
當時實驗室進口了一批食蟹猴用于脊髓灰質炎疫苗的相關研究,當時在猴群中暴發了兩次類似天花的疾病,科學家從痘液中分離出這種新病毒,因此得名“猴痘”。與天花相比,猴痘導致的皮疹較輕,死亡率較低。
事實上,猴子不是主要的病毒攜帶者。這種病毒可能會持續存在于松鼠、袋鼠、睡鼠或其他齧齒動物身上。因此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矶分校流行病學教授裏莫因(Anne Rimoin)表示,命名爲“猴痘”實際上用詞不當,該病毒應該被稱爲“齧齒動物痘”。
此後直到1970年,中非國家剛果(金)發現首例人感染猴痘病例,是一名9個月的男嬰。到1986年爲止,全世界95%的報告病例發生在剛果(金)。
除剛果(金)外,猴痘主要在西非和中非地區流行,但近十多年來,猴痘在這些國家的病例數呈增長態勢。如自2017年以來,尼日利亞猴痘疫情出現較大暴發,報告了500多例疑似病例,其中200多例最後確診。
對于這一現象,科學家的解釋是可能與砍伐森林和氣候變化等因素相關,增加了人和動物密切接觸的程度。同時,非洲國家的內戰,導致民衆可能被迫尋找如猴和松鼠等新的食物來源。
雖然目前猴痘還不是非洲疾病監測和應答系統強制規定必須報告的疾病,但在剛果(金)已經規定猴痘爲強制報告的疾病,不過流行病學調查和隔離制度還沒有完善。剛果(金)2020年報告6000多例人感染猴痘病例,2021年報告3000多例。
走出非洲
猴痘通常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多數患者會在幾周內康複。重症常見于兒童或免疫缺陷者,還與感染者基礎健康狀況、暴露于病毒的程度及並發症嚴重程度等有關。猴痘疫情病死率差異較大,近年來約爲3%至6%。雖然沒有治療的特效藥,但曆史證明天花疫苗對猴痘有85%的保護作用,但1980年全球消滅天花以來,未普遍接種疫苗。
猴痘病毒按照地理起源,又可分爲剛果盆地和西非兩個分支。由剛果盆地分支病毒引起的猴痘報告死亡率高達10.6%,而西非分支病毒通常引發較不嚴重的疾病,其病例死亡率爲3.6%。在本輪疫情中,所有通過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確認樣本的病例都確定爲感染了西非分支。
朱泳璋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阻斷猴痘病毒的傳播主要以預防爲主,加強對國際旅行和輸入性動物的防疫檢查。每年都有大量猴子從非洲運往世界各地,用于科研及臨床試驗等。但有時對于猴子的病原檢測並非十分嚴格,需要在這一方面進行加強。
同時,朱泳璋提醒,進口的小型齧齒類動物也有可能攜帶猴痘病毒,特別是將這些動物作爲寵物飼養時需要注意防範。
非洲大陸之外的首次猴痘疫情于2003年出現在美國,共確診了47名人感染猴痘的病例,主因就是進口動物感染。流調最終追溯到一家寵物店,從加納進口的800只小哺乳動物中有1只岡比亞巨鼠、2只條紋松鼠和3只榛睡鼠感染猴痘病毒,並且傳染給被共同飼養的草原土撥鼠而導致人的感染,進而引發疫情。
2018年以來,以色列、英國、新加坡等國在來自尼日利亞的旅客中發現猴痘病毒感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