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24日電 (記者 孟湘君)拜登成爲美國總統後的首次亞洲行,終于在其上任16個月後姗姗來遲。此次“限量版”亞洲行,直接把出訪國家“精簡”到了兩個——日本和韓國。
雖然到訪國家數量少,要幹的事可不少。美國人一向無利不起早,拜登此次亞洲行一切都爲了服務美國“重大戰略”布局,主要奔著三個目的而來:
一、把日韓拉到一塊來,招呼兩國“上車”。
二、劃個名爲“印太經濟框架”的大框,把亞洲國家框進去。
三、美日印澳“小聚會”,再商安全議題。
來者不善?多方分析指出,美國“印太戰略”的本質是拉幫結派搞“小圈子”,充斥著危險的冷戰思維,而試圖依托“印太經濟框架”針對中國,其計劃將處處受挫,舉步維艱。
【美日會談很關鍵】
當地時間5月23日,拜登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會晤。日本共同社、日本放送協會(NHK)、《日本經濟新聞》等主流日媒爭相披露會談內容:
·兩國將確認,在東亞,將“不容許憑實力改變現狀”;
·兩國將“監視中國海軍及中俄聯演動向”;
·強調美日同盟重要性,拜登稱美國“防衛日本決心不動搖”;
·強化美國以核武器和常規戰力參與日本防衛的“延伸威懾”;
·聯合國有必要改革,美國將“支持”日本成爲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作爲下一任輪值主席國,日本將在廣島市舉行2023年G7峰會……
“亮點”太多,不妨先從幾個關鍵詞切入:
第一,監視中俄。
這一回不含糊其辭了,日本首相岸田透露,對象很明確,中國、俄羅斯;內容很明確,海軍、聯合演習。
美日認爲,俄目前在烏克蘭的行動是在歐洲“憑實力改變現狀”,把這套邏輯搬過來,將中俄設定爲同一類監視對象,中國就成了亞太地區的“假想敵”。只能說,美日一些政客至今還崇尚以對抗爲目的的冷戰思維,無視和平發展是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主旋律,除了“迷信”,還相當“自信”。
當地時間4月5日,美軍方高層就2023財年國防預算出席國會衆議院聽證會。 中新社記者 陳孟統 攝
不僅如此,一些被披露的訊息似乎預示了更危險的動向。2022年美國防預算案附加文件中稱,計劃“慷慨資助太平洋遏制倡議”71億美元,優化美軍在印太地區的存在、能力及行動。美國《國防》雜志也援引美軍特種作戰司令部司令克拉克的發言稱,印太地區正成爲該部“重點關注”對象。
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科技辦公室主任桑德斯指出,美軍優先轉向印太地區,意味著將在與以往地區完全不同的環境中行動,需解決在叢林和亞洲大型城市等高溫高濕條件下導航,以及特種部隊與空、海軍間協調行動等問題。
給美軍撥錢、考慮美軍行動環境這種細節都規劃出來了,下一步會是什麽?
第二,加強核武威懾。
美日兩國首腦坐下來,談怎麽用核武器“防衛”日本,也算是樁新鮮事。拜登這次來,一是重申對日本的承諾,即美國“核保護傘”不會失效;二恐怕有意問日本要承諾,如果美國要和日本“共享核武”,你得同意讓我運進去。
實際上,1967年以來,強調不擁有、不制造、不運進核武器的“無核三原則”就被視爲日本國策,如貿然引入核武,必然民怨滔天。2022年3月,一些日本政客鼓吹美日“共享”核武,日首相岸田文雄與防衛大臣安信夫就不得不表態稱,日本不允許在自己領土上部署美國核武器。
上回“混”過去了,這回美國總統親自出馬,而左右爲難的,還是岸田。岸田等人要把G7峰會放到廣島這座曾被美國原子彈夷爲平地的城市開,的確“用心良苦”。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方是考慮到俄烏沖突,認爲“有必要強調核武器的威脅和裁軍與和平的重要性”。日本想“無核”,美國卻想強加“核”,在原則性問題上,日本也不得不推拉攻防啊!
總之,美國如果把核武器運到日本,日本必然被綁上“戰車”,成爲亞太地緣對抗的“排頭兵”;此舉也將引發周邊多個擁核國的警惕,徒增核對抗風險。
第三,支持日本“入常”。
就在差不多一個月前的4月26日,聯合國大會通過列支敦士登代表83國共同提交,有關安理會否決權問題的決議草案。
該決議通過後立即生效,規定如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任何一個或多個使用否決權,聯大10日內會自動召開會議,所有成員國可審查、評論行使否決權一事。這是聯合國大會一項史無前例的行動,被認爲是針對俄羅斯,也象征著聯合國“改革開始的信號”。
資料圖:聯合國安理會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開會。 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
資料介紹,目前,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占會員國總數2.6%。上世紀90年代起,日本就想修改聯合國憲章以成爲常任理事國,但其不可能擺脫“特殊國家”身份,“入常”之路艱難。通過“金錢外交”拉攏遊說部分國家後,日本多次當選非常任理事國。
如今看來,日本還在做“入常夢”。本次美日首腦會談中提及,兩國首腦認爲聯合國“有必要改革”,而美國將“支持”日本成爲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此言一出,拜登前腳剛到訪的韓國就不樂意了。韓國外交部官員23日稱,韓方認爲,安理會改革應沿著提升民主性、責任性、代表性等方向進行。
這不是韓國“爭風吃醋”,而是日本作爲侵略中、韓等國的二戰戰敗國,如果都能“入常”,這意味著挑戰底線,推翻以二戰結果爲基礎的國際秩序,茲事體大。
【拜登終于“官宣”】
在與岸田談完後,拜登當天下午就宣布啓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官宣了這個外界猜測已久的重磅消息。
來看看IPEF有哪些初始成員:
美國
韓國
日本
印度
澳大利亞
新西蘭
印度尼西亞
馬來西亞
菲律賓
新加坡
泰國
越南
文萊
“四方安全對話”參與國,美日印澳4國到齊;除去遠隔重洋的英、加,以及美國自己,“五眼聯盟”2國出列;再加上7個東南亞國家,13國組成了首發陣容。
2021年10月,拜登政府提出構想,替代拜登前任特朗普在就職當天就宣布退出的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建立IPEF,作爲美國與印太國家強化經濟關系的基礎。
其包括四大“支柱”:“對外貿易及數字資源”、“清潔能源、去碳化及基礎設施”、“供應鏈強韌化”、“稅收與反腐敗”。
韓聯社援引分析稱,IPEF具有將中國擠出全球供應鏈的“反華聯盟”性質,尤其是在韓國具有技術優勢並與中國形成競爭的半導體、電池領域,美國或爭取構建排華供應鏈。
分析指出,拜登之所以選擇將日本作爲該框架的“首發站”,也是希望借日本帶動更多亞細安國家加入。
【計劃“舉步維艱”?】
然而,國際輿論認爲,拜登政府所倚賴的這一框架,難以在亞太地區獲得成功。
一、口惠而實不至。
據分析,IPEF不是一項降低關稅或以其他方式開放美國市場准入的傳統貿易協定。東南亞、南亞等發展中國家期待向美國出口,在美國國內,反對降低關稅的意見卻根深蒂固,理由是擔憂本國就業機會遭威脅。
路透社指出,美國不太可能給出具有約束力的承諾,難以爲相關國家提供現實利益。由于缺乏實質內容,亞洲國家和貿易專家對該框架反應平淡。
卡塔爾半島電視台網站以《拜登經濟計劃在亞洲舉步維艱》爲題指出,IPEF缺乏明確貿易條款,可能使其前景黯淡,尤其在東南亞。
二、不符合該地區發展中國家根本利益。
《華爾街日報》分析,沒有市場准入措施,IPEF會成爲美國及其富裕盟友的又一個“俱樂部”。
俄衛星通訊社指出,雖然美國將東盟空間視爲與中國進行戰略競爭的重要平台,但在5月12日至13日舉行的東盟-美國峰會上,白宮宣布價值1.5億美元的合作計劃,對東盟的關注度增長平均到每個成員國,只有1500萬美元。
俄專家指出,美國“癡迷于地緣政治優先事項”,甚至沒有與東盟討論如何爲亞洲經濟注入新的活力,以及推進對東盟至關重要的現代化和發展問題。
馬來西亞戰略與國際研究所高級分析師卡爾文·成表示,爲何“發展中國家要采用富裕發達國家強加于他們的標准”?通過這一框架,可以感受到“依賴貿易的發展中國家的挫敗感”。
美媒報道拜登公布新的印太經濟框架,目的在于對抗中國。圖片來源:“今日美國”網站報道截圖
三、更多國家不願選邊站。
日本輿論留意到,一些亞細安國家對IPEF持保留態度,是因爲這個框架被指在經濟上牽制中國,作爲“中國包圍網”的一個決策。報道稱,美國若只建立一個以本國爲中心的多邊框架,預計參與度不會積極。
胡志明市社會科學與人文大學國際關系講師黃譚生表示,河內不願“美國幹預越南的國內政治”。拜登政府在促進與地區國家的關系時,“優先考慮民主價值觀”,讓許多越南人對與美合作持懷疑態度。東南亞國家的共同立場,也是試圖避開大國鬥爭。
印度《德幹先驅報》等印媒23日披露,由于印度不希望被視作“爲了抗衡中國而加入”,美方修改了IPEF啓動的官方文本,以“減輕印度的顧慮”。印度總理莫迪隨後才同意參加該框架啓動儀式。
印度總理莫迪。
四、該框架不可替代性弱。
馬來西亞國際貿易工業部部長阿裏對路透社表示,該國將決定考慮加入哪些IPEF支柱。他指出,IPEF“不是更全面的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的替代品”。
特朗普退出被認爲“具有裏程碑意義”的TPP後,美國一直沒有回歸其“繼任”的CPTPP。
分析師指出,如果說美國未加入的CPTPP是亞太地區貿易協議的“黃金標准”,那麽IPEF差不多就是去掉了協議方面的內容,只留下標准。僅靠標准,要讓亞洲國家接受,能走多遠?(完)
[責編:曾璇]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