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澤玮
“米荒”來了嗎?
受2019冠狀病毒疾病影響,越南率先在3月24日暫停大米出口,緬甸和柬埔寨隨後跟進。
泰國大米價格因爲受冠病疫情和幹旱氣候影響而一路飙升,3月底大米基准出口價漲到每公噸550美元(約783新元),創2013年8月以來新高。印度因爲全國封城導致物流停頓,大米出口停擺。
越南中部富安省4月16日,受疫情影響的市民通過自動發米機領取大米。(新華社)
白米是亞細安多國民衆的主糧,每戶家庭餐桌上都少不了米飯。大米出口國要麽限制出口、要麽米價飙升,無可避免引發外界擔憂——冠病疫情會導致2008年糧食危機重演嗎?
日媒:大米出口國限制出口 引起亞細安關注
全球有九成稻米在亞洲種植,印度、越南、泰國都是主要出口國。根據2018年的數據,印度是全球最大出口國(30.1%)、泰國第二(22.7%)、越南第三(9%)、柬埔寨(1.5%)和緬甸(1.4%)分別排第10及11位。
全球九成稻米在亞洲種植,泰國是全球第二大稻米出口國。圖爲2015年一名泰國農民在插秧(路透社)
《日本經濟新聞》報道,主要大米出口國限制出口,促使亞細安成員國高級官員本月初開召開緊急會議,討論如何維持正常糧食供應。
報道引述泰國商業部貿易談判局局長奧拉門說:“我們基本上同意亞細安國家應保持貿易管道通暢,讓成員國都能夠采購商品,特別是糧食。
“不過,各國也應該有保障自身食物安全的權利,就像越南那樣。所以,我們需要更多時間才能達成共識。”
越南控制大米出口配額
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及越南研究項目主任黎良福回複《聯合早報》詢問時指出,作爲執政黨,越共的責任是確保越南人民有米飽腹,因此總理阮春福早在3月初一次全國會議中就決定限制大米出口。
越南政府3月27日宣布,將在6月15日前儲備19萬公噸大米和8萬公噸糙米,以滿足疫情期間的糧食需要。
越南胡志明市的和平市場售賣大米的攤位前天(22日)繼續營業,標出各類大米價格供顧客選購。(彭博社)
在出口禁令落實之後,利潤受損的越南米商向政府爭取放寬出口限制。越南米的出口價比國內市場高,把大米都留作國內庫存的話,米商的賺頭將大減。越南工貿部已經建議政府恢複大米出口,不過4月和5月的出口額限制在80萬公噸。
80萬公噸的出口額當中,有40萬公噸屬于4月份額度,與去年同比大降40%,顯示越南政府在謹慎控制大米出口配額。不過,越南政府前天宣布將4月的大米出口配額提高至50萬公噸。
黎良福分析指出,越南政府是在權衡國內糧食儲備和出口利益之後,決定取消部分出口限制。“既確保國內庫存充足,也滿足米商賺取更多出口利潤的期望,但這兩個目標能否同時達成,仍有待觀察。”
大疫當下,各國都在緊盯糧食庫存紅線,同時積極開拓食品來源。
3月26日,新加坡、新西蘭、澳大利亞、文萊、加拿大、智利和緬甸七國宣布簽署聯合聲明,確保各國在疫情當下能繼續保持貿易和物流暢通。簽署國當中,新西蘭、加拿大、澳洲、智利都是世界主要食品出口國,唯不見東南亞的大米出口國越南和泰國參與其中。
《南華早報》引述新加坡亞洲貿易中心執行董事埃爾姆斯說,“這顯示在疫情時期,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並非平順。一些原本倡導貨品和服務開放流通的國家未必會站穩這個立場。”
行家:消費者理性采購就不怕沒米
一位不具名的新加坡超市負責人本周二受詢時向本報透露,“還沒聽說越南米恢複出口。”
該負責人也說,越南米不是新加坡的主要進口源,對新加坡影響不太大,倒是大米出口國實施出口限制將“損害自身國際聲譽”,“別國的進口商和飲食業者可能會對它失去信心”。
該負責人也透露,雖然部分泰國米的供應量因爲氣候幹旱及因應疫情實施宵禁而減少,但“只要消費者理性采購,不要恐慌掃貨囤積,庫存量是充足的。”
據了解,每個國家都會把米糧庫存維持在安全水平,短則滿足至少三個月需求,長則八個月或以上。
各國都會將米糧庫存維持在安全水平,因此只要民衆不掃貨囤貨,就不會影響供應量。(路透社)
杜特爾特: 大米問題影響社會穩定
世界主要大米出産國集中在亞洲,主要進口國也一樣,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是大戶。
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菲律賓是去年全球最大的大米進口國,創下320萬公噸的紀錄。今年,菲律賓將繼續保持世界第一大米進口國的地位,預計將進口約270萬公噸大米。
菲律賓的大米主要由越南供應,占國內市場的85%。難怪總統杜特爾特在本月中旬通過視訊參加亞細安領導人冠病特別峰會時一再強調,糧食安全風險問題令人關注,特別是大米,因爲它將影響“國家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穩定”。
米糧問題可大可小,大幅依賴進口的國家須確保供應充裕,同時維持價格平穩,否則可能引發通貨膨脹和社會動蕩。
疫情若拖至明年會有米荒? 學者:可能性不大
糧食安全風險專家、南大拉惹勒南國際關系研究院客座資深研究員鄧炳祥教授回複《聯合早報》詢問時說,目前看來,在一至兩個月內,大部分以大米爲主糧的國家還是貨存充裕。
至少,根據兩個主要糧食機構——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和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的預測,2020年全年谷糧庫存(包括大米)是充足的。美國農業部的一份報告也指出,目前沒有糧食供應不足的問題。全球大米生産在2019年至2020期間估計達5億公噸,而全球庫存則超過1億8000萬公噸。
數據顯示,全球目前沒有糧食供應不足的情況,大米庫存超過1.8億噸。圖爲中國超市選購大米的顧客(中新社)
如果冠病病毒在2020年以後還死纏爛打,一場米荒危機是否降臨?
鄧炳祥指出,這取決于主要大米出産國印度、越南、泰國、印尼等國的冠病疫情何時達頂峰,以及這些國家在封城期間是否允許米農回到農田種植與收割,並讓他們取得所需的肥料和種子。
“像中國那樣,疫情頂峰已經過去,目前已允許農民回農田工作,種子和肥料的運輸也恢複,但中國不是主要大米出口國。”
鄧炳祥說,2021年還有多少大米可供國際市場交易,關鍵就在于出産國能否及時有效控制疫情。
“如果越南和泰國的疫情惡化,到了2021年情況仍沒好轉,稻米被迫停止種植,那麽大米供應可能短缺,但這個可能性不大。”
至于大米進口國要如何減少對進口米的依賴,鄧炳祥說,那些有種植能力但産量不多的國家如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可以多管齊下加大投資,例如改進管理和政策、提升技術以及改善收割稻米後的處理過程。
缺乏種植能力而依賴進口大米的國家如新加坡,鄧炳祥認爲,簽署更多具約束力的食品供應協定,以及協助大米出口國提升種植量是應對策略,甚至是采取替代大米政策。
“例如以小麥和玉米取代大米爲主糧,但家庭收入要維持一定水平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