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2019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于5月16日正式上線的“亞洲影視周”活動,在今天已邁入第六個日程。啓動儀式、電影大師對話、2019?亞洲電影展、亞洲優秀電視節目展映互播四項主題活動均已成功舉辦,除啓動儀式外其他活動仍在繼續。來自日本、印度、伊朗、泰國、越南、新加坡、哈薩克斯坦、蒙古等二十余國的電影人,以及老撾、柬埔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等國五十余家媒體機構,與中國影人與媒體彙聚一堂,共同呈現精彩的視聽盛宴,爲亞洲命運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精神支撐,向世界展現一個開放、包容、多元、協作、團結的亞洲,爲世界文明寶庫增添新的光彩。
5月22日,《今日影評》特邀時事評論員王健,在亞洲影視周系列活動火熱進行之時,與觀衆朋友解讀亞洲影視周爲中國影視帶來的積極作用與重大利好。、
文明交流學習互動
三重利好積極引入
亞洲影視周活動的成功舉辦,無疑爲高速發展中的中國電影産業帶來了積極的作用。關于本次活動帶來的利好作用,王健以三個層面做出總結。第一層是交流互鑒、取長補短。在本次電影大師對話活動中,陳凱歌就表示山田洋次導演是他走上執導之路的“老師”,透過對《遠山的呼喚》、《幸福的黃手帕》等影片的觀摩研究,他學到了很多電影處理技法。第二層,是對亞洲多元文化的學習與了解。同樣在大師對話中,來自日本的山田洋次導演就表示,在越南導演陳英雄的電影《青木瓜之味》中,看到了與自己成長環境相似的生活景象。同樣地,中國影人也可以從類似的交流中了解並體會多元文化中的共通之處。
至于第三個層面,在王健看來,亞洲影視周爲中國電影提供了一個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機遇。最好的例子就是我國與哈薩克斯坦合作拍攝的電影《音樂家》。這部反映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獻禮作品,在哈方的參與下增添了很多哈薩克民族文化元素,總體呈現出文化交融的美好景象。新加坡導演梁志強就在對話中提議亞洲各國影人共同拍攝一部在各個國家都可以發行的影片。王健表示,隨著國人眼界的持續拓寬,對電影人的要求也在不斷升高,多元文明的對話交流可以推動各國文明本身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挑戰機遇雙生互促
情感共性交流互通
作爲亞洲文明交流互鑒的一次盛會,亞洲影視周對于中國電影人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王健表示,這其中的挑戰其實是顯而易見的。作爲文化産品的影視作品,勢必要面臨走出去的挑戰。但置身不同的文化背景,這些作品極有可能在接受程度上産生截然相反的結果。要做好這一層面的平衡處理,我國影人必須做足功課。但他也同時指出,挑戰的另一面是機遇。亞洲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二,如果能開發出亞洲各國人民都能接收的電影,在市場前景層面就不可估量。
人類的情感是共通的。成龍的功夫電影在幾十年間受到全世界的歡迎,成龍本人也榮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這就驗證了文化交流、情感共通的力量。成龍影片的故事放在各個國家都有不同的表象,但其實它們所表現的情感共性是相同的。王健認爲,影視作品需要在與亞洲各國的交流合作當中汲取更多的養分並尊重各國的文明,進而推動世界的和平及更加多元化的發展。這無疑是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所要呈現的主題,更是我們電影人肩負的重要責任。
異域文明提供養分
本土文化回饋亮色
亞洲電影史上諸多優秀電影,都在不同時代影響著中國電影人的創作。回首曾經的譯制片時代,王健表示譯制片帶來了異域文化的沖擊,它們的主題曲在全國範圍內都脍炙人口。此外,這些遊戲譯制片也教會了電影創作者如何將故事講出新意。國內很多大導演都在成長過程中,從譯制片中汲取了非常多的養分。張藝謀導演的《影》等作品,就借鑒了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的風格。賈樟柯導演的《三峽好人》,在面向世界的發行過程中也得到了北野武導演的提攜與幫助。
在本屆亞洲影視周的電影制片人合作論壇上,諸多資深從業者都對今後中國電影産業同亞洲各國的合作做出宏大展望,同時抱以深切期待。結合業內聲音,王健認爲,在未來我們首先要考慮如何進一步地以電影爲載體做好交流、交融和互動,其次是應該進行全鏈條、多方位的合作與學習交融。此外,還要加大中國作品的推介力度。電影《流浪地球》、電視劇《雞毛飛上天》等影視作品,都在全球交流傳播中收獲到其他國家人民的歡迎與好評。王健建議,我們應該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全方位地實現文明互動,既汲取養分,又賦予世界文明以更多亮色。
據悉,電影文化評論類日播欄目《今日影評》每周一至周五晚22:00檔于CCTV6電影頻道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