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歲辍學創業,爲養家糊口販賣零件,靠承包石油工程,26歲賺到一千萬美元。面對金融風暴沉著應變,終成印尼資本大鳄、工業大亨,這一路走來,莆田人陳江和到底有什麽看家本領?
從賣零配件小商販到印尼資本大鳄、工業大亨
陳江和與夫人黃瑞娥
去年9月,第十屆“中華慈善獎”頒獎典禮上,莆田籍僑商陳江和再次被授予中華慈善獎,“中華慈善獎”是中國慈善領域最高政府獎。
陳江和創辦的新加坡金鷹集團,是一家集林漿紙、農産品工業、特種溶解木漿與纖維素纖維以及能源開發爲一體的多元化跨國工業集團,總資産超過180億美元,在全球範圍有員工6萬余人。自上世紀90年代進入中國以來,陳江和家族在中國總投資超過了500億元。
截止目前,陳江和與夫人黃瑞娥于1981年創設的“陳江和基金會”,積極活躍于印尼、中國和新加坡,致力于通過支持教育、技能培訓、扶貧減災來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中國,基金會爲中國的各項公益事業累計捐資逾3.4億元;此外,基金會還在積極支持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捐贈1億元人民幣,成立“一帶一路”人才培訓專項基金,在未來10年支持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雙邊人才培訓項目。
多年來,陳江和家族一直熱心公益事業,陳江和基金會積極參與各項公益事業,先後在西藏、新疆、青海等貧困地區捐建22所僑心小學,50余個僑心工程;在西部貧困地區,爲農民提供免費技能培訓;在非典、雪災、洪災及地震等災難發生時提供緊急援助。值得一提的是,“非典”期間,陳江和是個人捐款最多的一位,他還是2008年北京奧運場館“水立方”的第一位大額捐資人。
莆田陳丞相裏第
新加坡金鷹國際集團主席陳江和,1949年生于印尼,今年70歲,祖籍是福建莆田涵江區江口鎮石西村。
說起莆田江口,是相當傳奇的地方,一個制造首富的福地,“首富之鄉”。新加坡首富黃志祥、黃志達兄弟,就是江口人,而且與多次問鼎印尼首富的陳江和還是同一個村——石西村。當年,黃氏兄弟的父親、骁勇善戰的新加坡遠東機構、香港信和集團創辦人及大股東黃廷芳,就是在石西村出生的。1937年,他隨其父親陳金榮“下南洋”到新加坡謀生。
此外,印尼與東南亞的華人幾乎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印尼錢王”李文正,也是祖籍江口,他在印尼影響力僅次于華裔金融巨子林紹良,不過,他的出生地是印尼東爪哇瑪琅鎮。江口還出了一位馬來西亞僑商,佳通輪胎的創辦人林德祥,祖籍是莆田江口的海星村。
莆田陳丞相裏第牌坊
“陳林半天下,鄭黃滿地擺”,在莆田,陳姓人數最多。莆田首任縣令陳邁,是陳氏入閩始祖陳潤的裔孫;公元617年,陳邁領泉州兵馬鎮守莆田,是“莆陽十八陳”開基始祖。
莆田玉湖公園裏,有一座“陳丞相裏第”,是莆田陳氏的一個重要宗祠,可說是幾十萬陳姓莆田人的聖地。陳府大門有對楹聯,上聯“一門二丞相”,下聯是“九代八大師”,夠顯赫的吧!
“颍水家聲大,玉湖世澤長”,後“莆陽十八陳”裏,以“玉湖陳”一支最興盛。楹聯裏“二丞相”,指的是陳俊卿和陳文龍,其中,陳文龍在南宋抗元戰爭中英勇殉國。陳氏一門“八太師”,有治世賢達,亦有板蕩誠臣,換句話說,一部“玉湖陳”的家族史,也是大宋的國史。當“玉湖陳”走到輝煌的最後一刻,三百一十九年的大宋朝也沒了。
新加坡金鷹集團董事局主席陳江和
陳江和(Sukanto Tanoto),是在印尼出生的,他是家中老大,在他下面還有8個弟弟妹妹。父親陳金榮早年從莆田江口南下,到印尼棉蘭市謀生,後來開了一家僅10多平方的小店鋪,靠賣零配件和汽油爲生。
陳江和曾就讀于當地華僑中學,17歲那年,父親陳金榮因操勞過度臥病在床,陳江和被迫辍學創業。小小年紀的他,子承父業,當時雇用了三名員工,爲印尼石油公司供應機車的零部件。
陳江和是個酷愛讀書的人,金鷹集團的一位員工說,陳老板記憶力超強,且讀書速度快,遇上國內外重要的行業新聞或其他重要信息,馬上與他的高管們分享。當時中途辍學從商,皆因家中變故;後來,他常常勸他的員工和孩子們要多讀書、多思考。
靠著棉蘭那家名爲Toko Motor籍籍無名的零配件供應店,天生對數字的敏感和有審時度勢能力的陳江和,在商業舞台上初試牛刀,慢慢積累起了財富。後來,他開始承包石油工程,業務擴展到經銷發電機、煉油廠設備,維修機電、機械,以及液化天然氣管。長袖善舞,靠刻苦打拼,1967年,陳江和創辦金鷹公司(Raja Garuda Mas,RGM),生意也轉入承包石油工程。1973年,金鷹集團正式注冊,當時的公司名稱是RGM(Raja Garuda Mas)。
陳江和的商業曆程中,曆經了石油危機、金融風暴多次沖擊,但他始終屹立不倒、愈挫愈勇,愈壓愈強,躍升印尼資本大鳄、工業大亨、乃至登頂印尼首富,其成功之道是什麽呢?
金鷹集團旗下工廠
縱覽陳江和的從商人生,有四條最重要的經營理念。
一、建立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公司,不要依賴補貼和保護。1972年,一場石油危機席卷全球,市場一片恐慌,可陳江和卻賺取人生“第一桶金”,年僅26歲的他一躍成爲千萬富翁。
當時,事業不斷開枝散葉的陳江和,開始攬入印尼國家石油公司的建築和零配件供應合同;石油危機期間,他更是借油價飙升之勢,擴大公司業務規模。
二、經營注重“在地化”。如今的陳江和集團旗下公司,已是國際性的跨國企業,如何“走出去”,一個關鍵之處就是細致了解當地的環境、文化、慣常做法,特別是使用當地的語言交流。
三、雇用比你聰明的人。陳江和說,自己最擔憂患上“俄羅斯套娃綜合症”。“ 俄羅斯套娃”的特點,就是大娃套著小娃,小娃裏面還有更小的娃,事實上,你雇用的只是你底下的玩偶。
四、如何運用職業經理人?用轉讓與委托方式。金鷹集團旗下如“亞太資源集團”,猶如聯合國一樣,從研發到管理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什麽國籍都有。人才是企業關鍵資源,又是“五湖四海”,如何管理下屬,就是靠轉讓(比如股權、業務)、委托方式。
金鷹集團副主席馬士強
比如,陳江和的副手、左膀右臂、金鷹集團副主席馬士強,1995年至2000年間,曾任新加坡國防部長;2011年3月加入金鷹之前,效力新加坡航空公司(SIA)11年,任新航貨運公司董事長、西爾克公司董事長、新加坡飛行學院董事長。
另外,馬士強還是集團旗下主要版圖——亞太資源集團主席。
目前,金鷹集團旗下有八大公司,分別是亞太資源集團、亞太森博集團、亞洲種植集團、頂峰集團、巴絲集團、Asia Pacific Rayon(APR)、以及太平洋油氣有限公司。其中,APR是亞洲第一家林漿纖一體化生産商,與亞太資源同位于印尼龐卡蘭科林奇。
金鷹集團旗下的印尼員工
在石油危機中興起,陳江和並不沾沾自喜,而是考慮如何應對危機的“狡兔三窟”,也就是居安思危。當年他想,一旦失去印尼石油這個大客戶,公司怎麽辦,靠啥生存下去,憑什麽來安置屬下?
上世紀70年代中期,陳江和在北蘇門答臘Besitang建起夾板廠。當時他的不少朋友勸他,與出口原木相比,夾板廠費時耗力且難收獲回報。可目光敏銳的他卻看到,當時印尼一邊出口原木,卻一邊要向國外進口夾板。
1975年,工廠竣工投産時,印尼前總統蘇哈多還親自率領七位部長爲他的新廠剪彩;不久,印尼政府也改變過去相關森林政策,不再出口原木。所以說,到海外投資,必須了解所在地的環境、文化、慣常做法。
到了80年代,他又與政府合作執行遷移計劃,將爪哇島的居民遷往蘇門答臘島,而這一計劃的成功,又爲日後亞洲種植集團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金鷹集團順勢發展另一個産業版圖——棕榈油産業。
金鷹旗下的森林業
面對亞洲金融風暴,陳江和亦是波瀾不驚、沉著應變。1996年,亞太資源集團在紐約上市。此前,爲擴大紙漿市場規模,集團除上市籌集到7億美元外,也向銀行融資13億美元。未料來勢洶洶的亞洲金融風暴隨即而來,其中印尼、泰國是重災區。
當年,印尼盾一夜之間大貶值,全球很多金融機構也被吹得“東倒西歪”,進出口貿易的信用證如同一張廢紙。准備大展拳腳的亞太資源集團,旋即卷進風暴之中。因資金周轉問題,機器進不來,人心惶惶之下,外國專家亦紛紛離職,連普通工人都無能力聘請。股價更是狂瀉,從6美元一下子跌至一毛錢,外界都認爲,“亞太資源”看來是難以生存了。
其實,與動辄數百億負債相比,當時亞太資源集團的負債規模,也就14億美元左右,怎麽辦?斷臂求生,陳江和把中國的常熟工廠賣掉套現,遠水解近渴,日後,印尼工廠蓋起來、生産恢複,債務也慢慢還上了。
年輕時的陳江和
回憶當年窘境,陳江和說:“我們的生産需要靠銀行的融資轉動,銀行一抽去銀根,我們就難以運作,也就無法償還貸款。在大風大浪中,企業和銀行是在同一條船上,船一沉下去,大家都會一起沒頂,還好一些銀行至少還了解其中的大是大非,大家互相配合共渡難關。”
有人如此評價,陳江和“像一艘顛簸在海洋中的船,他的性格在吃水線下有力地支撐著整艘船;許多人都只看到漂亮的甲板和高高挂起的船帆優雅地立在吃水線之上,但是驅動船行駛的卻是他堅強的性格和正直的本性。”
多年來,陳江和做生意有個“三利原則”,他說:“我現在做什麽事情,從事什麽行業,都會考慮三個‘有利’,也就是首先對當地的人民有利,對所在的國家有利,然後才是對企業有利。”陳江和曆經石油危機、金融風暴,卻始終屹立不倒,成功之處在哪呢?亞洲金融危機後,他經常與底下高管說:“在危機來臨時,抓住最重要的問題優先解決,幫助大家樹立信心最重要。”
首富的商業帝國誰來接棒?
陳江和出席一億元“一帶一路”人才培訓專項基金捐贈儀式
夫人黃瑞娥,是陳江和背後的一個重要人物。黃瑞娥是金鷹集團的主要股東之一,一路以來,她與丈夫一起並肩奮鬥。黃瑞娥是一個優雅熱心的女人,她與陳江和都是陳江和基金會理事會的聯合創始人。
陳江和基金會,創設于1981年,是一個由陳氏家族建立的旨在幫助社會的非盈利機構,重點是改善當地社區的教育、生活和能力。
黃瑞娥堅信,通過教育可以塑造許多印度尼西亞人的一生,她亦相信,教育是擺脫貧困、提高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教育領域,陳江和基金會在印尼非常有影響力。
1993年,陳金榮(中)與兒孫集聚一堂
陳江和父親陳金榮,是一位長壽的老人,于2000年才去世。金鷹集團的早期創業,亦有家族兄弟相幫的身影。陳江和弟弟陳江海,參與1967年金鷹的創辦,後曾任金鷹集團之執行長等職務。不幸的是,1997年,陳江海遇空難不幸身亡。
2006年,陳江和以28億美元,首次成爲印尼首富,此後,他曾再次問鼎首富寶座。
對于二代接班大計,陳江和曾直接表態:“我給他們機會,給他們選擇。”他說,“人生做事業,沒有一個盡頭。今天完成了這個目標,明天接著完成另外一個目標,無時無刻不在追求更高、更有挑戰的目標,這就是人生的一個過程。當然也可以洗手不幹,但是最終這個行業還是要有人繼承下去。”
受訪中,他也表達對代際接力的擔憂,他說最怕事業後繼無人,最怕下一代覺得財富來得太容易,一下子就花光。
金鷹集團董事陳建升
陳江和與夫人黃瑞娥有四個孩子,早時,爲了培養二代,陳江和曾讓二女兒到柬埔寨做義工。
現任金鷹集團董事的小兒子陳建升,多年前亦被父親派往偏遠的小鎮,常駐科林奇。事實上,這也是訓練接班人的基層曆練辦法之一。陳江和曾表示,要兒子實地練好經商基本功,深入了解業務運作的每個環節,與基層員工打成一片。
家風家訓,是指引家族企業前行的指路明燈。陳江和擬定了陳府家業十訓。數年前,陳江和、陳建升父子出席陳偉鴻主持的央視《對話》時,陳建升當場背出了第一條家訓:“愛其子而不教,猶爲不愛也;教而不善,猶爲不教也。”
陳江和說:“這條家訓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真正愛孩子,好好教導他;如果沒有好好教導他,不是真正愛;如果教導的方式不正確或教導錯誤,也不能算成功。這是我們家的重要價值觀,我希望可以傳承給下一代。”
本文來自一波說,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