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武堂】
作者:馬鋒(空軍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馬權(《空軍軍事學術》雜志主任編輯)
近年來,美俄等世界大國對戰略環境中的“灰色地帶”進行了大量研究,並利用“灰色地帶”展開戰略博弈與對抗,使“灰色地帶”成爲大國角力的重要戰場。利用“灰色地帶”,美俄等世界大國采用混合戰爭技術實施強制遏制戰略,可以在不爆發常規戰爭、不引起國際社會激烈反應的情況下對敵對國家施加巨大影響。可以說,“灰色地帶”已成爲大國博弈的重要戰場。
2020年3月,在柬埔寨貢布進行的“金龍-2020”中柬兩軍聯合訓練中,中柬兩軍混合編組,進行登車協同訓練。新華社發
一種極具脅迫性和誘導性的戰略手段
“灰色地帶”並非新現象,也非具象的物理空間概念,而是大國間競爭的一種戰略舉措,突出平戰交織,模糊戰爭與和平邊界,強調全頻譜戰略博弈,綜合運用軍事、政治、經濟、外交、輿論等工具,通過長期、漸進的模式改變現狀或制造緊張局面,蠶食、規制、消耗對手,塑造有利于己方的環境態勢,是一種極具脅迫性和誘導性的戰略手段。
在美國政府內部和更廣泛的戰略研究界,“灰色地帶”引起重視和討論。早在美國2010年出台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中,就使用了“模糊的灰色地帶”的說法,指既不完全是戰爭、也不完全是和平的安全挑戰。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2015年發布了題爲《灰色地帶》的白皮書,將“灰色地帶”定義爲發生在“國家或非國家行爲體之間和內部的、處于戰爭與和平傳統二元對立之間的競爭性互動”。美國學者研究認爲,“灰色地帶”戰略競爭具有在利益和能力上的非對稱性、在信息和規範上的模糊性、在行爲方式上的漸進性三個顯著特征。
“灰色地帶”概念是美國在“世界重回權力競爭時代”背景下提出的,是其對前些年地區政策經驗教訓總結的結果,適應其與中俄等國進行戰略競爭、推進軍事戰略轉型的客觀要求。
2021年2月,在中國與新加坡海軍的聯合演習中,雙方艦艇組成單縱隊行進。新華社發
以“溫水煮青蛙”達成“不戰而屈人之兵”
根據不同的戰略目標以及對手的響應程度,大國“灰色地帶”行動強度分高中低三種態勢,但總體看,核心都是利用目標國家的“軟肋”,采取模糊隱蔽的戰術行動,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降低對手的響應速度,迫使其接受“既成事實”,實現增量收益,最終達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效果。
有限的“試探”。大國“灰色地帶”行動的首要特征是將軍事力量運用的範圍和強度控制在戰爭門檻之下,即行動烈度和要素均低于誘發對手軍事響應的阈值,其核心目的是在避免發生直接沖突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擴大己方的行動範圍和影響力。一方面通過非戰爭行動試探對手底線,另一方面通過前沿常態接觸探明對手在戰略指導、行動樣式、環境裝備等方面的特點規定,爲深化軍事鬥爭做充分准備。
漸進式“蠶食”。“灰色地帶”行動核心內涵是通過漸進方式抵消對手相對優勢,懾止對方軍事行動能力,迫使競爭對手陷入兩難境地,若采取軍事行動可能被指違反國際法發動戰爭,若不采取行動將被迫接受現狀,造成政治上不利的既成事實進而改變雙方競爭態勢。2020年9月初,俄羅斯在高加索地區舉行了多國參與的“高加索2020”聯合演習行動,作爲對該次演習行動的回應,烏克蘭和北約立即開展“聯合努力2020”和“快速三叉戟2020”軍事演習,美國空軍特種作戰司令部的CV-22B魚鷹傾轉旋翼機和MC-130J特種運輸機參演,英軍第16空中突擊旅通過傘降進入烏克蘭,與烏軍第80空降突擊旅合作進行演習行動。
隱蔽式“侵略”。目標隱蔽,大國通過模糊軍事與非軍事行動之間的界限,掩蓋真實意圖,通過拉攏盟友或夥伴國舉行軍事演訓、巡航、搞經濟援助等行動,在特定地緣範圍內達到提升敵我軍力對比優勢,規制地區國家政策導向,推動對手國內問題國際化、複雜化、多邊化,甚至顛覆對手國內政權之政治目的。手段隱蔽,采用網絡攻擊、虛假信息、代理人競爭、軍民混用、聯合軍演等手段開展低烈度鬥爭,增加對手的研判和防禦難度。比如2011年,敘利亞危機爆發,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及中東盟友,從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向敘利亞巴沙爾政權發動空前攻勢,將反政府抗議活動逐步推向“代理人”戰爭。
全域式“進攻”。“灰色地帶”背後是全域攻勢,大國基于混合戰爭的理念,對“灰色地帶”戰術運用並不局限于軍事力量這一行動主體,而是在很多情況下以軍事實力爲支撐的國家及政府行爲、協調一致的聯盟行爲、軍民力量混編,網絡信息戰、外交戰、政治戰、秘密行動、支持叛亂等,體現綜合性全域“作戰”理念,對目標國家的政治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構成全面威脅。與“灰色地帶”行動相配合的有政治戰,比如通過扶植勾結、“顔色革命”等方式擾亂幹涉他國內政乃至顛覆政權;有經濟戰,比如嚴厲制裁俄羅斯,破壞“北溪-2”天然氣管線項目等。
持久式“消耗”。大國通常采取從外部施壓的方式,從目標國周邊環境入手,將其國內問題國際化、軍事化,利用戰略資源和競爭能力的消耗及巨大的長期性競爭壓力,引導對手進行高消耗、低效率的大範圍防禦部署,開展軍備競賽,增加應對周邊安全的軍事成本,最終迫使對手因無力應對而改變目標政策。幾年來,英國一直在“灰色地帶”的外圍地區保持著常規軍事存在。在愛沙尼亞的“增強前沿存在”行動表明,英國和北約願意在前沿部署威懾力量來占領空間,以防止這些空間被奪取。在海空領域,英國皇家空軍和皇家海軍經常出現在國際水域,通過強化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在“灰色地帶”發揮作用。這些行動以英國戰略理論爲背景,構成了遏制敵對行動和保護盟友的更廣泛戰略的組成部分。
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展開競爭式持久戰
大國實施“灰色地帶”行動通常以獲取戰場優勢爲戰略目標,以備戰高端戰爭爲戰略指導,綜合運用外交、政治、經濟、信息、輿論等手段配合軍事行動,與對手展開競爭式持久戰,最終脅迫其改變行爲方式或接受己方主動的地區秩序和安全規則,其慣用常用的行動策略主要表現爲以下幾個方面。
開展戰略敘事,塑造公衆輿論,破壞目標國家的國際形象和內部穩定。隨著國際關系重新回歸大國競爭時代,大國利用國際傳播和敘事等無形的權力資源,對目標國進行戰略敘事,以特定事件的極度渲染、歪曲敘述,進行標簽化定性,宣稱對手爲“修正主義國家”和“國際規則違反者”,通過觀念塑造、輿論操控、政策引導等在國際社會構建對其不利的負面情感認同,爲己方在“灰色地帶”開展准軍事行動提供道義和法理之名。比如2017年法國總統大選期間,當時的候選人馬克龍成爲虛假宣傳和網絡攻擊的目標,包括對馬克龍展開人格批判,披露其海外秘密銀行賬戶,引發了備受關注的“馬克龍泄密”事件。
合縱連橫,通過聯合軍演強化前沿存在。2018年以來,美以美日印澳“四邊機制”和G7平台,拉攏多國軍艦在印太地區實施聯合軍演、巡航、訓練,以宣示其地區存在和權利主張。2019年5月,美、日、印、菲海軍首次在東海、台島以東、南海舉行大範圍、跨海區聯合巡航。2018年3月和2020年3月,美海軍“卡爾·文森”和“羅斯福”號航母分別訪問越南岘港,並圍繞“萬安灘”對峙實踐高調“挺越”。基于北極地區豐富的物産資源和獨特的戰略位置,近年來,隨著俄羅斯高調宣布重返北極以來,爲謀求在北極地區的更大權益,美軍增強了北極背景的實戰演習,不僅頻繁前往挪威、瑞典等北約國家進行聯合演習,還在靠近北極的阿拉斯加州進行相關訓練。2020年5月,英美海軍艦隊在北極舉行聯合演習,包括“林肯”號在內的美軍兩艘驅逐艦、一艘核潛艇以及P8-A“海神”遠程海上巡邏機參加了行動,充分展示在該地區的力量存在和軍事行動能力。
調動民間資源,采取金融制裁、技術封鎖等手段維持霸權地位和保持領先優勢,增加對手響應難度。美國在“灰色地帶”博弈對抗中成長爲“獨一無二”的霸權國家,其與英國的對抗超越、與蘇聯的全面競爭、對日本的封鎖打壓等重大曆史事件,基本體現了其從建國到維持世界霸權過程中“灰色地帶”博弈對抗史。經濟金融打壓手段是美國慣用伎倆,較爲典型的是美國對日本的“廣場協議”和對法國的金融制裁。1985年9月,美國爲改善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脅迫日本等國簽署“廣場協議”,誘導美元對世界主要貨幣的彙率大幅度貶值,導致日元大幅升值,引發房地産泡沫破滅,造成日本經濟的長期停滯。2013年,美國以國內法爲依據,動用司法力量施展“長臂管轄”,逮捕了法國阿爾斯通公司高管,逼迫該公司簽訂認罪協議,實現了處罰、拆分、收購美企競爭對手的目的,攫取了巨大商業利益。封鎖打壓科技創新發展是美國常用手段,近兩年來越演越烈。2019年7月初,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發表聲明,提出三條“科研保護條例”,包括研究人員必須披露所有資金支持來源、工作人員不得參與任何外國人才計劃、與國防顧問組織合作調查等,再次將所謂國際科研合作對美國構成安全風險問題擺到風口浪尖。
利用“航行自由”,爲介入地區國際事務提供法理依據。美國卡特政府于1979年制定“自由航行計劃”,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明確的12海裏領海和200海裏專屬經濟區等沿海國主權權利不予認可,片面強調航行自由,將其作爲國際海洋法的最高原則,運用軍事外交手段挑戰其他國家“過分的海洋主張”,維護美國所需的海上航行和飛越自由,保持美軍的全球機動性。自2015年以來,美采取軍艦和海岸警衛隊混合式沖闖行動挑戰中國西沙領海直線基線,濫用“無害通過權”,挑戰《公約》關于外國軍艦進入沿海國領海須事先報批的規定。甚至爲了謀求軍事效益,不惜混淆軍民界限,公然違反國際法相關原則,2020年3月以來,美軍向沖繩嘉手納基地派駐民用龐巴迪飛機,冒用他國代碼赴南海及周邊執行軍事偵察監視任務,增強美軍西太情報偵察能力。2021年2月,法國、英國分別派出軍艦和航母打擊群,進入中國南海區域,違背國際法有關原則,踐行所謂“航行自由”,給地區安全局勢帶來極大的威脅。
《光明日報》( 2021年03月28日07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