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丹先生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表示教育是現代文明的基石,也是技術創新、社會進步、正確價值觀、平等正義的推動力,而文化素養的提升和基礎教育的普及在其中奠定了牢固的基礎,使教育成爲創新之母。這讓弱勢背景的年輕人也能夠自信地與瞬息萬變的世界接軌,以創新方法打開人生的各扇大門。教育技術的創新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創造全新的教學體驗,從而營造有利于激發創意的學習環境。當科技與教育“相遇”,二者迸發的創意力量勢不可擋。
他還引用了一丹教育研究獎首位獲獎人卡羅爾·德韋克 (Carol Dweck)的“成長型思維”理論,寄語學生只要願意改變心態,從原來的固定思維模式轉變爲成長型思維,就能打破重重障礙。人擁有無限的潛力,在座的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精彩的人生。
此外,陳一丹先生還闡釋了“一丹獎”的定位與思路,即表彰致力于爲教育未來而奮鬥的教育工作者,支持具有創新性、變革能力和可持續性的教育項目。他鼓勵學生勇往直前,追求夢想,從零開始探索人生的無限可能。作爲全球現在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亞洲人才濟濟,社會充滿活力,企業家具有創業精神,學生們應當珍惜機遇。
新加坡管理大學校長江莉莉教授、李光前商學院院長喬凱瑞等師生以及當地其他部門的領導人或代表出席了此次講座。據介紹,“領袖視野系列講座”邀請了來自不同領域的業界人士和思想家分享各自人生經驗與感悟,鼓勵人們推動社會與市場環境的改善。
關于一丹獎
“一丹獎”由騰訊主要創始人陳一丹先生于2016年創立,旨在表彰及支持推動教育創新、所作貢獻具有長遠影響的個人,其願景是以教育提升人類福祉。一丹獎旗下設有兩個獎項,分別爲一丹教育研究獎和一丹教育發展獎。該獎項由25億港元的獨立慈善信托運作及管理。得獎人將獲頒一枚純金獎牌及3000萬港元獎勵,其中一半爲獎金,另一半爲支持推動教育研究或項目的資助經費。通過一系列活動,一丹獎旨在成爲全球社群參與討論教育的平台,並肩負起推動教育公益事業的重要使命。
(作者:張楠)
以下是演講稿全文:
從零到無限: 教育如何開拓無限可能
尊敬的校長江莉莉教授、院長Gerard George教授、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非常感謝大會邀請我出席此次活動。能夠在這裏跟大家分享我對教育的願景,我深感榮幸。
從2007年至今,我接觸教育事業已有十余年之久。我從企業退休之後,就全心全意將精力和時間投放于教育事業上。教育改變了我的一生。我完全相信教育的變革力量,相信教育能夠爲世界帶來積極的影響。
談起教育,我想引入一個“零至無限”的概念。辦教育的第一步固然重要,但教育的精髓在于“零”之後所作的努力和突破。
道家有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始于一片混沌,是混沌中升華而出的原始秩序。而教育的過程恰恰就好比“道”的演變過程。
學習目的
教育工作始于個人層面,但它的影響是遠超于個人的。舉例來說,老師與學生的關系可能是個人關系。借助這種關系,老師的智慧得以通過相關的知識、技能、價值觀與信念傳承下去。但這個關系也承載著社會的期望:期望大家可以齊心協力,構建一個良好的教育體系,從而保障整個社會的美好未來。
世界上的重要發展從不是由一或兩個人所成就的。社會的每一個個體,無論有多渺小,都有無窮的潛力,爲構建更美好的未來作出貢獻。
我相信教育是現代文明的基石,也是技術創新、社會進步、正確價值觀、平等正義的推動力。教育從來不只是關于某一個人,而是屬于每一個人。教育肩負著所有人對于提升福祉的期望。
中國的古老智慧源于儒釋道三家,啓迪我們教育可以讓人明辨是非,使我們深刻理解社會的運作機制,並告訴我們應該怎樣活出有意義的人生。
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和柏拉圖認爲,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獲取知識,而這個目的與個人成長和社會進步都息息相關,所以教育本身也是一種美德。
在中華文化的層面上,教育並不限于獲取知識。儒學經典《大學》記載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當我們看到世界目前所面對的挑戰,就不難發現,教育的目的已超越純粹地教授知識予學生。全世界都正在依靠教育開發和釋放各方面的潛能,將有限的資源轉化爲無限的可能。所以我堅信社會進步歸根結底靠教育。
教育是創新之母
在現代世界的幾大成就中,值得一提的就是文化素養的提升和基礎教育的普及。這爲年輕一代,尤其是處于弱勢群體的年輕人奠定了牢固的基礎,讓他們可以自信地與瞬息萬變的世界接軌,以創新方法打開人生的各扇大門。
今天,全球經濟越來越崇尚以知識爲本,而創新不但爲經濟增長提供動力,還會引領我們尋找方案,以解決目前所面臨的各大危機。
在個人層面,學習能幫助我們突破個人界限。在老師的幫助和引領下,學生可以越過現實或認知上的障礙,擁有冒險精神。學習也可以喚起學生的好奇心,並培養學生合作、自修和試驗的能力。如此,即使他們遭遇失敗,也能重拾信心、整裝蓄勢再度出發。
創新要求人們擁有開明的思想、無限的好奇心和靈活變通的能力,這樣才能將想法轉化爲行動,而這些能力恰恰是教育能夠給予我們的。根據比利時根特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所做的一項研究 ,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能形成開明的思想。從96個國家所收集到的數據顯示,教育能夠增加創新型人才的數量,使國家的創新能力得以提升。
在政策層面,教育工作者和政府政策的決定至關重要。通過規劃良好的教育政策和幹預手段去積累創新型人力資本以及培養人們發明創造的能力,能激發大量的創新成果。芬蘭赫爾辛基經濟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 顯示,正確的的教育政策能推動創新,並成就更多的發明。在工程和科學等學科所投放的資源,與産生專利的數量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當大學STEM教育創新方面的淨收益有所增長,越來越多人會因此受到激勵而成爲發明家。
對于政策制定者、投資者、研究人員和教育工作者來講,最重要的是明白——他們的工作和決策會對未來一代的創新能力産生深遠的影響。
英語中有這樣一種說法:“需求是發明之母。”而在今天,人們的基本生存要求都已經有所滿足,因此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教育是創新之母,而創新則是當今社會所需要的。”
教育生態圈:投入和輸出
創新從來都不是只依靠個人的努力。一談到創新,我們腦海中總會浮現一個靈光乍現的場景。但事實上,創新是大家在各行業領域之間通過協作轉化而來的,從來不只是一個人或一個組織的功勞。偉大的創新並不限于某一特定領域,而是不同領域相互依賴和合作的成果。
如果教育要發揮創新之母的角色,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就要了解現今的教育投入與措施是不是與其所在的教育生態圈相匹配。如果要制造一個協作環境去支持具前瞻性的概念,我們需要加強工商界、學術界、公衆與第三産業之間的交互合作。在這個互相聯系的世界,我們希望看見無數年輕人蓄勢待發,敢爲人先。
教育界內創新生態的其中一環是逐步發展多方合作。例如學校能夠充分利用合作夥伴的先進知識和技能,使學生獲益。
教育的技術創新有助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創造全新的教學經驗,從而營造有利于激發創意的學習環境。當科技與教育相遇,並發的創意力量勢不可擋。
美國斯坦福大學與硅谷的合作是學校與私營部門合作案例中的典範。斯坦福大學被譽爲硅谷的培養系統。大學的科技授權辦公室已經爲八千個校園發明提供授權證。據信,斯坦福的曆代師生與多達五千家網絡科技公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中不乏家喻戶曉的公司,例如惠普、雅虎、思科系統、太陽計算機、eBay、 Netflix和領英。
斯坦福大學與硅谷所代表的科技界形成了共生關系。在這種共生關系中,培養多元化的學生群體、營造不斷學習的氛圍、發揚學生的冒險精神,鼓勵學生嘗試新事物和發現未知……這些都是有益于構建創新教育生態的重要元素。
2018全球教育未來指數亮點
斯坦福大學與硅谷只是其中一個成功的例子,而我們需要更多像斯坦福大學與硅谷這一類的創新樞紐。可以看到,在以色列、新加坡以及中國的一些地區,教育創新的趨勢也日益明顯,從而爲年輕人提供肥沃土壤,使之成長爲創新領袖。爲此,我們必須要解決一系列問題。
《全球教育未來指數》是由一丹獎基金會于2017年創辦並委托經濟學人智庫編撰的。這一年一度的指數旨在推廣可行的方法,從而建立一個更美好、更公平的未來,同時使年輕人作好准備,以應對工作和未來社會演變而帶來的挑戰。
2018年的主題爲“培養未來的世界公民”(Building tomorrow’s global citizens)。它聚焦50個經濟體,代表93%的全球經濟總量(GDP)以及89%的世界人口。
該指數旨在爲全球教育提供一個有用的基准,爲全球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綜合數據和獨立分析。該指數從三個角度衡量教育制度——政策方向、教學環境和社會開放程度。它是針對教育制度輸入元素的一個全方位指針,如考試成績這一類的輸出效能並不在衡量範圍內。
該指數並非衡量不同教育制度的優越程度,而是衡量未來教育所需主要元素的功效。從這個角度去學習一個國家教育工作的成功經驗,會讓更多人受益。
在2018年,芬蘭、新西蘭和新加坡這類人口基數小、富裕且連接全球的經濟體,向全世界展示了未來教育生態圈的一個很好的模型。這些國家的成功,歸功于強而全面的政策、訓練有素的老師和用于測試學生未來技能的強大的評估體系。
新加坡是其中一個亮點。很高興能看到你們在國家教育策略方面有關二十一世紀技能的項目上的完美表現。你們在審查教育政策時,將焦點放于未來技能,引入問題導向的學習框架,並調整大學入學考試的計分模式以綜合考慮分數以外的因素,這樣的做法令人敬佩。
但是,我們也應該留意到,未來導向教育並不局限于富裕的經濟體。根據指數,我們發現,加納在低收入經濟體中表現出衆,其重視教導未來技能和采納輔助評核框架的教育策略功不可沒。
另一方面,英國的表現說明,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會影響老師的素質。這反映出在老師的繼續教育方面進行投資是何等重要。
該指數還強調了,在經濟體采用整體學習方法時,必須留意下列事項:強化評價體系、定期審查課程和改善教學環境。
回看指數,我們依舊可以發現,目前爲年輕人提供未來教育的舉措仍未完善。所以一丹獎致力于通過表彰及支持那些極具前瞻性的研究,加快完善相關的措施。
一丹獎得獎人 —— 教育創新的領航者
縱觀一丹獎得獎人,其工作都是在教育上富有創新精神、具變革能力、具未來導向性和可持續性的。各得獎人在其領域都是熱忱的、有擔當、有勇氣和具前瞻性的領袖。在面向自己或國家的教育問題上,他們所采取的應對方法讓我很受啓發,因爲這些方法同樣適用于解決全世界範圍內的類似問題。這就是由零到一,由一到無限的體現,而這也是一丹獎所樂意支持的。
2017年“一丹教育發展獎”得獎人薇奇·科爾伯特(Vicky COLBERT)女士是哥倫比亞新學校基金會的創始人兼總監。她的創新學習模式是建基于該國低收入村莊所遇到的嚴竣挑戰。各個年級的學生只能擠在一個課室內,根本無法接觸到互聯網或獲得其他技術上的支持。但是過去幾十年來,混齡教學、重視賦能、提升人際交往能力和以學生爲本的學習理念在哥倫比亞生根發芽,同時也啓迪著全世界。隨著新學校模式的推行,不少鄉村學校的教學成果比城市的學校更勝一籌。這個原先爲一個國家而設的模式,已在全球19個國家推行。一個因實際情況而衍生出來的方案亦不經意地令其他地方受益。
2018年“一丹教育發展獎”得獎人阿南特·阿格瓦爾(Anant AGARWAL)教授是edX的創辦人和首席執行官。edX是一個在線學習資源平台,該平台使全球人士都有獲得教育的機會。阿格瓦爾教授成長于印度,他曾經其實不喜歡上學。那時候對于他來說,學校是一個擁擠和平淡的地方,甚至有時,老師還會體罰學生。曾經的學校經曆讓他想要透過edX平台徹底改變學生們的學習體驗。如今,這種更爲有趣且富有創意的在線學習模式使學生們隨時隨地都可以樂在其中。這個平台使得更多的學生可以接觸到高質量的教育,而不用受困于高昂的費用或地理限制。
2018年“一丹教育研究獎”得獎人拉裏·赫奇斯(Larry HEDGES)教授是芝加哥西北大學統計學系主任。在大數據一詞流行起來前,他已研究出一套整合分析統計方法。他在教育政策上的工作,使得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和公衆可以透過切實的證據,看到“怎樣的教育才是有效的”,並通過科學的手法,改善下一代的教育。
我相信由零到無限這個理念,還可以由2017年“一丹教育研究獎”得獎人卡羅爾·德韋克(Carol S. DWECK)教授的一個概念去概述。德韋克教授是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她倡導成長型思維模式,即學生的思維模式是可以改變的。當人們的固定型思維模式轉爲成長型思維模式,曾經的困難便能夠迎刃而解。該研究不僅體現了教育對于學生可塑性的深遠影響,更反映了人類無限的潛能。
一丹獎得獎人的成果對亞洲有何意義
一丹獎雖然是一個全球性的平台,但它紮根于亞洲 。亞洲是全球現在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人才濟濟,社會充滿活力,企業家所具備的創業精神也令人贊歎。
與此同時,亞洲是古老文明的搖籃,承載著人類的深層智慧並孕育出許多影響深遠的重大發明。
創新流淌于我們的血液裏,並出現在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吃飯時,都不會忘記筷子——這一個簡單而充滿智慧的發明。當其他文化需要用不同工具解決餐桌上的需要,我們只用一雙筷子就能解決問題。以簡單、實際、具創造力和富彈性的手法疏理問題,也代表我們有潛力爲全世界提供一個很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案。
亞洲的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吸取中西文化中的優良因素,努力在不同領域實現教育創新。
把世界連接起來:一丹獎並非只是一個獎
這就是我2016年創立一丹獎的願景。除了表彰那些在嚴峻的教育問題上具有可持續性和富有創新精神的解決方案外,一丹獎是一個平台,用來呈現那些具有突破性和足以改變世界的教育研究及成果。我深信,那些由少數人進行的開創性研究將會成爲所有人的資源。
一丹獎自創立以來,有幸爲四名具有遠見卓識的教育學者提供實質的支持。他們的足迹遍布全球,而一丹獎會繼續爲打造良好教育生態圈提供支持,推動教育創新並擴大其影響力。
創新並非某一個人的事業。我們要相信,每一個人,包括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有獨特的潛能,可以解開教育所賦予的無限可能。我希望借著今天的演講,能和各位一起,再爲教育播下希望的種子。
各位嘉賓,未來是屬于我們每個人的。要有勇氣,要敢于冒險。你有能力開啓這扇世界之門,爲自己、爲未來開創無限可能。
預祝各位工作順利,前程似錦。
謝謝!
來源:北國網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爲本網站傳播商業信息之目的進行轉載發布,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