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太原2月20日電 題:中國古法斫琴匠人與新加坡的不解之緣
作者 楊佩佩
近六年間,斫琴師張浩多次前往新加坡教學古琴,借此傳播古琴文化。一位新加坡籍徒弟,成爲張浩在新加坡傳播古琴文化的“橋梁”。“緣分,妙不可言。”張浩感慨與新加坡結下的不解之緣。
現年47歲的張浩作爲古法手斫古琴非遺傳承人,十余年來,他一直致力于將古琴文化帶出國門,走向世界,新加坡成爲第一站。
談及第一次的新加坡之旅,張浩記憶猶新。2017年,在朋友的推薦下,張浩在新加坡華中國際學校、瑞士村中學等進行古琴公益教學。“沒想到,當地的學生對古琴很感興趣。”
此後幾年間,張浩每年都要在新加坡待兩個月,在當地學校等文化機構進行古琴教學推廣古琴文化。這兩年,盡管受疫情影響無法出國,張浩的新加坡之緣卻並未中斷,他通過線上方式進行多場交流活動。
“線上交流活動就在自己的工作室,還可以給他們展示斫琴過程。”張浩說,斫琴過程漫長繁瑣,以前在新加坡教學,斫琴只能通過圖片等方式講解。如今通過線上,現場斫制古琴,讓更多人了解古法斫琴。
多年來,除公益授課,張浩還收徒弟,以此傳承古琴斫琴文化。來自新加坡的黃文才便是張浩收的首位海外徒弟。
黃文才曾是新加坡華樂團的一員,他經常到中國進行巡演,十分熱愛中國傳統文化。2018年,黃文才專程從新加坡來到山西太原拜師學藝。叩首、敬茶、呈拜師帖……一整套中國傳統拜師禮畢,黃文才成爲張浩的徒弟。
如今,在張浩和徒弟黃文才的推動下,新加坡越來越多的民衆喜歡古琴文化。張浩表示,在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已爲古琴規劃一處展廳。屆時將通過實物、圖片、表演等形式,向當地民衆介紹手斫古琴的曆史沿革、社會價值、工藝流程、斫琴材料和工具等。
古琴是中國一種古老的彈撥弦鳴樂器,距今已有4000多年曆史,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文人愛不釋手的樂器。2003年,古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就連制作古琴的技藝,也有專門的稱呼——斫琴。
張浩介紹,他制作古琴的過程叫做古法斫琴,是沿用唐代斫琴方法純手工制作的一門技藝。每張琴經過擇材、制圖、造型、槽腹、試音、合琴、靠木漆、裹夏布、打磨、刮灰、底漆、面漆、擦漆、推光、上弦等200多道傳統工序,至少三到五年才能完成。
“我覺得傳統的東西才是最好的,它具有歲月的滄桑和文化的沉澱,十年百年千年以後,回頭看它還是這樣一個好東西,可以一代代傳承下去。”張浩說,作爲年輕一代更應該擔負起弘揚傳統文化的重任,把老祖宗流傳下的古老技藝發揚光大。
此外,張浩還將古琴文化帶到馬來西亞、文萊等東南亞國家。談及未來規劃,張浩表示,希望將古琴文化帶到更多國家。目前,已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成立工作室,等疫情結束,就可以繼續推動古琴相關事宜。(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