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盧旸
當今舞台上,用傳統唢呐演奏會碰到很多問題。比如,演奏半音把握性差、音准不穩定、音色不統一、速度慢等,甚至有些音階很難連續進行;在音樂進行中出現遠關系轉調,短時間內無法換樂器等。“傳統樂器也要適應時代,與音樂藝術的發展一樣與時俱進。”1992年,管樂演奏家郭雅志發明唢呐“活芯”裝置,令傳統唢呐奏出半音階、十二音體系,豐富了唢呐的表現力。在唢呐活芯助力下,郭雅志能夠駕馭不同音樂類型,實現自己的音樂表達。唢呐活芯技術也在實踐應用中不斷改進,逐漸受到廣大唢呐演奏家的青睐,在民族樂隊合奏及現代音樂、流行及爵士音樂的應用中,唢呐活芯起到了積極作用。
傳統唢呐不適應如今的音樂
唢呐是我國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管樂器,過去多在民間的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唢呐這個樂器嗓門大,有個性,經常作爲獨奏樂器出現,在合奏中也非常醒目,只要一出來就是主要旋律或者樂曲高潮部分。能夠吹奏唢呐,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郭雅志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師從陳家齊、胡海泉、任同祥、王高林、劉炳臣、劉鳳桐等唢呐、管子名師,還跟隨許多民間藝人學習。
上世紀90年代,精通唢呐、管子、箫、埙等近三十種吹奏樂器的郭雅志成了北京錄音棚最受歡迎的演奏家,“我幾乎跑遍了北京的一百多個錄音棚,電視劇、電影、春晚……各種節目都錄過了。”《纖夫的愛》《好漢歌》《父老鄉親》這些經典作品裏都有他的演奏。錄音過程中,郭雅志遇到頻繁轉調、遠關系轉調等問題,傳統唢呐很難適應這些複雜情況。“我們這一代開始接觸到各種類型的音樂,不再是單純的民間樂曲。”郭雅志意識到,在民族樂隊合(獨)奏、現代音樂、流行及爵士音樂的應用中,傳統唢呐的適應力已明顯落後,傳統唢呐需要改革。
郭雅志的老師劉炳臣不僅是唢呐演奏家也是位樂器改革者,發明了能夠吹奏半音階的加鍵唢呐。受到老師啓發,郭雅志萌生改良唢呐的想法——如果唢呐上面的芯子能夠自由伸縮,那麽演奏者就可以在傳統唢呐的音色、技巧等所有特點之上,提高對半音、複雜調性轉換以及大幅度滑音的演奏能力。郭雅志用了一個晚上把想法畫出來,找北京星海樂器廠的老師傅莊正和合作,用半個月時間制作出來第一代唢呐活芯。
郭雅志(右)與第一、二代唢呐活芯制作者莊正和
不改變結構,只取代銅芯
第一代唢呐活芯
唢呐活芯不改變傳統唢呐的結構,只是取代原來的銅芯,主要功能是快速轉調以及快速吹奏臨時升降變化音,能夠最大程度地幫助演奏者完成以前很難甚至不可能完成的樂譜。1993年2月27日,文化部教育科技司組織的唢呐活芯技術鑒定會上,陳自明、王鐵錘、宋保才、胡志厚、李真貴、陳家齊、貝宇傑、桂習禮、莊正和等專家出席並對唢呐活芯作出了“一個創舉”“小發明、大成果”“爲民樂事業立了一功”“具有推廣價值”等評價。1993年10月,唢呐活芯獲得中國文化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同年獲得國家專利局頒發的唢呐活芯實用新型專利。
1995年6月,在中央音樂學院建院45周年音樂會上,郭雅志用活芯唢呐開創性地演奏了黃安倫的《中國暢想曲》。這本是一部薩克斯管協奏曲,郭雅志將其移植爲唢呐譜。對此,《音樂周報》評價,“何以能將其中離調、轉調和諸多變化演奏得如此從容流暢呢?……這種新式‘武器’就是他發明的唢呐活芯。”
唢呐活芯引起了作曲家的興趣。郭雅志使用唢呐活芯先後演出了秦文琛的《喚鳳》、賈國平的《頹敗線的顫動》、溫德青的《痕迹之四》、梅廣钊的《紫荊花》、朱時瑞的《鳳凰涅槃》、鄧樂妍的《龍燈》《Falling Up》、張豪夫的《大漠長河》、黃瓊的《Bird Twitter from Altadena》等現代音樂作品。秦文琛是第一位爲裝置活芯的唢呐創作作品的作曲家,他爲郭雅志量身定做的唢呐協奏曲《喚鳳》于1997年5月在北京音樂廳首演,成爲現代唢呐作品的代表作。
郭雅志與閻惠昌執棒的香港中樂團合作秦文琛的唢呐協奏曲《喚鳳》
“這種高難度技巧對于傳統唢呐來說,是很困難的。它們只有由唢呐演奏家郭雅志所發明的活芯唢呐和具有高超演奏技術的演奏家才有可能勝任。”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李吉提評價。
演奏與時代接軌的音樂
“唢呐活芯讓我在舞台上有了更多機會,讓我能夠演奏與時代接軌的音樂。”郭雅志的演奏足迹遍及美國、德國、荷蘭、丹麥、日本、匈牙利、澳大利亞、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瑞士及中國各地。1999年,離開執教9年的中央音樂學院,郭雅志進入香港中樂團,開始了長達12年的唢呐首席生涯。他主動涉足各種體裁與風格的樂曲,在“郭雅志的吹管世界——唢呐傳奇”專場音樂會上使用多種樂器演奏了多種風格的樂曲,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2009年,在香港體育館舉行的流行音樂會上,他與歌手李克勤合作《婚前的女人》,面對兩萬觀衆,他用唢呐模仿薩克斯,邊吹邊跳,連演15場,令香港人對唢呐有了新的認識。2012年,他獲得香港年度最佳藝術家獎。
郭雅志與歌手李克勤合作《婚前的女人》
2011年,郭雅志報考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舉家遷往美國,研習爵士樂演奏。他剛到伯克利時認識了吉他演奏家大衛·費辛斯基(David Fiuczynski)並與其多次合作演出,成爲學校“名人”,被同學們親切地稱爲“唢呐大叔”。此後,他頻繁獲邀參加各種音樂節和重要演出,經常出席學院的重大音樂演出活動以及網絡視頻的錄制,首演了多位美國華裔作曲家的作品,領銜了每年一度的“伯克利中國新年音樂會”,還多次率伯克利音樂學院樂隊出席新加坡藝術節、中國廣州爵士節等。
在演出實踐中,郭雅志總結經驗,不斷改進唢呐活芯技術,2002年推出第二代唢呐活芯。2016年初,他綜合廣大唢呐演奏家對活芯應用的反饋,重新設計唢呐活芯。2017年3月,由香港中樂團任钊良監制、深圳市成鎂精密模具配件限公司精制而成的第三代唢呐活芯成功面世。早期活芯都是銅皮卷焊接的,第三代活芯使用無縫切割技術,使內壁光滑整潔,通過物理設計使震動達到最佳演奏效果。所有部件均由全數控機床制作,統一尺寸、規格,同型號之間部件可以自由更換,方便後期維修及保養,解決了上一代活芯某一部件損壞後整套報廢的問題。
第三代唢呐活芯
第三代唢呐活芯構思巧妙、外觀簡潔大方、科學耐用,幾乎適用于所有唢呐樂器。比如,D調活芯可用在D調唢呐上,還可用在降E調唢呐上;C調活芯可用在C調唢呐,還可用在#C調唢呐上;降B調活芯可用在B調或A調唢呐上,還可用在大G調唢呐上;大G調活芯可用在大G調唢呐上,還可用在東北大杆唢呐上。活芯中的內芯也可以當傳統芯子使用,有著與傳統芯子媲美的明亮音色,音准穩定,表現力強。
郭雅志第三代活芯唢呐介紹及示範演奏《哈巴涅拉舞曲》
唢呐活芯的出發點是建立在傳統唢呐的音色、技巧等所有特點之上的,演奏者在施展所有傳統技法的同時,利用活芯伸縮這一小動作,即刻提高對半音、複雜調性轉換以及大幅度滑音的演奏能力,因此深受唢呐演奏者的歡迎。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陳家齊評價:“對于演奏臨時變音和轉、離調較多的現代作品,會感到有活芯裝置的唢呐比傳統唢呐具有更好的表現效能。”唢呐演奏家胡海泉則評價道:“既能保留傳統的演奏風格又能吹奏十二平均律的樂曲,這就是他改革最成功之所在。”
“形成一件完美的樂器,一定要經過長期的實踐並不斷改進,才能有用武之地,活芯是我在唢呐改革方面的一個出發點。相信還有很多事情要我們去做,希望與更多的朋友,共同探討、攜手並進。”郭雅志說。
– THE END –
本文轉自公衆號丨音樂周報
文中音樂情迷土耳其(Turkish Delight)來自瑞鳴音樂專輯24K限量收藏版《小曲兒》。頑強不絕的低音,與西域琵琶的前身烏德琴(Oud),拉開了人們神往西亞地貌的帷幕。漸漸地,隱約出現唢吶一段自由的序奏,越來越近,速寫著伊斯坦堡的天空,在我們耳邊潑灑出神秘色彩。來自秘魯的木箱鼓(Cajon),替代了土耳其Dumbek的音色,不厭其煩地敲打出激情動感的七拍舞蹈形態,似乎是當地的人們圍在身旁,對我們展開熱情邀約、共同享樂!爵士風格埋伏其中,古老的馬卡姆(Maqam)穿插再現,一場橫跨古今、交貫東西的盛大派對,就此啓動。高潮處嘎然而止,是否大夢剛醒?才發現,那是無法忘卻的遠方情意。
《八千裏路》
郭雅志與世界音樂
唢呐、管子與管風琴的神奇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