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鵬
10月26日至28日,第38屆和第39屆東盟峰會及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在線上召開。東盟峰會通常于每年的上半年和下半年各舉行一次,受疫情影響,原定于今年上半年的第38屆峰會推遲,與第39屆峰會一並舉行,屬于特殊時期的非常規安排。然而,更讓外界驚訝的是,作爲東盟正式成員國的緬甸,沒有派代表出席會議。這是1997年緬甸加入東盟後首次缺席東盟峰會,緬甸和東盟之間發生了什麽?
動蕩與爭議衆所周知,今年2月1日以來緬甸國內局勢發生重大變動。緬甸國防軍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依據現行憲法接管政權,軍隊總司令敏昂萊大將成爲國家最高領導人。隨後,緬甸當局宣布廢除2020年大選結果,啓動對前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簡稱民盟)領導人杜昂山素季、前總統吳溫敏等人的司法審判。
爲調解緬甸政治危機,東盟于今年4月24日召開特別峰會,緬軍總司令敏昂萊大將到會與其他成員國首腦會晤,達成“五點共識”。但在落實過程中陷入僵局,東盟緬甸問題特使希望能與杜昂山素季等被扣押的民盟領導人見面,遭到拒絕,致使東盟特使自今年8月4日被任命後,遲遲未能赴緬開展斡旋。
10月15日,東盟峰會前夕,東盟成員國外長召開緊急會議,決定不邀請敏昂萊大將出席峰會,而是邀請一位“非政治人士”參加。對此,緬甸當局采取行動,試圖有所轉圜。10月18日,緬甸宣布赦免5600名今年2月1日以來的被捕人員;10月24日,緬甸官媒刊登了敏昂萊大將致第76屆“聯合國日”的賀信,承諾在現行憲法框架下,努力恢複國內和平與穩定。但東盟並未收回決定,最終東盟峰會有史以來首次出現“10-1”(十個成員國缺一國)的尴尬一幕。
不同的解讀圍繞不邀請敏昂萊大將參會和緬甸缺席峰會,當事方和外界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緬甸強調,不參加峰會是因爲東盟強行降低了緬甸參會人選的級別,而且相關決定在沒有取得完全共識的情況下做出,違背了東盟“協商一致”的原則。同時,緬甸當局還指責,部分東盟成員國受到美國和歐盟的挑唆煽動。
東盟成員國則立場存異,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新加坡的態度比較強硬,馬外長賽夫丁在峰會前就公開表示,如果緬甸國內局勢沒有發生變化,馬方不希望緬甸軍隊領導人敏昂萊出席東盟峰會;其他東盟成員國的表態有所節制,明年接任東盟輪值主席國的柬埔寨首相洪森表示,緬甸放棄了自己的權利,責任不在東盟。大多數西方媒體和緬甸反對派則對東盟的決定表示歡迎。另外,也有分析認爲,長期以來東盟奉行“不幹涉內政”原則,此次的行動“極爲罕見和大膽”,擔心緬甸問題會破壞東盟內部團結,造成分裂。
挑戰還是機會 10月26日發表的東盟峰會主席聲明最後強調指出,將在緬甸問題上尋求“遵守不幹涉原則與堅持法治、善治、民主和憲政原則的適度平衡”,希望緬甸當局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改善國內局勢,回應東盟關切,維護共同利益。
但對緬甸軍方而言,他們認爲自己是國家的締造者和監護者,並不會輕易服軟,面對國際壓力,緬軍領導人更是不願示弱。今年3月,緬甸軍方領導人在面對聯合國秘書長緬甸問題特使的警告時,回應稱“緬甸不懼怕國際制裁和孤立”。這次缺席東盟峰會,也是借機宣示立場,提醒外界不要試圖強迫緬甸低頭。
當然,緬甸和東盟都沒有進一步放大問題、升級矛盾。10月26日,緬甸外交部發表聲明,強調緬甸並非抵制東盟,願在《東盟憲章》基礎上繼續推動“五點共識”;東盟輪值主席國文萊蘇丹博爾基亞10月28日公開表示,緬甸是東盟大家庭不可或缺的成員,其資格不會受到影響,東盟將堅持對緬甸提供幫助。10月25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任命新加坡學者諾琳·海澤接替瑞士外交官克裏斯蒂·伯格納出任緬甸問題特使。與其前任相比,諾琳·海澤擁有更多與緬甸軍方打交道的經驗,其曾參與東帝汶問題的解決。如果聯合國、東盟和緬甸國內各方能真正以緬甸國家利益爲重,抓住機會,促進對話,停止暴力,履行承諾,破解政治僵局也並非難事。
(作者爲雲南大學緬甸研究院周邊外交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本文刊登于《世界知識》2021年第22期
查看更多精彩內容,登陸“世界知識”官方微店,即可方便快捷訂閱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