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與拜登在白宮進行會談,雙方就印太地區問題,烏克蘭局勢走向以及美國與新加坡的雙邊關系發展進行了交談,並且發表了聯合聲明。
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李顯龍在談話中表示:“美國與東盟的關系對美國十分重要,因爲協助美國在亞太地區保持存在,並且深化與本區域許多朋友的關系以及戰略利益,希望美國與中國在內的亞太地區國家搞好關系”。對于印太地區的未來局勢走向,李顯龍擔憂印太地區的大國博弈會爆發沖突,因此表示“烏克蘭戰爭對印太地區存在影響,我們當前需要處理好本區域內潛在的爆發點和存在爭議的問題,如果處理不好,這些問題可能升級爲沖突”。李顯龍的意思非常直白,在希望美國更多介入印太事務的同時,不希望印太地區出現第二個烏克蘭,美國要與中國深化關系。
李顯龍與拜登聊了些什麽?
李顯龍表示,新加坡將做出一切必要努力,以和平手段解決亞太地區內的分歧,避免地區內的局勢走到無可挽回的地步。李顯龍強調保持國家之間對華渠道的開放,包括最高級別的對話渠道開放。在涉及烏克蘭問題的立場上,新加坡堅持了跟隨美國的政策,雙方在聯合聲明之中共同譴責了俄羅斯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並且表示將會關注制裁措施的效果保證制裁有效。
在與中國等南海地區國家相關的海洋權益領域,雙方重申了所謂的“國際法所賦予的航行及飛越自由以及其他合法使用海洋的權利”。重申所謂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內的國際法。
雙方的言下之意非常明確,那就是美軍在南海地區的所謂的“航行自由”行動實際上得到了新加坡方面的默許,在新加坡看來,這些行動也不是沖著自己去的,所以幹脆睜只眼閉只眼。
在道義方面,李顯龍裝糊塗與美國重申所謂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問題是美國根本不是上述《公約》的締約國家,何來的底氣扯上這部國際法呢?總體上李顯龍與拜登的對話內容就是“獻媚”,李顯龍明知道美國介入亞太會給地區秩序帶去不安定因素,卻仍然呼籲美國更多的介入印太地區局勢;李顯龍明知道美國正在借所謂的“航行自由”挑釁域內大國,掀起更多風浪,卻還在口頭上呼籲所謂的“與中國深化關系”。李顯龍既沒有跟地區利益站在一起,甚至也沒有跟東盟的利益站在一起,此人的心中全是本國利益小算盤,卻非要拉上地區利益的大旗做僞裝。
騎牆的新加坡
新加坡在亞太地區內的角色相對突出,作爲東盟國家之中唯一的經濟發達國家,新加坡在政治立場上既表現得強調融入東盟國家群體,也強調與美國之間的互動合作。曾經,在美國發起旨在阻礙亞太地區內部國家形成不在美國控制下的區域大市場的所謂TPP協議後,新加坡和文萊就積極響應,完全不顧上述協議可能會撕裂東盟國家的內部團結。
TPP協議之中僅僅涵蓋了東盟國家內部分經濟發展程度相對較高的國家,而對于諸如老撾、緬甸、柬埔寨等欠發達國家的利益則予以忽視,事實上,TPP協議就是美國主導的旨在分化亞太地區國家之間的合作,阻礙亞太經濟一體化的工具。特朗普上台後,美國退出TPP框架,隨後新加坡又迅速強化了自己在RCEP內的角色。不同于TPP,RCEP旨在對東盟國家與亞太其他國家之間形成的自由貿易協定進行整合升級,並且充分尊重東盟國家內不同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相對較大的現實,給出了足夠的過渡期幫助後發國家實現發展。
可以說,RCEP才是真正惠及所有東盟國家的自貿協定框架,是最有可能實現亞太區域經濟融合的框架。然而,執行“平衡戰略”的新加坡在地區利益事務上的表現非常油滑,作爲一個商業氛圍濃厚的國家,新加坡追求的是短期收益,這使得其在對外政策上實際上很難與地區長遠利益站在一起,頗有“騎牆”的派頭。
亞太不是歐洲,美國難以複刻烏克蘭
盡管拜登在多個場合強調美國對印太地區的關注,但是從2021年年初以來,美國對于印太地區的影響力下降趨勢仍然表現得十分明顯。
首先,美國對于印太地區的經濟重要性下降,中國已經成爲區域內部絕大多數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美國作爲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優勢正在逐步縮減。
其次,美國對于印太地區的資源投入與其戰略不匹配。美國可以動用此前在歐洲建立的多樣化的基地向歐洲輸出各種戰略及軍事資源,幫助歐洲解決他們最關心的安全問題。但是印太地區的國家對安全問題的擔憂並不突出,這些國家最關心的問題是發展問題,然而美國恰恰很難給這些國家在發展層面予以幫助。相比之下,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在印太區域的認可度較高。
最後,印太地區的國家已經在烏克蘭問題的發酵過程中汲取了足夠的經驗教訓,認識到了美國自身實力相對不足的現狀,美國想要在印太地區掀起風浪,越來越需要依靠所謂的“夥伴關系”。
亞太不是歐洲,美國難以在區域內複刻所謂的“烏克蘭模式”。當前作爲中美之間最大火藥桶的台灣問題,也跟烏克蘭問題存在本質上的不同,台灣問題屬于中國內政,這是國際社會的共識,中國解決自己國家的內政問題的權益屬于中國主權的範疇,不容他人置喙。
當前,美國的確應該加強與中國之間的對話溝通,管控雙方的風險,但是同時也應該減少對印太地區局勢的操弄以及減少利用“航行自由”對中國的挑釁行動。或許,對于印太地區國家而言,一個在該區域內存在感相對薄弱的美國才更符合大家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