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遊客從機場或火車站去廈大、南普陀寺旅遊觀光時候,都會經過博物館站。這個博物館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華僑博物館,爲中國唯一的僑辦博物館,中國第一家全面、系統展示華僑華人曆史的綜合性博物館。位于福建省廈門市峰巢山西側,由已故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于1956年9月倡辦。
即便你是從它邊上匆匆而過,都會被它濃郁中國民族風格的重檐式宮殿建築所吸引。潔白花崗岩砌成樓身,搭配翠綠琉璃瓦屋檐,古色古香,雄偉壯觀。博物館主要分三部分:華僑華人、陳嘉庚珍藏文物展和自然館。其中華人華僑又分:序廳、出國風雲、華社春秋、輝耀曆史、尾廳五部曲。
以海拉開的序曲,移民形成世界各地開枝散葉的格局
在進華僑博物館之前,看到這些船模型,我會想到鄭和下西洋。然後逛了華僑博物館,我才知道眼前這個中國古代海船的船型,居然有一個名字——福船,而且還是中國“四大古船”之一。
福船是福建、浙江一帶沿海尖底海船的通稱。福船的特點適合于海上航行,可以作爲遠洋運輸船和戰船。據古籍記載,明代我國水師以福船爲主要戰船。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駛向西洋各國,途經太平洋、印度洋,還要去 波斯灣和東非沿岸等深水海域,必然會選擇尖底、深吃水、長寬比小的福船船型。
在這裏,我們可以通過院藏的僑史文物資料和研究成果,回顧華僑華人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足迹,看到不同文化的碰撞沖突與融合,更看到他們從僑民到公民認同的轉變,尤其是看到家書展示的部分,讓人被深深觸動。現在提起華僑,大多數人會感歎他們富有,卻鮮少了解他們在異國他鄉奮鬥的艱辛與磨難。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華僑博物館裏的36行微觀縮影。每一個格子一個行業,展現的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華僑在新加坡、馬來西亞主要從事的36行,其中我們不難發現華僑當時在東南亞從事的是以服務業爲主的行業。
出乎意料的是,如此精巧的展陳是由新加坡華人陳來華先生和夫人親手制作和捐贈的。就好像時空的格子間,帶你穿越到過去時光,栩栩如生的微觀縮影就是凝固的曆史見證。
爲何海外的華僑、華人往往自稱“唐人”?
最震撼的是二樓,穿過中華門後仿佛進入了另一個時空。很多海外華僑、華人往往自稱“唐人”,不少國外還有“唐人街”, 在這裏我們也能找到答案。
有史可查的華人到外國僑居是漢朝。公元前124年,漢武帝建立了中西交通,已開辟與東南亞和印度、斯裏蘭卡的海上交通,年年皆有使節和人民來往。由于開展海外貿易,商人、水手可往東南亞進發,其中一部分人定居于當地,成爲了第一代的海外移民。唐朝時期,華人移居國外逐漸增多,許多外國人稱海外華人爲“唐人”,華僑回國也稱回“唐山”。
唐朝覆亡後,由于唐對世界經濟、文化的影響,外國人對中國人稱爲“唐人”的習慣一直未變,從宋元直至明清都是如此。《明史·真臘傳》中說:“唐人者,諸蕃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直到目前,老一輩的華僑仍喜歡自稱“唐人”,稱中國爲“唐山”,至于華僑聚居的地方稱爲“唐人街”,這幾乎舉世皆知。沒想到華僑博物館裏我們還能看到這樣一條“唐人街”。
雖然只是短短一條仿制的唐人街,但精細程度太讓人震驚了。你看這栩栩如生的木雕,精湛的手藝不言而喻。唐人街在某種程度上寄托了他們對祖國和家鄉的思念。
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婚房,從國外華人結婚的申請到婚書,從婚禮傳統擺件到婚房婚床,中西融合逐漸顯見。
從展櫃到展品皆不凡:陳嘉庚珍藏文物展
一般我們看文物展會先被展品吸引,但在華僑博物館陳嘉庚珍藏文物展中,首先映入眼簾,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這獨特造型的展櫃。
展櫃由陳嘉庚先生親自指導設計,主體結構是爲中國傳統建築的重檐屋頂和須彌座造型,間以兩座緬甸、泰國建築風格的展櫃于其間,實現濃郁民族風格和浪漫南洋情調和諧統一。
截至2017年3月,博物院館藏文物近7000件,展示了從陳嘉庚先生于耄耋之年親往北京等地征集的文物中選取的部分青銅器、陶瓷器、字畫等,讓觀衆通過品賞神秘的青銅器、精美的陶瓷器、風格迥異的字畫等飽含先民智慧和心血結晶的藝術珍品,從而了解博大精深、悠久燦爛的中華曆史文化。
這組爲民國粉彩八仙人物瓷立像。栩栩如生,色澤鮮豔,保存得幾乎完美,爲1959年陳嘉庚先生征集。
這幅是徐悲鴻怒馬圖軸。此圖畫一匹扭頭發怒的黑色的駿馬,是抗日戰爭期間在南洋贈給季芳先生的。畫家運用粗犷有力的線條勾勒馬身,用墨渲染,濃淡有致。濃墨寫強壯的四肢,細筆勾馬蹄,焦墨闊筆揮灑鬃毛和馬尾。造型概括、准確,質感、動感強烈。充分表達了畫家在民族危亡之際,身在異國,思念正在“前線浴血苦戰的壯士”,而自己未能親自馳騁疆場奮勇殺敵惋歎之情。
最後定睛之筆的尾廳,也是整個“華僑華人”部分的尾廳。四周是環繞的堞孔長城,牆上一幅巨幅玻璃鋼根雕圖,中間是一架古鋼琴。
在樹根盤繞的背景牆上,伴隨著音樂,幽藍的燈光,鑲嵌在玻璃板上的是中英文版《綠葉對根的情意》歌詞。這就是華僑對祖國的拳拳赤子心和殷殷報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