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劇盛行的八、九十年代,內地劇幾乎很難有與港劇抗衡的作品,就連台劇也僅僅靠瓊瑤的言情劇爭得一席之地。
八十年代末,隨著開革開放的步伐加快,文化事業逐漸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漸漸地大量的引進劇種開始風靡大陸,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新加坡劇。
新加坡劇題材相較于台灣劇更加豐富,在拍攝手法上雖不及港劇老道,但題材寬泛,劇情緊湊,在表現手法上與港劇相比更加多元化,如果說新加坡劇有哪一方面明顯弱于港劇,那就是港劇的演員從顔值上整體來說是高于新劇的。
從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末期,多部新回坡劇被引進至內地播出,新加坡劇由新家坡新傳媒出品,也是新加坡唯一免費電視經營者,亦同時涉足電影制作和報紙媒體。
從最早期的講述華人至新加坡奮鬥曆程的《霧鎖南洋》、反映南洋華人在日本侵略者統治下的悲慘命運的電視連續劇《天涯同命鳥》、講述清朝末年康有爲逃到南洋後的發生的一些故事的《怒海萍蹤》(該劇僅播了十多集停播),到《人在旅途》播出後,新加坡電視劇受到了大陸極大的關注。
通過此劇,大陸觀衆認識了新加坡第一帥哥吳岱融,後吳岱融赴香港發展,拍攝了至今都被奉爲經典的武俠劇《邊城浪子》。
後新加坡劇由曆史情懷劇轉向時裝劇,主要以商戰劇爲主。《鑽石人生》、《霹雳紅唇》,《烈焰焚情》、《千言萬語》、《三面夏娃》、《浮沉》等劇在播出後均獲得很高的收視率。
同時大陸觀衆也記住了李南星、陳之財、陳澍承等新加坡男星,同時,陳莉萍、向雲。等新加坡女星。
而與此同時,港劇從八十年代的武俠劇、民國劇也逐漸向都市劇、商戰劇、警匪劇等題材靠攏,新加坡劇在服化道布景方面與港劇保持著高度的一致,讓大陸觀衆通過電視劇了解到新加坡的風土人情及生活節奏,劇本創作方面也不遜于港劇,但新加坡劇包括新加坡明星在華語地區的影響力卻遠遠不及港台明星。
其主要原因在于新傳媒對其公司生産的劇集宣傳力度不夠,對其旗下的演員更是如此。
新傳媒並不像香港TVB包括ATV對于電視業有一套適應于當時市場需求的運作模式,跟各個國家和地區均保持最大可能的合作,新傳媒在運作模式和宣傳力度上遠不及香港兩大電視公司,再加上新加坡的國語配音聽起來有些奇怪,演員方面更不及香港演員爭奇鬥豔、百花齊放巨星頻出多類型多方位發展的態勢,新加坡劇在進入九十年代後與大陸接觸越來越少,僅有爲數不多的劇集在大陸播出,《小娘惹》、《蓮花爭霸》、《神雕俠侶》等劇均收獲了不錯的收視率和口碑。
參演《蓮花爭霸》的新加坡演員李南星,朱樂玲,塔琳托娅,陳天文,朱厚任等新傳媒演員受到大陸觀衆的喜愛,《神雕俠侶》更是捧紅了範文芳、李銘順夫妻。新加坡劇的影響力依然是大于大陸劇的存在。
然而隨著大陸劇的崛起,大型曆史劇的實景拍攝及深厚的文化表現方式,在大制作、大投資下出品的數部精品,就連一直縱橫二十多年的港劇都被大陸劇的發展勢頭所逼退,大陸劇開始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勢頭。
家庭劇諸如《渴望》,愛情劇諸如《過把瘾》,神化劇諸如《封神榜》,四大名著就更不用說,《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浒傳》都不是新加坡、港台能拍出來的作品,這些作品有不但有其深厚的曆史和文化底蘊,更包含著政府部門給予的大力支持,很多場景的拍攝,都需要調動部隊協助拍攝,這些都不是港台劇和新加坡劇能輕易實現的。
九七回歸以後,港劇日漸衰落,TVB風光不再,大陸的電視台多以播放自産的劇集就已經滿足了市場需求,曾經港劇的輝煌已變成一種回憶,港劇從萬人空巷的盛況逐漸暗淡到成爲小衆市場,而新加坡劇的狀況比港劇還要慘淡,演員方面沒有太出彩的後備力量,公司運作方面與網絡和各個媒體搭建的都不是特別好,新加坡最火的演員微博粉絲都不及大陸三線演員的粉絲數量多…………
這些原因都是新加坡劇逐漸衰落的原因。但盡管如此,新加坡劇在影視劇中仍占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新加坡劇輝煌時期出品的劇集,至今都給人們留下了最美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