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書創辦的上海醫院(今上海市第二人民醫院)
2014年11月20日,在由浦東新區黨史地方志辦公室和浦東新區文物保護管理所主辦,浦東新區文史學會承辦的“紀念李平書誕辰160周年”座談會上,上海中醫藥大學的學者黃瑛十分激動地說:“我們中醫藥大學建在浦東張江,沒想到開創我國中西醫結合的先驅李平書,也是浦東人!”
李平書(1854—1927),原名安曾,浦東高橋鎮人,被譽爲“近代浦東第一人”。1905年,以李平書、黃炎培爲代表的中堅骨幹成立了以“保國圖強”爲宗旨的浦東同人會(後改名爲浦東同鄉會)。辛亥上海光複中李平書因功勳卓越,被推爲上海民政總長。作爲傑出社會活動家的李平書,也是滬上一流的名中醫。他爲國爲民,對上海的政治、經濟、社會所作出的傑出貢獻之一,就是開創了中國中西醫結合的道路。
出身于中醫世家的李平書,祖父、父親都是中醫,他的嶽父也從醫。李平書30歲時開始鑽研醫學,發奮研讀家傳醫書,掌握了許多中醫中藥知識,他行醫辦醫院,懸壺濟世,成爲當地名醫。
1903年9月26日,他與著名中醫陳蓮舫、朱紫衡一起,于浙江路西小花園7號成立了我國最早的中醫界學術團體——上海醫學會。醫學會旨在“集同志討論,然後著醫學報,編醫學教科書,設醫學堂,開養病院,期臻美備”。醫學會對志願入會者不收會費。初創即置備中西醫學圖書,診脈之睱集同道研究醫理,討論中西醫術。
之後,李平書又發起創立了幾個影響較大的學術團體。如:1906年7月30日,李平書、蔡小香、顧鴻逵等人在張園安恺第集會,發起成立了上海醫務總會,以研究中西醫術爲宗旨,討論編輯中醫教科書,以及開辦醫科學校、籌設醫院、興辦衛生事宜。1912年8月,李平書、余伯陶、包識生等又發起成立了中華醫藥聯合會,在張園召開成立大會。宗旨爲“研究學術,改進醫藥,輔助行政,啓迪衛生”,開展的會務有:研究醫藥,編輯《中華醫藥報》,籌備藥品陳列所、創辦粹華制藥廠事宜等。
中醫學術團體的創建,推動了中西醫事業的發展,也爲中醫教育改革發揮了表率作用。
1905年2月23日,李平書創辦了上海女子中西醫學堂,這是近代中國由國人自辦的第一所高等中西醫結合的女醫學校,校址在派克路(今黃河路)尚賢裏。學校由李平書的義女,上海第一位女西醫張竹君任校長。學堂辦學宗旨是“貫通中西各科醫學,而專重女科,使女子之病,皆由女醫診治,通悃而達病惰”,學校招收14—23歲資質聰明、身體健康、有一定文化基礎的女子入學。學校的中醫課程由李平書教授,西醫課程由張竹君教授,另請教員分授修身、國文、算學、西語、理化、音樂等各課。1909年,上海醫院新院舍建成後,該校遷入醫院內,改名上海女醫學校,校長仍爲張竹君。後又改稱爲“上海醫院附設醫學專科學校”。1912年,李平書去日本,該校中醫課程停止,後因經濟原因停辦。
1905年,李平書建立上海女子中西醫學堂時,考慮到缺少女醫院,設想在學校旁設立附屬女病醫院作爲實習醫院。經研究,由李平書出資租屋創辦“上海醫院”,張竹君出任醫院監院(相當于今醫院的院長)。上海醫院也成爲國人最先創辦的中西醫結合的醫院,是一所自己投資、自己管理,有自己的醫務人員,服務于中國民衆的醫院。令人感動的是,李平書創辦女子中西醫學堂及上海醫院的最先四年,所需經費3萬余金,全部由他一人負擔。由于醫院面積小,影響診療。1908年6月,浦東營造業家楊斯盛等捐助巨資,在南市積谷倉(今多稼路1號)動工建造了現代意義的正規醫院。醫院于1909年4月落成,占地10畝。建成的上海醫院成爲中國現代史上第一所由中國人創辦的大型現代化綜合醫院。1916年4月,醫院歸上海縣立,改名爲“公立上海醫院”。上海解放後,改名爲“上海市第二人民醫院”。
早在1887年,李平書在新加坡訪友時談道:“中國藥物原料豐富于外洋,功用亦多神驗,唯煎藥有不適于用者三:一不適于行旅,二不適于醫院,三不適于貧民。若煉爲藥水或磨爲藥粉,以代飲片,則不適免矣。”李平書多年試圖進行中藥藥劑改革的夢想,終因設備和條件的原因,無法實現。1921年,他與神州醫藥總會王祖德、中華醫藥聯合會任農軒等商議,聯合中醫界和中藥界,創辦了上海第一家現代中藥制藥企業——粹華制藥廠,並擔任董事長。該廠采用現代機械化方法,將中藥制煉成藥液、藥粉,凡方劑所用藥物,均可按照醫生所開處方的要求進行調配,省去了中藥煎煮之煩。此外,藥廠還依循古方劑書要求,生産出丸散膏丹等傳統中成藥300余種,並創制了多種家用成藥。李平書等創辦的粹華制藥廠改革了傳統的手工加工方式,向工廠化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爲近代上海中藥工業化生産的先驅。
1922年,李平書任江蘇省中醫聯合會會長時,提出規範和統一中醫教材的問題,並將它視爲中醫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秦伯未先生(浦東陳行人,著名中醫學專家,新中國成立後任衛生部顧問,第二至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在《實用中醫學》自序中記載:“《實用中醫學》之編纂昉于民國12年,時李平書任江蘇全省中醫聯合會,伯未應月刊增刊編輯。”1926年,李書平、夏應堂牽頭組建了中醫課本編輯館,希冀通過統一教材、統一學制、統一課程來謀求中醫教育的改進,雖然最終未能如願,但畢竟邁出了中醫教育內涵建設的第一步,提出的統一教材問題也受到了中醫界的普遍關注。他最先倡導的中醫教材改革,經中醫界和中醫教育界的不懈努力,成爲民國時期中醫業發展的重要手段。
(作者系浦東新區文史學會名譽會長、上海市文史資料研究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