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新京報記者 何安安
“親愛的孩子,記得感謝那些與衆不同的地方,你要感謝你的小雀斑、感謝你的紅頭發、感謝你的胎記。每一個孩子都很獨特,要看到自己與衆不同的美。”近日,在王府井言幾又書店《親愛的女兒》、《親愛的兒子》新書發布會上,國家圖書館兒童館館長王志庚,新浪育兒頻道主編黃曉莉,童書推廣人綠茶等,就“如何勇敢表達愛”及如何親子共讀等問題,展開了對談。
在創作《親愛的女兒》
(Dear Girl)
一書時,艾米•克勞斯•羅森塔爾
(Amy Krouse Rosenthal)
已經身患絕症。艾米是《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電影制片人,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
(NPR)
旗下WBEZ
(芝加哥公共廣播電台)
主持人,美國TED節目演講者,曾出版過三十多部作品。
在這本與女兒帕麗斯•羅森塔爾(Paris Rosenthal)共同創作完成的書于2017年12月在美國上市的時候,艾米已在這一年的三月因癌症去世。兩年後,艾米的女兒帕麗斯與父親傑森攜手創作,推出了續作《親愛的兒子》
(Dear Boy)
,並于今年4月在美國上市。
《親愛的女兒》與《親愛的兒子》,未小讀|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9年6月版。
艾米在身患絕症以後,開始和女兒一起創作,她希望可以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出對孩子的愛。在這個過程中,艾米的女兒以女孩子的身份加入了高中籃球隊,進入大學以後,女兒又參加了公益活動,希望可以幫助更多患癌的人群。作爲一名暢銷書作家,更作爲一名母親,艾米意識到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更重要的是要勇敢去嘗試。
愛是在家庭教育中滋養出來的東西
以主持人身份參與活動的姚文壇提到自己的女兒今年12歲,在和女兒共讀《親愛的女兒》這本書時,觸動她的和觸動女兒的地方並不一樣。在現場進行的互動小活動環節中,姚文壇注意到很多到場的爸爸媽媽們似乎都習慣于用行動而不是語言來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或者孩子越大,直接對孩子表達愛的話就越難以說出口;還有一個現象是,父母更願意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表達自己的愛,而不是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但孩子們卻時時刻刻都在向父母表達著自己對父母的愛。
在職業身份之外,到場的幾位嘉賓都是父親或者母親的身份。王志庚喜歡和女兒一起讀書,坦言自己也是親子閱讀的受益者,在他看來,讀書這件事,父母和孩子會同樣受益,“兒童文學裏有很多美好的東西,小小的一本書,其實道理很多,很深刻。”
王志庚還注意到,親子共讀可以讓自己更加深刻和全面地了解、認識自己的孩子,這是其他陪伴活動無法替代的事情,“既能讀書,又能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時在閱讀過程中可以收獲如何跟孩子相處,如何從成人的角度跟孩子交流,這個挺重要的。”王志庚習慣于用文字的方式向孩子表達更重要的感情,一些不方便說出的話,不適合當面交流的內容,他和女兒都會以寫信的方式進行溝通。
國家圖書館兒童館館長王志庚現場分享自己正是親子閱讀的受益者。
黃曉莉對中國人不善于表達情感這個觀點進行了反駁,在她看來,中國人並非不善于表達,而是不同的父母階段表達愛的方式不一樣。黃曉莉以自己爲例,提到自己小時候媽媽並不會因爲她考了100分而誇獎她,因爲媽媽認爲這會讓女兒驕傲。但當媽媽成了姥姥以後,就成天把愛挂在嘴邊,“
(孩子)
隨便幹個事情就說你太棒了,你最棒!”黃曉莉說,顯然這並非不善于表達,而是因爲當下的環境和自身的經曆,決定了每個人對愛的感悟並不相同。
黃曉莉認爲,愛是在家庭教育中慢慢滋養出來的東西,是需要每個人一輩子去做的功課。內向的家庭和孩子,與外向的家庭和孩子,表達愛的方式都不一樣,沒有絕對的標准。黃曉莉提到自己很欣賞美國簡·尼爾森博士在《正面管教》中談到的一個觀點,其實愛的表達就是給予孩子和善而堅定的愛。然後是責任的建立,“不管什麽樣的愛,都是爲了這個終極目標而建立的。”
綠茶是綠茶書情創辦者,他剛剛參加完兒子的幼兒園畢業之旅,從新加坡回來。他發現新加坡所有的場所包括商場、公園、動物園等都有噴泉,各種設施都會帶水,可以讓孩子直接在水裏玩,隨時可以“到水裏瘋”。這讓他意識到自己的童年其實很多東西都是被限制的,很多童年想實現的東西都沒能實現,但自從有了孩子,最大的感受就是童年又“重新回來了”,“因爲他的生命的存在,你又重新回到了一個新的時代,作爲一個成年人的童年感覺,這種感覺會特別強烈。”
《親愛的女兒》插圖。
綠茶認爲,大人想做的事情,其實孩子都願意參與,而這種參與感在家庭中很重要。因爲職業的緣故,綠茶有很多時間在家,也會經常陪孩子一起閱讀,這種對孩子愛的表達,更多的是一種生活細節上的陪伴,“表達有時候不單是話語上的,可能說一些愛、甜蜜之類的話,中國人有時候確實會有一些障礙。”
綠茶發現,很多時候,家裏其實有很多對愛的回應,成爲了一種親子互動,“這種互動不管是好話還是壞話,甚至生氣了說的一些不太好聽的話,這裏面都蘊含著一種愛的元素,而孩子也會以遊戲的心態,或者是以一種他很敏感的接收方式給接收到。”
讓孩子站在桌子上跳舞不是縱容,是愛
在閱讀《親愛的女兒》這本書時,王志庚注意到這並不是一本一般意義上的圖畫書,裏邊也並非在講述一個故事。但他認爲,書中的每一頁其實正是站在家長角度講述的作者與孩子共同陪伴、共同成長的故事,“這樣的故事幾乎每個家庭都有。”
王志庚注意到畫面中的房間布景,並不是一個普通意義上小女孩喜歡的東西,但這恰恰是作者家庭的真實寫照,這讓我們看到一個成熟、合格的家庭的教育觀、兒童觀,“對于孩子們的尊重、支持、包容,甚至是欣賞,這都是愛。比如講到讓孩子去搖擺、跳舞,站在桌子上跳舞,這個很好,這叫欣賞,這不是撒野、不是縱容。這就是愛。”
黃曉莉已經在新浪育兒頻道工作了二十年,這二十年中,她發現,對于孩子來說,只有兩件事最爲重要,一是很好的身體,二是大量的閱讀,只有這兩件事才可以讓孩子終身受益。黃曉莉強調了大聲朗讀的重要性,“一定要大聲朗讀,小聲閱讀是哄睡,大聲朗讀才可以激發閱讀的力量。要聲情並茂,兔子什麽樣、老鷹什麽樣……”黃曉莉認爲,閱讀不只是爸爸、媽媽的事情,姥姥、姥爺、爺爺、奶奶等“第三種力量”都可以參與進來,這樣閱讀的家庭氛圍才會很好。
綠茶提到自己的兒子喜歡閱讀一切和飛機有關的書,是閱讀讓兒子喜歡上了飛機,“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孩子有巨大的閱讀需求,凡是跟航空、跟飛機有關的東西他都要去了解。這就是孩子對一個東西的執著,這非常有價值。”
綠茶注意到,伴隨著孩子的閱讀興趣,他會建立起自己的閱讀系統,“飛機裏面有很多機械的問題、氣候的問題,以及飛機爲什麽不會撞到鳥?飛機在空中出現的各種飛行事故等等會延伸出來新的脈絡。”這讓綠茶意識到,閱讀是一個系統式的東西,在興趣範圍之內做閱讀的系統化會更加有效。“現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具備知識的壟斷性,我們小時候沒有網絡,那時候老師和家長對孩子有一定的知識壟斷,也就是‘我知道的你不知道’,但互聯網讓我們變得平面化。”
綠茶據此得出一個結論,在成爲父母以後,對家長的閱讀要求也在提高,“現在我們其實有兩個系統:一個是孩子的知識攝取系統,一個是大人想實現的對孩子的教育或者閱讀培養系統。”綠茶說,這兩個系統雖然有時候會有交集,但更多的時候是兩條平行線。從這一點上來講,綠茶認爲,當我們准備和孩子一起在閱讀中共同成長時,不止要去讀孩子們的書、讀繪本,也要讀自己的書,需要通過對自己知識的系統升級和更新,實現自己和孩子的共同叠代,“成人如果單純只讀兒童文學,或者讀孩子最近感興趣的書,還不能完全理解我們的孩子。”綠茶主張,在成人在親子共讀的同時,應該有自己的閱讀體系,最終和孩子達成一種閱讀的共識。
作者 新京報記者 何安安
編輯 安也 校對 薛京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