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奕銘的祖宅如今變成了一間古香古色的民宿。 王慶然 攝
中新網潮州8月14日電 題:旅泰華僑後代在潮州:一座老宅 一曲鄉思 一種守候
中新網記者 方偉彬
廣東潮州,暑假期間,遊人如織。記者在古城閑遊,不少民居依舊保持著原有風貌。潮汕人大多聚族而居,常常可見寫有姓氏標志的燈籠懸挂門前,古城有座老宅門前則挂著“載陽”字樣的燈籠。
廖奕銘向記者介紹祖宅中“上年紀”的老物件。 陳楚紅 攝
“十多年前,我修繕祖宅,采用修舊如舊的方法,還請專業的師傅對嵌瓷、潮州木雕等宅內的裝飾物進行修複,沿襲潮州民居的風格,2011年,起名‘載陽’客棧,辦起了民宿。”老宅主人廖奕銘告訴中新社記者。
一座老宅,背後是潮汕人闖南洋反哺桑梓的真實記錄。廖奕銘回憶說:“1956年,爺爺在泰國寄錢回來,購置了這座宅子,我在這裏出生長大,成家立業。”據介紹,他的爺爺,時任泰國龍華佛教社社長廖振祥出資爲廖氏家族購置了這座名爲“大夫第”的宅院。據房契上的信息顯示,這是一座始于清朝中期的宅院。
廖奕銘向記者講述這塊擋門石的故事。 陳楚紅 攝
宅院裏,不少物件都上了“年紀”。門廳置物架上,一塊被雕刻精美的木制底座托起來的石頭很惹眼,廖奕銘稱,這塊石頭從他記事開始就天天見到,是老宅大門的擋門石。
廖奕銘回憶,老宅當時有8間房,最多的時候住著二三十人。每日,這塊擋門石靜靜地注視著進進出出宅院的人,見證了一段歲月,所以被保留至今。隨著時代的發展,親戚們都各自成家,遠走他鄉,亦或是和當地多數人一樣,逐漸搬離古城,到新城區生活。
廖奕銘說,當年,潮州政府對牌坊街、廣濟橋進行修複,發展旅遊業,他萌生了開民宿辦客棧的想法,既可以讓遊客住進古香古色的潮汕民居,又能保護盤活老宅。
1956年,廖家搬回這座宅院,2016年,廖奕銘舉辦了一場家族聚會。他把遠在澳大利亞、泰國、新加坡、香港的親朋邀請回來。“我還記得從香港回來的姑媽說,一定要住進她小時候住過的那間房。”老宅成了廖家人記憶中共同的、重要的部分。
在經營客棧的十多年裏,廖奕銘發現不少從海外回來探親的華僑客人,因宅內裝飾、布置喚起了兒時的回憶,對于在外闖蕩的潮汕人來說,老宅成了一種美好的回憶、情感的寄托。
與遊客交談中,廖奕銘夫婦發現,不少人對工夫茶、潮樂也很感興趣。在辦民宿的基礎上,2016年,這對夫婦將潮州一棟荒廢很久的騎樓改造成“載陽”茶館。“茶館裏,每天都有潮劇表演,一天7場,哪怕沒有客人我們的舞台上都會有表演。”
在廖奕銘的祖宅內,還保留了小時候他在牆畫上寫下“廖”字的痕迹。 陳楚紅 攝
一曲鄉思,潮劇潮樂是海內外潮人聯結的重要紐帶。2018年,廖奕銘妻子龍素玲,成立載陽藝術團。她告訴記者,2019年,在載陽茶館裏,泰國潮安同鄉會韓江歌唱團的華裔僑胞們,帶著精心編排的潮樂回到家鄉與載陽藝術團共同表演,《莫愁女》《故鄉是潮汕》《潮州有座廣濟橋》節目加深了兩地潮人的情誼。
廖奕銘稱,疫情影響到海外華僑回鄉,面對面的交流減少了,但是他和妻子也沒閑下來,夫妻二人和廣東的高校合作,制作潮州生活方式的視頻,例如如何沖茶,制作潮州美食等教案,向海外潮屬社團傳播。
近年來,潮州市大力推進古城保育活化,古城裏,越來越多的老宅被盤活,門口挂著的燈籠在夜幕下照亮了來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