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張祎 每經編輯:楊歡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時隔半年,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再度出爐。
3月24日,由國家高端智庫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與英國智庫Z/Yen集團共同編制的“第31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GFCI 31)”在中國深圳和英國倫敦同時發布。
本次共有119個金融中心進入第31期GFCI榜單,其中約十分之一來自中國內地,包括上海、北京、深圳、廣州、成都、青島、杭州、大連、天津、南京、西安、武漢等12座城市。上海、北京、深圳三城更是跻身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之列。
值得一提的是,本期GFCI根據金融科技産出對113個金融中心的金融科技水平進行了排名,上述12座中國內地城市紛紛上榜,除上海保持第二位次不變外,其余11座城市排名均有提升。
其中,身處內陸的成都在金融科技賽道上的表現依然亮眼:排名大幅提升16位,升至全球第44位,穩居內地金融中心第六、中西部第一。在全球金融中心總榜中,成都亦排名全球第37位,連續三期穩居全球40強。
“在數字化發展階段,金融核心競爭力已不再是簡單的資金集聚、機構集聚等規模指標,金融科技能力成爲金融中心建設核心能力之一,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維度。”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對城叔說,隨著中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很多金融中心紛紛將金融科技發展作爲提升金融能級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他看來,成都作爲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無論是金融機構的聚集,還是金融總量,都在西部居于領先地位,爲金融科技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和發展條件。
中國城市 整體躍升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自2007年首期發布以來,每半年更新一次,已成爲國際金融界密切關注的金融中心發展“晴雨表”。
最新報告顯示,第31期GFCI共有119個金融中心上榜,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爲:紐約、倫敦、香港、上海、洛杉矶、新加坡、舊金山、北京、東京、深圳。
細究本期上榜的逾百家金融中心,中國內地金融中心城市國際地位及聲譽不斷增強,其中,上海、北京、深圳、廣州、成都、青島六城進入亞太地區15強,上海、北京、深圳三城更是跻身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之列。
除了主要指標外,第31期GFCI還根據金融科技産出對113個金融中心的金融科技水平進行了排名,德國、印度、中國和南非金融中心在金融科技評價中表現良好。
從第31期GFCI金融科技中心具體排名情況看,前述12個內地金融中心城市皆有上榜。其中,上海、北京、深圳三城排名前10;廣州、青島、成都三城入列50強;其余6個城市則均入圍100強。
制圖 | 每經記者 劉國梅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是對世界各國金融中心最具影響力的評估方式,其指數形成的依據是‘因素評價模型’。”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指出,2019年以來,我國金融科技可持續發展水平不斷提升,技術應用更加安全可控,普惠民生成效顯著,開放共贏生態逐步完善,整體競爭力已與美國、英國等同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從第31期GFCI金融科技排名變化看,中國內地金融中心城市還呈現出整體躍升之勢:除了上海保持全球第二位次不變外,其余11座中國內地城市排名均有提升。
“在數字化發展階段,金融核心競爭力已不再是簡單的資金集聚、機構集聚等規模指標,金融科技能力已成爲金融中心建設核心能力之一,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維度。”
曾剛表示,過去幾年,我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相關的基礎設施和應用場景在全球呈現領先之勢,這樣的環境和氛圍爲金融科技創造了正向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推動金融科技快速發展,在這一背景下,很多金融中心紛紛將金融科技發展作爲提升金融能級的一個重要方面。
事實上,這種金融科技的發展也確實提高了金融競爭的能級。
金融科技 成都上升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2017年9月,“第22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 22)”報告在中國成都和阿聯酋阿布紮比兩個會場同時發布,成都首次上榜,排名全球第86位。而後在各期GFCI榜單中,成都均有上榜,且排名不斷上升。
在本次發布的第31期GFCI榜單中,成都排名全球第37位。4年多時間裏,成都在榜單上的排名較上榜之初大幅提升了49位。這也是自第29期GFCI以來,成都連續三期穩居全球40強。
制圖 | 每經記者 劉國梅
我們同時注意到,本期金融科技排名靠前的6個內地金融中心城市裏,成都上升幅度最大,一舉提升了16位,升至全球第44位,穩居內地金融中心第六、中西部第一。
“成都作爲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無論是金融機構的聚集,還是金融總量,都居于領先地位,這爲金融科技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和發展條件。”曾剛認爲,成都發展金融科技具有優勢,除了本身的金融業發展基礎外,在科技研發實力、政府支持力度等方面均有不錯表現。
如果以成都爲觀察樣本,進一步剖析內地金融中心城市金融科技排名上升以及區域優勢地位確立的原因,可以發現,這與一座城市的前期布局和積累不無關系。
比如,成都早在2016年,便打造了全國首個金融科技高品質科創空間——交子金融夢工場,重點培育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五大底層技術進行金融創新的企業。
再比如,2020年5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又會同人民銀行成都分行出台了《成都市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0-2022年)》。
作爲全國首個由地方政府和人民銀行聯合發布實施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該規劃明確了金融科技七大發展重點,提出到2022年底前,努力把成都建設成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金融科技中心,構建“成都特色、全國影響、國內示範、國際同步”的金融科技創新示範體系。
目前,成都在金融科技研發水平、企業集聚數量、數字金融場景應用等方面已基本位居全國第一方陣。
其中,交子金融夢工場已成爲全球規模最大的金融科技高品質科創空間,投運載體總面積達10萬平方米,累計孵化金融科技企業超過400家,彙聚了6600余名金融科技從業者以及一大批金融科技領域高層次人才。
截至2021年末,成都已有6家金融科技企業入選畢馬威金融科技50強。
“成都金融科技的發展,首先離不開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金融科技關鍵底層技術的布局。”四川省金融科技學會會長兼首席經濟學家、西南財經大學教授張曉玫以人工智能産業舉例,近年來,成都市人工智能産業規模不斷增大,基本形成了從基礎支撐、核心技術到上層應用的人工智能全産業鏈企業集群。
金融支撐 能級提升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金融科技創新,帶來的不僅僅是金融服務供給方式的改變,同時也在悄然提升城市的能級。
中國人民銀行編制的第二輪金融科技發展規劃《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中提出,金融科技逐步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強調要推動我國金融科技從“立柱架梁”全面邁入“積厚成勢”新階段。其中,數字驅動、智慧爲民、綠色低碳、公平普惠,成爲新一輪發展規劃的基本原則。
“金融科技連接的不僅是金融本身,最終連接著的是實體經濟。”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務委員兼合作研究部主任劉英表示,在後疫情時代和數字經濟時代,金融科技發展潛力非常大,可以帶動城市的創新力、吸引力、驅動力、競爭力甚至是國際影響力。
從成都來看,這座城市已先行在多個領域展開金融科技研究與應用實踐,穩步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與迪拜國際金融中心金融科技孵化器建立戰略合作關系、與以色列聯合建立中以創新加速器、與劍橋大學創新學院和英國創新金融協會共同推動中英金融科技領域深度合作、推動中國以色列數字金融創新中心及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成都基地在成都落地……
同時,成都還聯合知名高校智力資源,構建多個開放創新研究平台,不但與電子科技大學共同組建成都市區塊鏈産業創新中心,與電子科技大學和西南財經大學聯合設立交子金融科技研究院,與英國卡斯商學院聯合設立卡斯商學院成都中心,持續打造科技創新底層能力、培養金融科技後備人才,還促成西南財經大學金融科技國際聯合實驗室、浙大互聯網金融學院成都分院、複旦西部國際金融研究院等一批金融科技研發機構落地成都。
金融科技也被廣泛應用于成都民生領域。作爲首批數字人民幣試點城市之一,成都在深化特色應用場景、開展專項推廣活動、完善金融科技産業鏈條等方面作出積極探索,曾創下試點城市中參與人數最多、範圍最廣、金額最大等多個紀錄。
據了解,截至今年2月,成都已累計開通數字人民幣白名單用戶超1000萬個,拓展試點場景超22萬個,遍布生活繳費、餐飲服務、交通出行、購物消費、政務服務等各個領域。在今年成都大運會上,成都還將深度打造大運會數字人民幣的應用場景,開展形式多樣的數字人民幣體驗活動。
伴隨著金融科技創新帶來的強勁驅動力,可以看到,成都金融資源集聚和輻射能力正在持續增強,爲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金融動力。據《2021年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披露,2021年,成都全年實現金融業增加值2271.6億元,比上年增長6.1%。
“成都作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核心城市之一,其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將在成渝地區産生良好的輻射效應,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張曉玫指出,金融科技可以賦能的方向非常之多,帶來的影響也體現在城市的方方面面。
未來如何通過金融科技進一步做強城市競爭力,仍是成都等城市所需要思考的問題。
對此,張曉玫建議,對于成都而言,金融科技可以很好地與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結合,以緩解本地優勢産業鏈上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另外,成都有大量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結合金融科技相關技術爲高質量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知識産權融資服務,對推進本地區科技型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曾剛也主張各區域城市根據自身特色發展金融科技,就成都來說,可聚焦于本地經濟和金融發展特色,圍繞特色去強化特定領域的金融科技發展,形成全國性影響力,其中與資管行業、養老領域、綠色金融等相關的金融科技均是值得探討的方向。
劉英則表示,作爲跨境投資非常集中的西部中心城市,又身處西部陸海新通道關鍵節點,成都可以通過金融科技密切聯動實體經濟,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不僅僅是四川和西部,甚至輻射到整個東南亞,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在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每日經濟新聞